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称谓语的使用及转换受到诸多社会语用因素的影响,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应根据具体语境恰当分析,因此译者在翻译称谓语时应根据其特定的社会语用功能达到动态对等,对于语用不可译性也应尽可能保留语用含义,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关键词: 英汉称谓语 社会语用功能 对比分析 《雷雨》 《芭巴拉少校》
一、引言
对于称谓语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这类研究大都局限在社会语言学范畴内,而且大多是一种静态的描写,而称谓语的使用是多变的,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称谓语给称谓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本文运用社会语用学的观点分析称谓与选择和转换的制约因素,选用《雷雨》的汉英对照本和《芭巴拉少校》的英汉对照本作为语料,进行英汉称谓语社会语用功能的对比分析及英汉称谓语翻译策略的讨论。本文分析了《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找出影响称谓语使用的社会语用因素;通过对比研究,找出两部戏剧中称谓语使用的异同,进而提出翻译策略。
二、《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一)《雷雨》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雷雨》中的称谓方式主要有亲属称谓语、名字、昵称和通称。这里,笔者将着重分析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及使用称谓语的制约因素。
1.亲属称谓语
“在中国亲属称呼用得非常广泛,不仅至亲骨肉中晚辈须用‘爸爸’、‘妈妈’、‘奶奶’、‘大伯’、‘二叔’、‘三姑’、‘四姨’等称呼长辈,而且同辈也要对年长者称‘大哥’、‘二姐’等等,长辈或是年长者的同辈常会以‘孩子’称呼晚辈,年长的同辈也会用‘二弟’、‘三妹’之类称呼来叫年轻的同辈。”[1](P115)
总的来说,《雷雨》中的亲属称谓语使用遵循了这些原则。另外,作为一种言语行为,使用称谓语也是根据语境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使用亲属称谓语也反映了礼貌原则。例如:
贵:(望着她,停下工作)四凤,你听见了没有?
四:(冷冷地)干什么?爸。
这里四凤称呼她的父亲也许是出于不耐烦。根据语言语境,她父亲已经叫了她几遍,但是她假装没听见。等到她父亲停下工作望着她,她才回应。另外,四凤称呼他“爸”也许只是出于血缘关系,而非出于尊敬,因为她是冷冷地叫她父亲。根据情景语境,她父亲在她心目中是一个卑贱可鄙的人,所以她并不尊敬她父亲。然而,她还是遵循原则称呼她父亲,这样保全了他的面子。因此,这种行为仍可称之为礼貌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应该对长辈表示尊敬,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他们的亲属,而不能直呼姓名。
与四凤相反,大海从不称呼他继父为“爸”。从文化语境上看,虽说鲁贵是他的继父,但是也应该被称呼为“爸”。大海却总是用“你”这个卑称来称呼他,因为大海根本就瞧不起他这个卑贱的继父。例如:
贵:老爷就是老爷,什么董事长,上我们这儿就得叫老爷。
大:你给我问他一声,说矿上的工人代表来了。
这里,大海没有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他的继父,无视他,没有保全他的面子,因此也就没有表示礼貌。大海甚至还用骂名来表达对继父的仇恨与愤怒。如:
贵:我不要脸?我没有在家养私孩子,还带个(指大海)嫁人。
鲁:(又痛又恨)你!
大:(抽出手枪)我——我打死你这老东西!
依照情景语境,鲁贵羞辱了侍萍,激怒了大海,因此大海抽出手枪叫鲁贵“你这老东西”,表达了内心的憎恨。这里,情景语境决定了称谓语的选择。
以上的例子都是对长辈的称谓形式。以下这个例子是长辈用“孩子”来称呼小辈,表达对小辈的爱。如:
鲁:(伸出手来,向四凤)孩子,让我好好看看你。
2.名字
《雷雨》中,名字用于长辈称呼晚辈或者主人称呼仆人。其语用功能也因不同语境而不同。如:
四:(温柔地)萍,我好好地侍候你,你要这么一个人。我给你缝衣服,烧饭做菜,我都做得好,只要你叫我跟你在一块儿。
四凤用名字来称呼周萍,显示了她对周萍的爱,以及他们的亲密关系。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所以她不用像其他仆人一样称呼他少爷,而是温柔地叫他的名字,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又如:大:同情不是你同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
冲:大海,我觉得你有时候有些偏见太重;有钱的人并不是罪人,难道说就不能同你们接近么?
