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理发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z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东街上只有一家国营理发店,就在我家那条街口。
  母亲总回忆三岁多那年带我去剪头发的情景,我已经留了两根长辫子,辫子长到了矮小的身体的腰间,也不知家人们怎么想的,决定给我剃个光头。
  我不情愿地躲在了門帘背后,手拽着门帘的一边儿不出来,被父亲从门帘那边硬拽出来,巷口有家国营理发店,一个女理发员手里拿着剃头刀,我缩着身子被按在了宽大的椅子里,“噌、噌、噌”,剃头刀在旁边的布袋子上剐了几下,便在头上刮起来。不长时间,镜子里的头皮似乎已经和剃头刀一样闪着寒光,我一直哭着回了家,回家也大哭,我说是那个剃头的阿姨把我的脑袋划破了一道口子,大人们怎么哄都哄不住,其实,我的脑袋没有被划破一丁点儿,只是我伤心自己的长辫子找的借口而已。
  又一年,我姨走在大街上突发奇想,想给小小的我烫个卷发,我姨整天带着我,特别爱给我捣鼓各种奇特发型,每次都被母亲责骂,但她依然故我。她常常拿筷子放在炉子里烧一下,然后给我卷刘海儿,有着卷卷的刘海儿,就像一个洋娃娃,我一年级的照片就是卷刘海儿的。还有一次,她拿筷子卷头发的时候给我脖子里烫起了泡。也许有了这次经历,她就想彻底给我烫个头发,我充满了好奇和激动。
  她把我带到理发店,买了两角钱的票,拿肥皂在洗头池子上洗了头。然后她告诉理发员——一个微胖的中年妇女,说,要烫头。理发员很严肃地问:“给谁?”我姨说:“给这个小丫头,我外甥女。”胖理发员看了我一眼,那时候我大概五岁吧,然后回过头声言厉色地训斥我姨:“一个小孩子,烫什么头,简直不像话。哪里有给小孩子烫头发的,不烫!赶紧领走!浪费我们的水和肥皂。”那时候,我姨也就二十出头,她一看理发员那样子,吓得赶紧领着我从那家店里溜了出来。出了店门心里非常失望。自那后,她也再没有拿木筷子铁梳子给我卷过头发。
  那年夏天,我奶奶突然病逝,两个叔叔都在外地,家里只打电报说是“母病重速回”,怕直接告诉实情他们接受不了。那天,小叔叔接到电报,单位领导让他赶紧回家,他走到巷口想着要理个发,出差离家二十多天了,怕母亲看见长头发又该被骂“长毛子”,他先在巷口理短了头发,走出理发店没几步,就看见院子门口纸灯笼迎风飘着,他大哭着进了院子,一进院门还哭诉说是刚理了头发,想让母亲看看,没想到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从奶奶去世后,我就很少去人民街了,巷口的那家理发店再也没怎么关注过,什么时候消失的,我不得而知。
其他文献
过年,就是和过去的一场告别。不知是岁月催人老,还是生活条件好了,我越发觉得,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便时常会怀念儿时的年。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上空总是响起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落满一地红色的纸屑,犹如一片一片红色的地毯。点燃一串鞭炮,捂起耳朵迅速跑开,噼里啪啦,鞭炮声欢快地传遍乡野。挂起来的鞭炮像彩带一样飞溅四射。在地上燃起的鞭炮则像
期刊
我是山里人,自娘胎出来,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山,所谓“开门见山”,便是我最早的大脑影像,最直接的生活状态。后来上学读书了,从书本上读到了关于“大海”的零星描述,明白了世界最高和最大的东西是高山和大海。便想着有朝一日,要去领略一下海之大。这个心愿,一直到我28 岁这年,才得已实现。  那年,我开始写小说了,因小说而有机会参加令人向往的文学笔会,幸运的是参加的第一个文学笔会,就在被大海团团簇拥
期刊
总是在这样的四月,想起睡在山冈上的外婆。  很想去外婆生前住过的临街老屋看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屋已空无一人。那曾经温暖过我童年和少年的老屋,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斑斑驳驳,外婆的老屋是我小时候最美的记忆。我是在外婆的老屋出生的,也是在外婆家里长大的。外婆的二层木楼和镂空的窗子,是我每天驻足看风景的地方。外婆的临街老屋有着浓郁的小镇风情,说是街,其实只不过二三米宽,但人来人往特别热闹。每逢集市
