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视角下少数民族家庭历史文化教育的误区分析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既要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继续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学习和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还要以批判的精神,在舍弃本民族文化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成分和排斥外来文化中不适应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成分中做出选择。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为这些选择做准备。
  
  一 、资源整合的内涵
  
  整合原本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整”的解释是“全部在内,没有剩余或残缺”;“合”的解释是“结合到一起”。整与合组成“整合”,即一定环境下,一个系统或结构里全部要素无一例外的结合在一起。其主要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通过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后又通过新心理学派将“整合”引入了人类学和文化领域。
  在教育领域当中,所谓教育资源的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将一切潜在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变为显现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赋予原来不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以教育意义,即资源教育化;二是指对原有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即更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一个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的系统网络。在文化领域中,整合就是将各种文化中零散的要素协调为整体的过程或整体化状态,它是文化自我完善的一种形式。每种文化都要从某一点上强化其固有经验,并吸收采借来的他种文化的某些元素充分适应本文化,从而使本文化达到文化整合的状态。
  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的文化资源整合就是为了优化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保存民族文化而将与本民族密切相关的各具特点、相互独立或彼此冲突的价值观及基于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等文化因素进行有序化、层次性和结构化的处理,使之形成一种相互关联、彼此作用、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结构,并最终服务于社会发展目标这样一个过程。
  1.从思维层面上看,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少数民族家庭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历史文化资源,把与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有关的资源整合成一个能发挥最大效率的系统。
  2.从方法选择的层面上看,资源整合是优化配置的选择。就是根据少数民族的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对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寻求资源配置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求,达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
  
  二、 少数民族家庭场域中富含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素质是个体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因为它对于形成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的角度上看,它对于培养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观念,增强民族和睦团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从民族角度看,它对于培养具有“扎根意识”,热爱本民族,建立民族责任感的民族成员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素质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以培养、生成。少数民族家庭场域中拥有个体发展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呈现方式存在于家庭场域的方方面面。在侗族社会,一栋鼓楼、一座花桥、一块墓碑、一件服饰、一样工具、一个故事、一首侗歌、一部侗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融进了侗族人民的家庭生活。
  从资源的种类上讲,少数民族家庭中拥有:一是物质资源,如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些古董,民间工艺、民族建筑等;二是人力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家长,如歌师、木匠、寨老、年轻一代家长等;三是人文资源,包括岁时民俗、宗教信仰、民族节日等,也包括对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英雄人物,如,萨岁等。侗族家庭中经常以侗族英雄“萨玛”杏妮的故事来鼓励儿童,教育儿童如何“做人”。儿童通过歌师的“摆古”对本民族的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从而形成对本民族的自我意识。
  从资源的呈现方式上讲,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之分。侗族大歌悠扬的歌声、白发老人一箩筐一箩筐的民族故事、优美绝伦的芦笙歌舞等都凝聚了侗族悠久的历史;制作精湛的侗族芦笙,历史悠久的侗族鼓楼,还有作为文化活化石的寨老、鬼师等背后凝结了侗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它们都是隐性的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中发现,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流行“前世今生”的说法。他们认为如果前世的生活中留有遗憾,灵魂就会跟随到下一代完成上一代没有完成的任务。其内部这种潜在的侗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家谱、历史故事书等物化的文化则为显性的文化资源。
  从资源的表现形态上,当代少数民族家庭中既有相当传统的民族节日歌舞表演,又有现代化的传播设备,例如卫星电视、高音喇叭、摩托车、拖拉机等。作为一种历史资源,歌班组织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侗族女孩从出生就在妈妈们的主导下组成歌班,与妈妈们一起参与和异性的交往。从小的耳濡目染将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逐渐渗透到她们的内心。随着歌班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个体在歌班中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个体在与异性歌班的交往中不断修正、完善和强化自己对某一性别的认识,最后变成被社会所接纳的具有相应性别特征行为的成员。侗歌的教育内容中存在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家庭成员通过学习和演唱侗歌,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从而影响着他们性别角色行为模式的形成和表现。传统服饰和侗歌歌词也是侗族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媒介。
  另外少数民族家庭场域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涉及到其他民族的文化要素,例如,汉族的一些民族传说、英雄故事在少数民族家庭中也较为流行,侗族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中也有一些苗族的因素。
  