大海因他和周冲之间的地位差异拒绝了周冲的同情,接着周冲就用名字来称呼大海,试图拉近他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周冲起先是用“头衔 姓”的称谓语形式来称呼大海的,如此显得人际距离较远,为了拉近关系,他用名字来称呼大海,试图通过这样的语用效力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3.昵称
昵称“比一般称谓词更具情感信息,运用广泛,加强了人与人的情感关系”;“能拉近听者和讲话者间距离、建立更亲密关系”;“当然,它也受语用因素的制约”。[1](P115)
例如:萍:(回头,低声,热烈地)凤儿!(拉着四凤的手。)
周萍用昵称来称呼四凤,从而建立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不像家里其他人一样用名字来称呼四凤,显示了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但是,他只在私底下这样称呼,因为那时他还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的关系。
又如:鲁:(向鲁贵)你少说话,(对四凤)妈对不起你,以后跟妈在一块儿,没有人会欺负你。我的心肝孩子。
侍萍用昵称来称呼女儿是为了表达她对女儿深深的爱。这里,侍萍向女儿保证会照顾她不让别人欺负她,因此她用昵称来表达对女儿发自内心的爱。
4.通称
《雷雨》中还有一种称谓语,属于通称。使用通称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地位。使用通称主要表示了称呼者的尊敬和礼貌。
例如:蘩:(见鲁妈立起)鲁奶奶,你还是坐呀。哦,这屋子又闷热起来啦。
萍:(嗫嚅)鲁奶奶,您相信我,我一定好好地待她,我跟她现在就走。
蘩漪用“鲁奶奶”来称呼鲁妈,表示了对仆人妻子的礼貌。“对年纪较大的仆人称‘奶奶’、‘妈妈’、‘大娘’、‘嫂子’、‘姐姐’和‘哥’是一种泛亲属称谓的敬称”。[2](P61)
周萍也用“鲁奶奶”来称呼鲁妈,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真诚。他想要赢得鲁妈的信任,所以他向鲁妈保证会好好对待四凤。另外,他也用了“您”这个敬称来显示礼貌和尊敬。
(二)《芭巴拉少校》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芭巴拉少校》中的称谓语形式与《雷雨》比较相似,有亲属称谓语、名字、昵称和通称等。在此分析这些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和制约因素。
1.亲属称谓语
在英语国家中,亲属称谓语用得不是非常广泛,这部戏剧中的情况也是如此。
例如:Stephen:Not at all,mother.
Barbara:[shaking her head] It’s no use running away from wicked people,mamma.
孩子们称呼Lady Britomart“mother”或者“mamma”。“mother”是正式称谓语形式,而“mamma”是非正式称谓语形式。Stephen用“mother”称呼母亲表示尊敬,而Barbara用“mamma”称呼表示亲密。
又如:Lady Britomart:Stuff,child!...
Undershaft:I can see you are my eldest.I am very glad to meet you again,my boy.
Undershaft:Come,come,my daughter!...
Lady Britomart和Undershaft亲密地称呼孩子,比如:“child”,“my boy”和“my daughter”。他们通过使用这些称谓语表达了对孩子的爱。另一方面,当Lady Britomart用“child”来称呼Stephen时,她实际上正开始反驳她儿子,因为她认为她儿子的观点是错的,所以她没有把他当做成人看待,而是仍然把他当小孩子看待。
2.名字
英语中名字是常用的称谓形式,用于上级称呼下属、长辈称呼晚辈或者平级、平辈之间互相称呼。使用名字称呼表示权力或者亲密关系。
例如:Barbara:...You’d better stay:you’re going to have a bad time today,Bill.
Barbara:[stopping Shirley adroitly as he is about to retort] You wouldn’t think he was my father,would you,Peter?
Barbara用名字来称呼这两个依靠救世军的人,显示了她作为少校的权力。
又如:Sarah:Are you coming,Stephen?
Sarah用名字而非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她的哥哥,显示了朋友似的平等关系。
3.昵称
英语中,昵称使用比较广泛,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情侣之间、朋友之间等相互称呼。在这部戏剧中昵称使用也比较多。
例如:Cusins:Yes,my dear,it’s very wearing to be in love with you.If it lasts,I quite think I shall die young.
Cusins:My dearest:consider my delicate health.I cannot stand as much happiness as you can.
Cusins用“my dear”和“my dearest”称呼他的女友来表达他的感情。后者这种英语中的最高级形式更是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当听到他女友赞同他的时候,他就使用了最高级形式来表达愉悦的心情和对女友的爱情。
又如:Undershaft:The fact is,Biddy——
Lady Britomart:Don’t call me Biddy.I don’t call you Andy.
Undershaft用昵称来称呼他的妻子以表示亲密。当时的情景是Lady Britomart非常生气,让Undershaft离开,所以Undershaft想要做出解释,他就用了昵称来拉近他们的人际距离。但是,Lady Britomart还是很生气,她不让Undershaft用昵称叫她,以此来保持距离。
4.通称
通称用于下属称呼上级或者不知道姓名的平级之间。这种用法表明了不同地位的人之间的人际距离。
例如:Morrison:Yes,my lady.[He goes.]
Morrison用敬称来称呼他的女主人以示尊敬。“My Lady”是对贵族的夫人的尊称,表示极高的敬意。
又如:Price:Oh no maam.The windows of eaven av bin opened to me.I know now that the rich man is sinner like myself.
