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学与德育相割离的现状分析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jie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等文件中早就明文规定过。而且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又进一步提出,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科德育是教书育人的本质反映,这些都已成为不少教师的共识。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虽然也能按照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在各章节的教案中明确地写上了德育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或者更多地关注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或者更多地在过程方法上出一些新花招,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目标,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中小学目前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制约机制的作用和影响还很严重,大家普遍感到学科教学的任务比较繁重,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发展智力上,而留给德育的时间非常有限,“智育”已成为教师、学生与家长较为关注和不得不关注的“硬任务”,而“德育”却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可关注也可不关注的“软任务”,其严重的后果就是,课堂教学的育人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和扭转,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长期处于不应有的被忽视状态之中。
  
  一、学科教师德育意识淡薄:重智轻德
  
  纵观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现状,智育第一,分数挂帅,一些教师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在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着。其原因是:
  第一,德育与智育的人为分离。长期以来,为了重视德育,从国家到学校都把“德育”当作单独的工作来抓,客观上造成了“德育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学校的德育工作由专职“德育工作者”来抓,专职的“德育工作者”一般是由三部分人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学校党委基层组织负责人或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如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等);第二部分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任课教师;第三部分是班主任。学校在“德育”和“学科教学”之间的这种并列和分工,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但实际上,这种分工却暗示着学校似乎存在着“非德育工作”——“教学工作”,这必然要导致学科教师对德育的忽视,理所当然地把德育看成是“本职工作”以外的负担,把德育推诿给专职“德育工作者”,从而也形成了学校大多数教师不管德育的现有局面。所以,不管上边怎样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总是少数人抓,多数人看;少数时间搞德育,多数时间搞智育,也导致了这些专职“德育工作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将难以完成学校的总体德育任务。
  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就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认为“德育是虚的,智育是实的,分数是铁的”。由于应试教育把教师和学生局限在单一的智力学习活动中,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往往采取“无视”或者“熟视无睹”的态度,也使很多学科教学都成了表面的知识之学、技艺之学和应试之学。由于学科教学缺少思想内涵和人文底蕴,使各种教学活动越来越显示出其狭隘化的倾向:如历史变成了一堆史料,政治成了一些教条,语文只剩下对文字、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支离破碎的剖析,数理化除了公式定理以外没有任何人文精神意义。在这种教育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个性都将是“单向度”和平面的,必然会使德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遇中。
  第三,受知识化、科学化、实用化倾向的影响。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化、门类化及学科知识容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科知识化的倾向也开始逐渐向教育领域蔓延和渗透,最后使“智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越来越膨胀,教师之间的分工越来越固定,再加之在劳动力需要专门训练以后,教育同就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教育的实用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了,从而也使智育与德育的矛盾日益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种倾向,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已经觉察到了,认为教育“一直到现在都只在追求智力方面的进步,没有别的”。尤其是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一些国家升学竞争的加剧,致使中小学教学的“教育性”更加趋于淡化,使智育与德育的矛盾更进一步加深了,而且对这个矛盾的处理也越来越成为令人困惑的难题,我国的教育也自然被卷入这种困惑之中。
  
  二、学科教师德育技能的低下:“走形式”、“贴标签”
  
  毋庸置疑,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德育首先应着眼于如何有机融入各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但目前很多教师还没有在教学中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效性强的德育运行机制。而且很多任课教师由于所拥有的德育理论与德育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缺乏有机融合德育的本领,一些教师还没有搞清楚学科德育与“文革”时期“穿鞋戴帽”式地在教学中“突出政治”的本质区别。所以在教学中实施德育常常暴露出种种形式主义、贴标签式的做法,尤其是以下两种错误做法最为流行:一是由于没有科学深入地认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涵,研究不够,致使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点与德育点无法做到有效衔接,一些教师往往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搞成了“两张皮”,其空洞、牵强附会式的灌输和说教,摆“花架子”式的“生搬硬套”,令学生十分生厌和反感;二是由于缺乏德育的整体性和计划性,缺乏严肃的科学态度,一些教师凭主观意愿行事,甚至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采取无序化、随意化的行为,或是信手拈来几个事例,或是零敲碎打,严重影响了德育的严肃性和实效性。可以说,这些大搞德育“形式主义”的做法,只能做一些表面文章,与德育的根本宗旨相悖,不但不能促进德育的发展,反而会败坏德育的声誉,对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反省和批判。
  
