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活动设计强调学生的个体经验,将生命教育作为贯通课程学习整体的底色与基调。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坚守课堂育人方向,以公民意识教育践行立德树人;以多样的活动链接“知识”与“生活”,调整、扩展个体经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真问题;并引领学生与生命展开“对话”,打好生命底色。
关 键 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5-00-04
教材作为教学的“脚手架”,为教学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支撑和尽可能开放的空间。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含地为教师教学创造条件、构建平台”[1],教师必须准确解构和重构教材,才能以鲜活、灵动的教学,引领学生不断行走在“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之间,实现生命成长。本文以统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阐述笔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思考。
一、把握教材之核心理念,坚守课堂育人方向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教材中,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凸显了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育人方向
统编教材结合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年龄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贯穿教材内容始终。七年级上册将诸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每个学习主题的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如“少年有梦”——爱国;“感受生命的意义”——敬业(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诚信(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其他生命关系”——友善。而在七年级下册,则以专题讲授的方式呈现了和谐、法治等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如第四单元以“走进法治天地”为主题统领全套教材法律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遵法行事,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前行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可见,在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学习内容采用了集中呈现与分散嵌入两种方式,并以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的形式加以呈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具体落实相关学习内容,切实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认知和理解。
2.以公民意识教育践行立德树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将“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核心,强调学生担当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回应时代加强法治教育的要求,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发展为线索,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七年级教材以学校生活为主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主要以渗透为主,以公民意识教育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回应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人共同生活,这是学生养成公民意识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对公民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下册教材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将“共建”“自治”等公共生活要素融入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中逐渐培养公民意识与能力。教材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栏目,围绕公民意识教育,精心设计情境和实践活动,留足对话、探讨、磋商的空间。
可以说,初中生道德养成就是从价值观教育开始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教材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设计理念和呈现方式,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育人方向,给学生以奔跑的力量。
二、领会教材之活动设计意图,提升教学思维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为整体思路,在活动设计上强调既要避免知识化,也要避免去知识化,以活动承载主体道德知识习得的功能,力求打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价值链接。
教材的价值引导强调以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为起点,承认、接受不同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在正文的基础上,教材精心设计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主要栏目,以及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等辅助栏目。我们必须准确领会教材活动设计的功能和思想性意图,转变“知识逻辑”的惯性思维,力求以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思维设计教学。
1.在“探究与分享”生活中调整和扩展个体经验
“探究与分享”栏目是统编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它呈现的是教材活动的主体部分。从栏目类型来看,大致分为四类:第一,“思维拓展型”,侧重对他人观点或几种不同观点的思考与探讨;第二,“体验反思型”,强调从学生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其与自身生活经验展开深度对话;第三,“情境讨论型”,侧重对教材设计的具体情境及问题进行探讨;第四,“行为导向型”,侧重于行为践履、行为改善。栏目设计围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以调查、考察、访谈、研究、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分享、交流自身个体生活经验,从而在思維的冲突、碰撞中形成理性共识,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中学序曲”第一目“新的起点”共设置了三个探究与分享栏目。第一个内容为:请用不同的词语,和同学分享你对初中生活的初步感受(教材列举了新奇、兴奋、紧张三个词语)。这一活动建议明确、直接,不含情境,旨在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从而引起下文。第二个内容为:开学以来,我在学校里经历了许多新鲜事:我和同学参观了校史馆;语文老师给我们开列了一长串课外阅读书目;班主任让我们自己组织选举班委、制订班规和班训、设计班徽……你在校园里还有哪些新发现?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这一活动设计以“我”在学校经历的许多新鲜事创设情境,设置简明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快乐探索中小学生活的异同。第三个内容则置于本目最后,活动建议直截了当,内容明确,“请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我们在教学中要领会和把握教材活动设计的类型和意图,结合学校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策略。以此激活学生的个体经验,引领学生在探究与分享中不断调整和拓展个体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获得道德知识,并指导自身生活。
