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作文”的起点、重点和落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重教师的写作指导,轻学生的自主写作;重教师批改点评,轻学生认知反馈;重“一次性作文;轻“二次作文”写作;教师往往尽心尽力地指导,认认真真地批阅,学生也按照要求进行写作,但是写作教学成效底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借助“二次作文”这一教学活动,不失为达成作文教学目标,取得作文教学高效的有益途径。这就需要在实践“二次作文”的过程中,充分把握好“二次作文”的起点、重点和落点。
  一、起点:充分认识“二次作文”重要作用
  “二次作文”,是指在教师的批改、指导之后,学生对初次写作中不足或薄弱部分进行修改、提升而进行的第二次写作。从一般的写作规律来看,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作品离不开精心的批改和修正的过程。老舍也对自己的作品作多次的修改,有的甚至“写过十次”,而且“每一次都是从头至尾写过一遍,不是零零碎碎修改添减。”[1]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2]实施“二次作文”,既是呼应老舍、叶圣陶先生,也是“二次作文”写作训练的逻辑起点。
  传统的作文教学,围绕“写作——批改——讲评”的流程展开,整个作文指导在教师批改、讲评结束后就已经结束,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是明显的:教师有指导,但是作文训练目标达成度有待考量;学生出现的问题或者写作技能掌握不到位,无法得到后续的训练和完善;教师的指导和点评往往是基于整体性、普遍性的错误进行,无法针对个体的问题有的放矢来指导。
  推行“二次作文”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二次作文”的教学流程为“指导——批改——反馈——修改——达成”。在“二次作文”中教师指导、作文批改、问题反馈,这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先写作文、二次修改、反馈完善,这符合学生思维认知、学习技能提升的科学规律。因此,“二次作文”并非简单地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补充,而是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再认知,使之更符合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
  二、重点:抓住“二次作文”教学重点
  当前作文教学中“二次作文”必然会面临写作耗时长,教学时间短等客观情况,写作中该如何指导、如何来提升、如何进行批改反馈等问题没有现用的“法宝”。因此,如何具体、高效地落实好“二次作文”是作文教学突破的重点。
  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关系。“二次作文”教学,将学生的“写”和“改”的训练和教师的指导过程延长。“写”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将教师的指导运用到写作实践,而“改”的过程则是在教师的“二次指导”下,能对写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行调整与修改,真正将作文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对“二次作文”的指导应包括学生所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二次指导”,让学生在“写与改”中不断完成对写作要素的领会和运用。毫无疑问“二次作文”契合新课标理念,在“写”与“改”的过程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地位。
  提倡学生互评与自主修改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水平。”“二次作文”在初次作文完成之后就应该立即开始,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主修改两个过程,尽可能缩短讲评的过程,是取得“二次作文”高效的保證。通过学生互评,既发现亮点,也发现缺点,进而反思自身作文的不足,明确修改的方向;另一方面,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对作文材料的立意和初次作文中问题较为突出的段落进行有目的修改,对较为平淡的部分进行亮点打造,进而实现有方向的“二次作文”。
  “二次作文”中要利用好“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往的作文教学从“审题立意”指导开始,到教师的“批改、讲评”结束,没有“修改反馈”。这样的作文指导只是单向训练的过程。在“二次作文”流程中,教师的“评价”是“反馈”的前提,“反馈”是要检查目标达成情况。这里的“反馈”应包括首次批改后的“评价”反馈,也包括学生自主修改后的“反馈”。“反馈”让“‘评’已成为引导和促进‘改’的手段”。[3]在“二次作文”中不断的“评价——反馈”,教师就能直观、动态地把学生引入目标指导下的自我创造。
  三、落点:落实“二次作文”个性化指导
