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棵小桃树》一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物象(桃树)→走进作者→走进自己”,通过“言”“意”之间的转换,在历练思维的同时,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文本中真实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
关键词:言意物象心灵
一、课堂实录
【环节1】走进桃树,用心品味
师今天,刘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文章——《一棵小桃树》,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老师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写出文章的题目和作者。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写?
(学生板书题目与作者,并且努力在黑板上工整地书写。)
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位同学的字。他的字写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读过课文之后留在你们记忆深处的印象有哪些?我们来说一说。
生这篇文章用了象征手法,把小桃树比作人,小桃树从发芽、长大、开花到横遭风雨,让作者感到小桃树是有生命的,作者从小桃树身上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开始明白了理想要在与艰难困苦的顽强斗争中才能得以实现。
师你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
生文章运用了修辞手法,而且内容也富有哲理。
生背景好像是“文革”开始,家庭败落。
师你对背景有了解。
师这让老师想到了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位可爱的小人鱼公主因为爱上了王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最终化为海上的泡沫。作家说她8岁初读这篇文章时觉得小公主很倒霉,18岁再读时读出了爱情,28岁时开始关注小公主的家人,38岁时侧重于写作技巧,48岁时读出人鱼公主是“一个写灵魂”的故事。作者说等到58岁、68岁甚至直到108岁时还会读出不同的内容。是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同一篇文章,一定和作家毕淑敏一样,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今天,我们就一起见证自己的成长,好吗?
生好!
师我们先一起读一次文章,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声诵读课文。)
师有一处读得不好,我们一起看第6段第2行的“猥琐”怎么读。
生猥琐。
师“猥琐”是什么意思?
生(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师这个词带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带有轻视和自嘲色彩。
师既然轻视和自嘲,那又是怎样的语调?
生低沉。
(教师让学生试读。一位女生试读,但是未读出情感。)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没感觉。
師为什么没感觉?
生因为没有读出轻视自己。
师那么,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读出轻视的感觉?
生可以读得慢一点。
师是的,还可以把声音放低一点,调子拖长一点。
师那么,谁再来试一试?
(另一位学生读,很投入。)
师你的诵读很动情,读文章就应这样。
师大家还有一处读得不好,我们看第13段“又千百次地”后面是什么词?
生挣扎。
师“挣扎”是什么意思?
生一种生命的力量。
师具体讲,“挣扎”指的是用力支撑或摆脱,这里指小桃树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很是有力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力量呢?
生大声、高亢。
(教师请一位学生试读。)
师真美!在你的诵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你心中的情感。其实,读文章就应投入自己的情感。当你在读一篇文章时,投入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把自己当作作者、当作文章中的主人公,就会融入文章,这样你的诵读一定是成功的。
师通过诵读,我们知道这是作者儿时种的小桃树,那么,下面我们就走进小桃树,通过品味语言感知这是怎样的一棵小桃树。自己默读文章,勾画出描写小桃树的句子,然后用笔圈点标注出你的感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你可以品析一个你曾经没有深刻理解过的词语,可以关注一个你初读课文忽略了的句子,还可以体会一个独特的修辞等。
(课件出示提示内容。)
师带着你的批注,我们前后三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合作时各小组先互相交流每一个同学写出的内容,然后确定一个句子,大家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负责诵读这个句子;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一个词语概括出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一位同学品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小桃树的,可以关注一个词语,分析一个句子,理解一种修辞。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没有完,老师再给点时间吧!
师再给两分钟,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哪个小组先来?
(第一组展示。)
生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一位学生概括出“瘦弱”一词,在黑板上板书。)
生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桃树当作人来写,表现了小桃树的瘦弱。
师你的品析不错,却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将小桃树当作人来写,表现了小桃树的瘦弱。”请你坐下来再想一想,看是否能有新的独特的发现。你可以与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看是否有自己全新的答案。
师其他小组能不能帮帮他?
师“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长得没出息。
生长得很可怜。
师“委屈”还是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长得没有生命力。
师好,这位同学发现了作者运用陌生化词语来表达的手法。 师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它的没出息?
生瘦瘦的,黄黄的。
师什么情况下小桃树会显得瘦瘦的、黄黄的?