2.在“延伸与提升”生活中解决生活真问题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拓展空间”作为统编教材的创新栏目,依照课程知识建构与实践样态等差异,将栏目细化为探究型、计划型、思辨型和实践型四种类型。它们围绕学生的学,引导师生主动将目光投射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直面学生成长中的困惑。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二框“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设置了“拓展空间”:在你生活的城市、社区或校园中,你觉得哪些方面不太令人满意?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栏目设计的重要意图就是从课程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运用青春的思维力量,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关心他人,关心社区和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路径,反思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共识。而这一过程就是培养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开发创造潜力的过程。素养在左,行动在右。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课程其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良好德性的内生和外化)、做事(思维品质的改善与发展)。当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主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更愿意在生活中展现青春的活力和风采。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并创造性地激活教材活动设计的使用价值,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境,精心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将学生的思考往深处引,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解决生活真问题。
三、凸显教材之“生命”基调,构建对话生命的课堂
生命教育是公民身心与人格健全的基础。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命教育作为贯通课程学习整体的底色与基调,引导学生看世界、观人生、审自己,成为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公民。针对教材栏目众多、功能各异,而教学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凸显与强化生命教育,引领学生与生命展开“对话”,获得情感、认知和价值收获。
1.厘清“导”的主线,引领学生提升生命价值
教学设计必须建基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理性阐述初中生活的开端。教材以“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一段对话拉开初中生活的序幕,引领学生踏上成长的节拍,走进中学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接受生命馈赠给他们的成长礼物;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则以专题形式开启生命意义的探讨,对初中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承接上册生命教育理念与思想,聚焦“青春”,直面成长中的矛盾与困惑,凸显生命教育底色。此外,教材还将自然生命、伦理生命、精神生命依次渗透在三个年段之中。
厘清教材的这一“生命”脉络之后,我们才能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设一条“导”的主线,引领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时,重新整合了本单元“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三课内容,梳理出三个关键词作为教学主题:即生命、生存、生活。围绕这三个词,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归纳分类。“生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生命?生命为何可贵?如何对待生命?“生存”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生命,平时如何保护身体?面对灾难如何自救?如何增强生命的韧性?“生活”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怎样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怎样养护精神生命?
同时,教师对教材中散布的问题进行了精简梳理,学习顺序也略有改动。将教材第九课“怎样养护精神生命”这一问题,调整到“讲生活”这一学习主题中,引导学生做自己生命的“导演”,学会过充盈的精神生活,满足生命的精神需求。调整之后,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更清晰,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由此,不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培养其珍爱生命的意识,引领学生主动提升生命价值,让生命之花绽放。
2.凸显“我”的思考,激发青春生命的独特成长
“认识自我”是初中生独特的生命和成长需要,围绕“认识自我”的种种思想和情感冲突时初中生生命最独特而凸显的特征。[3]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认识自我”作为主线,贯穿于三个年段之中,沿循“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逻辑线索,让学生不断回到怎样认识和定位自我,逐渐健全和丰满“自我”成长。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发现自己”,相比认识自己的外貌、身材、性格等,更强调引导学生在关系中认识和发现自己,强调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中,不断成为新的自己;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青春有格”,则强调青春的自我证明、自我发展离不开规约等。
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4]“‘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这是当然的基本公理。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5]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引导学生与“自我”进行“生命对话”,以达成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的交融。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我们的情感世界”一课时,教师在充分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按照“我的情感-她的情感-我们的情感”三个依次递进的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新设计。“我的情感”模块借助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设计了更具操作性的活动内容:当每天走进美丽的校园时,我的心情是 ;当作业得到老师表扬时,我的心情是 ;当每天看到国旗升起时,我的心情是 ;当看到别人恃强凌弱时,我的心情是 ……“她的情感”模块则精心选取了记者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是什么样的情感成就了她这种情感?对于她取得成功有什么帮助?“我们的情感”模块由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师,再到感恩社會与国家,进一步升华主题,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节课教学情境典型,教学过程简约。教学素材的选择来源于真生活,设计了真问题。课堂可谓向四面八方敞开,与学生灿烂的、完整的且富有力量的生命世界相遇。由此,引发学生的真思考、真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悟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美娟.从三个视角研读统编初中历史教材[J].基础教育课程,2018(2):70-76.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3]廖世平.整合生命教育 构建活力课堂——从“研究性学习教学”维度探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4):20-23.
