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书”中的科学技术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4636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面向公众评选推荐的“中国好书”,除了公众更易于接受的文史类读物之外,科学普及与生活类的好书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最终的评选结果中,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航天育种简史》和《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入选。加上入围的《永恒的诱惑:宇宙之谜》《看脸》和《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三种,均各占总入选和入围图书的10%。这些书,反映出当下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和生活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涉及公众所关心的健康生活、医疗保健、心理认知、宇宙之谜、航天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等科学普及和生活的热点话题。
  当然,仅仅在选题中的热点还并不构成入选和入围的全部理由。目前科学普及和生活类图书出版的数量居多,要能够在这众多的图书中脱颖而出,图书作者、内容的权威性和趣味性、可读性,更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以往,在传统的科学普及读物中,注重对具体科学知识的传播。但随着科学普及观念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对前沿科学技术进展的普及传播的图书,也越来越注重关于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的历史的相关知识。以《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为例,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些新的传播内容甚至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在过去,一提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人们便会首先联想到著名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确实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而那些发明创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也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它们甚至改写了整个人类历史方向及进程。此书详尽考察分析了88项具有突出原创性、能够反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先进水平,在全球史视野下考察、盘点中国古人独创的科技发明成就,展示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重要的影响及贡献。
  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以人们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为切入点,系统讲述相关专业知识,不仅让读者学习实用的切身的知识,也提高了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如入选的《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和入围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等书,把复杂的人体生理科学知识、医学知识,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增加了可读性,使读者理解人体疾病的真相,从而对于那些来源不明的“偏方”“秘方”“保健品”之类知识的真伪,提高鉴别能力。
  此外,通过对大型科研项目的介绍,让读者了解科研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全面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既有助于理解科技工作者,也可以增进普通老百姓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如《航天育种简史》,单看书名,似乎只是一个远离普通百姓生活的而且非常专业的领域。但了解这部书的内容之后,会发现这部“简史”涉及宇宙、地球、生命、植物、农业、航天等多个学科,其实是一部“不简单”的包罗万象的学科发展史。更重要的是,航天育种看似远在太空,实际却与今天人们的日常食物紧密相关,甚至直接关系保障粮食安全等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领先,让我们看得见对于将来生活质量改善的美好前景。
  其实,在“中国好书”其他类别的入选和入围书目中,也有不少涉及科学技术方面内容的优秀图书。例如关于中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中国动力》、描写中国机器人技術和产业发展辉煌的创业史的《中国机器人》、像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系列丛书之一的《创新拼搏奉献———程开甲口述自传》等。这些作品背后有一大批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几代人投身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拼搏奉献,在重重困难中艰难探索,为中国的科技进步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辉煌的成果。这些科技项目的领先发展,不仅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形成了展开大国博弈的战略性产业,这种奉献精神更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记住那些科技工作者的奉献与付出。此外,文学类入围的科幻小说《天父地母》更是当下日益成为阅读热点的科幻作品中的精品,在它的背后,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涌现,也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科幻阅读的风气。
