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ing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因执法主体侦查手段违反法律规定,从而导致所获取的证据不具有证据效力,不能被法院所采纳的证据规则。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此背景下,笔者就该规则在我国的确立提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适用的现状
  我国并没有明文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法律对非法取证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刑诉法第43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不仅对非法取证行为进行了否定,而且明确规定非法取证所获得的言词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比起刑诉法“两高”的司法解释无疑是更进一步。两高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应当说,我国已初步确立了有限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其中比较明确包括:非法言词证据应当排除,明确了禁止采取的非法取证手段,确立了非法证据的排除后果,死刑案件确立证据裁判原则,必须做到用合法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对于非法取得的证据应当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些规定除了确立有限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刑事诉讼的文明化和人权的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缺陷
  我国初步确立了有限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是离真正的、全面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还有很大的距离。
  1、 现行法律没有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刑诉法只对非法取证行为进行否定,并无关于非法证据的证据资格和证据能力方面的规定,只有司法解释对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作出了某些规定。刑诉法是规范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关系到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大问题,应当在刑诉法中有明确体现。同时我国没有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操作程序的法律规范。
   刑诉法没有就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但是两高发布的司法解释却对之建立了一些规则。虽然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考察,两高确立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意图本身值得肯定,但是该规则确立的方式或途径却令人质疑。因为这一规则毕竟是由两高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制定的,难免有越权释法之嫌。因此,在法制日渐健全的形势下,应加快立法步伐,削弱司法解释的作用,真正做到“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容界定不完整
  现行规定只将以法律禁止的取证方法获取的言词证据予以排除,不具有法定权限的主体收集的证据是否属于非法证据?形式不合法的证据是否属于非法证据?这些都没有界定。而且对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的规定也不全面,仅限于言词证据,对非法获取的实物证据以及以非法方法获取的言词证据再获取的实物证据的运用问题都没有规定。这就造成在司法机关往往承认其证据效力的后果。对于非法获得的实物证据的效力问题,我国法律没有相关的规定,对于非法证据的衍生证据的采证问题,即是否可食“毒树之果”,也没有明文规定。这些立法上的缺陷,无异于允许侦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非法收集的证据,其结果可能导致滥用职权、侵犯人权、破坏法治等现象的发生。
  我国对非法取证方法的界定还存在着不够清晰的问题。法律和司法解释采用了列举的形式,禁止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言词证据,但是,司法实践中的非法取证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另外,所谓的“威胁、引诱、欺骗”也比较模糊,达到什么程度才应当排除也没有明确规定。
  目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中,还缺乏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规则。在当前情况下,如果辩方提出控方证据是非法证据而应当予以排除时,证明责任往往落到了辩方的身上。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弱势地位,以及多数在被羁押的情况下,是很难提供有力证据的。
  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受传统司法观念阻碍
  我国的证据法及其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具有重视证明力而忽视可采性的倾向。我国的主流派学者一直坚持“客观真实说”,强调司法人员在案件中查明的“真实情况”都必须是“客观真实”。执法人员一直以来受“程序工具主义”等传统执法观念的影响。在立法上,我国的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的规定主要集中在证据的概念、形式以及查证属实等问题上,缺少关于证据可采性或采纳标准的规定。实践中,司法人员在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时候,关注的重点都是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价值,而对证据的合法性问题则很少关心甚至不闻不问。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重实体轻程序,片面强调刑事诉讼程序对于发现案件事实和追诉犯罪的实际效用,否认程序自身独立于发现案件事实以外的其他重大价值的程序工具主义的诉讼价值观念。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适用的制度设想
   结合上述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缺陷,笔者对构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机制
  我国现行的有限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仅存在于“两高”的司法解释中,立法层次较低,刑诉法仅仅对非法取证行为进行了禁止,并没有确立排除规则。可以说,我国仅存在有限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足以保障人权和规范国家刑事司法权力,在修订刑诉法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保障人权,规范国家的刑事司法权力。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要立法设立庭前证据审查制度,建立专门的庭前程序,由预审法官对证据进行审查,排除不具有法律效力的非法证据,避免对庭审法官产生不良影响;二要完善询问犯罪嫌疑人的制度,规定司法人员询问前的告知义务,赋予辩护律师在侦查人员、检察人员询问时在场的权利,要强化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同时要完善对非法取证主体的惩戒制度,将司法人员的自身利益与取证行为的合法性相联系,对非法取证手段有构成犯罪的行为应该有相应的惩戒制度。
   (二)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容
   1、明确“非法证据”的内涵
   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对“非法证据”进行明确的界定,不利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应当对“非法证据”进行明确的界定,包括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以违法方法收集的证据、非法主体或者主体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收集的证据。同时,对非法的取证方法可以进行更加仔细的规定。可借鉴有关专家的建议,对非法取证的方式加以明确的界定。
   2、对非法言辞证据采取“强制排除”的原则
