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病理分析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_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一、有关教育病理的概念
  
  教育病理一词是从医学病理以及社会病理这些概念借鉴过来的,教育病理是社会病理的一种,家庭、学校作为教育的“现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受到社会各种各样的影响。[1]学生、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员,同时又是社会的一分子。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等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制约。正因为如此,教育病理的产生,与社会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是社会病理在教育中的反映,例如在社会还不十分发达、学校还不普及的时候,教育病理表现为识字率低、教育机会不平等等等。在学校已十分普及的今天,教育病理又表现为逃学、学历主义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病理是许多教育病理的根源,教育病理会促使社会病理的深刻化。
  对教育病理的研究是从研究“教育病”开始的,就如同人的肌体一样,肌体一旦产生就有病变的可能,但是严重的病变是随肌体的发展成熟度的提高而日益严重的,教育病理也是如此。原始社会由于教育形态比较简单,就无教育病之一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肌体虽然已经发育,但人们对其依赖亦小,奢望不多,所以“教育病”也就不突出,但还是有,比如“八股取士”。只有到了近代,特别是二战以后,人们对教育寄的希望很大,所以,抱怨教育“不健康”、“不正常”的人也就越来越多。[2]既然如此,我们不免要从这病理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的“症状”入手。何谓教育病理?这里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
  1.是日本的大桥熏先生所下定义,“教育病理,简言之,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失调状态’,即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许多种脱逸行为的过程’。”
  2.日本的新掘通也认为,教育病理也是一种社会病理。“所谓社会病理是指起因于社会并给社会带来损害和痛苦的社会现象”。但是教育病理与其他社会病理不同,它是存在于教育方面的病理,必然与教育问题联系在一起。据此,他把教育病理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教育本身带来的,比如学生厌学、自杀等,可称之为教育性病理;另一种是与教育有关的病理,比如青少年犯罪、吸毒等,可称之为病理性教育。
  3.我国教育界给教育病理下的定义:教育病理是教育过程中出现偏移和失调状态。[3] 我认为教育病理是由于教育上的偏移失调在个体身上引发的失调行为而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损害和痛苦的现象。而家庭教育病理是指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偏移失调状态。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病症列举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因此,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已成为每个甚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有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在这三者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最初影响。由多子到独子的演变让父母慌了手脚,因此,在教育独生子女方面难免会出现偏移或失衡的现象。这种偏移现象正如流行病一样在社会上普遍弥散着,我们一次次在各种新闻媒体中遗憾地看到,那些被家长精心呵护的孩子,却走上了我们家长不愿看到的或不忍心看到的畸形发展之路……
  现象一:《时代商报》有一篇文章指出,6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不满意,80%以上的“问题少年”与不恰当的家长教育关系密切。而问题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中缺失“人格平等”。[4]
  现象二:1996年11月23日,吉林省某市死囚看守所,年仅20岁的死刑犯潘金海在死刑执行前将前来送“最后的晚餐”的母亲的一只耳朵咬掉并歇斯底里地嚎叫道:“我恨你……”潘金海出生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里。他是父母的独生子、命根子,也是这个家庭的“小皇帝”。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夜里他突然醒来,大哭不止,吵着要吃冰糖葫芦。东北的糖葫芦,夏天极少见到,且又是三更半夜,无奈当司机的父亲还是开着车将全市转了个遍的给儿子买了回来,而此刻的潘金海却早已进入了梦乡。
  他平时在学校里更是称王称霸,经常打同学,骂老师,旷课逃学。一次潘金海在学校打人,挨了老师的批评。泪水涟涟的回了家,母亲立刻找到校长说:“我儿子打伤了人我负责!”回家后又对儿子说:“以后谁惹你,你就给我打,打不过就跑,有妈在,你谁也别怕!”就这样,潘金海越来越霸道放荡。11岁的一天,他趁小保姆洗澡时,打烂浴室窗户,企图非礼小保姆,被潘母撞见后却训斥小保姆洗澡不检点,而他的父亲听说此事后,反而哈哈大笑:“行呀,咱宝贝儿子长大了……”
  由于父母的纵容,潘在高中毕业后的一年多里强奸少女24人,侮辱已婚女性30名,终被押上了断头台。
  现象三:“小夏非的死”,至今仍使很多人记忆犹心。1987年期末考试,平时学习用功的夏非数学成绩82分,名列全班第二,语文成绩79分,名列全班第五,夏非自知成绩没有达到妈妈的期望值,他害怕妈妈生气和打骂,谎称成绩都在90分以上,当母亲从老师那里询问到情况之后,失望的烈火被点燃了。此时此刻的妈妈爱与恨交织在一起,丧失理智地扒光了夏非的衣服,用铁制的三角大挫大打出手。疯狂的妈妈全然不顾孩子的求饶、孩子的保证,打、打、打,直到打得夏非没有了声息。就这样,夏非被爱他、疼他,把一切美好希望寄托于他的亲生母亲活活打死……