  “二次作文”不仅仅是对作文写作材料、文章的再次思考,更是对自己写作过程的再思考。在“二次作文”修改中:可以发现审题立意的准确与否,素材使用恰当与否,结构衔接缜密与否,语言表达贴切与否,必然能获得对文章肌理新认识;在重新审视作文过程中,必然也是反省自身,领会写作规律和写作思维的良好契机。这种作文训练目标实现,必然要求有教师个性化指导:教师的“导”必须是以“文”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之“导”要理性、要客观,更在于个性化。
  “二次作文”指导必以“文”为基础。作文写作本身是个性化的。同一作文题目,学生经常会出现审题立意错误,立意浅表化,结构混乱,语言辞不达意等现象,这也是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说不出的痛。所以“二次作文”的指导必须要建立在“个体文本”基础之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在“二次写作”中寻找最佳表达。这是对一贯性“对普遍性问题讲评”的拨乱反正。
  落实好“二次作文”还应以学生为中心。写作是个人的劳动与创造,写出的文章必然也是千差万别。进行“二次作文”的指导,不仅仅是要写好这篇文章,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二次作文”中,摸索写作规律,体会素材如何剪裁运用,结构形式如何最优化,语言表达如何贴切,是对自身写作过程的调整和规范。任何写作上的体会,都必然要求学生自己来体验、感受。应以对学生个性化引导为主,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要客观、冷静的,不可过度干预,在“批改——反馈——修改”的过程中,锻炼的是写作者的写作水平,而非是教师的指导能力。也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
  四、策略:“二次作文”教学实践   在落实“二次作文”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应如余党绪老师所言要理清“序列化的思路”[4],如可以形成审题立意、素材积累与迁移、结构模式、语言美化等序列化模块。通过这些课程,让作文写作有循序渐进的雕琢和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既是作文教学必须有的学情认识,也是我们实践“二次作文”的根本前提。“二次作文”中个性化的写作与指导,应落实在“写”——“评”——“改”等方面。
  “写”——写作训练要原生态。在学生进行初次作文时,应强调“教师的零度介入”[5],不必在写作前给予学生过多的审题立意的指导,也不能强求学生有文体选择、写作技巧要求,尽可能让学生做到“原生态”写作。这样写作,就能更直接暴露出学生自身的写作上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批改”环节作有的放矢地指导。至于对学生的指导讲评,可以后移在“批改”环节进行讲解。
  “批”——指出问题要有针对性。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批改中经常出现“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完整、事例不当等。”这些点评是学生文章的不足,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来修改。如能具体指出“哪些内容不突出”,“哪些结构不完整”,“哪些事例不当”等等,则有益于学生修改。否则,教师的“批”模糊笼统,反而造成学生的疑惑,让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二次修改”。
  “改”——修改不足要“有方法”。学生对原作的修改,最终的目的是在“二次作文”中针对自身的不足進行修改与完善,教师要以“反馈”形式指明写作方法。如在教师点评中可有“此处细化描写”;“可否使用对比手法”、“可否改成反问句”等;同时对学生的指导,应该形成序列化,可以根据不同文体,分成记叙文序列、议论文序列,以及散文序列进行指导,最终获得专项突破,形成提升作文水平的合力。
  在“二次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到“少讲精练”,与其写十篇质量不高的作文,不如通过不断的修改将一篇不完美的作文,通过“二次作文”,甚至是“三次”、“四次”,直至磨炼成熟,才能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
  注释:
  [1]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叶圣陶.生活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49页。
  [3]袁春波.构建自主、合作、有效的作文评改模式.[J].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2月。
  [4]余党绪.批判性思维:推动语文教学的素养转向.[J].语文学习.2017年5月。
  [5]周东生.教师适度介入下的学生二次作文创作途径之思.[J].语文知识.2017年1月。
其他文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古文名句之一,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该文脍炙人口,流传甚广,收入古今很多选本,也一直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传统篇目。不过,该句中“白丁”一词究竟当作何解,包括人教社新旧两版教材在内的众多选本却存在两种颇为不同的解读,令人疑惑不解、无所适从,应予以辨析。   这两种不同解读的具体情形如下:   一种解读为“没有功名(官职)的人”。例如,人教社