[4][5]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会,2001:210,27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活动设计强调学生的个体经验,将生命教育作为贯通课程学习整体的底色与基调。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坚守课堂育人方向,以公民意识教育践行立德树人;以多样的活动链接“知识”与“生活”,调整、扩展个体经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真问题;并引领学生与生命展开“对话”,打好生命底色。
关 键 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5-00-04
教材作为教学的“脚手架”,为教学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支撑和尽可能开放的空间。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含地为教师教学创造条件、构建平台”[1],教师必须准确解构和重构教材,才能以鲜活、灵动的教学,引领学生不断行走在“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之间,实现生命成长。本文以统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阐述笔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思考。
一、把握教材之核心理念,坚守课堂育人方向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教材中,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凸显了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育人方向
统编教材结合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年龄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贯穿教材内容始终。七年级上册将诸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每个学习主题的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如“少年有梦”——爱国;“感受生命的意义”——敬业(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诚信(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其他生命关系”——友善。而在七年级下册,则以专题讲授的方式呈现了和谐、法治等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如第四单元以“走进法治天地”为主题统领全套教材法律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遵法行事,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前行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可见,在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学习内容采用了集中呈现与分散嵌入两种方式,并以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的形式加以呈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具体落实相关学习内容,切实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认知和理解。
2.以公民意识教育践行立德树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将“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核心,强调学生担当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回应时代加强法治教育的要求,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发展为线索,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七年级教材以学校生活为主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主要以渗透为主,以公民意识教育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回应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人共同生活,这是学生养成公民意识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对公民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下册教材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将“共建”“自治”等公共生活要素融入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中逐渐培养公民意识与能力。教材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栏目,围绕公民意识教育,精心设计情境和实践活动,留足对话、探讨、磋商的空间。
可以说,初中生道德养成就是从价值观教育开始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教材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设计理念和呈现方式,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育人方向,给学生以奔跑的力量。
二、领会教材之活动设计意图,提升教学思维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为整体思路,在活动设计上强调既要避免知识化,也要避免去知识化,以活动承载主体道德知识习得的功能,力求打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价值链接。
教材的价值引导强调以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为起点,承认、接受不同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在正文的基础上,教材精心设计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主要栏目,以及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等辅助栏目。我们必须准确领会教材活动设计的功能和思想性意图,转变“知识逻辑”的惯性思维,力求以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思维设计教学。
1.在“探究与分享”生活中调整和扩展个体经验
“探究与分享”栏目是统编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它呈现的是教材活动的主体部分。从栏目类型来看,大致分为四类:第一,“思维拓展型”,侧重对他人观点或几种不同观点的思考与探讨;第二,“体验反思型”,强调从学生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其与自身生活经验展开深度对话;第三,“情境讨论型”,侧重对教材设计的具体情境及问题进行探讨;第四,“行为导向型”,侧重于行为践履、行为改善。栏目设计围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以调查、考察、访谈、研究、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分享、交流自身个体生活经验,从而在思維的冲突、碰撞中形成理性共识,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一框“中学序曲”第一目“新的起点”共设置了三个探究与分享栏目。第一个内容为:请用不同的词语,和同学分享你对初中生活的初步感受(教材列举了新奇、兴奋、紧张三个词语)。这一活动建议明确、直接,不含情境,旨在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从而引起下文。第二个内容为:开学以来,我在学校里经历了许多新鲜事:我和同学参观了校史馆;语文老师给我们开列了一长串课外阅读书目;班主任让我们自己组织选举班委、制订班规和班训、设计班徽……你在校园里还有哪些新发现?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这一活动设计以“我”在学校经历的许多新鲜事创设情境,设置简明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快乐探索中小学生活的异同。第三个内容则置于本目最后,活动建议直截了当,内容明确,“请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我们在教学中要领会和把握教材活动设计的类型和意图,结合学校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策略。以此激活学生的个体经验,引领学生在探究与分享中不断调整和拓展个体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获得道德知识,并指导自身生活。