  三、 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的误区解析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这些文化资源却以一种极为散乱的、迷茫的状态存在于家庭场域之中。根据文献梳理以及民间调查,当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上的误区表现为:在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的误区、在处理本民族内部各种关系上的误区等等。因此研究者极有必要具体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家庭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上到底做了什么,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整合家庭教育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对策与方法,充分发挥家庭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
  (一)现代文化压过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即主流文化,是以主体民族(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大文化背景的外部影响所引起的。传统文化,即非主流文化,是由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少数民族自身的内容关系所决定的。当代文化变迁,经济一体的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家庭虽然进行过或正在进行历史文化素质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对于形成个体基本为人、做事的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为个体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不变中也有着改变,例如,当今的民族成员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否则无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显然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在如何整合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发挥现有家庭资源上意识不足,能力有限。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衔接越来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家庭中存在着不同观念的教育者:老人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他们积极保留本民族文化,采取消极顺应,甚至对抗的方式来对待现代文化;但是这一类教育者逐渐被以现代文化为代表的,接受过现代文化熏陶的年轻一代所取代。例如,在家庭场域中,传统的祭祀设备逐渐被现代的电器设备代替;过去,在闲暇时间经常会看到人们边聊天边刺绣的场景,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屋里麻将的声音和人们吵闹的声音,而儿童更多的愿意在麻将屋里呆也不愿去看人们刺绣。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姐妹全心学习现代文化,目的为了早日脱离自己的民族,实现彻底汉化以摘掉少数民族的帽子。因此,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出打工归来者带来了现代化的文化观念,致使儿童在文化选择上逐渐唯现代文化、汉族文化马首是瞻。这种极端化的文化选择倾向反映了当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时,家庭场域中传统文化资源逐渐退化甚至缺失。于是,少数民族儿童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产生了分化倾向。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为了摆脱社会经济地位和低教育成就的弱势地位,产生了强烈的向上流动的动机,积极学习主流文化背景中强势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尽可能地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产生了隔阂;另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认为少数民族的弱势地位和不利地位与其少数民族的身份有关,产生了自卑和消极的态度,无法认同自己的民族。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者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轻视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更为严重的是以汉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束缚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失去了它的主体性、民族性,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逐渐消失,而趋于汉化、现代化。
  (二)经济资源代替文化资源
  旅游经济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并存。旅游的开发使少数民族家庭在对待历史文化资源的态度上过多地注重外在的经济发展,忽视甚至漠视民族文化保存。侗族大歌是侗族的精神食粮,是侗族文化传统的中轴和核心。儿童从歌声中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认同感。然而社会的变迁导致侗族村寨成了旅游胜地。如果旅游者要听侗族大歌,就要按侗族歌班出场的次数给予出场费。有调查发现,在某民族村寨,每晚基本上都有客人请唱歌,一次出场费是600元。请一个姑娘歌班唱侗歌后,这些十来岁的姑娘不忘伸手向客人要钱。这种观念是与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侗族大歌不可避免的带有商品化、功利性的色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将自身的民族文化,如价值观、行为符号、物质消费等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和冲击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异化、文化商品化现象。同时,在刻意迎合外来旅游者需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出现了萎缩和失真的现象,文化传承发生了断裂。
  无论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定位于一个舞台表演的位置,来取悦游客;还是村寨民众用以自娱。不管是为了展现传统文化,招商引资,还是为了改善民众生活,这只是一种表层现象。重要的在于少数民族要意识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存并非对立的。旅游业的开发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行业,兼有文化和经济两大属性。从本源上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文化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从发展上看,少数民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一定的文化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并不是被动地适应,它还会反映、影响和作用于该民族的经济生活。要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就要求通过少数民族家庭,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来产生。
  (三)低效整合与高效需求
  旅游业的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实现产业化带来一条重要途径。从国家社会层面上看,在综合国力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中,资本、技术、人才、知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商品物质生产和消费的流动日益增强。这要求少数民族应培养既有现代理念又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公民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从家庭层面上看,随着家庭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儿童自身发展及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少数民族家长通过优越的教育资源把儿童培养成既要具有“文化者”的头脑,又要具有“经济者”的头脑的“社会人”。
  但是,当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虽然已经意识到对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但仍缺乏挖掘整合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努力,比如,在对待“贫穷”这个词语上,少数民族认为应该努力去摆脱,于是他们积极学习现代文化知识,但是无法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一些宗教色彩仍残留。家长能将酿酒的制造过程传授给儿童,却无法用科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木鼓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庄稼有害虫,佤族人民认为是木鼓失灵所致,于是换了新的木鼓,之后打了杀虫剂,庄稼得以保护。他们则认为是新木依吉发挥了作用,才使庄稼免受虫害。傈僳族人在他们的刀杆节上家长将孩子从刀锋之间传来传去,认为这样是保佑孩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自给自足的维持生计仍然是少数民族家庭生活的主要形式。致使这些文化资源功能的发挥呈现出低效率、低效果的状态,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人力优势。从自然地理状况来看,少数民族村寨环山绕水,以农耕为主的家庭生活,家庭场域中显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处于传统、古老的状态,隐性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存在停滞和短缺状况,家庭中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客观上存在诸多不便和障碍;从社会人文环境来看,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要素之间的冲突日趋显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方式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不止。在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上的缺失,导致家庭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低效整合,而无法满足市场的高效需求。
  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势在必行。这是时代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在历史教育中的必然反映。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少数民族的整合意识,或将少数民族资源整合的误区降到最低,力图使整合后的资源充分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优化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并维系本民族特色,有意识地培养具有认同意识的民族成员。
  