期刊
5月,在飞雪中穿过一望无际的戈壁,终于抵达祁连山脚下,莽莽苍苍的雪山像矗立面前的巨大画幅。穿过仅有的几条纵深的山间沟壑,就能到草原——身边的裕固族牧人的夏牧场。  我感慨面前的雪山真大。牧人指着近前的雪山,轻描淡写地说,大雪山在这些小山的后面的后面。那些被新雪覆盖的雪山,好像是他所说的大雪山的孩子。羊群和雪山都温柔慈善,羊儿们像在啃噬雪山脚下凝结的雪,“咩——咩——咩——”撒娇的声音,混响在雪山面
期刊
我说,太姥山是太姥姥的名字,不是一座山。  是的,還有谁比太姥姥老呢?那时候没有时间的刻度,没有日薄西山,太姥姥在地球底下那个铺银贴金的大房子里玩耍。那岩浆浆,也就几千度吧,吹着气泡泡,嘟噜噜地涌了进来,她就搅呀拌呀,将自己也搅拌进岩浆浆里,又捏成一个个的泥团团。嘣的一声巨响,那大房子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于是在地球的东方,在海峡之西、东海之滨,这泥团团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到了后来的后来,这大姑娘成了母
期刊
老巷子很老,瓦分不出是黑的还是灰的,瓦上住着的烟囱遍体投射着岁月的伤痕,砖块歪歪扭扭地罗列着。  那只猫,在老巷子白杨树底晒着太阳。流浪的猫随处可见,但这只波斯猫,与众不同,在别的猫翻捡垃圾桶寻找食物时,它却冷静地坐在树下,看着南来北往的人和车流走来走去。我以为它是有主人的,毛发干净,身上一尘不染,脖子上还戴着一个铃铛,眼神风清月明,气质很好。我远远地观察着它,不敢轻易靠近。我们互不打扰,都小心翼
期刊
我似乎觉得,掀开每一幕历史的征尘,都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场面,都有一番将士们卫国抗敌的壮怀激烈。  其中,石育青老人亲历的抗美援朝战争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是1953年7月27日,晚上10点整,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正式生效,守卫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188团军械员石育青和战友们,兴奋地跑出待了三四个月的坑道,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时,每个人满脸满身,从肌肤到毛孔,全都蒙上厚厚的黑色
期刊
中条山东北部绛山脚下有个山区小县,这里有个国民羊肉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羊肉的吃法,不外乎包羊肉饺子、喝羊汤。那时,每年农历年底,生产队杀几只羊,一家分一斤多羊肉,除夕夜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等到天亮时分鞭炮响过祭完祖先,就可以美美地吃一顿羊肉饺子了;喝羊汤是夏收大会战时,生产队统一熬制羊汤,全体社员包括小孩子自带窝窝头和大海碗,开饭时每人舀一碗连肉带杂碎的羊汤,蹲在打麦场上泡上窝窝头吃
期刊
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渐渐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失去了观察与审美的眼光。  我所在的文成是刘伯温故里,也有着好山好水,只因过于熟悉,便有着“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的感觉。当我们到了隔壁的福鼎地界,看着许多类似的风光,却有一种生活在隔壁的感觉。同样有山,于是便钟情于他们的太姥山,同样有水,当用我们的江与他们的海相比,瞬间便羞于提到我们有水了。  去的最多的是福鼎市牛郎岗海滨景区,记忆最深的要数那次疫情之后
期刊
在丹霞寺,我看见过这样一棵树,一棵无心的青檀树。当我看见这棵树,我突然发现,生命是如此的恣肆和狂放。  有谁见过这样的树,树冠枝繁叶茂,透着一种生命的恣意。树皮裂开粗糙的纹路,有些地方,还长了绿色的苔藓。而树干却是空的,空得只剩下树皮,一个人可以从树下的空洞里钻进去,再从树干顶端的枝丫间钻出来。就是这样一棵树,历经近千个春秋,栉风沐雨,傲雪凌霜,依然挺拔撑天,翠色盖地,顽强生长着,向世人展示着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