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学校课程以升学为惟一的价值取向。针对中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国各地都积极地开展了教育实验,大胆进行课外活动的实验研究。
一、原课标与新课标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学教育改革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它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进人一个新的时代。《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的,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涉及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中明确指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等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目的在于促使这些原本处于“隐性”状态的数学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
二、新课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数学活动课对活动目标、活动教学内容和活动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意味着角色的转变、课堂的开放、教材使用上的创新。
数学课堂活动教学在吸收了传统教学的优点的同时,融入了活动课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强调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优点,进一步完善了数学学科教学体系,使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更具有时代的气息。为此,我们设计考虑如何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为推广数学活动课提供一种更方便、更实用的教育实践环境。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探究
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要求“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强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利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例如,以人体体重估计人体血液质量的问题,说明人体健康指数是人体质量(千克)与人体身高(米)平方的商。这些习题特别贴近生活,学生回家后都饶有兴趣地测量爸爸妈妈的身高体重,计算双亲的健康指数和血液质量,学生们反映:父母普遍对此感兴趣,并纷纷夸奖自己的孩子。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到学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游戏,不是单纯解题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
2.开发提问,提供探究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于数学是模式的科学,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大部分都割裂了与现实的联系,失去其直观背景,而成为量化的模式,这就使得学生面对的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不能体会数学知识从现实中产生所需要的数学观念与意识,失去了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机会,这不利于数学观念与意识的培养。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的思想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背景材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数学观念与意识的培养也一样离不开现实情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来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与意识。
3. 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探究
数学本是一门严谨、抽象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将数学问题生动化、具体化。注意将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件、故事、谜语等引入数学活动之中,力求知识的多变性。通过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并使用教具等活动使问题实际化、简单化、趣味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处方式”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景化、个性化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想、推理、交流。
总之,实施新课标,由“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定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风格、适合本校实际、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原课标与新课标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学教育改革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它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进人一个新的时代。《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的,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涉及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中明确指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等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目的在于促使这些原本处于“隐性”状态的数学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
二、新课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数学活动课对活动目标、活动教学内容和活动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意味着角色的转变、课堂的开放、教材使用上的创新。
数学课堂活动教学在吸收了传统教学的优点的同时,融入了活动课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强调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优点,进一步完善了数学学科教学体系,使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更具有时代的气息。为此,我们设计考虑如何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为推广数学活动课提供一种更方便、更实用的教育实践环境。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探究
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要求“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强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利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例如,以人体体重估计人体血液质量的问题,说明人体健康指数是人体质量(千克)与人体身高(米)平方的商。这些习题特别贴近生活,学生回家后都饶有兴趣地测量爸爸妈妈的身高体重,计算双亲的健康指数和血液质量,学生们反映:父母普遍对此感兴趣,并纷纷夸奖自己的孩子。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到学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游戏,不是单纯解题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
2.开发提问,提供探究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于数学是模式的科学,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大部分都割裂了与现实的联系,失去其直观背景,而成为量化的模式,这就使得学生面对的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不能体会数学知识从现实中产生所需要的数学观念与意识,失去了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机会,这不利于数学观念与意识的培养。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的思想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背景材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数学观念与意识的培养也一样离不开现实情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来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与意识。
3. 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探究
数学本是一门严谨、抽象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将数学问题生动化、具体化。注意将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件、故事、谜语等引入数学活动之中,力求知识的多变性。通过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并使用教具等活动使问题实际化、简单化、趣味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处方式”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景化、个性化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想、推理、交流。
总之,实施新课标,由“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定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风格、适合本校实际、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