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及学生个性发展等原因增加了高校思政工作的管理难度。社会工作方法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方法,具备专业学科知识,在工作对象、目标和方法上与思政工作具有共通性,也使得社会工作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成为一种可能性。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高校思政工作;嵌入策略
引言: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境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錄取方式比普通的高中、初中录取招生方式多,学生可以选择通过高考、专业入学考试、提前入学考试、五年制专业自主选择升学等多种考试方式自由选择专业进入。因此,学生的层次跨度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存在较大难度。除此之外,随着学习时间的不断推移,00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大学生的学习主力军,其个性鲜明、抗压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等特点,越发加重了高校的思政教育压力。
一、社会工作方式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必要把“思政小课堂”的概念与“社会大课堂”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发展,形成社会工作理念。在新经济时代发展的条件下,当代要培养的大学生绝不仅仅是高知识、高技术、低素质的功利型人才。首先,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说,任何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都必定离不开一个科学的社会理论指导。思政理论课堂中所不断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方向和核心价值观念也才是真正保证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真正存在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性理论条件。反过来说,只有将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相结合,才能真正保证高校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社会实践工作中正确把握一个科学的理论方向,正确看待和合理区分社会实际生活过程中事情的本质。[1]
二、社会工作介入思政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两者具有共性
(1)工作对象的一致性
学校里的社会服务工作人员针对的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及大学生,通过服务的开展,来满足这些学生群体的需要。高校开展思政政治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一般是在校的普通大學生、高校教师、高校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可见,在校外的大学生一直是学校社会主义工作和学校思政政治工作过程中的共同服务对象,两大工作的开展对象具有一致性。
(2)目标共通性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帮助受助人人群使其能够有能力来帮助自己,以此回归到自己应有的生活状态。在思政教育方面,其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培养和谐精神。在新生适应、心理、学业及其个人发展的方面,思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目的具有共通性越加明显,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在各方面趋向更好的发展。
(3)方法互补性
社会工作强调的是"人在情境中",具有三大方法个案、小组和社区,在高校思政方面可以结合个案和小组社会工作两大方式。个案的方式在思政方面的体现主要以个人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技巧,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协助其进行改变,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小组工作则是针对一群有共同特征的人群开展的相关服务。两大方法的服务都具有长期性。其中的包括任务管理中心调试模式、危机管理调试模式、行为状态修整调试模式等,为思政工作提供方法与支持,促使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2.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1)优势视角
Dennis Saleebey 认为"把人或者环境中的资源、优势作为焦点的视角为优势视角"。其视角强调的是在服务工程中,着重挖掘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能够促进其改变的资源,而非病理性状态。
优势视角运用到思政社会工作中后,能够防止给学生贴上不利于改变的标签,思政教师通过关注学生内在的潜能和优势开展相关工作。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做了铺垫。
(2)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即帮助受助人人群使其能够有能力来帮助自己,改变服务对象习得性无助的状态。社会工作通过第一阶段的授权帮助,促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和信心恢复现有的生活。社会工作理念融入民办高职思政工作后,让院校拥有链接资源的能力,促进校企合作改变资源不足的现状,让思政教师拥有自我调节的信心,提升归属感,让学生拥有自我改变的意识,提升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2]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德育教学的价值难以正常实现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较为重视,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教学以及相关的心灵教学等没有投入较多的精力,同时也很难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人生价值以及意义,这就充分的体现出高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很多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并不是十分明确,对于我国优良的品德不能进行积极的学习,十分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的立场并不坚定,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十分不利。
2、教学的模式并不是十分完善
在我国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虽说思想政治教学有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其一,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德育课程的资源十分有限,师资力量不完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这就导致德育课程的教学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教学不平衡;其二,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活动较为短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载体较为落后,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其三,对学生的评估模式较为单一。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判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水平关注程度较低,德育标准就成为了微乎其微的内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