生生病了。
师其实贾平凹已经把它当人写了,我们生活中都有类似的经验。
(第二组展示。)
生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一位学生概括出“孤独”一词,在黑板上板书。)
生这句话连用两个“一只”,表现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爱怜之情。
师你们看这里用了感叹号,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现一种强烈的怜悯、同情。
师是的,表示一种怜悯、同情。
(第三组展示。)
生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一位学生概括出“贫乏”一词,在黑板上板书。)
生“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写出了小桃树的情状,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词语“单薄”。运用比喻修辞,把小桃树比作“患了重病的少女”,但作者从中悟出来哲理——无论遭遇多少坎坷磨难,内心一定要坚强乐观,所以“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师其实你说得很好,但是声音太低,语速太快,我们没有听清楚,你可以慢一点再说一次吗?
(学生放慢速度重述。)
师这样真好,声音提高,语速放慢,让大家听得清清楚楚!我们与人交流就应如此大大方方。
师从刚才的品析中,我们知道了小桃树是瘦弱、贫乏和孤独的。由此可知,作者写小桃树时赋予他人的生命。作者是真正读懂了小桃树,那么你们呢?你们读懂作者了吗?
【环节2】走进作者,与情共鸣
师快速浏览,再次学习,你有了怎样的与初读课文时不一样的疑惑呢?
(学生再次诵读文章。)
师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先小组交流,小组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交流了,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交流。
(学生的问题多样,基本得以解决。)
师刚才,老师看到了大家思维火花的碰撞,现在,我们再看看还有怎样的精彩!
生第二段“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一句中的“慌乱”“在风雨里哆嗦”“瘦了”“老了”,是要突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这句话其实是用来表达一个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形象,幼小單薄的小桃树在风雨中飘摇,令人担忧。作者已经全身心地与小桃树合为一体,所以无奈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个“孱头”,抒发了一种怜悯、痛心、惋惜、自责、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师你的解读让我们耳目一新!是的,作者描写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的情状时,赋予他人的情感,这种手法在修辞上被叫作“拟人”。大家记在课本上。
生第13段中,小桃树“抖着满身的雨水”,在高高的枝儿上保留下一个欲绽的花苞。这花苞在“我”眼里“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把“花苞”比作“指示灯”,意在表达什么?
生使“我”内心得到安慰,“我”重新振作起来,激情满怀地期待小桃树开出灼灼的花,孕育出一个桃儿来。这部分与开头的描写相呼应,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含蓄地揭示出一个生活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生“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里的“羽毛渐渐剥脱”指什么?如何理解句中的“竟”?
生作者把“容颜褪尽的小桃树”比作“羽毛剥脱的天鹅”,表现出作者一直追求美好的情感,给人一种震撼力,让人不由想到了顽强的生命力。“竟”字表现出对“欲绽的花苞”的惊喜之情。这也充分说明文章后边作者提到的“我该怎么感激你”就是由此而生的。
师如果把“一片,一片”中的“,”删去,变为“一片一片”,可以吗?大家读一下。
(学生齐读。)
生不可以,“一片,一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桃树在雨中凄惨、脆弱的状态。
生这段文字是作者思想的升华点,物我融合。失意的作者从中汲取奋斗的信心和鼓舞,还有心田的安宁和温暖,怀着感恩之情憧憬雨过天晴,桃树结果,梦儿成真。
师是的,贾平凹对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很投入,他相信万物之中都隐藏了一个自己的精灵。写小桃树的遭遇,其实是与自己的经历息息相通的,小桃树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映照,展露出作者一颗不屈的心。
(出示课件,见图1。)
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学生读。)
生将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担忧、困惑等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我们联系背景资料想一想。
(出示课件,见图2。)
“我出生在一个22 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贾平凹《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
图2师《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给曾经在困境中抗争、在彷徨中探索的自己的一份小礼赞。1981年发表此文时,作者三十而立,经历了时代的动荡、命运的波折、社会的非议,在与城市文明的隔膜和磨合中,不断纠缠的内心渐渐透彻明了。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所吟诵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每个人都会遭受生活的欺骗,如能保持勇气,便可勇往直前。
师是啊!很多时候,作品中抒发了对那些不被常人发现、理解而又备受摧残的小生灵的怜悯之情,讴歌了蓬勃旺盛的、百折不挠的生命的力量,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所以,贾平凹由开始的“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到结尾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就不难理解了。
【环节3】走进自己,感悟生活
师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个人在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一定是通过大家的阅读,会让每一个读者从中读出自己。那么,我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的第12段。
(学生集体诵读。)
师孩子们,你们先自己放声诵读。
(学生放声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一位女生展示诵读。)
师谈一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读的时候有些地方需要提语调,要高亢一些。我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这种感觉。
师具体说说“这种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开始有点伤心,有点无奈,但是后来却充满了勇气,非常积极,觉得自己非常有方向感。
师是啊!你这样的诵读不仅感染了自己,还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那么,有没有男同学愿意挑战一下?
