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世界各国离婚率急剧上升,据我国民政部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2004年我国获准的离婚总数是161.3万,离婚率达到19.3%;2005年我国共有178.5万离婚夫妇,离婚率高达21.7%,比2004年高了2.4个百分点;2006年的离婚夫妇则达到了191.3万对。这其中67%的离异家庭涉及到孩子。①目前在美国,离异家庭儿童占全国儿童人数的20.6%;在德国,1200万15岁以下儿童中,有250万生活在离异家庭中,在英国,有1/3的孩子生活在离异家庭中。②上述事实表明离婚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子女愈来愈多。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破碎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成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家庭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国内外研究者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述评,以期能够揭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能够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研究的述评及发展趋势
2.1研究视角由病理学向积极心理学转变
早期的国内外研究者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基于病理学的研究视角,大多数研究聚焦在父母离异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认为由于父母离婚、家庭破裂必然会对子女的学习、智力、情感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消极的影响,使离异家庭子女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家庭的子女。例如,李学容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重庆市城区离异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及身体症状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子女存在着显著差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着自卑自责、冷漠孤独、对人焦虑、冲动等心理问题。③美国心理学家J.Guidubaldi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对儿童的学业、社会性及身心健康均有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效应。④刘萍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导致儿童情绪情感的剥夺,使儿童情绪情感受到不良影响,出现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波动幅度大,消极情绪占优势,情绪情感适应过程比较长,性格缺陷严重,出现学习困难和智力落后及社会性发展不良等。⑤
基于病理学研究视角,重点关注的是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消极后果,忽视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积极心理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离异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的配对比较,来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今天的学者认为这些研究结果实际上高估了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和心理问题。⑥
近来的研究打破了先前遵循的“父母离婚——适应不良”的病理学研究模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以往的研究,从而得出与早期研究不同的新的结论。研究者认为父母离异确实会给子女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不见得都是消极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在离异前有很多因夫妻双方无法调适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有些父母和孩子把离异当作解决家庭矛盾冲突的正确方式,并在离异后尝试认真处理各方的关系,调适新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理智的离异,可能比凑合过但又无法调适矛盾的不和谐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小。⑦台湾学者彭淑华与张英陈的研究认为离异家庭子女在突破困境后,在自我成长,成熟与独立,亲子关系改善,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优势,离异家庭由母(父)等一方带着孩子共同生活,她(他)们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有相互依托的情感交流,和睦而富有亲情的单亲家庭比起冷漠或充满争斗的双亲家庭更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⑧卢健颜(2008)对河南省平顶山市离异家庭子女的调查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和正常家庭子女之间的一般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父母离异并不是造成子女学习成绩不良的根本原因。在其性格特征,人际交往等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离异家庭子女在某些优良性格或情绪方面甚至优于正常家庭子女。⑨
徐安琪通过对千余名教师的调查来研究、评估父母离异是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会从父母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少有持久的负面影响。不少孩子在家庭变故的挫折经历中成长、成熟得更快。甚至部分孩子的自理能力比一般孩子强,他们具有更多的诸如体贴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或上进心强的积极品质。⑩
Ahrons 经过20 年的纵向研究发现,约75%经历儿时父母离异的年轻人心理状况良好11。研究者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家庭破裂过渡时期的积极事件对父母离异的消极影响也起到消减和缓释作用。12认为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儿童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13
2.2研究重心由结果影响到过程影响
以往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把目光集中在父母离婚发生的短暂时期。近十几年来,研究者更加关注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过程影响,并把这个过程延长到父母离婚发生前和发生后很长的时期,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Amato等的研究认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和父母离异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在父母离异之前就已经表现出来,很大程度上是由某些被称之为“选择性因素”造成的。选择性因素包括贫穷、家庭因素、婚姻冲突、父母行为、个性特征等。14Emery 等人进行了14 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母亲违法犯罪行为、离异和儿童外部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母亲违法犯罪的历史与婚姻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有高相关。15
Hetherington最早提出系统调整观,他认为儿童生活在一个平衡的系统中,父母离异和再婚中所经历的每一事件使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每一次转变和复原都需要儿童心理上的调节,从不平衡到平衡,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应调动个体资源(自我效能感、应对技能等)、人际关系资源(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社会公共资源等多种资源,发展应对机制以适应新的生活安排,最终获得平衡状态。如果儿童缺少调整所需的资源,系统会一直处于失衡状态,其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产生了。16
以往的研究往往把离异家庭的子女看作是同质的群体,新的研究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研究者把造成离异家庭儿童发展差异的因素分为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破坏性作用,如父母的高强度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保护性因素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适应性起到保护作用,如积极的社会支持。也有研究者将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因素分为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两大类。个体变量包括离异家庭子女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及社会技能水平等。环境变量则主要包括离婚前后父母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家庭结构破坏后监护方的教养方式、家庭互动和亲子关系的质量等。17以生态学的观点综合审视各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内在机制是当前研究者的关注点。例如研究者发现某个年龄、具有某种心理特征的男孩或女孩对家庭离异的不利影响的易感性最强。18
