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培基小学 福建 泉州 362200)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生活实际
一、搜集生活信息,感受数学知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让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把生活中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把“活”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让学生的学习时时保持新鲜感、亲切感。如:在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率,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本班學生某一天的出勤率,某一个单元检测的出检率,商场抽奖时的中奖率,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电视节目收视率等,并深入到生活上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教师让学生先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记录下来,并说说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学生有收集商标的(如衣服标签中纤维20%、棉80%……);有收集营养含量的(如蛋白质20%……)。教学“克和吨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到市场、商店去分了解各种重量单位,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课上面对新知识,学生头脑不再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自己初步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先期准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轻松自如,知识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是数学,揭开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充满信心地积极地寻找身边的数学。
二、走进生活天地,体会数学应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关系式的意义”时,以“猜岁数”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命题,走出“书本数学”这个中心,向“生活数学”回归。课伊始,老师告诉学生,经过了解,老师和XX同学两人的年龄关系是“老师比××同学大30岁”。下面请同学们猜猜:××同学1岁时,老师是几岁?如果老师55岁退休时,××同学是几岁?如果××同学12岁小学毕业,老师是几岁?如果××同学是a岁时,那么老师是几岁?当学生一一回答出老师所提的问题后,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从上面具体的相对应的两个数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老师比××同学大30岁,而从你们现在所说的答案中能看出我们两人的年龄关系吗?”学生陷入思考中,这时,老师出了个主意:你们想一个办法,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又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老师比××同学大30岁”。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得出:因为×同学是a岁,并且老师比××同学大30岁,可以用“a+30”岁来表示老师的岁数,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两人的年龄关系。这样把教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知识时,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意义后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的讨论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有些植物的叶子是轴对称图形,如:树叶、茶叶、菜叶……”。有的学生说:“有些英语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如:A、D、E、H、M、O……”。接着学生又说了:“阿拉伯数学中有轴对称图形,如:0、3、8”。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班上有些同学的姓也是轴对称图形,如:林、王……”。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的教学激活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并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回归“生活空间”,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数学学习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这样,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更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了。
总之,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依托。教学中,只有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才能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生活实际
一、搜集生活信息,感受数学知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让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把生活中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把“活”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让学生的学习时时保持新鲜感、亲切感。如:在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率,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本班學生某一天的出勤率,某一个单元检测的出检率,商场抽奖时的中奖率,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电视节目收视率等,并深入到生活上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教师让学生先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记录下来,并说说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学生有收集商标的(如衣服标签中纤维20%、棉80%……);有收集营养含量的(如蛋白质20%……)。教学“克和吨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到市场、商店去分了解各种重量单位,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课上面对新知识,学生头脑不再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自己初步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先期准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轻松自如,知识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是数学,揭开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充满信心地积极地寻找身边的数学。
二、走进生活天地,体会数学应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关系式的意义”时,以“猜岁数”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命题,走出“书本数学”这个中心,向“生活数学”回归。课伊始,老师告诉学生,经过了解,老师和XX同学两人的年龄关系是“老师比××同学大30岁”。下面请同学们猜猜:××同学1岁时,老师是几岁?如果老师55岁退休时,××同学是几岁?如果××同学12岁小学毕业,老师是几岁?如果××同学是a岁时,那么老师是几岁?当学生一一回答出老师所提的问题后,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从上面具体的相对应的两个数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老师比××同学大30岁,而从你们现在所说的答案中能看出我们两人的年龄关系吗?”学生陷入思考中,这时,老师出了个主意:你们想一个办法,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又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老师比××同学大30岁”。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得出:因为×同学是a岁,并且老师比××同学大30岁,可以用“a+30”岁来表示老师的岁数,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两人的年龄关系。这样把教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知识时,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意义后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的讨论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有些植物的叶子是轴对称图形,如:树叶、茶叶、菜叶……”。有的学生说:“有些英语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如:A、D、E、H、M、O……”。接着学生又说了:“阿拉伯数学中有轴对称图形,如:0、3、8”。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班上有些同学的姓也是轴对称图形,如:林、王……”。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的教学激活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并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回归“生活空间”,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数学学习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这样,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更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了。
总之,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依托。教学中,只有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才能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