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读的是原汁原味的文章,想的是依据文章而发的自身的提炼。在读和想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生本语文教学尊重和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快乐、素质、成绩三赢。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教学;教学策略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由教师的课堂转变为学生的课堂。笔者曾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教师则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课堂里,笔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显然,生本课堂焕发着别样的活力。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课堂能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才可能成就一堂成功的课。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学习每个单元前,笔者都会让全班学生投票选择学习新课的顺序,先学该单元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文。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学起来会更加全神贯注,学到的知识也会更多、更牢固。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生本课堂上,基本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热情。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学生也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学生活跃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生本课堂最重要的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我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本动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中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
在笔者的课堂上进行小组教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笔者给出小组探究题目后,学生犹如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一片嗡嗡嗡的声音,可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和干什么,学生反馈回来的探讨结论也缺乏深度。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它的有效性呢?课后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再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高效课堂问题与诊断》,笔者顿时醍醐灌顶。这本书结合了许多经典案例介绍了小组合作交流中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其中提到:“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和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认真学习后,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以下完善:
(一)小组建设——团结互助,各司其职
小組成员的构成合理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合作小组成员由5名或6名学生组成。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思维的敏捷度、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组建小组和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互换。小组成员还可以为小组命名,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二)问题设计——要具有价值和开放性
选择的问题要有价值。如果问题比较简单,那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因此,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穷人》是一篇很值得学生好好品味的课文,文中的人物个性鲜活、语言特色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如何让学生体味出个中滋味,学有所获?笔者抓住了文本中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体会桑娜当时的情感变化,再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体会。学生在交流中能体会到桑娜内心的复杂和为难。由此可见,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探讨和理解文本,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另外,问题的设计要具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的理解多种多样,结果并不唯一,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个人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急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如讲授《金色的脚印》时,笔者设计的拓展问题是:人与动物能否和谐相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了“唇枪舌剑”,他们还能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论证,整个讨论过程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能让学生延伸到阅读文本之外去深入探索。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辨,既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师主导——关注学生,及时调控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会时刻关注学生讨论话题的走向。对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的及时表扬;对不清楚任务的耐心说明;对出现问题的及时指导。如在进行“上网对小学生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活动时,笔者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一一罗列,并预设相应的策略。当出现一方学生的理由让另一方学生无法反驳,辩论难以进行下去时,笔者会及时为学生搭建阶梯,使辩论继续进行;当学生的辩论偏离主题时,笔者又会及时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辩论主题上来;当学生出现一方能力较强、一方能力较弱的情况时,笔者还会加入较弱的一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树立信心。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精彩了,更多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探究中。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适时给予学生指导,让课堂变得有趣且生动。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教师如何将生本教学做到位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下面两点:
(一)设置课前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浅层的理解,从而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每次预习新课笔者都会布置几道思考题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学习《全神贯注》时,笔者留下的预习题为:(1)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造句。(2)课文描写了谁全神贯注做什么事?(3)找出描写主人公全神贯注的句子,标出动作的词语。(4)收集有关名人全神贯注工作或学习的故事。笔者会在课前先看看学生哪些题目做得好,哪些题目做得不够好,从而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上会重点讲解,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
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无法解决时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从“一言堂”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可要想上好生本课是不容易的。笔者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这就是“放”;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这就是“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逐渐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其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将生本课堂教育进行到底,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晓玲.生本教育:不只是一种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2-01-18(00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黄耀忠.生本教育教学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运用[J].中小学电教,2002(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教学;教学策略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由教师的课堂转变为学生的课堂。笔者曾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教师则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课堂里,笔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显然,生本课堂焕发着别样的活力。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课堂能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才可能成就一堂成功的课。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学习每个单元前,笔者都会让全班学生投票选择学习新课的顺序,先学该单元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文。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学起来会更加全神贯注,学到的知识也会更多、更牢固。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生本课堂上,基本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热情。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学生也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学生活跃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生本课堂最重要的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我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本动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中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
在笔者的课堂上进行小组教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笔者给出小组探究题目后,学生犹如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一片嗡嗡嗡的声音,可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和干什么,学生反馈回来的探讨结论也缺乏深度。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它的有效性呢?课后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再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高效课堂问题与诊断》,笔者顿时醍醐灌顶。这本书结合了许多经典案例介绍了小组合作交流中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其中提到:“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和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认真学习后,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以下完善:
(一)小组建设——团结互助,各司其职
小組成员的构成合理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合作小组成员由5名或6名学生组成。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思维的敏捷度、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组建小组和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互换。小组成员还可以为小组命名,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二)问题设计——要具有价值和开放性
选择的问题要有价值。如果问题比较简单,那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因此,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穷人》是一篇很值得学生好好品味的课文,文中的人物个性鲜活、语言特色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如何让学生体味出个中滋味,学有所获?笔者抓住了文本中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体会桑娜当时的情感变化,再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体会。学生在交流中能体会到桑娜内心的复杂和为难。由此可见,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探讨和理解文本,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另外,问题的设计要具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的理解多种多样,结果并不唯一,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个人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急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如讲授《金色的脚印》时,笔者设计的拓展问题是:人与动物能否和谐相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了“唇枪舌剑”,他们还能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论证,整个讨论过程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能让学生延伸到阅读文本之外去深入探索。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辨,既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师主导——关注学生,及时调控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会时刻关注学生讨论话题的走向。对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的及时表扬;对不清楚任务的耐心说明;对出现问题的及时指导。如在进行“上网对小学生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活动时,笔者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一一罗列,并预设相应的策略。当出现一方学生的理由让另一方学生无法反驳,辩论难以进行下去时,笔者会及时为学生搭建阶梯,使辩论继续进行;当学生的辩论偏离主题时,笔者又会及时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辩论主题上来;当学生出现一方能力较强、一方能力较弱的情况时,笔者还会加入较弱的一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树立信心。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精彩了,更多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探究中。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适时给予学生指导,让课堂变得有趣且生动。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教师如何将生本教学做到位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下面两点:
(一)设置课前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浅层的理解,从而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每次预习新课笔者都会布置几道思考题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学习《全神贯注》时,笔者留下的预习题为:(1)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造句。(2)课文描写了谁全神贯注做什么事?(3)找出描写主人公全神贯注的句子,标出动作的词语。(4)收集有关名人全神贯注工作或学习的故事。笔者会在课前先看看学生哪些题目做得好,哪些题目做得不够好,从而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上会重点讲解,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
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无法解决时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从“一言堂”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可要想上好生本课是不容易的。笔者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这就是“放”;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这就是“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逐渐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其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将生本课堂教育进行到底,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晓玲.生本教育:不只是一种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2-01-18(00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黄耀忠.生本教育教学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运用[J].中小学电教,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