2.3干预研究由传统心理学模式转向社会生态学模式
以往的研究中,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主要是采用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认知与行为干预。一些学者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开展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干预。社会生态系统观强调要将个体放在不同层次的交互作用的真实的社会环境系统中来研究其发展。
在干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亲子关系是子女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良好的亲子关系将会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Wolchik 等人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干预效果进行了长达6 年的追踪,发现母亲课程、母亲和儿童共同参与孩子在社区和学校的活动减少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外部行为问题的水平,还减少了酗酒和其他药物滥用的数量。19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是解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关键。例如,郑名(2006)的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完整家庭,其行为问题的产生与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关系密切。因此研究者认为对离异家庭子女行为问题的干预关键是对母亲教养方式进行干预。20
学校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因此,学校对于预防和减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学校通过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跟踪了解,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能够有效的帮助他们成长。研究发现,学校开展对离异家庭学生有针对性的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进行专业的辅导和咨询,可以有效缓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尽快调节心理状态。21学校可以把家长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家长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帮助。如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区建立家长志愿者协会,围绕“如何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等主题由家长参与讨论学习,对家长的教养方式的科学性有很大提高,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大大降低了。
王韵芬等(2003)采用了针对中学教师和家长的综合干预措施,研究表明,综合干预对改变离异家庭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有明显帮助。班主任利用班级集体优势对干预对象进行行为训练,如针对个性封闭、行为退缩的对象,老师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并有意让其担任班组干部,为班集体服务,让其体验成功的经历,树立自信。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给予学习方法指导,改善厌学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他们寻找互助对子。通过老师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积极鼓励,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情绪稳定起到很好的补偿作用。22
研究者认为,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应对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减少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研究者认为,建立专业的干预机构,利用专业人员开展各种亲子活动,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讲座,通过集体活动,让离异家庭子女了解同类群体的共同想法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并教给其有效的应对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应对效能感。如英国为离异家庭子女设立了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美国的许多州为离异父母开设了关于离异调节和教育的课程,并要求他们必须参加。23
3、研究的前景展望
3.1双向系统的研究范式
以往研究集中在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事实上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互动的双向过程,监护方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子女的特征及行为的影响。家庭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每一成员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一成员的特征和行为都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父母的抚养行为既对子女的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受子女行为反应的影响;亲子关系既受到父母婚姻质量好坏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的婚姻关系。研究子女的心理行为特征对父母的影响以指导以家庭为单位的系统干预是研究取得新进展的突破口。
3.2多元研究与理论模型的建构
从现有研究的学科领域来看,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多。要深入认识并解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今后应该采取多元的研究视角,采取综合的研究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揭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机制方面,虽然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但这些理论模型是分化的,只是揭示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要真正全面认识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内在机制,必须以生态学的观点综合审视各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3.3 加强社会生态学研究
社会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而个体的发展受其所在环境体系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民族等。近十几年来,研究者摒弃传统的病理学模型,即把目光集中于父母离异发生时的短暂时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力求在广阔而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寻找离异家庭子女心理与行为问题产生的机制。目前研究者已在干预研究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如何将影响离异儿童心理问题的诸多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的社会生态研究,是研究者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的。
3.4重视干预的系统性和效果的持久性
以往研究的干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离异家庭子女提供支持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对其父母尤其是非监护方及其他家庭成员如再婚后的继父母和兄弟姐妹等涉及较少。24家庭互动及亲子关系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的中介因素。所以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系统干预,以降低或消除离异家庭儿童对父母离异消极影响的易感性是干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离异家庭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干预过程中必须注意干预的整体性和效果的持久性,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作为一个整体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社会性支持。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①民政统计历史资料汇编.民政部计划财务司,1993:374-38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36;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09
②王世军.坚强与无奈﹒单亲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③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重庆教育学报,2005
④J.Guidubaldi ,H.KCleminshaw, J.D.Perry,&C.S.McLoughlin. The impact of parental divorce on children [J]. S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83,12:300-323