“maam”是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的称谓语。年轻工人Price用“maam”来称呼救世军的高级领导人Mrs.Baines,表示应有的尊敬。
(三)《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异同分析
由于文化差异,中文称谓语和英文称谓语的使用也有差异。但是,有些使用规则还是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两者的使用也有相似之处。通过分析称谓语使用的异同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
以这两部戏剧剧本为例,在亲属称谓语、昵称、名字及通称的使用方面都能找到相似之处。
(1)亲属称谓语
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属称谓语使用是相类似的。孩子表达对父母的尊敬与亲密,父母同样表达对孩子的爱。汉语中,孩子们用“爸”、“妈”或者“母亲”等来称呼他们的父母亲,父母亲用“孩子”来称呼子女;英语中,孩子们用“father”、“dad”、“papa”、“mother”或“mamma”等来称呼父母亲,父母亲用“child”、“my boy”或“my daughter”等来称呼子女。
(2)昵称
两部戏剧中昵称的使用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凤儿”和“冲儿”以及“Biddy”和“Andy”,这些昵称都是名字的变体。
(3)名字
在强势者称呼弱势者及身份平等的情况下都采用直呼其名的方式。
父母用名字来称呼子女,主人用名字来称呼仆人,老板用名字或者全名来称呼雇员,夫妻之间也用名字来称呼对方。
(4)通称
通称的使用也比较类似,弱势者通常用头衔来称呼强势者。
仆人用头衔来称呼主人,如“老爷、太太”、“sir,my lady,miss”等。雇员称雇主为“董事长”、“sir”等。
这两部戏剧中称谓语使用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亲属称谓语和昵称方式。
(1)亲属称谓语
用于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属称谓方式是不同的。在《雷雨》中,兄弟之间以“哥哥”、“弟弟”相称。而在《芭巴拉少校》中,兄弟姐妹之间不用亲属称谓语,比如Sarah用名字来称呼她哥哥。“汉语中同胞兄弟姐妹,称谓分明,以示长幼。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互相直呼其名,以示亲热随和”。[3](P56)
(2)昵称
两部戏剧中的昵称形式也有不同。《雷雨》中,称呼者用昵称含蓄表达感情。如:“凤儿”和“冲儿”是名字的变体;又如“我的傻孩子”和“我的心肝孩子”与亲属称谓语相似。与此相反,《芭巴拉少校》中的大多数昵称更加明确地表达了称呼者的感情,如:“my dear,my love,my ownest”等。东方人比较含蓄,所以感情相对不外露,而西方人则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翻译策略
在对两部戏剧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对比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一些翻译策略。首先,回顾了相关的翻译理论,为提出翻译策略提供依据;然后对两部戏剧中的翻译方法作出评论,并且对翻译版本中的语用失误及不可译性提出翻译策略。
(一)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翻译界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因此在对两部戏剧中的称谓语进行翻译研究之前,有必要先对这两种翻译方法作一个简要介绍。另外,还将介绍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这两个翻译对等的概念,对于分析这两部戏剧中的称谓语翻译策略有借鉴作用。
1.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产生的效果是让读者尽可能接近源语言,而语义翻译产生的效果是尽可能让源语言的确切语境含义接近目的语,并且语义和句型符合目的语的习惯”。[4](P39)这两种翻译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交际翻译强调效力而语义翻译强调信息的内容。交际翻译尤其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所以使读者更能接受源文的内容。语义翻译注重源文的语义内容,且“注重译者的个人因素,经常要同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做对比”。[4](P43)
实际上,“翻译文本时不存在单一的交际翻译或语义翻译,而是各种翻译方法的交叉重叠”。[4]不管使用哪种翻译方法,都应该准确再现源文的意义。
2.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
翻译对等这个概念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一个必要问题。有许多关于翻译对等概念的对立的观点,正如Svejcer所说,“对等是翻译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语言学家认为对其可以有不同观点的问题”。[5](P134)
Nida提出了对等的两个概念: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他的观点是翻译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译文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功能对等主要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把源语言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与目的语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相比较的形式”。[6](P86)而动态对等被看做是“最自然的对等”。[6](P91)
然而,翻译是没有完全对等的,因此“对等”也只是一个“接近对等”的概念。功能对等也只能被放在准确的范畴之内。对于功能对等的最小范畴、最现实的定义是“译文的读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像源语言的读者一样理解文本”[6](P87);而对其最大范畴、最理想化的定义则是“译文的读者能像源语言的读者一样以同样的方式理解文本”。[6](P87)
(二)翻译策略
两部戏剧中既有恰当的翻译,也有不恰当的翻译。这里举例来说明翻译策略,并且对不恰当的称谓语翻译尝试修改。
1.语义对等
在汉语和英语中,有一些称谓语具有相同的语义意义和交际意义。因此,要达到语义对等可以使用直译。例如:
四:(冷冷地)干什么?爸。
FENG (unconcernedly):Why,what is it now,Dad?
鲁:(伸出手来,向四凤)孩子,让我好好看看你。
MA (holding out her hands to Sifeng):Let me have a good look at you,child.