四、社会工作方法嵌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途径 1.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结合新形势时代高校开展思想理论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创优教育行动的具体工作实施方案,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对高校专业教师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与业绩考核制度。繼续加大高校思政课专业教师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专项人才培养。积极组织高校思想行政课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性课题研究教学,深入参与到大型国家重大学科基础教育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科研项目教学研究管理单位以及大型国企等高校有关事业部门组织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坚定政治理想信念,增强中国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办学道路自信、理论建设自信、制度建设自信和思想文化建设自信。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深入学习贯彻专兼职高校思政课与教师相教辅结合的新型义务教育教学模式,引进特别是特色社会主义企事业用人单位师生中的优秀管理实践专家、先进劳动模范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专家学者共同积极参与融入到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政课老师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提升高校思政课老师教学的教育实效性和教学针对性。
2.创设多层次的结合模式
依据学校授课教师群体的不同,完全可以从各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不同角度对广大学生开展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堂思政文化教育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结合了以教育学为主体的教学专业不同类型和教学年级不同层次,开展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各类课堂思政教育和各种社会教学实践,避免"一刀切"的特殊现象同时出现。在影响社会教育实践教师工作的教材选取上,也就是要注意做到要具有强的针对性和具有时效性。这样避免出现影响社会教育实践教师工作和教学理论指导"两张皮"的特殊现象。可以结合大学理工类、人文科学社科类、公共服务艺术教育类等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思想文化教育艺术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编排开展传承中国红色思想经典、优秀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等有意义的艺术活动。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地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中国意识,帮助学生不断探寻一条服务中国社会、服务中国人民的正确发展途径。
3.创新多地点的教育途径
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上的改革,更应该是全社会各领域的协同性改革。新时代条件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应成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培塑大学生的世界观。根据实证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是愿意参加社区服务的,但是却找不到融入社区服务的方法。作为大学生思政实践教育的一个主阵地,高校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深入联系这些社会实践服务工作区域,给出适当的理论实践社区服务实施方案,一方面不仅可以给广大学生家长提供更多的参加服务社区实践的活动机会,另一方面也同样可以为高校社区活动开展带来切实的社会帮助。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切实做大量的前期服务准备实施工作。首先,高校要对正在走向和谐社区的学生同学们需要进行前期的服务理论指导和社区服务技能培训。从而帮助他们真正充分意识到社区服务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其次,高校要切实做好与这些社区服务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充分沟通对接。了解这些社区服务工作的真正实际需求和了解社区规则,避免给这些社区服务工作者们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避免这种流于形式化的社区实践服务活动,真正充分发挥到突出高校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深化的巨大功效。
另外,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时代的迅速到来,网络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的产生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给各类思政职业教育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挑战,同时也无疑是一种发展机遇。高校各类思政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借助信息网络这一信息平台,建立并发起高校大学生的主动社会实际服务实践信息卡。凡是主动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践行中国社会主义党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的,都自然可以在这个信息网络平台上自己建立一个网络企业信用认证账号,并将自己的活动行为或者案例向其进行网络上传。而在得到高校有关行政部门的严格审核之后便自然可以将其作为高校大学生主动社会服务实践拓展课程的一个重要成果来进行累积学习分数。最终这一累积分数的机会可以成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拓展课程成绩的一个重要数据参考。
在进行高校思政工作时,教师还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进行不断地努力和探究,积极思考自身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所起到了作用和价值,积极贡献力量,使学生形成奉献意识,从而不但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理念,以达到高校思政工作的教学目的。[4]
结语:将政治思政“小课堂”与和谐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相结合的解决途径其实有很多,无论选择是哪一条结合途径,都认为应该首先要特别注意对社会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再具体的话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来不断强化这是社会主义党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的一个中心指导思想。另外,也不刻意回避一些社会矛盾的真实存在。引导使大学生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理论角度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整个过程及其中的不平衡矛盾现象,为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思远. 社会工作方法嵌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J]. 长江丛刊, 2020, 000(008):177-178.
