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的问题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是重点也是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而中年级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段,因而中年级段的作文教学又有其特殊性。三年级时,我们把提高作文兴趣放在主要位置,采用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把事情说完整。四年级,我们把重点放在了通过修改作文提高习作兴趣上。
一、班级设立作文三级目标
“跳一跳,摘到桃子。”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连锁塑造,是指通过小步骤反馈来达到学习目标,也就是说,首先要把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反馈或强化,从而达到最终目标。学生写作也不例外,从三年级开始,我就为全班同学的写作制定了目标。一级目标:习作贴上墙;二级目标:习作广播讲;三级目标:习作变铅字。一直以来,班级中的学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到四年级上学期,已经有三位同学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杨慧婷的《登泰山》发表在《快乐作文》;于凯文的文章《小猫也看西游记》、《别样的家长会》、《美丽的四季》等多篇文章发表于烟台晚报。达到二级目标的有十多人,这一部分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习作兴趣也逐渐培养起来了。达到一级目标的有二十几人。
但班级中还有一部分孩子,作文水平没有多大进步,老师要批改他的作文,错字连篇,边读边翻译,老师成了纠错员,费力改出了作文却并不讨好,他是不会看一个字的。由此我想到了修改作文提高写作兴趣。
二、修改作文提高写作兴趣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学生却没有尝到修改文章的甜头。
1.激发自改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修改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呢?
(1)故事激趣。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逸闻趣事。我和孩子们一起读课文中贾岛、韩愈的“推敲”,分析“推敲”的来历、“推敲”想告诉后人什么,然后和大家一起去找这样重“推敲”的大家。学生很快找到大作家莫泊桑师从福楼拜炼词用字;毛泽东、鲁迅等名人也几易初稿……一个个中外文学家不断锤炼文章的精彩故事,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我还让他们读肖复兴的作品,并告诉他们,肖复兴的作品15岁时就印成了铅字,大家羡慕地听着。但这么好的作品也是修改出来的,我让学生看了叶圣陶老先生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张画像》。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融于这些故事之中了。孩子们有了兴趣,修改作文也就成了他们愿意做的事情。
(2)活动激趣。活动是孩子的天性。针对小学生持久性差的弱点,可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不断保持和增进学生自觉修改的兴趣。可让作文能力和修改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贾岛”,为班上同学的作文“对症下药”,对作文中出现的毛病列出清单,并开出“处方”——即修改意见,再让其自己去“对症下药”——修改。如此,让学生体验角色的乐趣,争当“名医”,修改作文的兴趣就会不断持续、更趋高涨。
(3)成功激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每篇经过多次修改的习作,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果,比较一下原稿和修改稿,进行张贴对照,修改后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未达标的同学,习作贴上了墙,还有的同学的习作被广播播放了,这一切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学生初尝甜头,主动修改作文也就有了动力,
2.在修改中养成修改习惯
作文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需要反复练习,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往前走,即放手让学生修改。
(1)学生互改。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我又放手让孩子互相修改,“兵教兵,兵兵互学”。学生在经过自我修改后进行同桌互改或请教好的同学帮助修改。这样的实践活动,每个同学都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学生在改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了知识和能力。尖子生可以大显身手,也完善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培植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作文较差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因为他们的习作往往改得很多,因而得到了加分,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更多。有的时候,一篇文章,我们两到三次修改,其中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教师批改省力,学生能力提高,习作兴趣也大大增强了。
(2)集体修改。集体修改因为耗时较多,每学期只能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两次。在修改作文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在组长的主持下共同讨论、各抒己见。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还是听者;既是行为互动,又是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有对写作成功者的赞许,有对还需努力者的帮助……通过互相讨论,增加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面,有利于提高修改的效率,形成立体的交互。
(3)自觉修改。经历了这样几个环节,修改作文成了一种自觉行为时,自改习惯也就养成了,学生每次习作,都要经过上述几个环节的修改,才能誊于作文本上。这样,每位学生每次习作至少有二至三次修改机会,篇篇如此。长期训练,良好的改文习惯也就逐步养成了。