⑤⑧刘萍.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3
⑥Gordon RM. The Doom and Gloom of Divorce Resarch.Comment on wallerstein and lewis.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2005,22(3):450-457
⑦Hetherington M E,Margaret B,Gendessa M I.What Matters ?What Does Not? Five Perspectiv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Transitions and Children’s Adjustme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53(2):167-184
⑨卢健颜.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研究及其教育初探.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⑩徐安琪.一千余名教师视角中的父母离异学生.青年研究,2002,3
11 Ahron. We’re still family .New York:Harper Collins,2004
12 Doyle W k,et al.Positive Events as Stress Buffer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Families in Transi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3,32(4):536-545
13 Hetherington M 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 Divorce Reconsidered. New York :W. W. Norton , 2002 :10 - 18
14 Booth A , Amato P R. Parental predivorce relations and offspring postdivorce well - 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 2001 ,63 (1) : 197 – 212
15 Emery E R , Waldron M , Kitzmann M K, Aaron J .DelinquentBehavior ,Future Divorce or Nonmarital Childbearing , andExternalizing Behavior Among Offspring : A 14 - Year ProspectiveStud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 1999 ,13 (4) : 568 – 579
16 Hetherington M E , et al. Coping with marital transitions : A family systems perspective.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Child Development , 1992 ,227 :13 - 57
17 林洵怡 桑标.离异家庭儿童发展性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2008,31(1)163-165
18 Xiaojia G, Natsuaki N M , Conger D R. Trajectori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in divorced and nondivorced famili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 2006 , 18 (1) :253 - 273
19 Wolchik S A , et al. Six - year follow - up of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of divorce.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2002 , 288 (15) :1874 – 1881
20郑名.离异家庭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3期
21 23俞国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适应性研究.教育研究,2007年第五期
22王韵芬等.离异家庭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综合干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
24 DeGarmo S D , Forgatch S M. Early development of delinquency within divorced families : evaluating a randomiz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trial. Developmental Science , 2005 ,8 (3) :229 - 239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世界各国离婚率急剧上升,据我国民政部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2004年我国获准的离婚总数是161.3万,离婚率达到19.3%;2005年我国共有178.5万离婚夫妇,离婚率高达21.7%,比2004年高了2.4个百分点;2006年的离婚夫妇则达到了191.3万对。这其中67%的离异家庭涉及到孩子。①目前在美国,离异家庭儿童占全国儿童人数的20.6%;在德国,1200万15岁以下儿童中,有250万生活在离异家庭中,在英国,有1/3的孩子生活在离异家庭中。②上述事实表明离婚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子女愈来愈多。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破碎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成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家庭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国内外研究者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述评,以期能够揭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能够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研究的述评及发展趋势
2.1研究视角由病理学向积极心理学转变
早期的国内外研究者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基于病理学的研究视角,大多数研究聚焦在父母离异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认为由于父母离婚、家庭破裂必然会对子女的学习、智力、情感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消极的影响,使离异家庭子女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家庭的子女。例如,李学容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重庆市城区离异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及身体症状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子女存在着显著差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着自卑自责、冷漠孤独、对人焦虑、冲动等心理问题。③美国心理学家J.Guidubaldi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对儿童的学业、社会性及身心健康均有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效应。④刘萍对离异家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导致儿童情绪情感的剥夺,使儿童情绪情感受到不良影响,出现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波动幅度大,消极情绪占优势,情绪情感适应过程比较长,性格缺陷严重,出现学习困难和智力落后及社会性发展不良等。⑤
基于病理学研究视角,重点关注的是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消极后果,忽视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积极心理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离异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的配对比较,来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今天的学者认为这些研究结果实际上高估了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和心理问题。⑥
近来的研究打破了先前遵循的“父母离婚——适应不良”的病理学研究模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以往的研究,从而得出与早期研究不同的新的结论。研究者认为父母离异确实会给子女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不见得都是消极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在离异前有很多因夫妻双方无法调适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有些父母和孩子把离异当作解决家庭矛盾冲突的正确方式,并在离异后尝试认真处理各方的关系,调适新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理智的离异,可能比凑合过但又无法调适矛盾的不和谐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小。⑦台湾学者彭淑华与张英陈的研究认为离异家庭子女在突破困境后,在自我成长,成熟与独立,亲子关系改善,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优势,离异家庭由母(父)等一方带着孩子共同生活,她(他)们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有相互依托的情感交流,和睦而富有亲情的单亲家庭比起冷漠或充满争斗的双亲家庭更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⑧卢健颜(2008)对河南省平顶山市离异家庭子女的调查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和正常家庭子女之间的一般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父母离异并不是造成子女学习成绩不良的根本原因。在其性格特征,人际交往等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离异家庭子女在某些优良性格或情绪方面甚至优于正常家庭子女。⑨
