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教育是一种决定个体稳定的发展素质所必需的社会行为,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优劣,关乎教育的成败,关乎整个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此,我们需站在民族素质的提升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其战略位置。这里只谈教育部门和学校在现有的形势下承担此项职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家庭、家长对家教指导的渴望,是家庭教育援助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和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许多家庭都把孩子成才作为家庭的第一要务,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但现实却往往与这一期望和努力相悖,有时目标越高、期望越大、付出越多,孩子教育的效果却越不理想,有时甚至酿成家庭的悲剧。众多的家长深陷这种孩子教育的目标与现实悖离的苦恼之中,急于寻找出路,却毫无办法。因此,家长渴望得到家庭教育方面有益的指导。这种内在的需求,为家庭教育援助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教育部门、学校的职责和拥有的特殊资源,使家庭教育援助成为可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教育的主导者。学校具有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式的权力,对教育的整个进程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综合性、全面性、权威性和指导性,决定着学校具有指导家庭教育的功能。同时,教育系统有专门的教育研究和指导部门,有经过专业培养、经验丰富、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原则的师资队伍,而教育行政部门具有配置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势。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有责任和能力,帮助家庭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学校、教师与家庭、家长建立起的必然联系,是家庭教育援助最经常、有效的渠道。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两方面教育相互结合、同向协调,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为了实现学校、教师与家庭、家长的沟通协调,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学校网站、校长教师信箱等形式,建立了与家长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家庭教育与外界最经常的联系,对于学校、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增强教育的效果;对于家长及时获得孩子教育信息,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都是最经常、最有效的渠道。
第四,家庭教育援助,是转化当前困扰学校和教师“问题学生”的必然选择。当前的“问题学生”是困扰学校和家庭的比较头疼的问题,这里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有道德的、有心理的,有学校教育方面的,也有社会因素影响的,但这些问题学生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绝大多数来自“问题家庭”,孩子的现实表现或行为或心理或习惯都有着深刻的家庭背景。大量的事实表明,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学校,而根源在家庭,解决问题不从家庭入手,单靠学校和老师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家校配合,针对问题的症结,从改变家长和改善家庭的生态环境上下功夫来提高教育的效果。
第一,家庭、家长对家教指导的渴望,是家庭教育援助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和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许多家庭都把孩子成才作为家庭的第一要务,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但现实却往往与这一期望和努力相悖,有时目标越高、期望越大、付出越多,孩子教育的效果却越不理想,有时甚至酿成家庭的悲剧。众多的家长深陷这种孩子教育的目标与现实悖离的苦恼之中,急于寻找出路,却毫无办法。因此,家长渴望得到家庭教育方面有益的指导。这种内在的需求,为家庭教育援助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教育部门、学校的职责和拥有的特殊资源,使家庭教育援助成为可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教育的主导者。学校具有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式的权力,对教育的整个进程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综合性、全面性、权威性和指导性,决定着学校具有指导家庭教育的功能。同时,教育系统有专门的教育研究和指导部门,有经过专业培养、经验丰富、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原则的师资队伍,而教育行政部门具有配置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势。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有责任和能力,帮助家庭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学校、教师与家庭、家长建立起的必然联系,是家庭教育援助最经常、有效的渠道。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两方面教育相互结合、同向协调,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为了实现学校、教师与家庭、家长的沟通协调,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学校网站、校长教师信箱等形式,建立了与家长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家庭教育与外界最经常的联系,对于学校、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增强教育的效果;对于家长及时获得孩子教育信息,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都是最经常、最有效的渠道。
第四,家庭教育援助,是转化当前困扰学校和教师“问题学生”的必然选择。当前的“问题学生”是困扰学校和家庭的比较头疼的问题,这里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有道德的、有心理的,有学校教育方面的,也有社会因素影响的,但这些问题学生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绝大多数来自“问题家庭”,孩子的现实表现或行为或心理或习惯都有着深刻的家庭背景。大量的事实表明,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学校,而根源在家庭,解决问题不从家庭入手,单靠学校和老师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家校配合,针对问题的症结,从改变家长和改善家庭的生态环境上下功夫来提高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