以上两个亲属称谓语在形式和风格上都属于直译。
在《芭巴拉少校》中,译文更注重风格的翻译。例如:
Stephen:Not at all,mother.
斯蒂文:一点也没有,母亲。
Stephen:[actually smiling,and putting his hand on his father’s shoulder with indulgent patronage] Really,my dear father,it is impossible to be angry with you...
斯蒂文:……说实话,亲爱的父亲,没法跟您生气……
“mother”和“father”都是比较正式的称谓语,因此翻译为“母亲”和“父亲”这两个在汉语中也属正式的称谓语。
又如:
Sarah:[languidly] Very well,mamma.[She goes.]
莎拉:(懒洋洋地)那好吧,妈妈。(她也走了)
Barbara:Sorry,I’m sure.By the way,papa,what is your religion——in case I have to introduce you again?
芭巴拉:那我实在是抱歉了。说到这儿,爸爸,您到底信什么宗教——万一我下次还得介绍您呢?
Barbara:[Who has dried her eyes and regained her composure]By the way,dad,Mrs.Baines has come to march with us to our big meeting this afternoon;...
芭巴拉:(擦干眼泪,恢复镇定)对了,爸,贝恩斯夫人今天下午要亲自参加我们的大街游行。
“mamma”、“papa”和“dad”是非正式的称谓语形式,因此分别译为“妈妈”、“爸爸”和“爸”这几个汉语中非正式的亲属称谓语。
这些翻译达到了语义对等和交际功能,因此属于两部戏剧中恰当的翻译。
2.语用失误
在这两部戏剧的称谓语译文中,也出现了语用失误,译者作出了不恰当的翻译。例如:
四:妈,您坐下。
FENG:Sit down,Mother.
冲:(胆怯地)是我,爸爸。
CHONG (timidly):Yes,Father.
冲:(看见蘩漪)妈,怎么您下楼来了?
CHONG (Noticing Fanyi.) Mother!What are you doing downstairs?
以上几个汉语亲属称谓语是口语化的,而英语译文则是正式的书面语形式。虽然源文和译文的语义意义相似,但是它们的风格不一致。不同的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语用效力,因此把这几个称谓语以相同的风格翻译比较合适。“妈”翻译为“mum”,“爸爸”翻译为“papa”或者“dad”。
又如:Lady Britomart:Be quiet,Charles.Now listen to me,children...
薄丽托玛夫人:不要出声,洛玛克斯。孩子们,听我说,……
“Charles”是名字,而译者翻译为姓。应该翻译为“查尔斯”比较恰当。
再如:鲁:(回想)凤儿,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
MA (trying to remember something):You know,Feng,I seem to have seen this room somewhere before.
汉语中,在名字或者缩略的名字后面加上“儿”就构成了一个昵称,而英语当中没有这种形式。如果翻译时把“儿”省略掉就失去了昵称所承载的语用功能,因此把“凤儿”翻译为“Dear Feng”或者“Feng,my darling”可能更恰当。
3.语用不可译性
由于文化差异,许多称谓语没有对等的形式或者语义,因此具有语用不可译性。要翻译这些称谓语,就必须弄清楚对话中的人物关系、语境及可能产生的语用功能,从而使译文自然顺畅。例如:
四:(看大海)哥哥!
FENG (appealing to her brother):Dahai!
汉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称谓语是各不相同的,有“哥哥”、“弟弟”、“姐姐”和“妹妹”。而英语中,“brother”可以表示“哥哥”,也可以表示“弟弟”,同样,“sister”可以表示“姐姐”,也可以表示“妹妹”,通常兄弟姐妹之间用名字来称呼对方。这里译者用名字来代替亲属称谓语,避免了语义模糊,达到了文化对等,但是也就失去了源文所承载的语用功能。
又如:四:是,老爷。(也由饭厅下。)
FENG:Very well,sir.
贵:(低声)太太!
LU(softly):Madam!
蘩:(见鲁妈立起)鲁奶奶,你还是坐呀。哦,这屋子又闷热起来啦。
FAN:...There’s no need to get up,Mrs.Lu...
汉语中,“老爷”、“太太”和“奶奶”都是封建社会中特定的称谓语,因此在历史语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语。译文中,分别译作“sir”、“madam”和“Mrs.”,虽然达到了语义对等,但是没有达到语用对等。
四、结语
称谓是所有文化中一个普遍现象,因此虽然文化不同,使用的称谓语也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称谓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其自身的特点。另外,称谓语的选择还受到语用因素的制约,因此这种语言现象是动态的。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不恰当的翻译,进而造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失败。
本文在对两部戏剧中的称谓语作了社会语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策略。对于有相同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称谓语,采用直译;对于译文中的语用失误,提出了更恰当的译文;对于语用不可译性,意义缺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尽可能保持语用功能,达到动态对等。
本文只是对称谓语的相关研究前进了一小步,还有许多问题等着去探究。比如,语用不可译性值得特别关注,怎样提高译文的水准也值得探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发对于英汉称谓语比较和翻译的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深入研究,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15.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56.