  参考文献:
  ①覃红霞.冲突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②金志远.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整合的民族教育课程知识观[J].贵州民族研究,2007(2).
  ③贺萍.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
  ④许传芳.田阳敢壮山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聚焦其中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D].广西民族大学,2008.
  ⑤刘红艳,鄢和琳.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整合的探讨——以四川省九环线北端白马藏区与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7).
  ⑥邓光平,周鸿.民族地区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整合[J].广西大学学报,2007(4).
其他文献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合力的必要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儿童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校外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是大教育框架中的组成部分。本文中所说的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是指隶属于妇联系统的
期刊
家庭教育是一种决定个体稳定的发展素质所必需的社会行为,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优劣,关乎教育的成败,关乎整个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此,我们需站在民族素质的提升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其战略位置。这里只谈教育部门和学校在现有的形势下承担此项职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家庭、家长对家教指导的渴望,是家庭教育援助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
期刊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一、有关教育病理的概念    教育病理一词是从医学病理以及社会病理这些概念借鉴过来的,教育病理是社会病理的一种,家庭、学校作为教育的“现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受到社会各种各样的影响。[1]学生、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员,同时又是社会的一分子。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等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制约。正因为如此,教育病理的产生,与社会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
期刊
一 、无为思想的阐释及对教育的启示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与善,是古今中外人们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我们标榜至善的人生哲学,追求至美的生活与行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教育者,必然鼓励孩子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鼓励孩子追求至善至美,必定首先为他们建立起一个何为善、何为美的幻境,然后再让
期刊
前言    对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两大主体。那么是什么导致有如此多的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尽管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但是治标要治本,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幸福地待在家庭里生活,不能安心地待在学校里学习,却选择了还不是很适合他们的社会而成了一个又一个罪犯?为什么这些温暖的家庭留不住这些孩子们的心,为什么这些可爱的学校看不住孩子们的身影呢?是不
期刊
1、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世界各国离婚率急剧上升,据我国民政部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2004年我国获准的离婚总数是161.3万,离婚率达到19.3%;2005年我国共有178.5万离婚夫妇,离婚率高达21.7%,比2004年高了2.4个百分点;2006年的离婚夫妇则达到了191.3万对。这其中67%的离异家庭涉及到孩子。①目前在美国,离异家庭儿童占全国儿童人数的2
期刊
儿童期是人的性格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发展的奠基期,而此阶段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特别是作为人生启蒙教育的幼儿家庭教育。在这种形势下,总结近年来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工作提供指导。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的方法,以见载于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影响最为深广的三种刊物《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幼儿教
期刊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和繁盛起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人对家人、族长对族长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其主要内容是人生教育和伦理教育。[1]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关于我国传统家训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相关著作直到8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至今为止,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家训的辑录著述,多是从史书、典籍中爬梳钩沉,再现前人家训
期刊
夫妻关系,是指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养老育幼的作用。夫妻双方均应重视和珍惜良好的夫妻关系。许多孩子如何对待同学、师长以及其他周围人,将来如何对待爱情、婚姻、责任,都无不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从小就会不知不觉地把父母的处理夫妻关系的方式内化于心,加以模仿。夫妻关系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比较顺利,夫妻关系紧张往往会波及孩子的成长发展,这
期刊
中学时期是学生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身心的巨变,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导致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因素越来越多。近年来,承受多种压力之下的中学生经常出现严重适应不良甚至做出暴力、自杀等行为。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的问题已引起了各部门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针对新形势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