  总之,“中国好书”中的这些优秀作品,既体现出了科学技术在当下社会中的重大影响,又反映出了与之相关的传播普及热点,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长篇小说《吉祥时光》以散文笔法营造小说意境,作者用凝练精粹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大变动时代的中国少年和中国故事。  慢时光中的中国伦理与日常生存的历史性  小说以主人公少年吉祥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天翻地覆时代的慢时光。对一个孩子来说,大变动时代是悠长的景深,这种景深赋予儿童看世界独特的时空感,这种时空节点的深刻印象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定格在少年的记忆中。  在儿童的眼光中,时光是慢的,慢到可以觉得一只蜗
期刊
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作为一个术语,正式出现在美国学者舒斯特曼发表于1999年的一篇论文中,这位学者又在2008年出版了专著《身体意识———凝视的哲学与身体美学》。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突出了副标题中的“身体美学”而将之译为《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身体美学由此引起了国内学者的较多关注。但综观国际学术界,真正以“身体美学”作为标题的专著并不多见,王晓华的新
期刊
《一个甲子的畅想:面向未来120项科技预见》出版了。翻读片刻,就会感到这是一部脑洞大开、畅想未来的趣味之书,一部数据汇聚、名词叠锦之书,一部专家学者的沉思之作,一部大中小学生的梦想之书,一部集众人之智、聚众人之慧的好书。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有趣就在于在书中可以看到脑洞大开的畅想思维,充满了天马行空、丰富风趣的奇思妙想。它放飞思想,横跨广阔的空间预见未来,数、理、化、天、地、生,天高云淡;信息、生
期刊
《绿头发先生行医记》是一部构思颖异、想象奇谲的幽默童话。它的故事启幕于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就医场景:诊所里,医生和护士忙个不停;病人们在靠墙的座位上等候就诊,多少流露出些不耐烦的情绪;救护车呜呜响起,医生匆忙出医……如此常规的忙碌情形,使得童话开头仿佛不经意间提到的绿头发先生“留着一头绿油油的长发”的奇异特征,几乎完全淹没在了这寻常生活的语态中。直到看见这位医生的身影分明一次次奔出诊所去处理急务,
期刊
从媒介学的角度看,媒介的演化紧紧依赖于技术的更新,从纸张到广播、电影,再到互联网,媒介演进对技术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媒介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日益明显。在享受媒介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作为媒介技术“新宠”的仿真技术也为人类带来了恐惧,以仿真技术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的生成物,在人类世界中形塑了一种新的事实,仿真体通过作用于以视觉信息摄入为主要途径的人类感知系统,增加了人们判断客体真实性的难度,
期刊
学科传统的致意与对话  钱谷融(1919—2017)、唐沅(1934—2017)与王富仁(1941—2017)三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者的不幸离世,使“告别”一再成为2017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主题词。而他们的远去,以及与林庚、王瑶及刘柏青三位推进了这一学科发展的前辈学人有关的著作在同年的相继问世,仿佛意在提醒当下学界注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传统渊源有自。  无论陈平原编的《王瑶与现代中国学术
期刊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批评术语华丽地回归了理论的前台。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魔幻现实主义”重新解读当代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甚至新晋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被冠以这一标签。粗略看来,当代文学的许多作品似乎都可以进入这一术语的视野,真假莫辨,众语喧哗。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热”中,中国作家就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激发影响,自此形成了对其长盛不
期刊
马金莲的字里行间有风吹过后的干净、清爽、舒缓。小时候我总是追着风跑,希望看到风的尽头,看到自然的秘密。风住了,一切仿佛恢复了原样,一切又仿佛不同了。下一场风来了,还是同一阵风吗?这样的想法叫人惆怅。阅读马金莲,她所写下的一场又一场的风,又勾起了我久远的困惑和怅惘。时代的风,自然的风,人心中的风,有些风是寒凉的,有些风是凄厉的,而有些风是和缓的,有些风是温暖的……她笔下的风总让我想起萧红来。  马金
期刊
与其他几类图书不同,人文社科类图书素以学术性见长。过去这些书大抵是学者写给学者看的,生产于象牙之塔,束之高阁于学术殿堂。如今,人文社会科学开始走向为大众阅读,而且颇受欢迎,这些入选图书究竟有什么特点?  首先,著名专家把高深的知识浅显化,语言平实通俗,甚至生动有趣,很容易通读全书。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大家小书”丛书的一种。丛书开宗明义地解释何谓“大家小书”:第一,书的作
期刊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印行的《文字小讲》一书业已上市热售,该书是由中国台湾地区著名学者许进雄教授撰写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能有这样一本专门介绍文字学的通俗读物在出版界出版,可谓独树一帜,诚然十分难得。笔者阅读此书,大有琳琅满目、如入宝山之感。好书自应与人分享,因此不揣固陋,在此做一推介。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有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按道理说,读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