(一位男生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本段。
(配乐,学生集体诵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有感情。文中说“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这棵小桃树如此地坚强,那么,小桃树会对你说些什么呢?自己先写下来。
(学生写。)
师既然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那么,我们就要勇敢地站起来,不要断开。你们直接站起来说就可以!
(学生稍微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发言。)
生不要害怕,不要悲伤,生活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没想到”,但是只有经过磨难,人生才会精彩!
生不论经历多少风雨,多少冰雪,都要勇敢坚强地适应阴天、雨天,去追寻晴天。相信雨过天晴,就会迎来绚烂的彩虹!
生这世界有苦也有乐,苦乐交织间,你不能只是流泪,而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做真的勇士,笑看挫折。
生我家阳台上有一株茉莉花,它的花香是淡淡的。那是我八岁时爸爸妈妈送我的生日礼物,直到今天,我只要一看到这株茉莉花,就会想起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将来一定会报答他们的恩情!
(这位学生的声音有些哽咽,她的回答虽然不是很符合要求,但可以看得出是真情的流露。)
师你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师真的,孩子们,“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我们读文章会有不同的感悟。其实何止是读文章,读草、读树、读人、读人生都会有新感悟,只有这样,这棵树才会发芽、开花,直到结果!
二、教学思考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走进物象→走进作者→走进自己”,通过“言”“意”之间的转换,在历练思维的同时,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所谓“走进物象”,即抓住文本所塑造的人物、景物等,审视体察其表征;而“走进作者”就是教师根据文本所呈现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知人论世,尽可能还原作品所表现的现场;最后,引领学生“走进自己”,通过初步感知,由“言”而“意”,与言语主体融通,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由感性到理性,从而内化文本的“言语形式”,提高言语智能,增长言语智慧。
《一棵小桃树》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作家由一棵小桃树联系自己的生活,概括总结出“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人生哲理。基于以上内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为:“走进物象(桃树),用心品味”“走进作者,与情共鸣”“走进自己,感悟生活”。教师如何引领学生驰骋于文本的原野?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以及学习的状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他们会在哪里有疑问,这些都是课堂教学必须落实的重点。为此,我紧紧围绕“以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展开教学。
结合学情,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编者意图、文本价值等,我设计的重点是理解写作的主旨和意图,通过关注一个词语、分析一个句子、理解一种修辞,让学生借助“树”的意象领略“言”的美妙,领悟文章传达的人生启示。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批注阅读时的感悟,并通过小组内交流完成对小桃树特点的把握。至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由“树”之形走进“树”之“神”,这也正是散文阅读教学绕不开的问题,也使课堂得以进一步推进——走进作者。这一环节,学生在对课文形成一定初感的基础上,先组内质疑、讨论、交流。对于经过组内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再开展组际交流,如“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里的“羽毛剥脱的天鹅”指什么?如何理解句中的“竟”?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由此明白了追求的美好、奋斗的欣喜。继而,教师通过原文标点增删的比较以及虚词“吗”“呢”用法的進一步牵引,自然进入“知人论世”,还原了作者那颗奋斗不屈的心。以上完成了课堂前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那么,要让学生一步一步由领悟“意”的内蕴走向品鉴“言”的表达方式,就需要适时为学生搭支建架。教师在引导学生个别诵读、彼此挑战诵读、配乐集体诵读之后,启发他们逐步敞开自己的心扉,心有戚戚,情溢于中。在接下来“小桃树会对你说些什么”的练笔活动中,学生诉诸笔端的是充满奋进的文字:“不要害怕,不要悲伤,生活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没想到’,但是只有经过磨难,人生才会精彩!”“这世界有苦也有乐,苦乐交织间,你不能只是流泪,而是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做真的勇士,笑看挫折”……学生的回答是真实而有个性的,所以,课堂上教师不是要站在成人的立场与角度去替学生思考与解读,更不要人为地设计多个所谓的教学点,然后就“守株待兔”,甚至于“生拉硬拽”,直至把学生引入自己提前设计好的“圈内”,而是要为学生不断搭建支架,然后引导他们顺着支架,拾级而上。
如此,沿着“走进物象→走进作者→走进自己”的思路,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文本中真实感悟到了散文语言的魅力,“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
关键词:言意物象心灵
一、课堂实录
【环节1】走进桃树,用心品味
师今天,刘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文章——《一棵小桃树》,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老师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写出文章的题目和作者。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写?
