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甸布依族土布以恬淡、素雅流传于世,更以良好的透气性、保温性等性能深受广大布依族同胞的喜爱。本文以罗甸布依族土布作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田野调查和翻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旨在深入、系统的研究其制作工艺、内涵和色彩特征,并结合传统手工技艺利用现代设计语言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布艺作品,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再设计
一、选题背景
贵州土布的生产,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北史 僚传》载,当时贵州境内僚族居民“能以细布,色至鲜净”。贵州生产土布在不断发展中,尤以布依族土布谓各中翘楚,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布依族“种棉、织布”的习俗却代代相传,千百年来他们通过口传心授,母传女,师传徒,传承至今。2005年罗甸县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艺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省级名录。随着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冲击,传统手工艺遭遇了极大的挑战,甚至面临着失传,保留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现代产品结合成为了传统手工艺走入市场的一个趋势。本文选题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综述以及结论归纳,客观呈现其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试从造型和色彩上寻求创新,实现对土布的传承和延续,又赋予更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二、土布的纹样
罗甸位于贵州省南部,距省城贵阳168公里,州府都匀188公里。地势北部高、中部蒙江沿岸次之,南部红水河河谷受河流侵蚀切割,地势低洼,多为低山山地。蒙江由西北至东南斜贯县境,注入红水河。红水河古时属爿羊牁国,是罗甸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发祥地。唐宋元时期布依族被称为“西南番”,“番蛮”、“西谢蛮”、“南谢蛮”等。明清到民国前被称为“仲家”、“仲苗”、“夷族”等。本民族自称为“濮拉”、“濮央”、“濮洛”等,于1953年定名为布依族。自古布依族人民就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衣服。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布机、染缸、染料,这对于研究当地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罗甸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
罗甸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其流程主要有四道:第一道工序是弹棉花、滚棉条。将成熟的棉花去籽后,用高粱杆将去籽的棉花附在杆上滚成长条状。第二道工序是纺线、挽线、煮线、染色。用纺车将棉条纺成线,为了加强线的韧性,在纺好的线上用白芨浆进行浆洗过后再根据制作者的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使用植物的颜色进行提炼为线染色。第三道工序是绕线、梳理、布经。将染好的线制成线果,根据所要织布的图案将线果按照不同颜色放入布线器进行排列。第四道工序是上织布机。梳理绕轮后将卷好线的卷线器放置在织布机的顶部,接好踏板,梭子放置纬线,根据图案样式结合踏板来回的穿入,设计好的图案在织布机来回的摆动逐渐产生。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在繁杂的操作流程中隐含着古朴的内在之美。
2、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的内涵
古老的纺织纹样被誉为没有文字的史书,它通过图文传递着文化信息。图案造型是劳动人民在用自己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审美情趣、文化意识以及特定的历史风貌,从中也反映着民众对生活、自然、人生及艺术的全部领悟。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主,几何纹样是我国传统的主要装饰纹样,它是基于动物、植物、人物、图腾等对象,由其具象、写实等手法中高度抽象、概括而来,体现出一种形式美的内涵。土布中的基本元素经过二方联系、四方连续等构造方法,使原本单个的几何形在整体中求得和谐美;利用纺纱条粗细不匀的线性特点,通过各色的组合穿插交织,使图案花纹产生不同的肌理质感,创造出粗与细、动与静、简约与繁复、凹凸起伏的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在规范严谨中又体现出变化、活跃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独特的整体美和韵律美。
例如芦纹,其主要特征是表现直线之接的编织效果,具有很强的装饰韵味。由于受织机的经纬纵横运动的限定,纺织面料的花纹织造不可能像手工刺绣那样随心走针运色,绣出丰富多彩的具象图纹:它们只能以简单的点、线来织造基本的几何形纹样,然后通过上下或左右方向做有规律的二方联系或四方连续的重复排列,构成整齐单一的装饰图形。
3、罗甸布依族土布的色彩特征
布依族妇女对色彩有强烈的要求,在服饰、刺绣和土布上都深有体现,而土布上的颜色较为单纯,主要以蓝色、白色为主,这也侧面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审美特征。蓝色,则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蓝靛经过繁复的制作工艺进行染色,这种颜色便成为了布依族土布制作的主色调。随着审美需求的不断深入,对色彩的需要也日益加深,從单一的以蓝白为主色调的色系渐渐的出现了青或赭或黄等颜色进行自主搭配,但不管颜色如何变化,布依族人民始终坚持用之自然取之自然的基本法则。
三、设计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更多的布依族妇女被土布制作繁杂的流程以及耗时之久而望而止步,来回穿梭的机杼声日渐减少。其手工艺的渐渐衰微不禁让人心寒。希望让这门几乎没落的手工技艺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最初也是最本质的心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本身的美感,更多的是千变万化又不离其中的组合之美。现今,土布不再“土”,不仅仅局限于人们身上衣,更贴近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随身品装饰着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罗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罗甸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历代装饰纹样[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M].道光二十七年刊本,1847.
[4]蒋平.南通土布[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5]田自秉,吴淑生.中国纺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陈洁.通州土布[J].东南文化,1994(05).
[7]邹莹.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解读--以贵州省罗甸县罗悃镇河东村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6(33).