  三、当前学科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德育评价机制的缺位
  
  由于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化,教师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教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它的效果,虽然有些德育效果是外显的,但德育更多的收效则是潜在的或者是长远的,从而也导致了一些德育的效果和目标的难以量化性、非标准性和不可比较性。比如校际之间高考成绩可以排龙虎榜,但德育却很难排榜衡量。所以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来客观准确地衡量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效果。由于德育评价机制的滞后性,致使德育所带来的效果往往不能被及时发现,甚至被漠视。使得我们在评估教师教学中的德育功效时没有相应的尺度可以作为依据,所以也就导致我们既无法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的德育素养,又难以持续有效地鼓励教师坚持德育的教育信念。这样一来,教师抓不抓德育,把德育抓到什么程度,相对来说就有一定的自由度,再加上一些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本不用“教书育人”来全面评价教师,而是以“分数”做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错误的导向更加剧了一些学科教师用各种办法来敷衍和应付上级的德育检查的现象,而实际工作中德育的无能与疲软,就不能被有效地监督,一些教师只管传授知识,忽视“德育”也就成了当前教学中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了。
其他文献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语言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业务修养,更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历史课讲授内容的过去性、时序性和具体性等特点,要求历史教师更应具备高超的语言艺术。不论你准备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缺乏条理,就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以至于导致课堂有如一潭死水,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要确保历史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就应注重掌握历
期刊
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不是吗?《向日葵》可以复制,但凡高不可以克隆;《唐璜》可以再写,但拜伦决不会重现。世界之所以如此斑斓,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自我。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教师,如何独具匠心,使课堂生动活跃、多姿多彩?如何慧心独具,使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飞扬?    一、 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培养个性的坚
期刊
“以读为本”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接受,课堂上齐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不同的阶段对理解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一些语文课堂上,虽然读得不少,但是没有质量,为读而读,造成了许多无效的朗读。笔者认为,要使学生朗读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    一、要注重评价激励    [案例1]  师: 最为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效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人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来激活数学课堂为课题尝试教学实践探索,具体通过“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利用游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利
期刊
所谓想象作文,就是作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借助想象的翅膀,超越生活实际构思出从未见过的或者根本不曾出现过的生活图景,并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文章。写好想象作文,对于开阔视野、丰富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那么,怎样写好想象作文呢?    一、过去联想法,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合理的推到过去的环境中    此种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当推电视连续剧《一脚定江山》,剧中不少情节如月娥的啦啦
期刊
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审视课堂教学,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文化,这是实施课改的真谛。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间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创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拓宽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乐地体验教学活动。    一、 倾听是思的起源    倾听的过程是各种信息输入的过程,有了信息才能进行信息加工,如果没有倾听的过程就没有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倾听是思的起源,学生没
期刊
[摘要]大学语文课已越来越多地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要切实保证这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课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自1980年徐中玉、匡亚明两位前辈的倡议,至今这门课越来越得到高校教育的重视,开设这门课的高校、专业越来越多,各种大学语文的教研活动在全国此起彼伏,各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如火如荼。这对大
期刊
在体育活动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体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困惑,预防一些不良心理的产生,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体育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建立宽松的师生关系    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体育活动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有人人参与的集体统一的活动,又有分散的小群体的个人练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
期刊
[编者按]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化学学习的评价应该遵循三条原则:(1)评价目标多元化;(2)评价方法科学化;(3)评价手段多样化。也就是说,对化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多少,更要关注他们习得知识的方法,以及在化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质量守恒定律》四个实验方案教学设计(1)  在学生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做出猜想后,教师立即组织全班学生动手分小组实验,做一个分析一个,学生连续做了四个探究实验。整堂课学生不断动手操作,时间安排十分紧张,使得活动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教师未来得及作及时、充分的评价,学生的讨论也显得不是十分充分。  【案例二】《质量守恒定律》四个实验方案教学设计(2)  学生先对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