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学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中介语理论从动态的角度把语言学习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看做是一个不断接近目的语的过程,承认母语和目的语的正负迁移作用,为揭示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这个中间过程的奥秘提供概论一个突破口。这个理论为应用语言学理论添砖加瓦,成为应用语言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为第二外语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
一、中介语理论的概念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中介语(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既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系统,可以把它看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也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展轨迹, 可以把它看做是各个阶段相接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二、中介语理论的特点
中介语和其它自然语言一样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
学引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有一套自身的规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方面都有表现。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这套规则去生成或理解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话语。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虽然不同的学习者其中介语的发展有很大差异,但总体看来,同一发展阶段中的中介语又有其内部一致性。
(3)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也可以说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5)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第一语言的影响无法消除;也可能是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甚至还得到过积极的反馈,便满足于已取得的进步而停滞不前;还可能是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无法接受等。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特色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称作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后来又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1983年改称为对完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无论从教学理论而言,还是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而言,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对外汉语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有如下特点: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不是让已具备汉语运用能力的本族人掌握更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而是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语言作为技能和能力,只有通过练习、实践才能掌握。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基础阶段总是拥有最多的学习者,也是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 ——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本身就应包含运用目的语成功地进行交际所必须的文化内容。6、集中、强化的教学——相对来说,课程较集中,课时较多,内容较密集,进度较快,班的规模较小。这些特点,是别的学科的教学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这就把对外汉语教学与别的教学区分开来。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四、中介 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1)教师要容忍学习者的语言错误。长期以来,中介语一直被人们看成是不正规、甚至是不正确的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容忍度很低,他们会随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一切错误。但是随着对中介语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随着学习者对目的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也在逐步趋于完善,逐步在向目的语靠拢,这就构成了中介语的连续统。这种连续统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是一直存在的,它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所犯错误的存在。对学习者所犯的错误,特别是在正常口语交流过程中,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教师要采取能少纠正就少纠正、能不纠正就不糾正的态度,在保持学习者积极心态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能够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2)教师要适当的引入中介语帮助学生克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沉默期。在学习第二语言初期,许多学习者由于目的语知识掌握贫乏或其它心理因素往往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开口讲话,这就造成了对目的语学习的阻碍。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适度地进行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比较,借助学习者的母语帮助其来进行目的语学习,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恰当掌握比较的度。适度比较并不是使用学习者的母语讲授或解说,而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的一些难点问题上进行比较,或者在学习者感到困惑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是当地使用中介语,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开口表达,不要害怕出错。
(3)教师要适度地引进中介语以促进师生交际的成功。中介语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交际手段。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中介语的介入有时可以促进交际的成功。教师适度地引入中介语,促成了师生交际的成功,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为使对外汉语课堂能够更有效地运行,真正达到旬阳学习者语言交际的能力,本文以“中介语假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中介语假说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启示。虽然中介语理论多被用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但笔者认为这个假说中蕴含的二语习得理论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今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启示。我们要试图运用中介语理论并结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2.
[4]薄彤 张丽.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研究,2007.11.
[5]姚晓波 陈方方.对外汉语教学与中介语理论.[J]渤海大学学报,2006.11
[6]凌德祥.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3.3
[7]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
一、中介语理论的概念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中介语(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既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系统,可以把它看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也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展轨迹, 可以把它看做是各个阶段相接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二、中介语理论的特点
中介语和其它自然语言一样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
学引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有一套自身的规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方面都有表现。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这套规则去生成或理解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话语。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虽然不同的学习者其中介语的发展有很大差异,但总体看来,同一发展阶段中的中介语又有其内部一致性。
(3)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也可以说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5)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的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第一语言的影响无法消除;也可能是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甚至还得到过积极的反馈,便满足于已取得的进步而停滞不前;还可能是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无法接受等。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特色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称作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后来又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1983年改称为对完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无论从教学理论而言,还是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而言,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对外汉语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有如下特点: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不是让已具备汉语运用能力的本族人掌握更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而是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语言作为技能和能力,只有通过练习、实践才能掌握。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基础阶段总是拥有最多的学习者,也是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 ——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本身就应包含运用目的语成功地进行交际所必须的文化内容。6、集中、强化的教学——相对来说,课程较集中,课时较多,内容较密集,进度较快,班的规模较小。这些特点,是别的学科的教学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这就把对外汉语教学与别的教学区分开来。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四、中介 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1)教师要容忍学习者的语言错误。长期以来,中介语一直被人们看成是不正规、甚至是不正确的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容忍度很低,他们会随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一切错误。但是随着对中介语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随着学习者对目的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也在逐步趋于完善,逐步在向目的语靠拢,这就构成了中介语的连续统。这种连续统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是一直存在的,它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所犯错误的存在。对学习者所犯的错误,特别是在正常口语交流过程中,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教师要采取能少纠正就少纠正、能不纠正就不糾正的态度,在保持学习者积极心态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能够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2)教师要适当的引入中介语帮助学生克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沉默期。在学习第二语言初期,许多学习者由于目的语知识掌握贫乏或其它心理因素往往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开口讲话,这就造成了对目的语学习的阻碍。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适度地进行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比较,借助学习者的母语帮助其来进行目的语学习,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恰当掌握比较的度。适度比较并不是使用学习者的母语讲授或解说,而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的一些难点问题上进行比较,或者在学习者感到困惑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是当地使用中介语,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开口表达,不要害怕出错。
(3)教师要适度地引进中介语以促进师生交际的成功。中介语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交际手段。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中介语的介入有时可以促进交际的成功。教师适度地引入中介语,促成了师生交际的成功,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为使对外汉语课堂能够更有效地运行,真正达到旬阳学习者语言交际的能力,本文以“中介语假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中介语假说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启示。虽然中介语理论多被用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但笔者认为这个假说中蕴含的二语习得理论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今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启示。我们要试图运用中介语理论并结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2.
[4]薄彤 张丽.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研究,2007.11.
[5]姚晓波 陈方方.对外汉语教学与中介语理论.[J]渤海大学学报,2006.11
[6]凌德祥.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3.3
[7]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