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分别用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是 “prose”, 另一个是 “essay”。
Prose是指广义的散文。它包括了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像小说、戏剧、政论、传记、文学批评、随笔、演说、游记、书信、日记等。广义的散文,目前的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如果把广义的散文中的小说和戏剧划出去,余下的部分即为较广义散文所包含的内容。Essay指的是狭义的散文。英国学者W·E·William给essay下的定义是:“essay是一般比较短小的不以叙事为目的之非韵文。Essay发端于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Francis Bacon,而后被众多作家所发展。Essay指的那些有一件小事生发开去,随笔揭示出其中微言大义的随笔,也指议论时政、评价文学现象的政论和文论。” 本文取其广义。
对于“风格”一词,王佐良教授这样解释:“语言只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著名的英国学者罗素也说,“A style is not good unless it is an intimate and almost involuntary expression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writer, and then only if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is worth expressing.”风格,只有当它是对作者的人格的、内在的、几乎自然而然的表现,并且作者的人格值得表现的时候,才是好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英国最初的硕果是培根的58篇随笔。到了17世纪散文在英国才有较大的发展。但是英国散文的真正大发展却是在18世纪。当时文人版期刊蔚然成风。由于刊物的需要,随笔这一形式得到广泛地应用,作家用它来立论、抒情、写人、叙事,把随笔开拓成为一种贯穿着作者的活泼个性的非常灵活、非常吸引读者的文学体裁。评论者往往把18世纪以后的这种英国随笔叫做familiar essays。到了19世纪,散文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随笔作家,如兰姆、赫兹里特、德昆西、利亨特等。英国随笔到19世纪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题材扩展到了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作者的个性色彩也更为浓厚,名篇佳作甚多。英国散文发展到了20世纪,在继承了以往的优秀传统之外,更具现代主义色彩。下面针对几位典型散文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概观20世纪英国散文的特点。
1.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风格
维吉尼亚·伍尔夫可以算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英国随笔作家,她善于用轻快活泼的笔调写出她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和作品的印象。她在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收在题为《普通读者》的两本文学评论集当中。这些评论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学修养、丰富创作经验的女作家,在她的创作事业之余,不摆学者架子、不拿作家身分,用随笔的形式向读者谈文学、谈历史、谈生活的文章。写到作者那些心爱的作家的生平轶事,她往往采用形象化的手法,使得读者好似看到一组组印象派的人物素描连续画。这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文学评论,这是英国随笔的一种新发展,从独特性上胜过20世纪初期的有些随笔作者。因为本世纪初的那一批以兰姆、赫兹里特、亨特为师的英国随笔作者只是19世纪随笔传统的追随者。但是,伍尔夫的文章,既继承了19世纪英国随笔的传统,又采用了自己特有的“印象主义”的笔法,以女作家的细腻巧妙地揉合了英国民族所固有的幽默风趣,文章写得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清新活泼,别具一格。
伍尔夫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在她的作品中,她对故事事件和人物性格分析的篇幅尽力减小,而对某些孤单的“时刻的经历”则进行重点描述。伍尔夫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在她的作品中,她对故事事件和人物性格分析的篇幅尽力减少, 而对某些孤单的“时刻的经历”则进行重点描述。她还排除作者在书中作为叙述者或评论者的作用。因此她的作品享有“散文诗”的盛誉。同时伍尔夫也是一位具有独立见解的出色评论家。她的评论文章能往往以独到的见解来赢得读者的心声。西方许多评论家对伍尔夫及其作品一直非常推崇, 因为她在英国文学的历史性转折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一生的创作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严肃认真的作家, 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几易其稿, 这也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她先锋与前卫的思想, 激进与新颖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上述性别意识和社会观两个方面。这一切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J .B.普里斯特利的散文风格