  现象四:美国加州曾有个家喻户晓的神童,名叫赛达斯,小赛达斯出生前,原为哈佛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的父亲就准备在孩子身上进行一系列教育试验。赛达斯出生后,父亲便在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地对孩子发出字母的读音,6个月奇迹出现了,婴儿已会读全部字母,接着父亲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让小小的赛达斯独自苦读,孩子过早成熟了,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四岁已经发表了四篇文章。六岁生日晚上,父亲又让儿子完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如此过分施压使赛达斯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傻笑,父亲竟忽视了这一危险的信号,继续试验,赛达斯在12岁那年,破格进入了哈佛大学,可他在16岁时的一次专题演讲中,面对着听众的热烈鼓掌,竟背过身去傻笑不止,随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尽管治愈后,他又继续上学,且取得优异成绩,但他早已对父亲的试验和人们的捧场极为反感,热切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离家出走,改名换姓,在一家酒店当了个普通店员。这个人造天才“试验”以失败告终。[5]
  现象五:有位家长要去广州出差两天,做好了饭菜放到冰箱里,让他们上中学的女儿这两天自己煮饭吃,并且走之前反复教她开煤气炉。可是父母回来之后,孩子直叫饿得发昏,家长在纳闷之余,打开冰箱,只见饭菜未动,原来是不会开煤气的开关,这孩子智力痴呆吗?绝不是,她的学习成绩优良,只是动手操作能力上表现为“弱智”。[6]
  现象六:某青年19岁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研究生,是个很有前途的青年人。学校决定送他到国外深造时,他却犯了愁:“出国学习谁在生活上照顾我啊?”原来他的父母从小望子成龙心切,从不让他干任何事,离开了母亲就无法生活。决定让他出国后,他心情非常紧张,睡梦中经常大喊“妈妈”,最后患了习惯性失眠症,后来越发严重,一听有人说“出国”二字,就浑身抽搐,久治不愈。[7]
  现象七:独生子女的作文《我恨……》,自我家从平房搬进楼房的第二天,妈妈就警告我:“楼里很乱,你一个人不许出家门,也不许别人来咱家。从今天起你活动的地方就是阳台。我独自一人站在阳台上,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恨。我开始恨这楼房,是它使我失去了自由。后来,我恨不得逃出这个“笼子”,再回到我哪个欢乐的小院子,那里有我的小伙伴,还有我的小花猫、小蛐蛐、小蚂蚱……[8]
  作文二:《我要做星星》
  我不愿做太阳,也不愿做太阳。/因为,做太阳太寂寞,/做月亮太孤单,/我要做星星,/因为星星有无数的朋友,/将星星点缀得更加美丽、漂亮。[9]
  歌谣: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现象八:北京有一位当父亲的,居然听任儿子站在自己肩膀上当众撒尿,弄得落花流水……
  现象九:天津有一位做祖父的,竟然纵容孙子用尖利的牙签在自己老脸上乱戳,导致两眼被扎瞎。
  ……
  上述让人触目惊心的现象举不胜举,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父母都只养育一个孩子,年轻的父母并没有积累下丰厚的教育子女的经验。教育的实施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对孩子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及家长教育理智的淡化使独生子女身上出现了以下问题:
  孩子蛮横、自私,在家里是老虎称王称霸,而在社会上却是老鼠;依赖性大、自理能力差,独占欲强;孩子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过度的索取父母的爱,却不知回报父母和他人;孩子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另外,还表现在消费超前、道德滞后、爱慕虚荣、盲目攀比、厌学、恐学等。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病理分析
  
  上述这些毛病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但主要原因却是家长造成的,具体原因表现在:
  (一)家庭教育观念缺乏理性
  过去一般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家庭教育有回旋余地,如果第一个孩子的教育不成功还可以在别的孩子身上得到补救,而独生子女家庭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便觉得一辈子的希望全部落空,甚至导致家庭的不和以致破裂。这种缺乏理性的观念主要表现在:
  1.对孩子的未来设计不切实际。笔者从报纸上,从身边的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大学,似乎上大学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勒紧腰带也要为孩子挑选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并对孩子提出相当高的成绩要求。为了让孩子有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常常像填鸭子一样为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却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内在因素,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得到了最佳的学习条件,自然也应取得最优的学习成绩,一旦结果达不到就会出现夏母王父之类的父母来。还有一类家长因为自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因此便将希望转嫁到了自己孩子的身上,一厢情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物极必反。