[3]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1.
[4]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43.
[5]Wilss,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34.
[6]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6-91.
关键词: 英汉称谓语 社会语用功能 对比分析 《雷雨》 《芭巴拉少校》
一、引言
对于称谓语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这类研究大都局限在社会语言学范畴内,而且大多是一种静态的描写,而称谓语的使用是多变的,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称谓语给称谓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本文运用社会语用学的观点分析称谓与选择和转换的制约因素,选用《雷雨》的汉英对照本和《芭巴拉少校》的英汉对照本作为语料,进行英汉称谓语社会语用功能的对比分析及英汉称谓语翻译策略的讨论。本文分析了《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找出影响称谓语使用的社会语用因素;通过对比研究,找出两部戏剧中称谓语使用的异同,进而提出翻译策略。
二、《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一)《雷雨》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雷雨》中的称谓方式主要有亲属称谓语、名字、昵称和通称。这里,笔者将着重分析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及使用称谓语的制约因素。
1.亲属称谓语
“在中国亲属称呼用得非常广泛,不仅至亲骨肉中晚辈须用‘爸爸’、‘妈妈’、‘奶奶’、‘大伯’、‘二叔’、‘三姑’、‘四姨’等称呼长辈,而且同辈也要对年长者称‘大哥’、‘二姐’等等,长辈或是年长者的同辈常会以‘孩子’称呼晚辈,年长的同辈也会用‘二弟’、‘三妹’之类称呼来叫年轻的同辈。”[1](P115)
总的来说,《雷雨》中的亲属称谓语使用遵循了这些原则。另外,作为一种言语行为,使用称谓语也是根据语境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使用亲属称谓语也反映了礼貌原则。例如:
贵:(望着她,停下工作)四凤,你听见了没有?
四:(冷冷地)干什么?爸。
这里四凤称呼她的父亲也许是出于不耐烦。根据语言语境,她父亲已经叫了她几遍,但是她假装没听见。等到她父亲停下工作望着她,她才回应。另外,四凤称呼他“爸”也许只是出于血缘关系,而非出于尊敬,因为她是冷冷地叫她父亲。根据情景语境,她父亲在她心目中是一个卑贱可鄙的人,所以她并不尊敬她父亲。然而,她还是遵循原则称呼她父亲,这样保全了他的面子。因此,这种行为仍可称之为礼貌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应该对长辈表示尊敬,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他们的亲属,而不能直呼姓名。
与四凤相反,大海从不称呼他继父为“爸”。从文化语境上看,虽说鲁贵是他的继父,但是也应该被称呼为“爸”。大海却总是用“你”这个卑称来称呼他,因为大海根本就瞧不起他这个卑贱的继父。例如:
贵:老爷就是老爷,什么董事长,上我们这儿就得叫老爷。
大:你给我问他一声,说矿上的工人代表来了。
这里,大海没有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他的继父,无视他,没有保全他的面子,因此也就没有表示礼貌。大海甚至还用骂名来表达对继父的仇恨与愤怒。如:
贵:我不要脸?我没有在家养私孩子,还带个(指大海)嫁人。
鲁:(又痛又恨)你!
大:(抽出手枪)我——我打死你这老东西!
依照情景语境,鲁贵羞辱了侍萍,激怒了大海,因此大海抽出手枪叫鲁贵“你这老东西”,表达了内心的憎恨。这里,情景语境决定了称谓语的选择。
以上的例子都是对长辈的称谓形式。以下这个例子是长辈用“孩子”来称呼小辈,表达对小辈的爱。如:
鲁:(伸出手来,向四凤)孩子,让我好好看看你。
2.名字
《雷雨》中,名字用于长辈称呼晚辈或者主人称呼仆人。其语用功能也因不同语境而不同。如:
四:(温柔地)萍,我好好地侍候你,你要这么一个人。我给你缝衣服,烧饭做菜,我都做得好,只要你叫我跟你在一块儿。
四凤用名字来称呼周萍,显示了她对周萍的爱,以及他们的亲密关系。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所以她不用像其他仆人一样称呼他少爷,而是温柔地叫他的名字,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又如:大:同情不是你同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
冲:大海,我觉得你有时候有些偏见太重;有钱的人并不是罪人,难道说就不能同你们接近么?
