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被给予了最大的关注。“素养”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其中,“精神要素”作为一门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成为人文素养的灵魂和根本特征。下面,我们就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一课为例,谈一谈“精神要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一、情感的共鸣
1.淳朴、真实、亲切的乡土意识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成长并同亲朋好友共居交往的地方。作为学生身边的历史,乡土教材不但可操作性强,且涉及内容丰富,包括一方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习惯等。在历史课堂中适时引入乡土教育,不仅使历史课程更加平易近人、因地制宜、贴近生活,促进学生的历史认知,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其乡土情结和意识,继而孕育出立足小家,胸怀大家的高尚情怀。
2.自信、自爱、自强的国族意识
通过历史课堂,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感受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案例渗透和运用:“两个民族关于大屠杀的记忆”。
1941年,波兰维尔那集中营,一位名叫大卫·博格的犹太人,在他生前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我希望有人记得,一个名叫大卫·博格的人,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
如今,这个卑微的愿望,至少在300万犹太人身上实现了。2004年,“犹太大屠杀遇难者姓名中央数据库”建成。通过它可查询到300万左右遇难者的信息:姓名、出生地、职业、配偶、遇难地点等。这项工作从50年前就开始了,它还将持续下去,直到每个遇难者都有名字。
让我们把脚步停留在这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纪念墙,上面刻有万余已知遇难者的名字。
绝大多数参观者,在经过这里时,只是脚下略微缓一缓,眼光扫过墙面,随即匆匆而过。我们的记忆大都停留在一个缺乏感情的数字上“30万”。但是,我们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甚至忘记了他们也曾经和我们一样,也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生命。
两个民族的记忆在学生面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重新崛起的民族有责任和义务记住逝者的名字,还原他们的灾难。使学生牢牢记住,中国人民曾经遭受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和刻骨伤痛,这种伤痛将使无数华夏儿女即使漂泊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感觉到彼此的血脉相连。
3.开放、包容、整体的世界意识
伴随着文明的曙光,很多地区和民族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文明区域,成就了自己的文化与精神。新航路开辟后,分散的文明逐渐连接。但其传统的区域特质不会因为世界日益走向整体的进程而消失,它必将长期存在和进一步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其中的优秀文明成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博弈中,不同文明的诸多“气质”逐渐为全人类所共有。以近代化(现代化)为例,比如经济发展的模式(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契约的构建(民主化、法制化),思想层面的革命(科学化、世俗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等。
二、人生的态度
1.讲“人格”:诚实善良、健康乐观、积极进取、坚强无畏
案例渗透和运用:“安妮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是一样。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可爱的犹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安妮·弗兰克。读过《安妮日记》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她。安妮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在一座密室里度过了两年的时光。日记再现了这段生活,其中也提到了安妮的梦想:“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战争是残酷的,小姑娘最终没有躲过这一劫,她死在了集中营里。
战后,安妮的父亲,家里唯一的幸存者,将日记整理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仍然是一部很畅销的读物。历史用另外一种方式成就了安妮的梦想。
密室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安妮”,却毁掉了一个属于花季少女的幸福。面对战争,人类需要深刻的反省。下面,就让我们进入这一课:尘埃落定话战争。
通过导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安妮虽已预知自己的命运,但她仍渴望活着,并希望自己的日记能够留存下来,好让世人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小女孩,一个在战争中始终乐观执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的小女孩。从中,学生收获了一份感动,一种态度和一股力量。
2.讲“人文”: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
案例渗透和运用:“基于人性的思考”。
战争结束了,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如何处置罪孽深重的法西斯分子?
意大利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这是昔日的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克拉拉·貝塔西,他们被乱枪打死,尸体倒挂在米兰广场上示众。关于他们的死有19种版本,但没有建立在法律上的真相。
而在另一个浪漫的国度里,则上演了这样的一幕:法国女通敌者,被强行剃光头,剥光内衣裤,身上涂满焦油,行纳粹礼。
对于上述做法,你如何评价?你认同他们的做法吗?