  2.把孩子当炫耀的资本。过去的人们在一起比吃、比穿、比钱多、比家用电器高级,现在呢?发展到了比孩子,比谁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学校,比谁家的孩子考了高分,比谁家的孩子上了父母期望的大学——把孩子事业上的成就当成装饰品,当成向别人炫耀的资本。如有的人看到邻居家的女儿钢琴达到了六级,眼睛红了,赶紧倾其所有,从商店里搬回一件庞然大物;听到朋友的儿子在围棋大赛中获奖,热血沸腾、心急火燎地拉着孩子到处打听哪里开办了围棋班;还有英语、音乐、舞蹈等,反正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去学什么,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家长的“为我心态”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重智力轻操作,重物质享受轻精神教育。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在高期望的支配下,家长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严重失衡,“学习成绩好,一好遮百丑”。只要考试成绩好了。什么都好说,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怎么都不行,孩子活着的意义就是考试成绩,为了取得好成绩,家长在消费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满足,从玩具到电脑无所不包,听到什么饮料食品健智健脑就会千方百计买来给孩子享受,对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全权代理了。孩子物质上唯营养化,而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智力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却减弱了。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好的方法是提高做事效率的良好前提,同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从上述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存在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和过度的干涉。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家长之所以对子女保护过度、照顾过多,是由于孩子是“独生”,家里只有一棵苗,千万不能叫独苗“出了问题”、“不安全”,于是孩子被保护起来。孩子小时,能干的,家长不让干,长大了,孩子要干,又干不了,一切都有家长“承包”下来了。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家长做得越多,孩子做得越少,直到无事可做,最后就什么也不会做。有些父母生怕孩子出现什么危险就把孩子死死地限制在“绝对安全”的地方。
  2.重成“才”轻成“人”。许多家长为孩子的升学和“有出息”,强行给孩子布置过量的作业。连星期天、节假日也要把孩子送到“星期日学校”、“暑假辅导班”、“补习班”,给孩子买复习资料、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等等,家长十分舍得投入时间、精力和财力,而在品德文明的养成方面却严重忽视了,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3.父母教育前后不一致。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都有权利和责任,但并不等于一方可以干预另一方的决定,有的家庭父亲严厉管教,母亲却时时流露出一种对孩子的歉意,父亲刚刚教训完,孩子哭泣的泪还没有干,母亲就迫不及待地将孩子叫到另一间屋中,又是发糖果又是拥抱,仿佛孩子接受的不是教育而是无端的责难和惩罚。
  (三)家庭教育结构的特殊性
  家庭结构在变化,同时与传统的社会关系相比,以前的大家庭邻里相伴的格局被独生子女小家庭的独居所代替,主要有以下两种特殊的家庭结构。
  1.“父—母—子蛋壳式的”家庭结构。一些人将“三人世界”称其为“蛋壳”。许多少年儿童沉溺于闭门看录像,玩电子游戏机,戴着耳机听音乐,处在一种封闭式的现代视听享受中,很少有伙伴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就造成了“蛋壳文化”的称谓。有的是客观环境,也有的是父母对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家长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别的孩子到自己家里来,也反对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里去,于是家庭成了一个密封的蛋壳。家长在家,孩子只好硬着头皮温习功课,家长不在家,独守空房的孩子只好与电视机相对而坐,难怪孩子说星期天是他(她)最难过的日子。有的父母星期天上班,把饭烧好后,便把孩子反锁在家里,有的因此从楼上顺着落水管爬下而摔伤,他们对家长的“闭关自守”政策自然是十分不满。[10]
  2.“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孩子”的家庭结构。与生活在蛋壳中孤独的孩子相比,另一类孩子却是生活在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孩子”的家庭结构中,他们与蛋壳中的孩子相比家里多了些“人气”,但是四个祖父辈的存在也致使父母的教育得不到实施,他们对孩子生成一种比父母更甚的隔代溺爱,他们更是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伺候,围着孩子团团转,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做错了事有祖父母们庇护,在家里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四)家庭教育方式呈现两极化
  1.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缺少爱心与粗暴的管教方式构成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类型的家庭里,家长用棍棒和责骂维系着长辈不可动摇的权威,一些文化层次不高、封建意识浓厚而且教子无方的家长用最原始的方式保持自己对子女的控制。他们认为孩子是他们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的工具,是他的私有物,“我生了他养了他,就有权力支配他,他吃我的穿我的住我的就有义务听我的。”孩子的人格、孩子的自尊、孩子的意志、孩子的权力在家长的意志面前统统被忽略不计。[11]