20世纪的英国文坛上有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 他的作品卷轶浩瀚, 文采斐然, 或似鲜明的艺术形象, 或以幽默的讽刺, 或以犀利的批评,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半个多世纪来英国中下层社会的时代风貌, 然而, 却令人费解地没有受到评论界的应有的重视, 这就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J .B.普里斯特利。在写作技巧上, 普里斯特利明显地继承了小说大师狄更斯和萨克雷的语言风格, 尤其在运用幽默、诙谐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处理悲剧性的社会题材, 和以泼墨重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的语言技巧方面, 是一脉相承的, 这比他的同时代小说家克朗宁更有资格被称为“英国文坛上的又一个狄更斯”。
此外, 作者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灵世界方面, 使用了大量的对话, 始终保持着中下层人民质朴生动的语言, 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特色和魅力。尽管他的作品对社会批判的深度, 抨击的力度还不能与上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等人相提并论, 但每当人们读到他的作品时, 不论从形式、语言到内容, 总令人联想起狄更斯、萨克雷这些文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同时, 也必然地会与当时英国文坛上出现的现代派作家在他们作品中的悲观情绪形成比较、对照。这是普里斯特利作品的可贵之处。当然, 在他的作品中, 尤其在他后来的著作中, 尽管创作技巧上吸取了不少诸如时空跳跃等现代主义的手法, 但由于增加了惊险悬念、离奇曲折的情节, 增加了不少属于消遣娱乐的成分, 削弱了社会批判的锋芒, 这是令人遗憾的。然而, 瑕不掩瑜, 普里斯特利的大多数作品还是继承了英国现实主义的传统, 闪烁着现实主义的火花, 这是毋庸置疑的。
3.罗素的散文风格
罗素一生著作、文章极多, 涉及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道德、宗教、历史、教育、国际政治等。文章简洁明快, 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 同时又显得跌宕多姿。他以清晰的思维, 敏锐的观察, 准确的表达, 抓住事物的核心, 从容地一层层地把问题展开, 使枯燥复杂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他的文章有时清淡优雅、富有哲理, 有时故意夸张, 引人发笑, 有时略带幽默, 有时讽刺尖锐, , 但都非常得体, 读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简洁的文字, 通俗的解释, 把一些哲学概念讲得清楚易懂, 这位语言大师对文字运用的高超能力令人敬佩。罗素的散文不仅清晰易懂, 而且优美, 富于哲理, 发人深思。罗素曾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河流——童年好像峡谷中的涓涓小溪,青年时代则是奔腾激荡于咚岩峭壁间的湍流、瀑布,而中年, 就像一条渐渐宽广、渐渐平缓的大河,到了老年, 人们也将像河水那样, 静静地注入永恒的大海, 毫无痛苦地融汇于人类历史长河的波涛之中。为此, 罗素劝告老人们不要过分沉缅于过去, 也不要害怕死亡, 而应展望未来。罗素的散文平易朴实,简洁洗练,堪称英国散文中的一朵奇葩。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美文,不仅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格、深邃的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而且由于他的数学般准确、明细的语言风格,他以优美的文字、幽默的口吻和极富说服力的论证激励和启发着世界富有进取精神的读者。
4.结语
这个时期英国散文始终保持着英国式的轻松幽默、自我解嘲,显示着一种精神上的自信。他们的散文总是发自肺腑的,来自于作者的真诚和个性的流露。但在写作方式上融入了更多现代性元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散性思维。作家们善于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进而层层递进,将自己要说的内容,想要表达的意见,要抒发的情感或渴望论证的观点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伍尔夫的《飞蛾之死》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现象——一只飞蛾的垂死挣扎入手,从而发出生命的感慨,人类在大自然的必然规律面前是那么的弱不经风,大自然的规律果然不可抗拒。普里斯特利的长篇小说《好伙伴》,发扬了喜剧式的现实主义传统。
英国20世纪的散文以流畅、朴实、平易、明晰为主流,但在古典主义崇尚拉丁文学的风气影响下,也出现了另一种华美典雅的文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到了散文创作中,作家们也善于运用夸张、幽默、比较等写作手法恣意挥洒自己对于所描述事物的理解。散文不仅是个人感受的交流,也是大是大非问题的阐述和论战,他们提出的问题至今对我们还有启发。
