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文本 精彩课堂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ianp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组织课文段落的教学?怎样找准领悟文本的切入点?是不是用了多媒体就能让我们课堂取得效益?其实,都应该根据课文来定。深入地钻研教材,细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下面以几个教学小片断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片断一:(苏教版教材《番茄太阳》)
  师:作者说“这一幕”让“我”的心温暖起来。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这一幕中有哪些镜头?
  生读课文后回答。
  生:这一幕中有爸爸教玲玲认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的镜头。
  生:有玲玲和妈妈笑的镜头。
  师:为什么这些情景会让作者的心温暖起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一下。
  生再读后回答。
  生:爸爸很爱玲玲,教玲玲认识蔬菜很有耐心。
  师:很有耐心,从哪儿看出来?
  生:从“来回抚摸”可以看出。
  生:爸爸的介绍哪些细致,黄瓜有什么特点,西红柿有什么特点说得清清楚楚。
  师:这就是耐心,就是爱心,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妈妈、玲玲的笑能让作者的心温暖吗?
  生:能,玲玲的笑说明她很乐观,她在父母的关心下很快乐。
  生:妈妈的笑说明了妈妈对玲玲的爱,尽管玲玲是盲童,但妈妈没有嫌弃她,妈妈对未来也很乐观。
  生:这一幕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信心,生活很快乐。
  师:这是一个温暖的家庭,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是一个快乐的家庭,困难是吓不倒他们的,这都让作者感到温暖。让我们读出这种温暖。
  生读三、四自然段。
  反思:《番茄太阳》三、四自然段写了盲童明明一家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场景。作者说:“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变得温暖起来。”教者教学这一部分时,抓住了“那一幕”,让学生说说这一幕中有哪些感人的镜头,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来回抚摸”,通过父亲的语言体会父亲的耐心、爱心;抓住母亲的笑体会一家人在对生活的乐观,对玲玲无声的爱;正是这一家人(当然有玲玲)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相亲相爱感染了作者,所以作者心才温暖起来。而许多教师的教学似乎只关注了玲玲“咯咯地笑”给作者的感染,那是不全面的。因为正是一家人对玲玲的爱、对生活的乐观才使得玲玲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关爱,让玲玲拥有了爱的接力棒,让作者有了被爱的感动。
  “那一幕”是充满和谐的春景,是乐观向上的暖流,是和风,是细雨,让人向着善,向着爱去前行。她是整个文章发展的基础,教学时,应该抓住动人的“那一幕”,赏词析句,去品读,去感悟,去升华自己的精神。“那一幕”是和谐的整体,我们的教学切不可忘了“那一幕”。
  “那一幕”是文中这一部分教学的点。正是抓住这个点展开教学,课堂才展现了精彩。我们的教材有很多文章的“点”、段落的“点”,需要我们找出,并加以利用才行。
  教学片断二(这是苏教版《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师:妈妈说爱如茉莉时,映儿似笑非笑,欲言又止,这是因为什么呀?
  生:在映儿心目中,觉得爱应该是轰轰烈烈、非常伟大的,怎么会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呢?所以她对妈妈的回答不以为然。
  师:可文章结尾,映儿却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映儿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请你好好读读课文,找出依据。
  学生自读课文后再交流,重点探讨爸爸、妈妈语言、动作的不同之处,品味其中的真情,尤其是探讨病房的一幕时,让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医院里有陪床,爸爸却不睡,是因为____。爸爸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其实,妈妈____,我看到这一切_____。
  师:我们和映儿一起发现了爸爸妈妈那茉莉般的爱,这种爱流淌在生活的细节里,看似平淡,却是真怀,爱是吃完再告诉的细心,爱是直奔医院的身影,爱是紧握的双后,爱是布满血丝的眼睛,爱是手脚麻木……那在你的生活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爱呢?能否在此时倾吐下你的真情呢?
