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语言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业务修养,更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历史课讲授内容的过去性、时序性和具体性等特点,要求历史教师更应具备高超的语言艺术。不论你准备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缺乏条理,就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以至于导致课堂有如一潭死水,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要确保历史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就应注重掌握历史课堂语言的四个特点。
一、 注重科学性、准确性
历史课堂语言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比如:“王权”与“皇权”,这种特定的称谓,教师讲课时往往会随意使用。其实,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是“王权”,中国辛亥革命推翻的是“皇权”。又如:“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这样的表达,讲课时教师也常会脱口而出、但用词不确切,不符合历史实情。“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虽一字之别,但却代表两个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尚处在“资本主义”时期,怎能叫“英帝国主义”? “五四”前后,还无“列宁主义”这一词语,因此,只能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教师不但要语言确切、严谨,甚至就是一些词语的使用,也必须恰如其分。如讲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就不能说成是祖冲之发明圆周率,因为圆周率是客观存在的常数,它是不能“发明”的。由此可见,历史教学语言来不得半点虚饰和造作,一定要言之有据,用词准确。
二、注重逻辑性、精炼性
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很强。每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有前因后果。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因而历史课堂语言表达特别要注意层次性、逻辑性。要科学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尤其是因果关系必须得当。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历史语言,能将零碎、分散的历史知识连贯起来,能将紊乱、庞杂的历史线索系统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可按“开端、发展、全盛、转折、失败”这样的时间顺序讲述。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所以历史课堂语言更要讲究精炼。如讲《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概括为“一厂、二亿、三地、四口”四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点,做到精炼准确,便于学生记忆理解。
三、注重生动性、情感性
富有文采的历史教学,可以引人入胜,效果倍增。所以,讲授历史,言语要精炼贴切,表达要明确清楚。介绍人物,要还其历史面目,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讲述社会兴衰,要节奏起伏,声情并茂;讲解古代思想,要概括思想家的思想要旨,吸吮精神力量;讲授文艺成就,要提示出感人的精微,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这样,才是既不悖于历史的真实,又把声情色彩藏于史迹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再创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活生生的历史风貌重新展示出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需要教师用充沛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描述、分析,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讲圆明园被焚毁时,教师就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采用悲愤的语调:“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蚀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教师通过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教师运用丰富的语汇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淅淅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让历史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深刻难忘的形象,同时使其思想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四、注重通俗性、时代性特点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语言艺术的至高境界。一个历史教师,只有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得一清二楚,才能达成与学生有效的沟通。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引证大量的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是先人们藉以成书的文言词语,较为难懂。因此,必须加以解释,将其口语化、通俗化,使学生闻之易懂,听之顺畅。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历史语言的通俗性不能超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概念的时代性,所以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引用古人的原话、古籍的原文。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教师通过原文的引用,不仅渲染了时代气息,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历史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让历史课堂魅力无处不在!
一、 注重科学性、准确性
历史课堂语言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比如:“王权”与“皇权”,这种特定的称谓,教师讲课时往往会随意使用。其实,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是“王权”,中国辛亥革命推翻的是“皇权”。又如:“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这样的表达,讲课时教师也常会脱口而出、但用词不确切,不符合历史实情。“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虽一字之别,但却代表两个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尚处在“资本主义”时期,怎能叫“英帝国主义”? “五四”前后,还无“列宁主义”这一词语,因此,只能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教师不但要语言确切、严谨,甚至就是一些词语的使用,也必须恰如其分。如讲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就不能说成是祖冲之发明圆周率,因为圆周率是客观存在的常数,它是不能“发明”的。由此可见,历史教学语言来不得半点虚饰和造作,一定要言之有据,用词准确。
二、注重逻辑性、精炼性
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很强。每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有前因后果。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因而历史课堂语言表达特别要注意层次性、逻辑性。要科学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尤其是因果关系必须得当。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历史语言,能将零碎、分散的历史知识连贯起来,能将紊乱、庞杂的历史线索系统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可按“开端、发展、全盛、转折、失败”这样的时间顺序讲述。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所以历史课堂语言更要讲究精炼。如讲《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概括为“一厂、二亿、三地、四口”四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点,做到精炼准确,便于学生记忆理解。
三、注重生动性、情感性
富有文采的历史教学,可以引人入胜,效果倍增。所以,讲授历史,言语要精炼贴切,表达要明确清楚。介绍人物,要还其历史面目,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讲述社会兴衰,要节奏起伏,声情并茂;讲解古代思想,要概括思想家的思想要旨,吸吮精神力量;讲授文艺成就,要提示出感人的精微,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这样,才是既不悖于历史的真实,又把声情色彩藏于史迹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再创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活生生的历史风貌重新展示出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需要教师用充沛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描述、分析,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讲圆明园被焚毁时,教师就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采用悲愤的语调:“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蚀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教师通过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教师运用丰富的语汇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淅淅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让历史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深刻难忘的形象,同时使其思想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四、注重通俗性、时代性特点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语言艺术的至高境界。一个历史教师,只有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得一清二楚,才能达成与学生有效的沟通。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引证大量的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是先人们藉以成书的文言词语,较为难懂。因此,必须加以解释,将其口语化、通俗化,使学生闻之易懂,听之顺畅。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历史语言的通俗性不能超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概念的时代性,所以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引用古人的原话、古籍的原文。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教师通过原文的引用,不仅渲染了时代气息,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历史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让历史课堂魅力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