教学实践证明: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完了事,更重要的是“改”。学生在老师的开启之下乐于修改,在具体的方法指导下尝试修改,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自改习惯,学生成了修改习作的主人。学生改得主动了,教师批得也就轻松了。
一、班级设立作文三级目标
“跳一跳,摘到桃子。”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连锁塑造,是指通过小步骤反馈来达到学习目标,也就是说,首先要把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反馈或强化,从而达到最终目标。学生写作也不例外,从三年级开始,我就为全班同学的写作制定了目标。一级目标:习作贴上墙;二级目标:习作广播讲;三级目标:习作变铅字。一直以来,班级中的学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到四年级上学期,已经有三位同学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杨慧婷的《登泰山》发表在《快乐作文》;于凯文的文章《小猫也看西游记》、《别样的家长会》、《美丽的四季》等多篇文章发表于烟台晚报。达到二级目标的有十多人,这一部分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习作兴趣也逐渐培养起来了。达到一级目标的有二十几人。
但班级中还有一部分孩子,作文水平没有多大进步,老师要批改他的作文,错字连篇,边读边翻译,老师成了纠错员,费力改出了作文却并不讨好,他是不会看一个字的。由此我想到了修改作文提高写作兴趣。
二、修改作文提高写作兴趣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学生却没有尝到修改文章的甜头。
1.激发自改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修改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呢?
(1)故事激趣。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逸闻趣事。我和孩子们一起读课文中贾岛、韩愈的“推敲”,分析“推敲”的来历、“推敲”想告诉后人什么,然后和大家一起去找这样重“推敲”的大家。学生很快找到大作家莫泊桑师从福楼拜炼词用字;毛泽东、鲁迅等名人也几易初稿……一个个中外文学家不断锤炼文章的精彩故事,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我还让他们读肖复兴的作品,并告诉他们,肖复兴的作品15岁时就印成了铅字,大家羡慕地听着。但这么好的作品也是修改出来的,我让学生看了叶圣陶老先生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张画像》。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融于这些故事之中了。孩子们有了兴趣,修改作文也就成了他们愿意做的事情。
(2)活动激趣。活动是孩子的天性。针对小学生持久性差的弱点,可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不断保持和增进学生自觉修改的兴趣。可让作文能力和修改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贾岛”,为班上同学的作文“对症下药”,对作文中出现的毛病列出清单,并开出“处方”——即修改意见,再让其自己去“对症下药”——修改。如此,让学生体验角色的乐趣,争当“名医”,修改作文的兴趣就会不断持续、更趋高涨。
(3)成功激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每篇经过多次修改的习作,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果,比较一下原稿和修改稿,进行张贴对照,修改后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未达标的同学,习作贴上了墙,还有的同学的习作被广播播放了,这一切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学生初尝甜头,主动修改作文也就有了动力,
2.在修改中养成修改习惯
作文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需要反复练习,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往前走,即放手让学生修改。
(1)学生互改。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我又放手让孩子互相修改,“兵教兵,兵兵互学”。学生在经过自我修改后进行同桌互改或请教好的同学帮助修改。这样的实践活动,每个同学都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学生在改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了知识和能力。尖子生可以大显身手,也完善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培植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作文较差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因为他们的习作往往改得很多,因而得到了加分,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更多。有的时候,一篇文章,我们两到三次修改,其中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教师批改省力,学生能力提高,习作兴趣也大大增强了。
(2)集体修改。集体修改因为耗时较多,每学期只能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两次。在修改作文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在组长的主持下共同讨论、各抒己见。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还是听者;既是行为互动,又是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有对写作成功者的赞许,有对还需努力者的帮助……通过互相讨论,增加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面,有利于提高修改的效率,形成立体的交互。
(3)自觉修改。经历了这样几个环节,修改作文成了一种自觉行为时,自改习惯也就养成了,学生每次习作,都要经过上述几个环节的修改,才能誊于作文本上。这样,每位学生每次习作至少有二至三次修改机会,篇篇如此。长期训练,良好的改文习惯也就逐步养成了。
教学实践证明: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完了事,更重要的是“改”。学生在老师的开启之下乐于修改,在具体的方法指导下尝试修改,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自改习惯,学生成了修改习作的主人。学生改得主动了,教师批得也就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