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在赋予时代特点的同时,也增加了古诗文的文化含量,旨在让学生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对汉语的热爱。小学中高段增加了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在三年级就开始接触文言文,这是在新课程改革前教材中所没有的。探索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法,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尝试。以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谈谈小学文言文的教法。
关键词:古文新教;小学文言文;教法
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目体现了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冷静推断出道旁苦李的故事。学习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的阅读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经历由初读到深读这一过程。初读即读懂文面之义,深读即读懂文内之义。读懂文面之义,即初读,也是教“言”。主要环节就是:读准课文、读顺课文、读好课文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文内之义,即深读,也是教“文”。主要环节就是:走进课文,走进主题,体会“言外之意”。文言文必须在教好“言”的基础上,才能得“文”。
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是语文教学最有用的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四步成诵,读中体会”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读懂文意。
第一步,读准字音,扎实有效
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读准字音时做到有效落实、扎实掌握,检查学生是否把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读准了,如注意文中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第二步,读通句子,教给方法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题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課文”的要求,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最终获得初步的文言文语感。而四年级的学生,学过的文言文较少,还没有形成文言文语感,教师更要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秘诀。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有一句易读错的句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但有的学生可能会读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为这里的“折枝”是“树枝都弯下去了”而不是现代文的“折断树枝”。遇到这种句子,教师首先应教给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一是放慢速度,二是语断气连。这样,让学生反复诵读,就能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了。
第三步,深入研读,走进故事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这时候再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相关的工具书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再适当地加以点拨、讲解。“结合注释”,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并运用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结合注释来讲述故事,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翻译全文。
读懂文意,要先清楚小学处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放过。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或句子在翻译时是可以不用处理的,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古今一致或学生理解没有困难的,比如“戎七岁”和“人问之”“答曰”等,就不必处理。二是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不必过多纠缠,比如“唯戎不动”的“唯”,“取之,信然”的“信然”。
2.突出。和现代汉语相比,在意思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要着重讲解,并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词汇知识。比如“尝与诸小儿游”的“尝”,“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折枝”,“诸儿竞走取之”的“竞走”,还有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之”的一词多义。
3.深入。有两类需要深入探究的:一是重点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章法语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二是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加以具体感受的词句。比如,王戎知道“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就需要想象王戎不和“诸小儿竞走取之”是在仔细观察、思考后作出的推断。
基于以上原则,所以在深入研读,走进故事中,本着只要学生能借助课后注释的帮助,说出文言文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既不强调逐字一一对应地直接翻译文言文,也不要求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
会读和读好、读出韵味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只有带着学生体验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谈谈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后,才能把古汉语读得更有美、更有韵味。因此,我教学时还原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体会,做到“趣”“味”合一。在疏通文意的同时,创设“小伙伴玩耍的情境”,创设“李树多子折枝而诸小儿争先恐后竞走取之,王戎却笃定道边苦李”的情境,反复诵读,从中体会。同时也读懂了王戎是一个智童,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在教师有目的的情境创设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收效甚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注释来复述故事,就水到渠成了。复述故事可以根据不同学情提出分层要求。第一个层级,对讲述有困难的孩子,重在练习参考注释,结合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完整,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个层级,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把故事讲生动,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人物说的话,揣摩人物的内心。
第四步,熟读成诵,读背并举
文言文中意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通过反复诵读文中的重点语句,加以比较,从朗读中去琢磨、体会、感悟,就能读出感情了。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通过反复诵读,“竞走取之”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行为和“唯戎不动”王戎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读出了王戎的胸有成竹和肯定。这时候再来指导背诵,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参考文献:
[1]段红霞.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2(4).
[2]吴洋.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郑明雪(1976—),女,福建南安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毕业于福建省泉州师范学校,现任职于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编辑 王彦清
关键词:古文新教;小学文言文;教法
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目体现了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冷静推断出道旁苦李的故事。学习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的阅读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经历由初读到深读这一过程。初读即读懂文面之义,深读即读懂文内之义。读懂文面之义,即初读,也是教“言”。主要环节就是:读准课文、读顺课文、读好课文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文内之义,即深读,也是教“文”。主要环节就是:走进课文,走进主题,体会“言外之意”。文言文必须在教好“言”的基础上,才能得“文”。
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是语文教学最有用的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四步成诵,读中体会”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读懂文意。
第一步,读准字音,扎实有效
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读准字音时做到有效落实、扎实掌握,检查学生是否把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读准了,如注意文中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第二步,读通句子,教给方法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题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課文”的要求,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最终获得初步的文言文语感。而四年级的学生,学过的文言文较少,还没有形成文言文语感,教师更要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秘诀。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有一句易读错的句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但有的学生可能会读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为这里的“折枝”是“树枝都弯下去了”而不是现代文的“折断树枝”。遇到这种句子,教师首先应教给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一是放慢速度,二是语断气连。这样,让学生反复诵读,就能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了。
第三步,深入研读,走进故事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这时候再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相关的工具书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再适当地加以点拨、讲解。“结合注释”,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并运用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结合注释来讲述故事,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翻译全文。
读懂文意,要先清楚小学处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放过。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或句子在翻译时是可以不用处理的,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古今一致或学生理解没有困难的,比如“戎七岁”和“人问之”“答曰”等,就不必处理。二是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不必过多纠缠,比如“唯戎不动”的“唯”,“取之,信然”的“信然”。
2.突出。和现代汉语相比,在意思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要着重讲解,并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词汇知识。比如“尝与诸小儿游”的“尝”,“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折枝”,“诸儿竞走取之”的“竞走”,还有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之”的一词多义。
3.深入。有两类需要深入探究的:一是重点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章法语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二是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加以具体感受的词句。比如,王戎知道“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就需要想象王戎不和“诸小儿竞走取之”是在仔细观察、思考后作出的推断。
基于以上原则,所以在深入研读,走进故事中,本着只要学生能借助课后注释的帮助,说出文言文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既不强调逐字一一对应地直接翻译文言文,也不要求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
会读和读好、读出韵味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只有带着学生体验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谈谈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后,才能把古汉语读得更有美、更有韵味。因此,我教学时还原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体会,做到“趣”“味”合一。在疏通文意的同时,创设“小伙伴玩耍的情境”,创设“李树多子折枝而诸小儿争先恐后竞走取之,王戎却笃定道边苦李”的情境,反复诵读,从中体会。同时也读懂了王戎是一个智童,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在教师有目的的情境创设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收效甚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注释来复述故事,就水到渠成了。复述故事可以根据不同学情提出分层要求。第一个层级,对讲述有困难的孩子,重在练习参考注释,结合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完整,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个层级,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把故事讲生动,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人物说的话,揣摩人物的内心。
第四步,熟读成诵,读背并举
文言文中意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通过反复诵读文中的重点语句,加以比较,从朗读中去琢磨、体会、感悟,就能读出感情了。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通过反复诵读,“竞走取之”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行为和“唯戎不动”王戎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读出了王戎的胸有成竹和肯定。这时候再来指导背诵,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参考文献:
[1]段红霞.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2(4).
[2]吴洋.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郑明雪(1976—),女,福建南安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毕业于福建省泉州师范学校,现任职于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