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以湖州长兴的儿童以及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来调查农村儿童食品安全问题,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发现:1.当前的农村儿童家长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会控制食品选择范围,但有些家长把子女喜好作为选购食品的主要因素,对儿童自己购买零食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进行正确的引导;2.农村儿童存在食用零食的质量大多比较低劣,偏食,挑食,饮食清洁习惯不好,用餐不规律,偏食情况很明显等问题。研究建议:1.重视家庭教育层面,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2.加强学校的食品安全教育。
关键词:农村儿童;食品安全;喂养方式;饮食习惯
一、 问题提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经济社会不断进步,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有所改进,但是人们的意识观念却没有跟上步伐。在这方面,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有限,农村儿童家长的食品安全防范能力较低,很难为儿童的食品選择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的研究从消费末端出发,去探究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为此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具体可行的措施。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浙江省湖州长兴周边的农村儿童及家长。
(二) 调查方法
本研究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64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556份,占发放问卷的93%。访谈儿童、家长共80余人次。对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分析。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关于农村儿童家长的喂养方式。
在所调查的家长中,爸爸、妈妈、(外)祖父、(外)祖母分别占28.8%、58.9%、4.3%、5.5%。接受本次调查的家长主要是儿童父母,且从年龄分布看,主要是以八零后的家长为主。
在影响儿童家长食品选择的诸多因素中,主要是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相关检验证明和生产加工厂家等,占比均在六成左右。由此可见,虽然儿童家长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识,对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相关检验证明有所关注,但也可能仅考虑幼儿喜好的盲目性。
近年来,“苏丹红一号事件”“毒奶粉事件”这类食品安全事件促使儿童家长的食品选择更加谨慎,对食品产地、厂家和商家严格把关。
对经过各种认证的食品,表示“常常如此”“偶尔如此”“从不如此”的家长分别占54.0%、44.2%、1.8%。可见,多数家长在选择食品时,会在食品源上进行严格把关。
(二) 关于农村儿童的饮食习惯
在所调查的儿童中,6~8岁、9~11岁、12~14岁儿童分别占1.2%、50.3%、48.5%。可见,本次接受调查的主要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符合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对于儿童的界定。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调查分析得知:“每次饭前主动洗手”“父母提醒才会洗手”“无所谓,从不洗手”的儿童分别占32.1%、44.5%、23.4%。可见,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有饭前洗手的习惯,一小部分的儿童表示无所谓,这表明农村儿童的饭前洗手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
调查分析得知:“每次饭后擦嘴”“偶尔擦嘴”“从不擦嘴”的儿童分别占25.2%、56.8%、18.0%。由此可见,一半多的农村儿童饭后偶尔擦嘴,但一些农村儿童有不良饮食习惯。
四、 建议
上述调查表明,当前的年轻幼儿父母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根据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相关检验证明等因素选购食品;通过选择食品购买途径、认证情况控制食品选择范围;通过在加工、食用环节采取安全措施和主动对子女进行食品安全教育预防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好的方面。但不好的方面是:农村儿童存在食用零食的质量大多比较低劣,饮食清洁习惯不好,用餐不规律,偏食、挑食情况很明显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儿童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建议如下:
(一) 重视家庭教育层面,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有着基础性和源头性的导向作用。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食物的态度。因此,家长必须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具备足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真正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学生饮食安全的教育和监督,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家校携手合作有利于落实小学生的食品健康知识教育。
(二) 加强学校的食品安全教育
一方面,可在学校中设置与食品健康饮食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要结合社会食品安全热点,遵循其主流价值观,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如何选择营养健康的食物、意识到隐患食品的危害,提高其防护意识。另一方面,将食品安全教育渗透到其他临近学科。如:可以将其与生物课相结合,进行实验教育,展示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与特征,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与否的辨别度;也可以同体育课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健康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健康和养成健康积极的饮食习惯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理解能力展开不同程度和广度的教育。
众所周知学校周边有众多缺乏监管的流动摊位和小杂货店,所以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学校管理部门要表明坚决的态度和立场,坚决禁止不良小商小贩在学校门口摆摊的现象发生,成立专门的安全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学校只有提供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环境,才能顺利实施教育。
参考文献:
[1] 于冬梅,张兵,赵丽云,等.中国3~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J].卫生研究,2008(6):710-713.
[2] 张丽娟,冉旭,李燕,等.云南部分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4):412-413.