  2.骄纵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盲目的溺爱和疏于管束相结合构成了骄纵型的教养方式。在古代传统家庭里封建社会的家长制使家长成为“一家之主”,地位特殊、权力极大,滋长特殊化思想是专制型的家庭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而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里家长视子女为“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一家人像众星捧月一样全都围着他转,久而久之,子女也像封建家长一样产生特殊化的思想,滋生“娇、骄”二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独占欲强,变成家里真正的暴君。河南原阳发生的一起母亲被独生子女活活气死的事件,就是因为母亲把儿子捧到特殊的位置上,儿子变得十分骄横,稍不如意便大骂父母,砸家里的家具,母亲万念俱灰服毒身亡。
  
  四、迈上健康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之路
  
  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我们的家长必须看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一定要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引领孩子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幸福之路,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离不开以下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学会科学培养和关爱独生子女
  家长应帮助孩子牢固树立“做人第一、能力第二、成绩第三”的正确观念。一个人的人品比他的才学更重要,而身体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做父母的首先应该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然后在去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孩子才能走持续发展之路。另外,父母还要学会科学地培养和关爱子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爱而不溺爱。关爱,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关心和爱护,理性强、情感深、导向正、方法对、效果好;而溺爱,则是单一的、很有局限性和缺乏理性的片面呵护,是“过”与“不及”的做法,合格的父母应当关爱孩子而不溺爱孩子,在向孩子施爱的同时,也应让孩子懂得回报。
  2.融合而不游离。融合是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成长的最佳方法,而游离则是一种逃脱教育,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起寓亲情于教育、培养之中的关系,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多给予孩子更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
  3.信任而不纵容。父母要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给予独生子女更多的信任,而不是纵容,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通过信任博得子女的爱戴,这样子女有什么话、有什么事才愿意和大人说。[12]
  (二)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方法,不是没有任何作用,而我们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社会在一天天进步,今天孩子享受到了从前孩子未曾享受过的条件,他们懂的父母未必懂,因此新一代的父母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转变旧的家庭教育观念,跟上社会的进步,跟上孩子的成长。
  1.学会正确激励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激励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性,可是许多家长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以及在哪些方面激励孩子,他们认为单单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才夸奖孩子,其实激励绝不仅仅在于学习方面,还包括:激励孩子实现目标,激励兴趣爱好,激励好的品质和习惯,激励孩子善于思考,激励孩子独立自主等。可以在与孩子聊天和讨论时,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孩子有好的表现或取得成功时,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激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同时还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尽量淡化物质刺激,强化精神教育。[13]
  2.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能折射出父母的影子来,父母孝敬老人,孩子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尊重父母,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主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父母要充分利用自身榜样的力量,在邻里、朋友之间,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诚信”形象,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诚信意识。
