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教师在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角色与地位之高。“恩师”之称不绝于史,师道尊严,于此可见一斑。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上自然存在着上下、不对等、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居高临下地说教,学生或俯首或仰视地听教。这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以致于人们视为理所当然。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进行改变,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
于是,如何实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就显得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
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被动摇,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了。当今社会开放,信息源泉极大地丰富,学习渠道多样化,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电脑上网等多种途径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学到更多知识。有些新东西可能教师不一定知道,而学生却知道了,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单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和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上。
2.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偶像”、“知识化身”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自信、自强、自立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选择。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自觉地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探究的伙伴,积极、和谐、适时地把自己融入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尤其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首先要参与学生的诵读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互选代表朗读和师生一起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参与诵读,这样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其次,老师还要参与学生的发现活动。提出问题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从而使教学的目标及重点内容得以落实。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研究的起点:
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用新的研究对照自己的教学,检查自己的角色是否合适,明得失、定是非,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前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名副其实的研究者和建设者。
其次,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比如一种新想法、新门径,研究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再次,抓住自己疑惑的问题
问题不论大小,大到一项课题,小到一个字一个音,都要一视同仁。教学中常遇到疑惑的问题,要紧紧抓住不放,在学习、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多从教育学、心理学、教科研的角度去积极想办法解决它,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议者和创始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进度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由专家或教师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这样,教师成了教育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的简单照搬者,使教师丧失了驾驭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在地区、所在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有所改进和建设,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大胆学习并尝试新的教材教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工作,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随时进行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总结得失,并持之以恒,这对以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转变后的教师与学生角色,对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教师从此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知识不断提高,方法不断更新。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自主创新的机会和能力,所学不再是简单的课本知识,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造型学生,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于是,如何实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就显得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
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被动摇,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了。当今社会开放,信息源泉极大地丰富,学习渠道多样化,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电脑上网等多种途径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学到更多知识。有些新东西可能教师不一定知道,而学生却知道了,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单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和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上。
2.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偶像”、“知识化身”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自信、自强、自立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选择。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自觉地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探究的伙伴,积极、和谐、适时地把自己融入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尤其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首先要参与学生的诵读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互选代表朗读和师生一起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参与诵读,这样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其次,老师还要参与学生的发现活动。提出问题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从而使教学的目标及重点内容得以落实。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研究的起点:
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用新的研究对照自己的教学,检查自己的角色是否合适,明得失、定是非,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前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名副其实的研究者和建设者。
其次,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比如一种新想法、新门径,研究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再次,抓住自己疑惑的问题
问题不论大小,大到一项课题,小到一个字一个音,都要一视同仁。教学中常遇到疑惑的问题,要紧紧抓住不放,在学习、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多从教育学、心理学、教科研的角度去积极想办法解决它,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议者和创始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进度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由专家或教师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这样,教师成了教育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的简单照搬者,使教师丧失了驾驭课程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在地区、所在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有所改进和建设,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大胆学习并尝试新的教材教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工作,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随时进行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总结得失,并持之以恒,这对以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转变后的教师与学生角色,对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教师从此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知识不断提高,方法不断更新。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自主创新的机会和能力,所学不再是简单的课本知识,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造型学生,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