大海因他和周冲之间的地位差异拒绝了周冲的同情,接着周冲就用名字来称呼大海,试图拉近他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周冲起先是用“头衔 姓”的称谓语形式来称呼大海的,如此显得人际距离较远,为了拉近关系,他用名字来称呼大海,试图通过这样的语用效力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3.昵称
昵称“比一般称谓词更具情感信息,运用广泛,加强了人与人的情感关系”;“能拉近听者和讲话者间距离、建立更亲密关系”;“当然,它也受语用因素的制约”。[1](P115)
例如:萍:(回头,低声,热烈地)凤儿!(拉着四凤的手。)
周萍用昵称来称呼四凤,从而建立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不像家里其他人一样用名字来称呼四凤,显示了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但是,他只在私底下这样称呼,因为那时他还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的关系。
又如:鲁:(向鲁贵)你少说话,(对四凤)妈对不起你,以后跟妈在一块儿,没有人会欺负你。我的心肝孩子。
侍萍用昵称来称呼女儿是为了表达她对女儿深深的爱。这里,侍萍向女儿保证会照顾她不让别人欺负她,因此她用昵称来表达对女儿发自内心的爱。
4.通称
《雷雨》中还有一种称谓语,属于通称。使用通称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地位。使用通称主要表示了称呼者的尊敬和礼貌。
例如:蘩:(见鲁妈立起)鲁奶奶,你还是坐呀。哦,这屋子又闷热起来啦。
萍:(嗫嚅)鲁奶奶,您相信我,我一定好好地待她,我跟她现在就走。
蘩漪用“鲁奶奶”来称呼鲁妈,表示了对仆人妻子的礼貌。“对年纪较大的仆人称‘奶奶’、‘妈妈’、‘大娘’、‘嫂子’、‘姐姐’和‘哥’是一种泛亲属称谓的敬称”。[2](P61)
周萍也用“鲁奶奶”来称呼鲁妈,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真诚。他想要赢得鲁妈的信任,所以他向鲁妈保证会好好对待四凤。另外,他也用了“您”这个敬称来显示礼貌和尊敬。
(二)《芭巴拉少校》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芭巴拉少校》中的称谓语形式与《雷雨》比较相似,有亲属称谓语、名字、昵称和通称等。在此分析这些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和制约因素。
1.亲属称谓语
在英语国家中,亲属称谓语用得不是非常广泛,这部戏剧中的情况也是如此。
例如:Stephen:Not at all,mother.
Barbara:[shaking her head] It’s no use running away from wicked people,mamma.
孩子们称呼Lady Britomart“mother”或者“mamma”。“mother”是正式称谓语形式,而“mamma”是非正式称谓语形式。Stephen用“mother”称呼母亲表示尊敬,而Barbara用“mamma”称呼表示亲密。
又如:Lady Britomart:Stuff,child!...
Undershaft:I can see you are my eldest.I am very glad to meet you again,my boy.
Undershaft:Come,come,my daughter!...
Lady Britomart和Undershaft亲密地称呼孩子,比如:“child”,“my boy”和“my daughter”。他们通过使用这些称谓语表达了对孩子的爱。另一方面,当Lady Britomart用“child”来称呼Stephen时,她实际上正开始反驳她儿子,因为她认为她儿子的观点是错的,所以她没有把他当做成人看待,而是仍然把他当小孩子看待。
2.名字
英语中名字是常用的称谓形式,用于上级称呼下属、长辈称呼晚辈或者平级、平辈之间互相称呼。使用名字称呼表示权力或者亲密关系。
例如:Barbara:...You’d better stay:you’re going to have a bad time today,Bill.
Barbara:[stopping Shirley adroitly as he is about to retort] You wouldn’t think he was my father,would you,Peter?
Barbara用名字来称呼这两个依靠救世军的人,显示了她作为少校的权力。
又如:Sarah:Are you coming,Stephen?
Sarah用名字而非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她的哥哥,显示了朋友似的平等关系。
3.昵称
英语中,昵称使用比较广泛,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情侣之间、朋友之间等相互称呼。在这部戏剧中昵称使用也比较多。
例如:Cusins:Yes,my dear,it’s very wearing to be in love with you.If it lasts,I quite think I shall die young.
Cusins:My dearest:consider my delicate health.I cannot stand as much happiness as you can.
Cusins用“my dear”和“my dearest”称呼他的女友来表达他的感情。后者这种英语中的最高级形式更是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当听到他女友赞同他的时候,他就使用了最高级形式来表达愉悦的心情和对女友的爱情。
又如:Undershaft:The fact is,Biddy——
Lady Britomart:Don’t call me Biddy.I don’t call you Andy.
Undershaft用昵称来称呼他的妻子以表示亲密。当时的情景是Lady Britomart非常生气,让Undershaft离开,所以Undershaft想要做出解释,他就用了昵称来拉近他们的人际距离。但是,Lady Britomart还是很生气,她不让Undershaft用昵称叫她,以此来保持距离。
4.通称
通称用于下属称呼上级或者不知道姓名的平级之间。这种用法表明了不同地位的人之间的人际距离。
例如:Morrison:Yes,my lady.[He goes.]
Morrison用敬称来称呼他的女主人以示尊敬。“My Lady”是对贵族的夫人的尊称,表示极高的敬意。
又如:Price:Oh no maam.The windows of eaven av bin opened to me.I know now that the rich man is sinner like myself.