  3.指导孩子正确的对待挫折和困难。首先要讲清道理提高认识,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古今中外每个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无数次挫折后取得成功的。其次在学习上、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创设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机会和环境,当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去帮助,而是让他自己思考,实在解决不了了,才给以辅导。生活上不要过于优越,要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最后还要帮助孩子树立“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念。
  (三)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宜人的家庭中,使孩子随时能感受亲情、感受温暖。
  1.学会尊重孩子。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尊重才显平等,只有平等孩子才会去独立思考做出选择,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选择能力,而且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二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对某事物感兴趣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不能把自己的兴趣、愿望、希望甚至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一股脑增加在孩子身上。
  2.营造刻苦勤劳的学习环境。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想要子女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的父母因为上了一天的班,回家就应该好好的放松享受一下,看电视,打麻将,而让孩子在一旁写作业,孩子们被逼着坐在了书桌旁,效果可想而知。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我的爸爸》,小刚的爸爸在幽静的灯光下认真地设计着图纸,小刚思涌如泉,小明的家里爸爸正和一些朋友打麻将,一旁的小刚心乱如麻……
  3.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目前,在许多家庭存在取代独生子女学习、生活、办事的不良现象,以至于独生子女长大后取代他们去相看对象,取代他们看护孩子,可谓无所不取代。一个已经上学一二年级的独生子女,吃饭竟然不会使用筷子,一位初中生不会用煤气炉,因此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和训练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少给别人添麻烦,促使他们长大后形成“要花钱自己挣”,相对独立、自理、自强等意识。
  另外,家庭教育还要与学校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两个不同的环境,他们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因此,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认真听取老师对孩子各方面的评价,并如实地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保障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父母生命的最好延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期望过高,过爱或过严都将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必须要科学合理,它是实施家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施家庭教育艺术化的重要标志。
  
  结语
  
  本课题主要有针对性地罗列了大量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简单地分析了其在独生子女身上引发的问题,由于时间、经验及条件的限制,只是略微点出一二,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在这方面加以深入。但就家庭教育偏移的原因分析得比较详细,当然说详细并非说全面,有许多地方也是没有涉及到的,最后就问题及原因简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给独生子女家庭带出一点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经济开发区长峰小学)
  
  注释:
  [1]卢真金.教育病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7(6):5.
  [2][3]董文军.我国应重视教育病理学研究[J].2002(1):25.
  [4]贾容韬 吴朝霞.中国家教原则[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47.
  [5][7]柳礼泉 周娟.教子方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67-76.
  [6]金舒.不要做指挥孩子的家长[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
  [8]白延贤 刘淑琴.中国家长的误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6.
  [9]柳礼泉 周娟.教子方略.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224.
  [10][11]吴垒 赵建华 田夫.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2001:190-207.
  [12]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和培养的对策.[R]吉林省人民政府,www.jl.gov.cn 2007-06-12.
  [13]贾容韬 吴朝霞.中国家教原则[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109-115.