(学生板书题目与作者,并且努力在黑板上工整地书写。)
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位同学的字。他的字写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读过课文之后留在你们记忆深处的印象有哪些?我们来说一说。
生这篇文章用了象征手法,把小桃树比作人,小桃树从发芽、长大、开花到横遭风雨,让作者感到小桃树是有生命的,作者从小桃树身上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开始明白了理想要在与艰难困苦的顽强斗争中才能得以实现。
师你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
生文章运用了修辞手法,而且内容也富有哲理。
生背景好像是“文革”开始,家庭败落。
师你对背景有了解。
师这让老师想到了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位可爱的小人鱼公主因为爱上了王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最终化为海上的泡沫。作家说她8岁初读这篇文章时觉得小公主很倒霉,18岁再读时读出了爱情,28岁时开始关注小公主的家人,38岁时侧重于写作技巧,48岁时读出人鱼公主是“一个写灵魂”的故事。作者说等到58岁、68岁甚至直到108岁时还会读出不同的内容。是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同一篇文章,一定和作家毕淑敏一样,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今天,我们就一起见证自己的成长,好吗?
生好!
师我们先一起读一次文章,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声诵读课文。)
师有一处读得不好,我们一起看第6段第2行的“猥琐”怎么读。
生猥琐。
师“猥琐”是什么意思?
生(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师这个词带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带有轻视和自嘲色彩。
师既然轻视和自嘲,那又是怎样的语调?
生低沉。
(教师让学生试读。一位女生试读,但是未读出情感。)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没感觉。
師为什么没感觉?
生因为没有读出轻视自己。
师那么,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读出轻视的感觉?
生可以读得慢一点。
师是的,还可以把声音放低一点,调子拖长一点。
师那么,谁再来试一试?
(另一位学生读,很投入。)
师你的诵读很动情,读文章就应这样。
师大家还有一处读得不好,我们看第13段“又千百次地”后面是什么词?
生挣扎。
师“挣扎”是什么意思?
生一种生命的力量。
师具体讲,“挣扎”指的是用力支撑或摆脱,这里指小桃树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很是有力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力量呢?
生大声、高亢。
(教师请一位学生试读。)
师真美!在你的诵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你心中的情感。其实,读文章就应投入自己的情感。当你在读一篇文章时,投入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把自己当作作者、当作文章中的主人公,就会融入文章,这样你的诵读一定是成功的。
师通过诵读,我们知道这是作者儿时种的小桃树,那么,下面我们就走进小桃树,通过品味语言感知这是怎样的一棵小桃树。自己默读文章,勾画出描写小桃树的句子,然后用笔圈点标注出你的感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你可以品析一个你曾经没有深刻理解过的词语,可以关注一个你初读课文忽略了的句子,还可以体会一个独特的修辞等。
(课件出示提示内容。)
师带着你的批注,我们前后三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合作时各小组先互相交流每一个同学写出的内容,然后确定一个句子,大家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负责诵读这个句子;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一个词语概括出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一位同学品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小桃树的,可以关注一个词语,分析一个句子,理解一种修辞。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没有完,老师再给点时间吧!
师再给两分钟,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哪个小组先来?
(第一组展示。)
生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一位学生概括出“瘦弱”一词,在黑板上板书。)
生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桃树当作人来写,表现了小桃树的瘦弱。
师你的品析不错,却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将小桃树当作人来写,表现了小桃树的瘦弱。”请你坐下来再想一想,看是否能有新的独特的发现。你可以与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看是否有自己全新的答案。
师其他小组能不能帮帮他?
师“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长得没出息。
生长得很可怜。
师“委屈”还是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长得没有生命力。
师好,这位同学发现了作者运用陌生化词语来表达的手法。 师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它的没出息?
生瘦瘦的,黄黄的。
师什么情况下小桃树会显得瘦瘦的、黄黄的?