“maam”是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的称谓语。年轻工人Price用“maam”来称呼救世军的高级领导人Mrs.Baines,表示应有的尊敬。
(三)《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中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异同分析
由于文化差异,中文称谓语和英文称谓语的使用也有差异。但是,有些使用规则还是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两者的使用也有相似之处。通过分析称谓语使用的异同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
以这两部戏剧剧本为例,在亲属称谓语、昵称、名字及通称的使用方面都能找到相似之处。
(1)亲属称谓语
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属称谓语使用是相类似的。孩子表达对父母的尊敬与亲密,父母同样表达对孩子的爱。汉语中,孩子们用“爸”、“妈”或者“母亲”等来称呼他们的父母亲,父母亲用“孩子”来称呼子女;英语中,孩子们用“father”、“dad”、“papa”、“mother”或“mamma”等来称呼父母亲,父母亲用“child”、“my boy”或“my daughter”等来称呼子女。
(2)昵称
两部戏剧中昵称的使用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凤儿”和“冲儿”以及“Biddy”和“Andy”,这些昵称都是名字的变体。
(3)名字
在强势者称呼弱势者及身份平等的情况下都采用直呼其名的方式。
父母用名字来称呼子女,主人用名字来称呼仆人,老板用名字或者全名来称呼雇员,夫妻之间也用名字来称呼对方。
(4)通称
通称的使用也比较类似,弱势者通常用头衔来称呼强势者。
仆人用头衔来称呼主人,如“老爷、太太”、“sir,my lady,miss”等。雇员称雇主为“董事长”、“sir”等。
这两部戏剧中称谓语使用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亲属称谓语和昵称方式。
(1)亲属称谓语
用于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属称谓方式是不同的。在《雷雨》中,兄弟之间以“哥哥”、“弟弟”相称。而在《芭巴拉少校》中,兄弟姐妹之间不用亲属称谓语,比如Sarah用名字来称呼她哥哥。“汉语中同胞兄弟姐妹,称谓分明,以示长幼。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互相直呼其名,以示亲热随和”。[3](P56)
(2)昵称
两部戏剧中的昵称形式也有不同。《雷雨》中,称呼者用昵称含蓄表达感情。如:“凤儿”和“冲儿”是名字的变体;又如“我的傻孩子”和“我的心肝孩子”与亲属称谓语相似。与此相反,《芭巴拉少校》中的大多数昵称更加明确地表达了称呼者的感情,如:“my dear,my love,my ownest”等。东方人比较含蓄,所以感情相对不外露,而西方人则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翻译策略
在对两部戏剧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对比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一些翻译策略。首先,回顾了相关的翻译理论,为提出翻译策略提供依据;然后对两部戏剧中的翻译方法作出评论,并且对翻译版本中的语用失误及不可译性提出翻译策略。
(一)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翻译界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因此在对两部戏剧中的称谓语进行翻译研究之前,有必要先对这两种翻译方法作一个简要介绍。另外,还将介绍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这两个翻译对等的概念,对于分析这两部戏剧中的称谓语翻译策略有借鉴作用。
1.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产生的效果是让读者尽可能接近源语言,而语义翻译产生的效果是尽可能让源语言的确切语境含义接近目的语,并且语义和句型符合目的语的习惯”。[4](P39)这两种翻译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交际翻译强调效力而语义翻译强调信息的内容。交际翻译尤其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所以使读者更能接受源文的内容。语义翻译注重源文的语义内容,且“注重译者的个人因素,经常要同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做对比”。[4](P43)
实际上,“翻译文本时不存在单一的交际翻译或语义翻译,而是各种翻译方法的交叉重叠”。[4]不管使用哪种翻译方法,都应该准确再现源文的意义。
2.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
翻译对等这个概念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一个必要问题。有许多关于翻译对等概念的对立的观点,正如Svejcer所说,“对等是翻译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语言学家认为对其可以有不同观点的问题”。[5](P134)
Nida提出了对等的两个概念: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他的观点是翻译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译文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功能对等主要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把源语言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与目的语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相比较的形式”。[6](P86)而动态对等被看做是“最自然的对等”。[6](P91)
然而,翻译是没有完全对等的,因此“对等”也只是一个“接近对等”的概念。功能对等也只能被放在准确的范畴之内。对于功能对等的最小范畴、最现实的定义是“译文的读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像源语言的读者一样理解文本”[6](P87);而对其最大范畴、最理想化的定义则是“译文的读者能像源语言的读者一样以同样的方式理解文本”。[6](P87)
(二)翻译策略
两部戏剧中既有恰当的翻译,也有不恰当的翻译。这里举例来说明翻译策略,并且对不恰当的称谓语翻译尝试修改。
1.语义对等
在汉语和英语中,有一些称谓语具有相同的语义意义和交际意义。因此,要达到语义对等可以使用直译。例如:
四:(冷冷地)干什么?爸。
FENG (unconcernedly):Why,what is it now,Dad?
鲁:(伸出手来,向四凤)孩子,让我好好看看你。
MA (holding out her hands to Sifeng):Let me have a good look at you,child.
以上两个亲属称谓语在形式和风格上都属于直译。
在《芭巴拉少校》中,译文更注重风格的翻译。例如:
Stephen:Not at all,mother.