1873年6月,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在土耳其境内的希沙利克(Hissarlik)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终于找到了特洛伊城。在出土的大量金器、青铜器面前,谢里曼毫不怀疑他发现了普里阿摩(Priam是特洛伊战争期间的特洛伊国王)的宝藏。此后该地的发掘者先后18次发现了财宝,但只有谢里曼的发现能够永垂不朽。原因就是他的发现使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变成了信史(该遗址其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文人”一词从中国输入日本,后来逐渐成为大多数儒者的自我定位。  日本江户时期的社会体制是从上到下严格的世袭制,无法像中国那样实施科举制度。所以,日本的儒者不是中国的士大夫,而只是处于武士与百姓之间的中间阶层。当时只有生于武士家庭者才能当官,所以官僚全部来源于武士阶层。为了让下层百姓能够承认并接受世袭统治制度,幕府借助朱子学说巩固体制。但是,在日本这种世袭制十分严格的社会
美国专栏作家詹姆斯·曼在其著作《布什战争内阁史》中说:“‘火神’(Vulcans)这个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今布什外交政策班子想要表达的形象:一种权力感,顽强,弹性和耐久性。”他说:许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布什身边所谓的鹰派人士身上,其实更应该留意他身旁鼓吹军事强权的“火神派”,该派人物在历朝共和党政府内互相帮忙,最后纠集在外交经验不足的小布什周围,操纵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他认为布什政府内的六大“火神”包括
1958年3月,《百合花》于《延河》上发表后当即得到茅盾先生的高度评价:“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1]历经六十年的风雨洗礼,《百合花》的主旨终于由“十七年文学”“歌颂军民血肉关系”[2]回归到当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3],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所形成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终于得到人们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入妙文章本平淡。茹志鹃说
常朝中的御门听政    一年当中只有三大节和特殊喜庆时才举行大朝仪,而这一庆典仪式,完全解决不了朝廷实际的政治行政问题。统治不能仅仅是自我标榜的盛典,必须在行政中实现,尤其要能解决国家遇到的现实问题。朝廷一般的政务处理通过常朝的形式实现,每月逢五举行。常朝举行时,也必须设置相关的礼仪规范君臣的行止,这就是常朝仪。  清朝御门听政在内廷正门乾清门举行。门以内就是皇帝家庭的世界,一般人很难进入。凡是每
一些看似中性但通常具有褒义色彩、能够联系美好价值的词语,在广告中频繁出现,“艺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但“艺术”又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蒂埃里·德·迪弗说:“几乎一切人类语言中都有这样一个词。人类使用它的方法极不相同,很难清晰地加以界定的某种活动或者内容,似乎有别于神话和科学……”  贡布里希的说法可能会使人感到疑惑,他在《艺术史》开篇说:首先,让我们明确地说,其实没有“艺术”本身的存在。这个被引号
整本书阅读推行有年,名著导读课堂亦如雨后春笋,纵观这些导读课堂,有三种倾向不能不引起关注:第一种,深导浅学——名著导读课的大学化。用高深的文学理论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这样的导读只为一部分文学功底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服务。第二种,内外失联——名著导读课的狭隘化。未打通课堂内外,课内与课外缺少联动,课上所导的内容与课后所学无关。第三种,有木无林——名著导读碎片化。课堂上停留于某些知识点的落实,缺少整体
华人洋人相聚与谈,动辄涉及文化。笔者突然发现,大家谈的其实是文化差异。之所以说是“突然发现”,因为马上在钓鱼台5号楼有个会,话题又是“文化”;我料想恐怕还要谈“文化差异”。洋人学者、前些日子过世的克利夫·格尔茨曾统计洋文的“文化”定义有167个。所以,明日与会时再贡献个“文化”定义,大概既无新意,也不会有什么收效。言文化差异则没有那么罗嗦,甚至不需要文绉绉的定义。你进得钓鱼台来,若有许多文化联想或
李初红,江西省赣州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广义的知识观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能用语言进行描述的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个体难于清楚地描述,“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推测其存在的知识”[1],也称为实践性知识。   作为纯书面考试,中考语文试题所考察的均为陈述性知识。但多数试题并非纯记忆性试题,学生得出答案仍需进行思考转换,如此,程序性知识并未在语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