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就如何提高贫困山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一、用爱心构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教育的根源来自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贫困山区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环境差,加之多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在学习数学方面表现为严重缺乏自信心。因此,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以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每一名学生,关注学生的苦与乐,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心打开他们的內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喜爱、关注和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巨大的满足,进而激发上进的动力和信心。
当我们用无私的爱感化了学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自然就会信任我们,学生一定会喜欢上我们,进而对我们所教的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的课堂永远是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因此只有我们把爱学生作为前提,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关注并转化学困生是基础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去转化他们。除了常规的办法之外,我们认为对于贫困山区学困生的转化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多与家长沟通,同时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告诉他们:求知是在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奠基,只要能够每天向前一小步,他们同样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贫困山区初中的学生大多数为寄宿生,教师要充分发挥跟学生相处时间充裕的优势,在数学学习上给予学困生更多辅导,并坚持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对他们每天上交的作业,最好面对面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场指正。
(三)双休日对于贫困山区初中的孩子,很多时候需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和农活,尤其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学生周日返校以后,教师要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重点检查,督促他们充分利用双休日学习。
学困生一旦实现了成功转化,他们的成绩提高幅度将远远大于优等生。这将非常有利于我们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课堂,才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三、用心创设适合贫困山区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关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由于贫困山区学生拓展知识面的渠道有限,因此,我们在教学的知识背景创设中,若不能从山区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只是死板的套用教材,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带来障碍。
例如,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159页:“同底数幂的除法”这一节,教材中用移动存储设备的容量作为知识背景,但贫困山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怎么可能理解移动存储设备中有关“KB”和“MB”的概念呢?显然这样的知识背景不但对新知识的学习没有帮助,反而给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加了难度。不妨将此背景创改为:邻居张大爷家今年种植的“陇富2号”小麦粒大饱满,喜获丰收,大约1.25×104粒小麦重一斤,你知道5×106粒这个品种的小麦重多少斤吗?小麦对于山区农村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这样的知识背景他们一定能理解。诸如这样,从贴近生活的知识背景入手,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教学效果要明显的多。类似需要我们创改的知识背景,在初中全部6册数学课本中普遍存在。
四、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留在贫困山区安心从教是保障
贫困山区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由于贫困山区初中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大多数离家较远,加上交通不便,不能很好的照顾家庭和孩子,因此都不愿长期留在山区执教。这部分教师的流动就造成了贫困山区初中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学校已经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调离,将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新教师的成长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需要3到5年的时间。因此,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在待遇,政策和培训等方面适当向贫困山区初中教师倾斜,从根本上稳定教师队伍,是提高贫困山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保障。
一、用爱心构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教育的根源来自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贫困山区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环境差,加之多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在学习数学方面表现为严重缺乏自信心。因此,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以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每一名学生,关注学生的苦与乐,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心打开他们的內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喜爱、关注和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巨大的满足,进而激发上进的动力和信心。
当我们用无私的爱感化了学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自然就会信任我们,学生一定会喜欢上我们,进而对我们所教的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的课堂永远是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因此只有我们把爱学生作为前提,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关注并转化学困生是基础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去转化他们。除了常规的办法之外,我们认为对于贫困山区学困生的转化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多与家长沟通,同时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告诉他们:求知是在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奠基,只要能够每天向前一小步,他们同样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贫困山区初中的学生大多数为寄宿生,教师要充分发挥跟学生相处时间充裕的优势,在数学学习上给予学困生更多辅导,并坚持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对他们每天上交的作业,最好面对面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场指正。
(三)双休日对于贫困山区初中的孩子,很多时候需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和农活,尤其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学生周日返校以后,教师要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重点检查,督促他们充分利用双休日学习。
学困生一旦实现了成功转化,他们的成绩提高幅度将远远大于优等生。这将非常有利于我们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课堂,才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三、用心创设适合贫困山区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关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由于贫困山区学生拓展知识面的渠道有限,因此,我们在教学的知识背景创设中,若不能从山区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只是死板的套用教材,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带来障碍。
例如,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159页:“同底数幂的除法”这一节,教材中用移动存储设备的容量作为知识背景,但贫困山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怎么可能理解移动存储设备中有关“KB”和“MB”的概念呢?显然这样的知识背景不但对新知识的学习没有帮助,反而给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加了难度。不妨将此背景创改为:邻居张大爷家今年种植的“陇富2号”小麦粒大饱满,喜获丰收,大约1.25×104粒小麦重一斤,你知道5×106粒这个品种的小麦重多少斤吗?小麦对于山区农村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这样的知识背景他们一定能理解。诸如这样,从贴近生活的知识背景入手,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教学效果要明显的多。类似需要我们创改的知识背景,在初中全部6册数学课本中普遍存在。
四、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留在贫困山区安心从教是保障
贫困山区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由于贫困山区初中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大多数离家较远,加上交通不便,不能很好的照顾家庭和孩子,因此都不愿长期留在山区执教。这部分教师的流动就造成了贫困山区初中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学校已经培养起来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调离,将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新教师的成长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需要3到5年的时间。因此,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在待遇,政策和培训等方面适当向贫困山区初中教师倾斜,从根本上稳定教师队伍,是提高贫困山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