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初中英语语法学习中的问题提出学习的必要性,同时提出自己有效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语法 学习 问题 方法
初中英语语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否能够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关键。往往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法问题。
1. 初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法学习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初中英语教师要认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要从传统单纯的语法讲解中解脱出来,勇于创新,把语法教学渗透于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中,使语法教学具有趣味性、实践性、互动性。
2. 初中英语语法有效教学的方法
2.1在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增添课堂趣味性
英语语法相对繁琐,这样就更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所以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初中生对一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师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最新最热门时事新闻添加到例句中,更好地揣摩语境句意来解决语法问题。贴近生活与实际,不用刻意去追求语法形式与结构的复杂化,在各方面做到有时效感和时尚感。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趣味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活动中运用语法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把教师所教的语法规则转化为自己的,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语法的学习。
2.2 有效培养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基础差异,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与整合,甚至增加部分学习资料,让学生看得懂语法的原理与规则,提高学习兴趣。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既巩固复习了语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设计一个竞猜的游戏,让学生做不同的动作(打球、吃饭、钓鱼、擦桌子……),让全班其他学生运用句型“What’s he / she doing? He / She is doing ...”来猜测动作。教师还可以运用对比法进行语法教学,对比法分为英语语法对比和英汉语法间对比,在对比中发现不同语法的异同,加深了语法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3在语篇中进行语法教学
学生如果只是机械地在句子中练习语法,久而久之会感到枯燥无味。语法课应与阅读活动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语法点放入语篇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语言,思考单个语言句子如何贯穿为一整篇文章。阅读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这些语法现象,使学生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避免了学生对语法知识感到乏味。也可以在篇章中检测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语法听写就是这样一种对学生语法知识考核的一种方式。初中课堂语法听写法步骤如下:首先第一次听时,学生听大意,不做记录,一至三次;第二次听时记录下关键词,一般为实义词,三至四次;接着学习者在小组之间讨论,然后构造出一篇短文。然后不同小组之间交换文章,分析批改文章,或者教师讲评普遍存在的语法错误,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仿照此文给自己的朋友写一封信,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学生既系统的学习了语法知识,又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4 探究型任务教学法优化语法教学
初中英语教师在语法的教学上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教师设计任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抽象的语法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使英语语法的教学活动转变成一种活动化的语法教学过程。这样,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弊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深层刻的体会了语法在语言形式中的作用,强化了学生对语法规则的印象。
2.5评价的多元化检验语法学习效果
语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不仅仅是看做对了多少语法题目,考了多少分来评价的,而应该是方式多样并且灵活多变的,例如开展各类交际活动和纠错竞赛等等。教师通过这些活动检验了学生掌握语法的实际情况,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供语法水平。评价方式多元化,才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和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检查后还要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不能为了检查而检查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积极性。
2.6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语法学习途径
课外活动不能是大量题海练习形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课外活动应该形式多样,比如说创办班级英文报纸、设立电影赏析课、开展英语竞赛、引导收听英文广播录音、引导学生收集名言佳句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法学习效果。
■
[1] 欧阳慧卿. 初中英语新教材中的语法教学[J]. 基础英语教育, 2007(06).
[2] 刘玉颖. 初中英语语法学习策略探讨[J]. 民营科技, 2011(10).
[3] 辛涛, 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01).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语法 学习 问题 方法
初中英语语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否能够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关键。往往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法问题。
1. 初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法学习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初中英语教师要认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要从传统单纯的语法讲解中解脱出来,勇于创新,把语法教学渗透于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中,使语法教学具有趣味性、实践性、互动性。
2. 初中英语语法有效教学的方法
2.1在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增添课堂趣味性
英语语法相对繁琐,这样就更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所以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初中生对一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师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最新最热门时事新闻添加到例句中,更好地揣摩语境句意来解决语法问题。贴近生活与实际,不用刻意去追求语法形式与结构的复杂化,在各方面做到有时效感和时尚感。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趣味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活动中运用语法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把教师所教的语法规则转化为自己的,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语法的学习。
2.2 有效培养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基础差异,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与整合,甚至增加部分学习资料,让学生看得懂语法的原理与规则,提高学习兴趣。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既巩固复习了语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设计一个竞猜的游戏,让学生做不同的动作(打球、吃饭、钓鱼、擦桌子……),让全班其他学生运用句型“What’s he / she doing? He / She is doing ...”来猜测动作。教师还可以运用对比法进行语法教学,对比法分为英语语法对比和英汉语法间对比,在对比中发现不同语法的异同,加深了语法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3在语篇中进行语法教学
学生如果只是机械地在句子中练习语法,久而久之会感到枯燥无味。语法课应与阅读活动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语法点放入语篇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语言,思考单个语言句子如何贯穿为一整篇文章。阅读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这些语法现象,使学生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避免了学生对语法知识感到乏味。也可以在篇章中检测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语法听写就是这样一种对学生语法知识考核的一种方式。初中课堂语法听写法步骤如下:首先第一次听时,学生听大意,不做记录,一至三次;第二次听时记录下关键词,一般为实义词,三至四次;接着学习者在小组之间讨论,然后构造出一篇短文。然后不同小组之间交换文章,分析批改文章,或者教师讲评普遍存在的语法错误,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仿照此文给自己的朋友写一封信,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学生既系统的学习了语法知识,又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4 探究型任务教学法优化语法教学
初中英语教师在语法的教学上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教师设计任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抽象的语法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使英语语法的教学活动转变成一种活动化的语法教学过程。这样,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弊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深层刻的体会了语法在语言形式中的作用,强化了学生对语法规则的印象。
2.5评价的多元化检验语法学习效果
语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不仅仅是看做对了多少语法题目,考了多少分来评价的,而应该是方式多样并且灵活多变的,例如开展各类交际活动和纠错竞赛等等。教师通过这些活动检验了学生掌握语法的实际情况,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供语法水平。评价方式多元化,才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和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检查后还要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不能为了检查而检查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积极性。
2.6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语法学习途径
课外活动不能是大量题海练习形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课外活动应该形式多样,比如说创办班级英文报纸、设立电影赏析课、开展英语竞赛、引导收听英文广播录音、引导学生收集名言佳句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法学习效果。
■
[1] 欧阳慧卿. 初中英语新教材中的语法教学[J]. 基础英语教育, 2007(06).
[2] 刘玉颖. 初中英语语法学习策略探讨[J]. 民营科技, 2011(10).
[3] 辛涛, 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