[3] 王海花,焦凌梅.海南省万宁市3~6岁儿童零食行为调查及改善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54-58.
作者简介:来草源,俞丽虹,孙德芳,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师范大学;
来亭亭,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关键词:农村儿童;食品安全;喂养方式;饮食习惯
一、 问题提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经济社会不断进步,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有所改进,但是人们的意识观念却没有跟上步伐。在这方面,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有限,农村儿童家长的食品安全防范能力较低,很难为儿童的食品選择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的研究从消费末端出发,去探究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为此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具体可行的措施。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浙江省湖州长兴周边的农村儿童及家长。
(二) 调查方法
本研究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64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556份,占发放问卷的93%。访谈儿童、家长共80余人次。对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分析。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关于农村儿童家长的喂养方式。
在所调查的家长中,爸爸、妈妈、(外)祖父、(外)祖母分别占28.8%、58.9%、4.3%、5.5%。接受本次调查的家长主要是儿童父母,且从年龄分布看,主要是以八零后的家长为主。
在影响儿童家长食品选择的诸多因素中,主要是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相关检验证明和生产加工厂家等,占比均在六成左右。由此可见,虽然儿童家长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识,对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相关检验证明有所关注,但也可能仅考虑幼儿喜好的盲目性。
近年来,“苏丹红一号事件”“毒奶粉事件”这类食品安全事件促使儿童家长的食品选择更加谨慎,对食品产地、厂家和商家严格把关。
对经过各种认证的食品,表示“常常如此”“偶尔如此”“从不如此”的家长分别占54.0%、44.2%、1.8%。可见,多数家长在选择食品时,会在食品源上进行严格把关。
(二) 关于农村儿童的饮食习惯
在所调查的儿童中,6~8岁、9~11岁、12~14岁儿童分别占1.2%、50.3%、48.5%。可见,本次接受调查的主要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符合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对于儿童的界定。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调查分析得知:“每次饭前主动洗手”“父母提醒才会洗手”“无所谓,从不洗手”的儿童分别占32.1%、44.5%、23.4%。可见,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有饭前洗手的习惯,一小部分的儿童表示无所谓,这表明农村儿童的饭前洗手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
调查分析得知:“每次饭后擦嘴”“偶尔擦嘴”“从不擦嘴”的儿童分别占25.2%、56.8%、18.0%。由此可见,一半多的农村儿童饭后偶尔擦嘴,但一些农村儿童有不良饮食习惯。
四、 建议
上述调查表明,当前的年轻幼儿父母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根据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相关检验证明等因素选购食品;通过选择食品购买途径、认证情况控制食品选择范围;通过在加工、食用环节采取安全措施和主动对子女进行食品安全教育预防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好的方面。但不好的方面是:农村儿童存在食用零食的质量大多比较低劣,饮食清洁习惯不好,用餐不规律,偏食、挑食情况很明显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儿童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建议如下:
(一) 重视家庭教育层面,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有着基础性和源头性的导向作用。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食物的态度。因此,家长必须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具备足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真正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学生饮食安全的教育和监督,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家校携手合作有利于落实小学生的食品健康知识教育。
(二) 加强学校的食品安全教育
一方面,可在学校中设置与食品健康饮食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要结合社会食品安全热点,遵循其主流价值观,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如何选择营养健康的食物、意识到隐患食品的危害,提高其防护意识。另一方面,将食品安全教育渗透到其他临近学科。如:可以将其与生物课相结合,进行实验教育,展示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与特征,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与否的辨别度;也可以同体育课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健康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健康和养成健康积极的饮食习惯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理解能力展开不同程度和广度的教育。
众所周知学校周边有众多缺乏监管的流动摊位和小杂货店,所以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学校管理部门要表明坚决的态度和立场,坚决禁止不良小商小贩在学校门口摆摊的现象发生,成立专门的安全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学校只有提供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环境,才能顺利实施教育。
参考文献:
[1] 于冬梅,张兵,赵丽云,等.中国3~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J].卫生研究,2008(6):710-713.
[2] 张丽娟,冉旭,李燕,等.云南部分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4):412-413.
[3] 王海花,焦凌梅.海南省万宁市3~6岁儿童零食行为调查及改善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54-58.
作者简介:来草源,俞丽虹,孙德芳,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师范大学;
来亭亭,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立同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