2.在“延伸与提升”生活中解决生活真问题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拓展空间”作为统编教材的创新栏目,依照课程知识建构与实践样态等差异,将栏目细化为探究型、计划型、思辨型和实践型四种类型。它们围绕学生的学,引导师生主动将目光投射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直面学生成长中的困惑。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二框“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设置了“拓展空间”:在你生活的城市、社区或校园中,你觉得哪些方面不太令人满意?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栏目设计的重要意图就是从课程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运用青春的思维力量,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关心他人,关心社区和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路径,反思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共识。而这一过程就是培养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开发创造潜力的过程。素养在左,行动在右。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课程其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良好德性的内生和外化)、做事(思维品质的改善与发展)。当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主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更愿意在生活中展现青春的活力和风采。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并创造性地激活教材活动设计的使用价值,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境,精心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将学生的思考往深处引,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解决生活真问题。
三、凸显教材之“生命”基调,构建对话生命的课堂
生命教育是公民身心与人格健全的基础。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命教育作为贯通课程学习整体的底色与基调,引导学生看世界、观人生、审自己,成为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公民。针对教材栏目众多、功能各异,而教学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凸显与强化生命教育,引领学生与生命展开“对话”,获得情感、认知和价值收获。
1.厘清“导”的主线,引领学生提升生命价值
教学设计必须建基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理性阐述初中生活的开端。教材以“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一段对话拉开初中生活的序幕,引领学生踏上成长的节拍,走进中学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接受生命馈赠给他们的成长礼物;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则以专题形式开启生命意义的探讨,对初中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承接上册生命教育理念与思想,聚焦“青春”,直面成长中的矛盾与困惑,凸显生命教育底色。此外,教材还将自然生命、伦理生命、精神生命依次渗透在三个年段之中。
厘清教材的这一“生命”脉络之后,我们才能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设一条“导”的主线,引领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时,重新整合了本单元“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三课内容,梳理出三个关键词作为教学主题:即生命、生存、生活。围绕这三个词,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归纳分类。“生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生命?生命为何可贵?如何对待生命?“生存”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生命,平时如何保护身体?面对灾难如何自救?如何增强生命的韧性?“生活”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怎样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怎样养护精神生命?
同时,教师对教材中散布的问题进行了精简梳理,学习顺序也略有改动。将教材第九课“怎样养护精神生命”这一问题,调整到“讲生活”这一学习主题中,引导学生做自己生命的“导演”,学会过充盈的精神生活,满足生命的精神需求。调整之后,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更清晰,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由此,不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培养其珍爱生命的意识,引领学生主动提升生命价值,让生命之花绽放。
2.凸显“我”的思考,激发青春生命的独特成长
“认识自我”是初中生独特的生命和成长需要,围绕“认识自我”的种种思想和情感冲突时初中生生命最独特而凸显的特征。[3]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认识自我”作为主线,贯穿于三个年段之中,沿循“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逻辑线索,让学生不断回到怎样认识和定位自我,逐渐健全和丰满“自我”成长。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发现自己”,相比认识自己的外貌、身材、性格等,更强调引导学生在关系中认识和发现自己,强调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中,不断成为新的自己;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青春有格”,则强调青春的自我证明、自我发展离不开规约等。
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4]“‘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这是当然的基本公理。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5]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引导学生与“自我”进行“生命对话”,以达成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的交融。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我们的情感世界”一课时,教师在充分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按照“我的情感-她的情感-我们的情感”三个依次递进的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新设计。“我的情感”模块借助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设计了更具操作性的活动内容:当每天走进美丽的校园时,我的心情是 ;当作业得到老师表扬时,我的心情是 ;当每天看到国旗升起时,我的心情是 ;当看到别人恃强凌弱时,我的心情是 ……“她的情感”模块则精心选取了记者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是什么样的情感成就了她这种情感?对于她取得成功有什么帮助?“我们的情感”模块由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师,再到感恩社會与国家,进一步升华主题,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节课教学情境典型,教学过程简约。教学素材的选择来源于真生活,设计了真问题。课堂可谓向四面八方敞开,与学生灿烂的、完整的且富有力量的生命世界相遇。由此,引发学生的真思考、真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悟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美娟.从三个视角研读统编初中历史教材[J].基础教育课程,2018(2):70-76.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3]廖世平.整合生命教育 构建活力课堂——从“研究性学习教学”维度探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4):20-23.
[4][5]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会,2001:210,272.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