  我国的司法实践严重依赖于言词证据,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这种做法造成了刑讯逼供和其他以非法方法获取言词证据的现象。对刑讯逼供获取的“二次口供”,即在刑讯逼供获得口供后,再由侦查人员或检察人员在不采用刑讯逼供的方式的情况下再次讯问得到的口供。如果“ 二次口供”与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完全一致,则也应当强制排除;如果“二次口供”与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不一致,则一致之处强制排除,不一致之处可以不予排除。
  3、建立非法实物证据权衡排除规则
  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有着不同的特性,实物证据的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得实物证据在定罪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将非法实物证据一概排除,有时候将造成放纵真正的罪犯和浪费巨大的司法资源。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各国对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经验,采用权衡排除的规则,由法官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证据违法的严重程度来权衡是否排除非法实物证据。
  4、建立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規则
  首先,在没有质疑证据的合法性之前先假定所有证据都是合法取得的;其次,被告方质疑控方提出的证据的合法性时,应当提出初步证据;再次,控方提出的证据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时,控方承担证据具有合法性的证明责任;最后,对控方证据的合法性进行质疑是被告方的权利,但是被告方不承担证据是非法证据的证明责任。相比而言,控方的举证能力无疑要比辩方要强得多,因此,证明标准要对控辩双方进行区分,认定证据为非法证据符合盖然性优势标准即可,而认定证据不应排除则应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这是充分考虑控辩方的举证能力的结果,也是保障人权的需要。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岱山县人民检察院,浙江 岱山 316200)
  
其他文献
一、人大履行许可逮捕职权存在问题的现状  1、受理许可的职能部门不明确。  在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所设的职能机构有所不同,人大内部没有明确规定在这两个期间内,遇到检察机关报请许可逮捕人大代表时,应由哪个部门或机构受理案件。  2、许可的答复时限不明确,没有许可的法定期限。  会议期间人大代表肩负着履行代表职责的神圣使命,加上法律没明确规定必须在会议期间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所以操作的灵活性较大,因为法
期刊
清廉是传统美德,更是检察机关正确履行法律监督权的需要。《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将“清廉”与“忠诚、公正、文明”一起,作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予以明确和强调。在检察察实践工作中如何做到清廉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从思想观念上树立起清廉意识  检察官能否保持清廉美德,杜绝不廉洁行为,最根本的途径是要通过个人的学习、党性锻炼、品德修炼和组织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清
期刊
检察机关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宪法规定的国家机关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特色。法律将侦查贪污贿赂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职能赋予检察机关,这就决定了反贪污贿赂工作的法律监督性质。因此反贪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必须明确反贪工作的法律监督性质,自觉地将反贪工作融入检察工作的大局  事实上,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主的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
期刊
摘 要: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而其中的水污染以及其所带来的危害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道铁墙,还严重地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本文通过对我国水污染现状及其危害简述,从法律角度分析在防治水污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就如何合理解决水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步具体措施。  关键词:水污染;水污染危害;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  一、我
期刊
摘 要:职务犯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言词证据在职务犯罪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由供到证”这种传统的办案模式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侦查突破的重要一步。本文主要从剖析“由供到证”侦查模式的概念入手,对其产生的原因和现实价值进行深入的讨论,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对此种侦查模式应理性看待,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侦查模式,做到供证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由供到证;现实价值;供证结合  现阶段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检察监督知情权的性质进行分析,确立其公权力的基调,并对该权力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进行提炼和分析,指出目前现实中检察监督知情权行使的不理想状态,提出可行的完善和保障建议。  关键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侦查监督环节;检察监督知情权  前言: 2010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通过了《关于行使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2010年9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
期刊
多次挪用公款的犯罪犯罪构成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尤其在挪用时间上很难把握,有的挪用行为已经单独构成犯罪,有的在挪用的过程中又归还了一部分,一边挪一边还,情况各不相同,罪与非罪很难界定,笔者通过一个案例试作以下探析:  一、 案例  长海县人民医院出纳员刘某,2008年3月6日把当天收取的30000.00元医药费款没有上交医院的账户,部分钱款挪用于个人购买消费品,在会计索要单据时,于20
期刊
【案情简介】  文某与吴某、安某相约从Y县窜到凤冈县城意图寻找目标实施盗窃,出发时文某带上自制的专用于撬防盗门的“7”字形工具和开锁钥匙。到凤冈后,经过踩点,三人选中一小区顶楼一家为盗窃目标。三人用工具撬坏防盗门,进入室内实施盗窃,此时,三人听到有人上楼的声音后就下楼逃离。受害人邻居回家发现防盗门被撬坏的情形,意识到被盗,立即打电话报警并下楼跟踪。文某、吴某与安某分道逃离。在群众配合下,文某和吴某
期刊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纵深发展,人才和劳动人口的流动数量巨增,使得国家对社会的调控能力也随之减弱;青少年青春期的性道德教育环节的跟不上,引起的青春期性行为和婚前同居增加;重婚、婚外恋等无效婚姻数量增多;人工生殖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性行为与生育行为完全分离。这些使得非婚生子女越来越多,已成为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非婚生子女历来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常受歧视和虐待。因此,对其加强法律保护已成为世界
期刊
检调对接”机制是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一种创新型工作机制,是指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以实现当事人合法诉求、修复受损社会关系为宗旨,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监督、协商调解等多种方法,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着力化解检察环节乃至检察触角延伸环节各类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检察机关实行“检调对接”机制,是顺应社会现实需要进行的制度创新,是检察机关参与化解矛盾、推动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