生生病了。
师其实贾平凹已经把它当人写了,我们生活中都有类似的经验。
(第二组展示。)
生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一位学生概括出“孤独”一词,在黑板上板书。)
生这句话连用两个“一只”,表现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爱怜之情。
师你们看这里用了感叹号,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现一种强烈的怜悯、同情。
师是的,表示一种怜悯、同情。
(第三组展示。)
生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一位学生概括出“贫乏”一词,在黑板上板书。)
生“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写出了小桃树的情状,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词语“单薄”。运用比喻修辞,把小桃树比作“患了重病的少女”,但作者从中悟出来哲理——无论遭遇多少坎坷磨难,内心一定要坚强乐观,所以“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师其实你说得很好,但是声音太低,语速太快,我们没有听清楚,你可以慢一点再说一次吗?
(学生放慢速度重述。)
师这样真好,声音提高,语速放慢,让大家听得清清楚楚!我们与人交流就应如此大大方方。
师从刚才的品析中,我们知道了小桃树是瘦弱、贫乏和孤独的。由此可知,作者写小桃树时赋予他人的生命。作者是真正读懂了小桃树,那么你们呢?你们读懂作者了吗?
【环节2】走进作者,与情共鸣
师快速浏览,再次学习,你有了怎样的与初读课文时不一样的疑惑呢?
(学生再次诵读文章。)
师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先小组交流,小组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交流了,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交流。
(学生的问题多样,基本得以解决。)
师刚才,老师看到了大家思维火花的碰撞,现在,我们再看看还有怎样的精彩!
生第二段“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一句中的“慌乱”“在风雨里哆嗦”“瘦了”“老了”,是要突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这句话其实是用来表达一个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形象,幼小單薄的小桃树在风雨中飘摇,令人担忧。作者已经全身心地与小桃树合为一体,所以无奈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个“孱头”,抒发了一种怜悯、痛心、惋惜、自责、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师你的解读让我们耳目一新!是的,作者描写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的情状时,赋予他人的情感,这种手法在修辞上被叫作“拟人”。大家记在课本上。
生第13段中,小桃树“抖着满身的雨水”,在高高的枝儿上保留下一个欲绽的花苞。这花苞在“我”眼里“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把“花苞”比作“指示灯”,意在表达什么?
生使“我”内心得到安慰,“我”重新振作起来,激情满怀地期待小桃树开出灼灼的花,孕育出一个桃儿来。这部分与开头的描写相呼应,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含蓄地揭示出一个生活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生“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里的“羽毛渐渐剥脱”指什么?如何理解句中的“竟”?
生作者把“容颜褪尽的小桃树”比作“羽毛剥脱的天鹅”,表现出作者一直追求美好的情感,给人一种震撼力,让人不由想到了顽强的生命力。“竟”字表现出对“欲绽的花苞”的惊喜之情。这也充分说明文章后边作者提到的“我该怎么感激你”就是由此而生的。
师如果把“一片,一片”中的“,”删去,变为“一片一片”,可以吗?大家读一下。
(学生齐读。)
生不可以,“一片,一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桃树在雨中凄惨、脆弱的状态。
生这段文字是作者思想的升华点,物我融合。失意的作者从中汲取奋斗的信心和鼓舞,还有心田的安宁和温暖,怀着感恩之情憧憬雨过天晴,桃树结果,梦儿成真。
师是的,贾平凹对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很投入,他相信万物之中都隐藏了一个自己的精灵。写小桃树的遭遇,其实是与自己的经历息息相通的,小桃树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映照,展露出作者一颗不屈的心。
(出示课件,见图1。)
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学生读。)
生将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担忧、困惑等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我们联系背景资料想一想。
(出示课件,见图2。)
“我出生在一个22 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贾平凹《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
图2师《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给曾经在困境中抗争、在彷徨中探索的自己的一份小礼赞。1981年发表此文时,作者三十而立,经历了时代的动荡、命运的波折、社会的非议,在与城市文明的隔膜和磨合中,不断纠缠的内心渐渐透彻明了。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所吟诵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每个人都会遭受生活的欺骗,如能保持勇气,便可勇往直前。
师是啊!很多时候,作品中抒发了对那些不被常人发现、理解而又备受摧残的小生灵的怜悯之情,讴歌了蓬勃旺盛的、百折不挠的生命的力量,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所以,贾平凹由开始的“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到结尾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就不难理解了。
【环节3】走进自己,感悟生活
师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个人在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一定是通过大家的阅读,会让每一个读者从中读出自己。那么,我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的第12段。
(学生集体诵读。)
师孩子们,你们先自己放声诵读。
(学生放声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一位女生展示诵读。)
师谈一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读的时候有些地方需要提语调,要高亢一些。我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这种感觉。
师具体说说“这种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开始有点伤心,有点无奈,但是后来却充满了勇气,非常积极,觉得自己非常有方向感。
师是啊!你这样的诵读不仅感染了自己,还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那么,有没有男同学愿意挑战一下?
