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与城市规划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理论上有众多相似,在实践中有许多交叉。现代建筑学和现代城市规划学理论来源于现代建筑运动,两者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筑是微观的城市,城市是宏观的建筑,建筑的发展能带动城市的更新,城市规划理念的进步也能带动建筑理念的革命。
【关键词】 建筑 城市规划 现代建筑运动 建筑三要素
1.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1古代城市规划理念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充满智慧的人类从未停止对城市规划的探索。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经了《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到唐代封闭的坊市制再到宋代开放的街坊制的一次又一次进步;在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新协和村、田园城市、工业城市等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1.2现代城市规划理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留下的创伤充分揭露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同时也深刻暴露了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存在已久的矛盾。此时,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建筑师决心把建筑变革作为己任,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之中,提出了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把新建筑运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现代建筑运动,现代建筑学和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体系由此而生。
2.从建筑学的角度思考城市规划的意义
2.1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在于基本理念和设计内容的不同。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发展的具体战略部署,是为城市建设、发展、管理提供目标、步骤、攻略的科学;建筑设计侧重于具体的建筑空间塑造和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从城市整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城市、某一地段、某一街道、某一场所进行设计;建筑学从建筑个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城市中的某一地段的某一街道的场所进行设计。就人居环境而论,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三者各有侧重与分工,在城市空间都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就具体项目而言,城市规划是项目的先行条件,建筑设计是项目的主体部分,景观设计是项目的后期升华。
2.2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
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制定的设计标准、规范以及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多是从建筑的基本功能、安全和卫生等方面对设计提出具体要求,目的是为了保障使用者各方面的基本需求,从而为设计提供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及标准。城市规划是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对建筑建设所提出的要求,以使建筑建设能与城市整体利益相一致,从而促使美好城市的形成。
2.3城市规划是建筑的宏觀体现
根据罗马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的现存最早的建筑理论书《建筑十书》的记载,建筑应包含“坚固、实用、美观”三要素,而在城市规划中建筑三要素也有更为宏观的体现。
2.3.1城市是建筑安全的宏观体现
“坚固”所蕴含的建筑的安全效用毋庸置疑是评价一个建筑的首要要素。同样地,城市规划从最初的城市选址起就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以城市选址为例,早期城市的形成大多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不易发生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大河流域附近,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等;而原始聚落的选址通常位于地势高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水源的区域,有利于生产和防御。
2.3.2城市是建筑功能的宏观体现
“实用”指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因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又分为文化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交通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等。建筑因其使用性质的不同,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建筑的使用性质与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相一致。如图1所示,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例,市中心城区为一占地2.2hm?的圆形中心花园,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其外环绕一圈公园,公园四周又绕一圈作为城市商业、展览之用。居住区位于城市中部,工厂、仓库、煤场、木材厂与奶场等位于城市外环。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有农田、菜园、牧场、森林以及疗养所等。
2.3.3城市是建筑形式的宏观体现
“美观”强调的是建筑的形式之美,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存在极大的联系,建筑形式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诞生并孕育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不同风格的建筑联系成片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貌。以西方的佛罗伦萨和东方的丽江古城为例,前者充满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与优雅,后者饱含了东方云南民居特有的朴素与典雅。
3.结论
建筑是微观的城市,城市是宏观的建筑,建筑与城市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来看,现代建筑学与现代城市规划学的思想都来源于现代建筑运动,都倡导功能决定形式,都立志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就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言,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包括对用地性质、用地范围、用地强度、建筑范围等方面的要求与限制。从维特鲁威建筑三要素来看,城市规划是建筑“坚固、适用、美观”的宏观体现。
【关键词】 建筑 城市规划 现代建筑运动 建筑三要素
1.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1古代城市规划理念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充满智慧的人类从未停止对城市规划的探索。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经了《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到唐代封闭的坊市制再到宋代开放的街坊制的一次又一次进步;在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新协和村、田园城市、工业城市等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1.2现代城市规划理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留下的创伤充分揭露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同时也深刻暴露了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存在已久的矛盾。此时,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建筑师决心把建筑变革作为己任,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之中,提出了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把新建筑运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现代建筑运动,现代建筑学和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体系由此而生。
2.从建筑学的角度思考城市规划的意义
2.1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在于基本理念和设计内容的不同。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发展的具体战略部署,是为城市建设、发展、管理提供目标、步骤、攻略的科学;建筑设计侧重于具体的建筑空间塑造和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从城市整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城市、某一地段、某一街道、某一场所进行设计;建筑学从建筑个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城市中的某一地段的某一街道的场所进行设计。就人居环境而论,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三者各有侧重与分工,在城市空间都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就具体项目而言,城市规划是项目的先行条件,建筑设计是项目的主体部分,景观设计是项目的后期升华。
2.2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
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制定的设计标准、规范以及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多是从建筑的基本功能、安全和卫生等方面对设计提出具体要求,目的是为了保障使用者各方面的基本需求,从而为设计提供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及标准。城市规划是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对建筑建设所提出的要求,以使建筑建设能与城市整体利益相一致,从而促使美好城市的形成。
2.3城市规划是建筑的宏觀体现
根据罗马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的现存最早的建筑理论书《建筑十书》的记载,建筑应包含“坚固、实用、美观”三要素,而在城市规划中建筑三要素也有更为宏观的体现。
2.3.1城市是建筑安全的宏观体现
“坚固”所蕴含的建筑的安全效用毋庸置疑是评价一个建筑的首要要素。同样地,城市规划从最初的城市选址起就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以城市选址为例,早期城市的形成大多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不易发生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大河流域附近,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等;而原始聚落的选址通常位于地势高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水源的区域,有利于生产和防御。
2.3.2城市是建筑功能的宏观体现
“实用”指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因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又分为文化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交通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等。建筑因其使用性质的不同,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建筑的使用性质与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相一致。如图1所示,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例,市中心城区为一占地2.2hm?的圆形中心花园,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其外环绕一圈公园,公园四周又绕一圈作为城市商业、展览之用。居住区位于城市中部,工厂、仓库、煤场、木材厂与奶场等位于城市外环。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有农田、菜园、牧场、森林以及疗养所等。
2.3.3城市是建筑形式的宏观体现
“美观”强调的是建筑的形式之美,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存在极大的联系,建筑形式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诞生并孕育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不同风格的建筑联系成片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貌。以西方的佛罗伦萨和东方的丽江古城为例,前者充满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与优雅,后者饱含了东方云南民居特有的朴素与典雅。
3.结论
建筑是微观的城市,城市是宏观的建筑,建筑与城市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来看,现代建筑学与现代城市规划学的思想都来源于现代建筑运动,都倡导功能决定形式,都立志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就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言,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包括对用地性质、用地范围、用地强度、建筑范围等方面的要求与限制。从维特鲁威建筑三要素来看,城市规划是建筑“坚固、适用、美观”的宏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