[2]张佳怡. 高校思政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的融合探究[J]. 青年与社会, 2020(6):179-180.
[3]朱海林.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创新[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 029(003):123-126.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高校思政工作;嵌入策略
引言: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境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錄取方式比普通的高中、初中录取招生方式多,学生可以选择通过高考、专业入学考试、提前入学考试、五年制专业自主选择升学等多种考试方式自由选择专业进入。因此,学生的层次跨度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存在较大难度。除此之外,随着学习时间的不断推移,00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大学生的学习主力军,其个性鲜明、抗压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等特点,越发加重了高校的思政教育压力。
一、社会工作方式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必要把“思政小课堂”的概念与“社会大课堂”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发展,形成社会工作理念。在新经济时代发展的条件下,当代要培养的大学生绝不仅仅是高知识、高技术、低素质的功利型人才。首先,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说,任何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都必定离不开一个科学的社会理论指导。思政理论课堂中所不断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方向和核心价值观念也才是真正保证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真正存在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性理论条件。反过来说,只有将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相结合,才能真正保证高校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社会实践工作中正确把握一个科学的理论方向,正确看待和合理区分社会实际生活过程中事情的本质。[1]
二、社会工作介入思政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两者具有共性
(1)工作对象的一致性
学校里的社会服务工作人员针对的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及大学生,通过服务的开展,来满足这些学生群体的需要。高校开展思政政治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一般是在校的普通大學生、高校教师、高校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可见,在校外的大学生一直是学校社会主义工作和学校思政政治工作过程中的共同服务对象,两大工作的开展对象具有一致性。
(2)目标共通性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帮助受助人人群使其能够有能力来帮助自己,以此回归到自己应有的生活状态。在思政教育方面,其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培养和谐精神。在新生适应、心理、学业及其个人发展的方面,思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目的具有共通性越加明显,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在各方面趋向更好的发展。
(3)方法互补性
社会工作强调的是"人在情境中",具有三大方法个案、小组和社区,在高校思政方面可以结合个案和小组社会工作两大方式。个案的方式在思政方面的体现主要以个人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技巧,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协助其进行改变,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小组工作则是针对一群有共同特征的人群开展的相关服务。两大方法的服务都具有长期性。其中的包括任务管理中心调试模式、危机管理调试模式、行为状态修整调试模式等,为思政工作提供方法与支持,促使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2.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1)优势视角
Dennis Saleebey 认为"把人或者环境中的资源、优势作为焦点的视角为优势视角"。其视角强调的是在服务工程中,着重挖掘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能够促进其改变的资源,而非病理性状态。
优势视角运用到思政社会工作中后,能够防止给学生贴上不利于改变的标签,思政教师通过关注学生内在的潜能和优势开展相关工作。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做了铺垫。
(2)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即帮助受助人人群使其能够有能力来帮助自己,改变服务对象习得性无助的状态。社会工作通过第一阶段的授权帮助,促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和信心恢复现有的生活。社会工作理念融入民办高职思政工作后,让院校拥有链接资源的能力,促进校企合作改变资源不足的现状,让思政教师拥有自我调节的信心,提升归属感,让学生拥有自我改变的意识,提升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2]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德育教学的价值难以正常实现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较为重视,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教学以及相关的心灵教学等没有投入较多的精力,同时也很难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人生价值以及意义,这就充分的体现出高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很多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并不是十分明确,对于我国优良的品德不能进行积极的学习,十分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的立场并不坚定,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十分不利。
2、教学的模式并不是十分完善
在我国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虽说思想政治教学有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其一,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德育课程的资源十分有限,师资力量不完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这就导致德育课程的教学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教学不平衡;其二,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活动较为短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载体较为落后,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其三,对学生的评估模式较为单一。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判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水平关注程度较低,德育标准就成为了微乎其微的内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