  
  参考文献:
  [1]董文军.我国应重视教育病理学研究[J].2002(1).
  [2]周立恺 张双文.21世纪怎样做家长[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德]中泽次郎.铃木芳正,王盛安译.独生子女教育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金舒编.不要做指挥孩子的家长[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5]吴垒 赵建华 田夫.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卢勤.写给世纪父母[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7]赵志峰.家教宝典—中国家长必读的十大教子名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8][美]劳伦斯斯坦伯格,管益杰 尹莉莉译.成为优秀父母的十大法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赵健伟.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10]白延贤 刘淑琴.中国家长的误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5.
  [11]贾容韬 吴朝霞.中国家教原则[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6.
  [12]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和培养的对策.吉林省人民政府www.jl.gov.cn, 2007-06-12.
  [13]柳礼泉 周娟.教子方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8.
其他文献
家庭教育是既沉重,又轻松的事。说它沉重,你看看书店里那一本本关于家教方面的书,报刊上一篇篇有关家教方面的文章,和身边一个个为了孩子教育而焦灼的父母,孩子教育学问之深奥,真是让人望而生畏。但家庭教育又是轻松的,常见有的家长不费吹灰之力,孩子一个个念了初中,进了高中,上了大学,出息了。为什么?主要是人家给孩子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有学者说过这样的话:“事实上,父
期刊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家训作为圣贤教子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治家教子中,不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承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无一不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线与精髓。其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达到了和谐的完美统一,因而可以成为我们当代家庭教育的切入点和主旋律。  传统家训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家教子,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如何做一个
期刊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开始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并明确规定“加大小学、初中布局调整工作力度。”①,各地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有计划地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其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撤并校点的方式实现。经过六、七年的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些措施对于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
期刊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包括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如社会交往、言语表达障碍、狭窄的兴趣范围、刻板等行为方式。”[摘自《学前心理学》]  儿童心理行为研究专家姚梅玲指出:“幼儿期(3~6岁)是纠正孤独症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能在幼儿时期就能对有孤独症倾向的幼儿进行纠正,通过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培养交往能力,是大有益处的。我们班的杰杭
期刊
三个世纪以前,伟大的作家曹雪芹,经历了由“锦衣纨绔,饫甘餍美”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在贫病交加的境况下,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红楼梦》问世以来,伴随着“谁解其中味”的对知音的寻觅和呼唤,引起了三百年来人们对他的探索和应答。而且这种探索和应答应读者的眼光不同而不同。胡适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中认为, “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阁友情”。余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则说
期刊
2007年8月8日晚间,我在电视新闻里看见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正为北京奥运倒数一年而跳跃欢呼,这群孩子的影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晚夜深人静时,心底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在今日中国迈向全世界、与国际接轨之际,我们下一代的形象会是什么?我想了很久并没有清楚的答案,因为真正的答案在我们这一代父母身上:如何教育他们孩子成为什么样的新世纪主人翁?  9月,在北京,当我把自己一些想法向几个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仁提
期刊
1.自闭症概述及基注意力特征    1.1自闭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展障碍,是以明显的社会和沟通技能缺陷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模式为特征的(D.J.Cohen&Vilkmar,1997;S.l.Harris,2000)。其正式定义是1943由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首次提出的,而且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描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他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
期刊
一、家园共育概述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本着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协同教育的原则,共同担负起培育幼儿的责任,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双向性、经常性、全面性的伙伴性质的合作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园共育改变了以往幼儿教育以幼儿园为主,家庭为辅的局面
期刊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合力的必要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儿童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校外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是大教育框架中的组成部分。本文中所说的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是指隶属于妇联系统的
期刊
家庭教育是一种决定个体稳定的发展素质所必需的社会行为,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优劣,关乎教育的成败,关乎整个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此,我们需站在民族素质的提升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其战略位置。这里只谈教育部门和学校在现有的形势下承担此项职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家庭、家长对家教指导的渴望,是家庭教育援助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