(一位男生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本段。
(配乐,学生集体诵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有感情。文中说“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这棵小桃树如此地坚强,那么,小桃树会对你说些什么呢?自己先写下来。
(学生写。)
师既然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那么,我们就要勇敢地站起来,不要断开。你们直接站起来说就可以!
(学生稍微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发言。)
生不要害怕,不要悲伤,生活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没想到”,但是只有经过磨难,人生才会精彩!
生不论经历多少风雨,多少冰雪,都要勇敢坚强地适应阴天、雨天,去追寻晴天。相信雨过天晴,就会迎来绚烂的彩虹!
生这世界有苦也有乐,苦乐交织间,你不能只是流泪,而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做真的勇士,笑看挫折。
生我家阳台上有一株茉莉花,它的花香是淡淡的。那是我八岁时爸爸妈妈送我的生日礼物,直到今天,我只要一看到这株茉莉花,就会想起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将来一定会报答他们的恩情!
(这位学生的声音有些哽咽,她的回答虽然不是很符合要求,但可以看得出是真情的流露。)
师你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师真的,孩子们,“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我们读文章会有不同的感悟。其实何止是读文章,读草、读树、读人、读人生都会有新感悟,只有这样,这棵树才会发芽、开花,直到结果!
二、教学思考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走进物象→走进作者→走进自己”,通过“言”“意”之间的转换,在历练思维的同时,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所谓“走进物象”,即抓住文本所塑造的人物、景物等,审视体察其表征;而“走进作者”就是教师根据文本所呈现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知人论世,尽可能还原作品所表现的现场;最后,引领学生“走进自己”,通过初步感知,由“言”而“意”,与言语主体融通,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由感性到理性,从而内化文本的“言语形式”,提高言语智能,增长言语智慧。
《一棵小桃树》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作家由一棵小桃树联系自己的生活,概括总结出“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人生哲理。基于以上内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为:“走进物象(桃树),用心品味”“走进作者,与情共鸣”“走进自己,感悟生活”。教师如何引领学生驰骋于文本的原野?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以及学习的状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他们会在哪里有疑问,这些都是课堂教学必须落实的重点。为此,我紧紧围绕“以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展开教学。
结合学情,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编者意图、文本价值等,我设计的重点是理解写作的主旨和意图,通过关注一个词语、分析一个句子、理解一种修辞,让学生借助“树”的意象领略“言”的美妙,领悟文章传达的人生启示。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批注阅读时的感悟,并通过小组内交流完成对小桃树特点的把握。至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由“树”之形走进“树”之“神”,这也正是散文阅读教学绕不开的问题,也使课堂得以进一步推进——走进作者。这一环节,学生在对课文形成一定初感的基础上,先组内质疑、讨论、交流。对于经过组内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再开展组际交流,如“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里的“羽毛剥脱的天鹅”指什么?如何理解句中的“竟”?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由此明白了追求的美好、奋斗的欣喜。继而,教师通过原文标点增删的比较以及虚词“吗”“呢”用法的進一步牵引,自然进入“知人论世”,还原了作者那颗奋斗不屈的心。以上完成了课堂前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那么,要让学生一步一步由领悟“意”的内蕴走向品鉴“言”的表达方式,就需要适时为学生搭支建架。教师在引导学生个别诵读、彼此挑战诵读、配乐集体诵读之后,启发他们逐步敞开自己的心扉,心有戚戚,情溢于中。在接下来“小桃树会对你说些什么”的练笔活动中,学生诉诸笔端的是充满奋进的文字:“不要害怕,不要悲伤,生活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没想到’,但是只有经过磨难,人生才会精彩!”“这世界有苦也有乐,苦乐交织间,你不能只是流泪,而是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做真的勇士,笑看挫折”……学生的回答是真实而有个性的,所以,课堂上教师不是要站在成人的立场与角度去替学生思考与解读,更不要人为地设计多个所谓的教学点,然后就“守株待兔”,甚至于“生拉硬拽”,直至把学生引入自己提前设计好的“圈内”,而是要为学生不断搭建支架,然后引导他们顺着支架,拾级而上。
如此,沿着“走进物象→走进作者→走进自己”的思路,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文本中真实感悟到了散文语言的魅力,“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