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沿袭已久的“应试教育”变革为“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重视教育内容的全面和综合发展,要求各科教学和谐共处。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促进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多门功课要齐头并进,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只有优化教学结构,彰显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努力摆脱“四大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百家争鸣,然而许多表面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追根结底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区,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1.不太重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无法正确和全面地理解概念,不能把握准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的第一误区。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充分体现本质属性,需一字一句、深入浅出地探讨,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另外,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体现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很有必要的。
2.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现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具有深度和广度,方法也五花八门,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第二大误区。
3.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讲,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方法,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流利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讲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娓娓道来,学生却晕头转向。如果教师讲课一味地喋喋不休,无视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独立思考理解,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
4.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教师时常埋怨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却不知所措,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不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多层次地施教,让学生夯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其次,穿插语言应注意四大原则。
善于运用穿插语言是高中数学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怎样才能运用好穿插语言呢?“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据此,伴随教学过程的穿插语言,应按其教学内容、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集中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穿插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但是,数学教学穿插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2.三维性原则。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3.专业性原则。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它包括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名教师只有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因为教师是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强的职业。教师本身的素质包括表达能力、教态、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必须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必须热爱学生等等。
4.严密性原则。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学好高中理、化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的教学语言应当具有严密性。
最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教师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那么,学生的思维是如何产生的?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切合時宜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渠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3.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要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会尽可能地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总之,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离不开教学结构的优化,因此,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钻研本学科的精髓,努力摆脱四大误区的束缚;在穿插语言时要着重四大原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争取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素质。
首先,努力摆脱“四大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百家争鸣,然而许多表面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追根结底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区,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1.不太重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无法正确和全面地理解概念,不能把握准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的第一误区。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充分体现本质属性,需一字一句、深入浅出地探讨,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另外,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体现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很有必要的。
2.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现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具有深度和广度,方法也五花八门,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第二大误区。
3.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讲,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方法,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流利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讲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娓娓道来,学生却晕头转向。如果教师讲课一味地喋喋不休,无视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独立思考理解,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
4.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教师时常埋怨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却不知所措,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不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多层次地施教,让学生夯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其次,穿插语言应注意四大原则。
善于运用穿插语言是高中数学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怎样才能运用好穿插语言呢?“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据此,伴随教学过程的穿插语言,应按其教学内容、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集中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穿插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但是,数学教学穿插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2.三维性原则。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3.专业性原则。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它包括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名教师只有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因为教师是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强的职业。教师本身的素质包括表达能力、教态、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必须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必须热爱学生等等。
4.严密性原则。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学好高中理、化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的教学语言应当具有严密性。
最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教师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那么,学生的思维是如何产生的?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切合時宜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渠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3.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要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会尽可能地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总之,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离不开教学结构的优化,因此,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钻研本学科的精髓,努力摆脱四大误区的束缚;在穿插语言时要着重四大原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争取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