徐安琪通过对千余名教师的调查来研究、评估父母离异是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会从父母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少有持久的负面影响。不少孩子在家庭变故的挫折经历中成长、成熟得更快。甚至部分孩子的自理能力比一般孩子强,他们具有更多的诸如体贴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或上进心强的积极品质。⑩
Ahrons 经过20 年的纵向研究发现,约75%经历儿时父母离异的年轻人心理状况良好11。研究者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家庭破裂过渡时期的积极事件对父母离异的消极影响也起到消减和缓释作用。12认为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儿童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13
2.2研究重心由结果影响到过程影响
以往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把目光集中在父母离婚发生的短暂时期。近十几年来,研究者更加关注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过程影响,并把这个过程延长到父母离婚发生前和发生后很长的时期,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Amato等的研究认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和父母离异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在父母离异之前就已经表现出来,很大程度上是由某些被称之为“选择性因素”造成的。选择性因素包括贫穷、家庭因素、婚姻冲突、父母行为、个性特征等。14Emery 等人进行了14 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母亲违法犯罪行为、离异和儿童外部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母亲违法犯罪的历史与婚姻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有高相关。15
Hetherington最早提出系统调整观,他认为儿童生活在一个平衡的系统中,父母离异和再婚中所经历的每一事件使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每一次转变和复原都需要儿童心理上的调节,从不平衡到平衡,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应调动个体资源(自我效能感、应对技能等)、人际关系资源(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社会公共资源等多种资源,发展应对机制以适应新的生活安排,最终获得平衡状态。如果儿童缺少调整所需的资源,系统会一直处于失衡状态,其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产生了。16
以往的研究往往把离异家庭的子女看作是同质的群体,新的研究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研究者把造成离异家庭儿童发展差异的因素分为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破坏性作用,如父母的高强度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保护性因素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适应性起到保护作用,如积极的社会支持。也有研究者将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因素分为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两大类。个体变量包括离异家庭子女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及社会技能水平等。环境变量则主要包括离婚前后父母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家庭结构破坏后监护方的教养方式、家庭互动和亲子关系的质量等。17以生态学的观点综合审视各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内在机制是当前研究者的关注点。例如研究者发现某个年龄、具有某种心理特征的男孩或女孩对家庭离异的不利影响的易感性最强。18
2.3干预研究由传统心理学模式转向社会生态学模式
以往的研究中,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主要是采用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认知与行为干预。一些学者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开展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干预。社会生态系统观强调要将个体放在不同层次的交互作用的真实的社会环境系统中来研究其发展。
在干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亲子关系是子女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良好的亲子关系将会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Wolchik 等人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干预效果进行了长达6 年的追踪,发现母亲课程、母亲和儿童共同参与孩子在社区和学校的活动减少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外部行为问题的水平,还减少了酗酒和其他药物滥用的数量。19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是解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关键。例如,郑名(2006)的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完整家庭,其行为问题的产生与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关系密切。因此研究者认为对离异家庭子女行为问题的干预关键是对母亲教养方式进行干预。20
学校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因此,学校对于预防和减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学校通过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跟踪了解,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能够有效的帮助他们成长。研究发现,学校开展对离异家庭学生有针对性的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进行专业的辅导和咨询,可以有效缓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尽快调节心理状态。21学校可以把家长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家长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帮助。如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区建立家长志愿者协会,围绕“如何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等主题由家长参与讨论学习,对家长的教养方式的科学性有很大提高,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大大降低了。
王韵芬等(2003)采用了针对中学教师和家长的综合干预措施,研究表明,综合干预对改变离异家庭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有明显帮助。班主任利用班级集体优势对干预对象进行行为训练,如针对个性封闭、行为退缩的对象,老师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并有意让其担任班组干部,为班集体服务,让其体验成功的经历,树立自信。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给予学习方法指导,改善厌学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他们寻找互助对子。通过老师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积极鼓励,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情绪稳定起到很好的补偿作用。22
研究者认为,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应对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减少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研究者认为,建立专业的干预机构,利用专业人员开展各种亲子活动,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讲座,通过集体活动,让离异家庭子女了解同类群体的共同想法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并教给其有效的应对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应对效能感。如英国为离异家庭子女设立了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美国的许多州为离异父母开设了关于离异调节和教育的课程,并要求他们必须参加。23