编辑/岳凤
Prose是指广义的散文。它包括了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像小说、戏剧、政论、传记、文学批评、随笔、演说、游记、书信、日记等。广义的散文,目前的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如果把广义的散文中的小说和戏剧划出去,余下的部分即为较广义散文所包含的内容。Essay指的是狭义的散文。英国学者W·E·William给essay下的定义是:“essay是一般比较短小的不以叙事为目的之非韵文。Essay发端于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Francis Bacon,而后被众多作家所发展。Essay指的那些有一件小事生发开去,随笔揭示出其中微言大义的随笔,也指议论时政、评价文学现象的政论和文论。” 本文取其广义。
对于“风格”一词,王佐良教授这样解释:“语言只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著名的英国学者罗素也说,“A style is not good unless it is an intimate and almost involuntary expression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writer, and then only if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is worth expressing.”风格,只有当它是对作者的人格的、内在的、几乎自然而然的表现,并且作者的人格值得表现的时候,才是好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英国最初的硕果是培根的58篇随笔。到了17世纪散文在英国才有较大的发展。但是英国散文的真正大发展却是在18世纪。当时文人版期刊蔚然成风。由于刊物的需要,随笔这一形式得到广泛地应用,作家用它来立论、抒情、写人、叙事,把随笔开拓成为一种贯穿着作者的活泼个性的非常灵活、非常吸引读者的文学体裁。评论者往往把18世纪以后的这种英国随笔叫做familiar essays。到了19世纪,散文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随笔作家,如兰姆、赫兹里特、德昆西、利亨特等。英国随笔到19世纪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题材扩展到了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作者的个性色彩也更为浓厚,名篇佳作甚多。英国散文发展到了20世纪,在继承了以往的优秀传统之外,更具现代主义色彩。下面针对几位典型散文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概观20世纪英国散文的特点。
1.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风格
维吉尼亚·伍尔夫可以算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英国随笔作家,她善于用轻快活泼的笔调写出她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和作品的印象。她在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收在题为《普通读者》的两本文学评论集当中。这些评论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学修养、丰富创作经验的女作家,在她的创作事业之余,不摆学者架子、不拿作家身分,用随笔的形式向读者谈文学、谈历史、谈生活的文章。写到作者那些心爱的作家的生平轶事,她往往采用形象化的手法,使得读者好似看到一组组印象派的人物素描连续画。这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文学评论,这是英国随笔的一种新发展,从独特性上胜过20世纪初期的有些随笔作者。因为本世纪初的那一批以兰姆、赫兹里特、亨特为师的英国随笔作者只是19世纪随笔传统的追随者。但是,伍尔夫的文章,既继承了19世纪英国随笔的传统,又采用了自己特有的“印象主义”的笔法,以女作家的细腻巧妙地揉合了英国民族所固有的幽默风趣,文章写得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清新活泼,别具一格。
伍尔夫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在她的作品中,她对故事事件和人物性格分析的篇幅尽力减小,而对某些孤单的“时刻的经历”则进行重点描述。伍尔夫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在她的作品中,她对故事事件和人物性格分析的篇幅尽力减少, 而对某些孤单的“时刻的经历”则进行重点描述。她还排除作者在书中作为叙述者或评论者的作用。因此她的作品享有“散文诗”的盛誉。同时伍尔夫也是一位具有独立见解的出色评论家。她的评论文章能往往以独到的见解来赢得读者的心声。西方许多评论家对伍尔夫及其作品一直非常推崇, 因为她在英国文学的历史性转折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一生的创作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严肃认真的作家, 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几易其稿, 这也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她先锋与前卫的思想, 激进与新颖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上述性别意识和社会观两个方面。这一切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J .B.普里斯特利的散文风格