学生得出结论:如果你反对法西斯,就不能仿效法西斯分子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讲“科学”: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案例渗透和运用:“让历史告诉未来”。
对一战,普遍的看法是“春秋无义战”,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竞于力气”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作为战胜国应该认真反思。
(1)英美等国: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本想与狼共舞,最后反被狼咬,缺乏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气魄——经验教训:对法西斯主义不能姑息养奸,要建立统一战线,加强团结合作,携手维护和平。
(2)中国:穿越百年的目光,不由发出一声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弱小国家的宿命,墨守成规、思想落后的代价——经验教训:提高综合国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总之,“精神要素”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持之以恒的关注。在当今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已然是重中之重,它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实际功用。
一、情感的共鸣
1.淳朴、真实、亲切的乡土意识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成长并同亲朋好友共居交往的地方。作为学生身边的历史,乡土教材不但可操作性强,且涉及内容丰富,包括一方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习惯等。在历史课堂中适时引入乡土教育,不仅使历史课程更加平易近人、因地制宜、贴近生活,促进学生的历史认知,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其乡土情结和意识,继而孕育出立足小家,胸怀大家的高尚情怀。
2.自信、自爱、自强的国族意识
通过历史课堂,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感受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案例渗透和运用:“两个民族关于大屠杀的记忆”。
1941年,波兰维尔那集中营,一位名叫大卫·博格的犹太人,在他生前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我希望有人记得,一个名叫大卫·博格的人,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
如今,这个卑微的愿望,至少在300万犹太人身上实现了。2004年,“犹太大屠杀遇难者姓名中央数据库”建成。通过它可查询到300万左右遇难者的信息:姓名、出生地、职业、配偶、遇难地点等。这项工作从50年前就开始了,它还将持续下去,直到每个遇难者都有名字。
让我们把脚步停留在这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纪念墙,上面刻有万余已知遇难者的名字。
绝大多数参观者,在经过这里时,只是脚下略微缓一缓,眼光扫过墙面,随即匆匆而过。我们的记忆大都停留在一个缺乏感情的数字上“30万”。但是,我们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甚至忘记了他们也曾经和我们一样,也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生命。
两个民族的记忆在学生面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重新崛起的民族有责任和义务记住逝者的名字,还原他们的灾难。使学生牢牢记住,中国人民曾经遭受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和刻骨伤痛,这种伤痛将使无数华夏儿女即使漂泊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感觉到彼此的血脉相连。
3.开放、包容、整体的世界意识
伴随着文明的曙光,很多地区和民族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文明区域,成就了自己的文化与精神。新航路开辟后,分散的文明逐渐连接。但其传统的区域特质不会因为世界日益走向整体的进程而消失,它必将长期存在和进一步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其中的优秀文明成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博弈中,不同文明的诸多“气质”逐渐为全人类所共有。以近代化(现代化)为例,比如经济发展的模式(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契约的构建(民主化、法制化),思想层面的革命(科学化、世俗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等。
二、人生的态度
1.讲“人格”:诚实善良、健康乐观、积极进取、坚强无畏
案例渗透和运用:“安妮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是一样。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可爱的犹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安妮·弗兰克。读过《安妮日记》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她。安妮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在一座密室里度过了两年的时光。日记再现了这段生活,其中也提到了安妮的梦想:“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战争是残酷的,小姑娘最终没有躲过这一劫,她死在了集中营里。
战后,安妮的父亲,家里唯一的幸存者,将日记整理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仍然是一部很畅销的读物。历史用另外一种方式成就了安妮的梦想。
密室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安妮”,却毁掉了一个属于花季少女的幸福。面对战争,人类需要深刻的反省。下面,就让我们进入这一课:尘埃落定话战争。
通过导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安妮虽已预知自己的命运,但她仍渴望活着,并希望自己的日记能够留存下来,好让世人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小女孩,一个在战争中始终乐观执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的小女孩。从中,学生收获了一份感动,一种态度和一股力量。
2.讲“人文”: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
案例渗透和运用:“基于人性的思考”。
战争结束了,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如何处置罪孽深重的法西斯分子?
意大利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这是昔日的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克拉拉·貝塔西,他们被乱枪打死,尸体倒挂在米兰广场上示众。关于他们的死有19种版本,但没有建立在法律上的真相。
而在另一个浪漫的国度里,则上演了这样的一幕:法国女通敌者,被强行剃光头,剥光内衣裤,身上涂满焦油,行纳粹礼。
对于上述做法,你如何评价?你认同他们的做法吗?
学生得出结论:如果你反对法西斯,就不能仿效法西斯分子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讲“科学”: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案例渗透和运用:“让历史告诉未来”。
对一战,普遍的看法是“春秋无义战”,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竞于力气”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作为战胜国应该认真反思。
(1)英美等国: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本想与狼共舞,最后反被狼咬,缺乏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气魄——经验教训:对法西斯主义不能姑息养奸,要建立统一战线,加强团结合作,携手维护和平。
(2)中国:穿越百年的目光,不由发出一声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弱小国家的宿命,墨守成规、思想落后的代价——经验教训:提高综合国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总之,“精神要素”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持之以恒的关注。在当今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已然是重中之重,它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实际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