四、社会工作方法嵌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途径 1.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结合新形势时代高校开展思想理论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创优教育行动的具体工作实施方案,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对高校专业教师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与业绩考核制度。繼续加大高校思政课专业教师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专项人才培养。积极组织高校思想行政课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性课题研究教学,深入参与到大型国家重大学科基础教育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科研项目教学研究管理单位以及大型国企等高校有关事业部门组织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坚定政治理想信念,增强中国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办学道路自信、理论建设自信、制度建设自信和思想文化建设自信。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深入学习贯彻专兼职高校思政课与教师相教辅结合的新型义务教育教学模式,引进特别是特色社会主义企事业用人单位师生中的优秀管理实践专家、先进劳动模范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专家学者共同积极参与融入到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政课老师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提升高校思政课老师教学的教育实效性和教学针对性。
2.创设多层次的结合模式
依据学校授课教师群体的不同,完全可以从各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不同角度对广大学生开展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堂思政文化教育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结合了以教育学为主体的教学专业不同类型和教学年级不同层次,开展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各类课堂思政教育和各种社会教学实践,避免"一刀切"的特殊现象同时出现。在影响社会教育实践教师工作的教材选取上,也就是要注意做到要具有强的针对性和具有时效性。这样避免出现影响社会教育实践教师工作和教学理论指导"两张皮"的特殊现象。可以结合大学理工类、人文科学社科类、公共服务艺术教育类等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思想文化教育艺术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编排开展传承中国红色思想经典、优秀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等有意义的艺术活动。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地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中国意识,帮助学生不断探寻一条服务中国社会、服务中国人民的正确发展途径。
3.创新多地点的教育途径
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上的改革,更应该是全社会各领域的协同性改革。新时代条件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应成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培塑大学生的世界观。根据实证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是愿意参加社区服务的,但是却找不到融入社区服务的方法。作为大学生思政实践教育的一个主阵地,高校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深入联系这些社会实践服务工作区域,给出适当的理论实践社区服务实施方案,一方面不仅可以给广大学生家长提供更多的参加服务社区实践的活动机会,另一方面也同样可以为高校社区活动开展带来切实的社会帮助。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切实做大量的前期服务准备实施工作。首先,高校要对正在走向和谐社区的学生同学们需要进行前期的服务理论指导和社区服务技能培训。从而帮助他们真正充分意识到社区服务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其次,高校要切实做好与这些社区服务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充分沟通对接。了解这些社区服务工作的真正实际需求和了解社区规则,避免给这些社区服务工作者们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避免这种流于形式化的社区实践服务活动,真正充分发挥到突出高校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深化的巨大功效。
另外,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时代的迅速到来,网络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的产生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给各类思政职业教育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挑战,同时也无疑是一种发展机遇。高校各类思政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借助信息网络这一信息平台,建立并发起高校大学生的主动社会实际服务实践信息卡。凡是主动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践行中国社会主义党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的,都自然可以在这个信息网络平台上自己建立一个网络企业信用认证账号,并将自己的活动行为或者案例向其进行网络上传。而在得到高校有关行政部门的严格审核之后便自然可以将其作为高校大学生主动社会服务实践拓展课程的一个重要成果来进行累积学习分数。最终这一累积分数的机会可以成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拓展课程成绩的一个重要数据参考。
在进行高校思政工作时,教师还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进行不断地努力和探究,积极思考自身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所起到了作用和价值,积极贡献力量,使学生形成奉献意识,从而不但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理念,以达到高校思政工作的教学目的。[4]
结语:将政治思政“小课堂”与和谐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相结合的解决途径其实有很多,无论选择是哪一条结合途径,都认为应该首先要特别注意对社会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再具体的话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来不断强化这是社会主义党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的一个中心指导思想。另外,也不刻意回避一些社会矛盾的真实存在。引导使大学生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理论角度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整个过程及其中的不平衡矛盾现象,为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思远. 社会工作方法嵌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J]. 长江丛刊, 2020, 000(008):177-178.
[2]张佳怡. 高校思政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的融合探究[J]. 青年与社会, 2020(6):179-180.
[3]朱海林.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创新[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 029(003):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