20世纪的英国文坛上有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 他的作品卷轶浩瀚, 文采斐然, 或似鲜明的艺术形象, 或以幽默的讽刺, 或以犀利的批评,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半个多世纪来英国中下层社会的时代风貌, 然而, 却令人费解地没有受到评论界的应有的重视, 这就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J .B.普里斯特利。在写作技巧上, 普里斯特利明显地继承了小说大师狄更斯和萨克雷的语言风格, 尤其在运用幽默、诙谐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处理悲剧性的社会题材, 和以泼墨重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的语言技巧方面, 是一脉相承的, 这比他的同时代小说家克朗宁更有资格被称为“英国文坛上的又一个狄更斯”。
此外, 作者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灵世界方面, 使用了大量的对话, 始终保持着中下层人民质朴生动的语言, 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特色和魅力。尽管他的作品对社会批判的深度, 抨击的力度还不能与上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等人相提并论, 但每当人们读到他的作品时, 不论从形式、语言到内容, 总令人联想起狄更斯、萨克雷这些文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同时, 也必然地会与当时英国文坛上出现的现代派作家在他们作品中的悲观情绪形成比较、对照。这是普里斯特利作品的可贵之处。当然, 在他的作品中, 尤其在他后来的著作中, 尽管创作技巧上吸取了不少诸如时空跳跃等现代主义的手法, 但由于增加了惊险悬念、离奇曲折的情节, 增加了不少属于消遣娱乐的成分, 削弱了社会批判的锋芒, 这是令人遗憾的。然而, 瑕不掩瑜, 普里斯特利的大多数作品还是继承了英国现实主义的传统, 闪烁着现实主义的火花, 这是毋庸置疑的。
3.罗素的散文风格
罗素一生著作、文章极多, 涉及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道德、宗教、历史、教育、国际政治等。文章简洁明快, 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 同时又显得跌宕多姿。他以清晰的思维, 敏锐的观察, 准确的表达, 抓住事物的核心, 从容地一层层地把问题展开, 使枯燥复杂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他的文章有时清淡优雅、富有哲理, 有时故意夸张, 引人发笑, 有时略带幽默, 有时讽刺尖锐, , 但都非常得体, 读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简洁的文字, 通俗的解释, 把一些哲学概念讲得清楚易懂, 这位语言大师对文字运用的高超能力令人敬佩。罗素的散文不仅清晰易懂, 而且优美, 富于哲理, 发人深思。罗素曾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河流——童年好像峡谷中的涓涓小溪,青年时代则是奔腾激荡于咚岩峭壁间的湍流、瀑布,而中年, 就像一条渐渐宽广、渐渐平缓的大河,到了老年, 人们也将像河水那样, 静静地注入永恒的大海, 毫无痛苦地融汇于人类历史长河的波涛之中。为此, 罗素劝告老人们不要过分沉缅于过去, 也不要害怕死亡, 而应展望未来。罗素的散文平易朴实,简洁洗练,堪称英国散文中的一朵奇葩。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美文,不仅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格、深邃的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而且由于他的数学般准确、明细的语言风格,他以优美的文字、幽默的口吻和极富说服力的论证激励和启发着世界富有进取精神的读者。
4.结语
这个时期英国散文始终保持着英国式的轻松幽默、自我解嘲,显示着一种精神上的自信。他们的散文总是发自肺腑的,来自于作者的真诚和个性的流露。但在写作方式上融入了更多现代性元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散性思维。作家们善于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进而层层递进,将自己要说的内容,想要表达的意见,要抒发的情感或渴望论证的观点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伍尔夫的《飞蛾之死》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现象——一只飞蛾的垂死挣扎入手,从而发出生命的感慨,人类在大自然的必然规律面前是那么的弱不经风,大自然的规律果然不可抗拒。普里斯特利的长篇小说《好伙伴》,发扬了喜剧式的现实主义传统。
英国20世纪的散文以流畅、朴实、平易、明晰为主流,但在古典主义崇尚拉丁文学的风气影响下,也出现了另一种华美典雅的文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到了散文创作中,作家们也善于运用夸张、幽默、比较等写作手法恣意挥洒自己对于所描述事物的理解。散文不仅是个人感受的交流,也是大是大非问题的阐述和论战,他们提出的问题至今对我们还有启发。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