[8]宋欣蕾.崇明土布探究[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作者简介:杜沂倩(1991-),女,回族,贵州民族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关键词】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再设计
一、选题背景
贵州土布的生产,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北史 僚传》载,当时贵州境内僚族居民“能以细布,色至鲜净”。贵州生产土布在不断发展中,尤以布依族土布谓各中翘楚,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布依族“种棉、织布”的习俗却代代相传,千百年来他们通过口传心授,母传女,师传徒,传承至今。2005年罗甸县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技艺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省级名录。随着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冲击,传统手工艺遭遇了极大的挑战,甚至面临着失传,保留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现代产品结合成为了传统手工艺走入市场的一个趋势。本文选题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综述以及结论归纳,客观呈现其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试从造型和色彩上寻求创新,实现对土布的传承和延续,又赋予更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二、土布的纹样
罗甸位于贵州省南部,距省城贵阳168公里,州府都匀188公里。地势北部高、中部蒙江沿岸次之,南部红水河河谷受河流侵蚀切割,地势低洼,多为低山山地。蒙江由西北至东南斜贯县境,注入红水河。红水河古时属爿羊牁国,是罗甸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发祥地。唐宋元时期布依族被称为“西南番”,“番蛮”、“西谢蛮”、“南谢蛮”等。明清到民国前被称为“仲家”、“仲苗”、“夷族”等。本民族自称为“濮拉”、“濮央”、“濮洛”等,于1953年定名为布依族。自古布依族人民就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衣服。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布机、染缸、染料,这对于研究当地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罗甸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
罗甸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其流程主要有四道:第一道工序是弹棉花、滚棉条。将成熟的棉花去籽后,用高粱杆将去籽的棉花附在杆上滚成长条状。第二道工序是纺线、挽线、煮线、染色。用纺车将棉条纺成线,为了加强线的韧性,在纺好的线上用白芨浆进行浆洗过后再根据制作者的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使用植物的颜色进行提炼为线染色。第三道工序是绕线、梳理、布经。将染好的线制成线果,根据所要织布的图案将线果按照不同颜色放入布线器进行排列。第四道工序是上织布机。梳理绕轮后将卷好线的卷线器放置在织布机的顶部,接好踏板,梭子放置纬线,根据图案样式结合踏板来回的穿入,设计好的图案在织布机来回的摆动逐渐产生。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在繁杂的操作流程中隐含着古朴的内在之美。
2、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的内涵
古老的纺织纹样被誉为没有文字的史书,它通过图文传递着文化信息。图案造型是劳动人民在用自己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审美情趣、文化意识以及特定的历史风貌,从中也反映着民众对生活、自然、人生及艺术的全部领悟。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主,几何纹样是我国传统的主要装饰纹样,它是基于动物、植物、人物、图腾等对象,由其具象、写实等手法中高度抽象、概括而来,体现出一种形式美的内涵。土布中的基本元素经过二方联系、四方连续等构造方法,使原本单个的几何形在整体中求得和谐美;利用纺纱条粗细不匀的线性特点,通过各色的组合穿插交织,使图案花纹产生不同的肌理质感,创造出粗与细、动与静、简约与繁复、凹凸起伏的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在规范严谨中又体现出变化、活跃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独特的整体美和韵律美。
例如芦纹,其主要特征是表现直线之接的编织效果,具有很强的装饰韵味。由于受织机的经纬纵横运动的限定,纺织面料的花纹织造不可能像手工刺绣那样随心走针运色,绣出丰富多彩的具象图纹:它们只能以简单的点、线来织造基本的几何形纹样,然后通过上下或左右方向做有规律的二方联系或四方连续的重复排列,构成整齐单一的装饰图形。
3、罗甸布依族土布的色彩特征
布依族妇女对色彩有强烈的要求,在服饰、刺绣和土布上都深有体现,而土布上的颜色较为单纯,主要以蓝色、白色为主,这也侧面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审美特征。蓝色,则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蓝靛经过繁复的制作工艺进行染色,这种颜色便成为了布依族土布制作的主色调。随着审美需求的不断深入,对色彩的需要也日益加深,從单一的以蓝白为主色调的色系渐渐的出现了青或赭或黄等颜色进行自主搭配,但不管颜色如何变化,布依族人民始终坚持用之自然取之自然的基本法则。
三、设计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更多的布依族妇女被土布制作繁杂的流程以及耗时之久而望而止步,来回穿梭的机杼声日渐减少。其手工艺的渐渐衰微不禁让人心寒。希望让这门几乎没落的手工技艺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最初也是最本质的心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本身的美感,更多的是千变万化又不离其中的组合之美。现今,土布不再“土”,不仅仅局限于人们身上衣,更贴近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随身品装饰着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罗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罗甸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历代装饰纹样[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M].道光二十七年刊本,1847.
[4]蒋平.南通土布[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5]田自秉,吴淑生.中国纺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陈洁.通州土布[J].东南文化,1994(05).
[7]邹莹.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解读--以贵州省罗甸县罗悃镇河东村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6(33).
[8]宋欣蕾.崇明土布探究[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作者简介:杜沂倩(1991-),女,回族,贵州民族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