  反思:在这一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映儿和他们一样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可后来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映儿前后的神态、语句截然不同,细究其原因在于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母之间茉莉般的真情。教师让学生把映儿看到的一幕和爸爸妈妈真实的情况作充分对比,体会到爸爸甘心睡得不好是为了妈妈睡得晚好,妈妈宁可手脚麻木也一动不动地为了让爸爸多休息……父母的做法只源于一个“爱”字!映儿父母间茉莉般的爱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于是在让他们说自己感受到爱的时就“情动而辞发”,真情流露,各自倾吐出心中的肺腑之言,令人动容,整个课堂上都充盈着茉莉般生命的芬芳和光泽。
  本课教者正是抓住映儿前后态度的不同,教出文本应有的内涵和厚度。我们的教材诸如此类的文章不在少数,需要我们磨练一双慧眼,找出这样的线索,把课文教得实在、精彩。
  片断三:(苏教版《游园不值》一诗)
  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给我们展示了春景的无限美好。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请看大屏幕。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展示了春天一座花园百花盛开,草木茂盛,百鸟争鸣的情景)
  师:请同学说一说满园春色的景象。
  (学生纷纷发言,说得生动、具体。)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说朋友的船是孤舟,难道滚滚长江之上真的就是孟浩然的那只船吗?
  师:这确实是个问题,很有智慧的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
  生:不一定是孤舟,可能是很多船,但在作者眼中只有故人,所以也只看到朋友那只船。
  生:作者关心朋友,担心朋友孤独,江上的船再多,和朋友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作者说朋友的船是孤舟。
  生:从这一个“孤”字更看出作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关切之情。
  生:作者与朋友情深谊重,他觉得朋友走了,他也孤独了,朋友也孤独了,所以说朋友的船是孤舟。
  反思:片断一的教学似乎效果很不错,然而仔细琢磨,似又觉不妥。园中“春色满园”是作者由一枝出墙的红杏想到的。难道那花园真是一片春色。我觉得也不一定。这且可以不论,但园中美好春色,是可以去想象的,究竟多美?想得多美就有多美。所以那“春色满园”的景象似乎应该让学生去想象,在想象后描述,应当比多媒体直接展示更好、更合理。如果片断二的教学也用图画来表现“孤帆远影碧空尽”,该怎么表现呢?它能表现出学生推敲的这番精彩吗?
  古诗词的意境美,很多是靠想象去得到的。如果不切实际地用多媒体的展示去填补学生想象的空间,就会将古诗词教得索然无味,教得苍白无力。古诗词教学,要多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
  张庆先生有一首《教师要当好“媒人”》的小诗:教师如媒妁,促其自沟通。读书须自悟,哓哓不中听。教师要当好“媒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找准引领学生自悟的切入点才行;要细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选用恰当的教学用具,任何时候都牢记一切教学必须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
  王尧先生说:“在文本上死去活来。”窦桂梅先生说:“慢慢地读啊!”我们应当牢记专家们的话,静静地钻研文本,咀嚼文本,并寻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在语文教学中呈现一个个精彩。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超高的今天,我们应应用新的课程理念,改革小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即听、说、读、写,乃至眼、手、耳、口。让学生充分的读,认真地想,无拘无束地说,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低段语文课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无疑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春雨的色彩》,把一个五彩斑斓的春天呈现在我们面前。课文语言优美,美的语言需要着重的表现,因此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本文写的是春雨的童话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中,大教育家孔子的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以老师的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艺术,卓而不凡,发人深省的教育内容,师生和谐共歌舞的教育
期刊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方法,突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也一直被广大英语教师广泛采用.目前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多种多样,总结下来主要包括
[教材分析]《春天的盛会》是“春天来了”这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对这个单元的总结。按照教材的安排,只是让学生演演春天、唱唱春天,在春的氛围中,爱上春天。这样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缺少知识的增长。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突破和重组,先让学生通过开展“春天在哪里”、“大家来种植”等系列活动,获得并积累了有关春天的经验后,再把“春天在哪里”与“种植春天”两个主题的学习汇报结合到本活动中。课堂活动着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今的一些课堂教师变得不敢问了,害怕被说成是用“满堂问”代替原来的“满堂灌”,这种现象很明显有违新课标初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问,更要研究如何“问”。课堂提问的成败及作用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时机的选择。怎样选择与确定课堂提问的时机?我的体会是:    一、提问于新课导入时     教师导入新课时,应巧妙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采用问题先行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