斯蒂文:一点也没有,母亲。
Stephen:[actually smiling,and putting his hand on his father’s shoulder with indulgent patronage] Really,my dear father,it is impossible to be angry with you...
斯蒂文:……说实话,亲爱的父亲,没法跟您生气……
“mother”和“father”都是比较正式的称谓语,因此翻译为“母亲”和“父亲”这两个在汉语中也属正式的称谓语。
又如:
Sarah:[languidly] Very well,mamma.[She goes.]
莎拉:(懒洋洋地)那好吧,妈妈。(她也走了)
Barbara:Sorry,I’m sure.By the way,papa,what is your religion——in case I have to introduce you again?
芭巴拉:那我实在是抱歉了。说到这儿,爸爸,您到底信什么宗教——万一我下次还得介绍您呢?
Barbara:[Who has dried her eyes and regained her composure]By the way,dad,Mrs.Baines has come to march with us to our big meeting this afternoon;...
芭巴拉:(擦干眼泪,恢复镇定)对了,爸,贝恩斯夫人今天下午要亲自参加我们的大街游行。
“mamma”、“papa”和“dad”是非正式的称谓语形式,因此分别译为“妈妈”、“爸爸”和“爸”这几个汉语中非正式的亲属称谓语。
这些翻译达到了语义对等和交际功能,因此属于两部戏剧中恰当的翻译。
2.语用失误
在这两部戏剧的称谓语译文中,也出现了语用失误,译者作出了不恰当的翻译。例如:
四:妈,您坐下。
FENG:Sit down,Mother.
冲:(胆怯地)是我,爸爸。
CHONG (timidly):Yes,Father.
冲:(看见蘩漪)妈,怎么您下楼来了?
CHONG (Noticing Fanyi.) Mother!What are you doing downstairs?
以上几个汉语亲属称谓语是口语化的,而英语译文则是正式的书面语形式。虽然源文和译文的语义意义相似,但是它们的风格不一致。不同的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语用效力,因此把这几个称谓语以相同的风格翻译比较合适。“妈”翻译为“mum”,“爸爸”翻译为“papa”或者“dad”。
又如:Lady Britomart:Be quiet,Charles.Now listen to me,children...
薄丽托玛夫人:不要出声,洛玛克斯。孩子们,听我说,……
“Charles”是名字,而译者翻译为姓。应该翻译为“查尔斯”比较恰当。
再如:鲁:(回想)凤儿,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
MA (trying to remember something):You know,Feng,I seem to have seen this room somewhere before.
汉语中,在名字或者缩略的名字后面加上“儿”就构成了一个昵称,而英语当中没有这种形式。如果翻译时把“儿”省略掉就失去了昵称所承载的语用功能,因此把“凤儿”翻译为“Dear Feng”或者“Feng,my darling”可能更恰当。
3.语用不可译性
由于文化差异,许多称谓语没有对等的形式或者语义,因此具有语用不可译性。要翻译这些称谓语,就必须弄清楚对话中的人物关系、语境及可能产生的语用功能,从而使译文自然顺畅。例如:
四:(看大海)哥哥!
FENG (appealing to her brother):Dahai!
汉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称谓语是各不相同的,有“哥哥”、“弟弟”、“姐姐”和“妹妹”。而英语中,“brother”可以表示“哥哥”,也可以表示“弟弟”,同样,“sister”可以表示“姐姐”,也可以表示“妹妹”,通常兄弟姐妹之间用名字来称呼对方。这里译者用名字来代替亲属称谓语,避免了语义模糊,达到了文化对等,但是也就失去了源文所承载的语用功能。
又如:四:是,老爷。(也由饭厅下。)
FENG:Very well,sir.
贵:(低声)太太!
LU(softly):Madam!
蘩:(见鲁妈立起)鲁奶奶,你还是坐呀。哦,这屋子又闷热起来啦。
FAN:...There’s no need to get up,Mrs.Lu...
汉语中,“老爷”、“太太”和“奶奶”都是封建社会中特定的称谓语,因此在历史语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语。译文中,分别译作“sir”、“madam”和“Mrs.”,虽然达到了语义对等,但是没有达到语用对等。
四、结语
称谓是所有文化中一个普遍现象,因此虽然文化不同,使用的称谓语也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称谓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其自身的特点。另外,称谓语的选择还受到语用因素的制约,因此这种语言现象是动态的。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不恰当的翻译,进而造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失败。
本文在对两部戏剧中的称谓语作了社会语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策略。对于有相同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称谓语,采用直译;对于译文中的语用失误,提出了更恰当的译文;对于语用不可译性,意义缺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尽可能保持语用功能,达到动态对等。
本文只是对称谓语的相关研究前进了一小步,还有许多问题等着去探究。比如,语用不可译性值得特别关注,怎样提高译文的水准也值得探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发对于英汉称谓语比较和翻译的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深入研究,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15.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56.
[3]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1.
[4]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43.
[5]Wilss,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34.
[6]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