3、研究的前景展望
3.1双向系统的研究范式
以往研究集中在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事实上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互动的双向过程,监护方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子女的特征及行为的影响。家庭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每一成员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一成员的特征和行为都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父母的抚养行为既对子女的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受子女行为反应的影响;亲子关系既受到父母婚姻质量好坏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的婚姻关系。研究子女的心理行为特征对父母的影响以指导以家庭为单位的系统干预是研究取得新进展的突破口。
3.2多元研究与理论模型的建构
从现有研究的学科领域来看,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多。要深入认识并解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今后应该采取多元的研究视角,采取综合的研究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揭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机制方面,虽然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但这些理论模型是分化的,只是揭示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要真正全面认识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内在机制,必须以生态学的观点综合审视各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3.3 加强社会生态学研究
社会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而个体的发展受其所在环境体系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民族等。近十几年来,研究者摒弃传统的病理学模型,即把目光集中于父母离异发生时的短暂时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力求在广阔而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寻找离异家庭子女心理与行为问题产生的机制。目前研究者已在干预研究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如何将影响离异儿童心理问题的诸多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的社会生态研究,是研究者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的。
3.4重视干预的系统性和效果的持久性
以往研究的干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离异家庭子女提供支持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对其父母尤其是非监护方及其他家庭成员如再婚后的继父母和兄弟姐妹等涉及较少。24家庭互动及亲子关系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的中介因素。所以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系统干预,以降低或消除离异家庭儿童对父母离异消极影响的易感性是干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离异家庭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干预过程中必须注意干预的整体性和效果的持久性,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作为一个整体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社会性支持。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①民政统计历史资料汇编.民政部计划财务司,1993:374-38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36;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09
②王世军.坚强与无奈﹒单亲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③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重庆教育学报,2005
④J.Guidubaldi ,H.KCleminshaw, J.D.Perry,&C.S.McLoughlin. The impact of parental divorce on children [J]. S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83,12:300-323
⑤⑧刘萍.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3
⑥Gordon RM. The Doom and Gloom of Divorce Resarch.Comment on wallerstein and lewis.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2005,22(3):450-457
⑦Hetherington M E,Margaret B,Gendessa M I.What Matters ?What Does Not? Five Perspectiv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Transitions and Children’s Adjustme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53(2):167-184
⑨卢健颜.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研究及其教育初探.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⑩徐安琪.一千余名教师视角中的父母离异学生.青年研究,2002,3
11 Ahron. We’re still family .New York:Harper Collins,2004
12 Doyle W k,et al.Positive Events as Stress Buffer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Families in Transi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3,32(4):536-545
13 Hetherington M 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 Divorce Reconsidered. New York :W. W. Norton , 2002 :10 - 18
14 Booth A , Amato P R. Parental predivorce relations and offspring postdivorce well - 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 2001 ,63 (1) : 197 – 212
15 Emery E R , Waldron M , Kitzmann M K, Aaron J .DelinquentBehavior ,Future Divorce or Nonmarital Childbearing , andExternalizing Behavior Among Offspring : A 14 - Year ProspectiveStud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 1999 ,13 (4) : 568 – 579
16 Hetherington M E , et al. Coping with marital transitions : A family systems perspective.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Child Development , 1992 ,227 :13 - 57
17 林洵怡 桑标.离异家庭儿童发展性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2008,31(1)163-165
18 Xiaojia G, Natsuaki N M , Conger D R. Trajectori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in divorced and nondivorced famili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 2006 , 18 (1) :253 - 273
19 Wolchik S A , et al. Six - year follow - up of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of divorce.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2002 , 288 (15) :1874 – 1881
20郑名.离异家庭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3期
21 23俞国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适应性研究.教育研究,2007年第五期
22王韵芬等.离异家庭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综合干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
24 DeGarmo S D , Forgatch S M. Early development of delinquency within divorced families : evaluating a randomize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trial. Developmental Science , 2005 ,8 (3) :229 -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