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事倍功半的情况,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感到困难重重。要搞好作文教学,就要让他们体验生活,丰富蓄积;要积极营造氛围,融入情景,培养学生的模仿创新能力;要让他们亲近自然,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参与活动,体味乐趣,提供舞台;要引导他们关注民生,培养责任感;要指导他们读书,汲取精华,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作文 教学 体验 氛围 积累 活动 关注 读书
目前中学生对作文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畏难情绪。传统教法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但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派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其实,在学生看来,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己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如果学生连写什么都不知道,那些技巧又如何表现呢?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那么,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使其“不吐不快”呢?本人在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1 体验生活,丰富蓄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写出好文章。《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应积极引导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的“活水”了。当然,教学生作文,首先还得教学生做人。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社会,帮助他人。我的学生在报上看到了月浦小学105班佘泳丰小同学身患白血病,自发在班里组织一次募捐活动。孩子们为自己能够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感到兴奋和快乐。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体会到给予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会使自己幸福的道理。后来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为——喝彩》,我班相当一部分同学写了《我为七年(1)班喝彩》,所写的就是为佘泳丰募捐的事,因为是亲身经历的事,文章写得真挚感人!
2 营造氛围,融入情景,培养学生的模仿创新能力
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模式时,遵循主体性原则,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同学们融入活动情景中去,让学生从模仿开始,积极培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作文素养。
学完冰心的《观舞记》,我让学生一边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意境之中,引起强烈的审美共鸣。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时曾说:“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变幻多姿的旋舞……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尽管连这样的大作家在美妙的艺术面前都感叹文字的贫乏,但我却鼓励学生模仿《安塞腰鼓》中一些排比、比喻句式进行仿写,写出了颇有味道的《雀之灵》赏析文字。有学生这样写:“优美的音乐,童话般的背景,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浮现在我的眼前……这舞姿,如烟似梦,仙姿绰约,梦一样的迷人;这舞姿融入了大自然,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这舞姿,如古筝的声音,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如灿烂的阳光,温暖着大地万物。”如果学生没有融入情境,没有被陶醉,怎能写出这样优美的片断呢?这些活生生的文字,又怎会缺乏创新的成分呢?
3 亲近自然,开阔视野,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美丽的大自然,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让学生赏心悦目,陶冶性情。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亲近自然,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为习作积累丰富的材料。
我在教习作《感受自然》之前,布置学生到绿化带、公园、郊外……去寻找秋天,感受秋天里自然景物的特点和人们的活动特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拍几张照片,在网上找其它季节的美景图片,并安排一节综合活动课让学生交流对秋天的发现和感受,欣赏图片描述四季的美景。学生还收集了大量的好词好句来描述春天,那次学生写下来的习作内容充实,感受丰富独特,文笔优美,一气呵成。
再如,指导学生写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我曾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游玩了汕头海滨长廊、汕头农业科技园……在游玩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情景写作指导,现场指导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仔细观察,引导他们用上优美生动的词句来描写。这次习作学生写景状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读之感觉身临其境,其乐融融。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姜还是老的辣,有过丰富的烧烤经验的林长宏同学,用他敏捷的身手,迅速的反应,把火候控制得十分妥当,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美味佳肴,让我们口齿留香,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还主动将烧烤肉往老师的餐桌上送,给我们做了好榜样。还得到了老师的啧啧称赞呢!——‘啊!’这不,刚一夸他,他便骄傲起来,竟把玉米棒点着了,都是骄傲惹的祸!”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是认知主体依靠自己经验进行建构这种主观活动在大脑中形成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注重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学生走进自然,有了自身深刻的体验,加上情景教学方法得当,不仅使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使他们受到情感熏陶,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4 参与活动,体味乐趣,为学生提供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写作舞台
每年的元旦、“五一”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教师应利用这些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学会团结协作,各展才华,体验节日意义和快乐,充实精神生活,并在活动后布置学生及时记下活动的见闻、经过和感受,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下丰富的材料。如,汕头的大型音乐烟花晚会,我要求学生观看节目,最好现场欣赏烟花晚会。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写出来的习作内容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一位同学这样描写烟花绽放的情景:“天空的烟花令人叹为观止,水上的烟花也不甘示弱,领着自己的‘代表队’也来凑热闹。‘水上芭蕾’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一束束小烟花冒在水面上,真像一个个优雅的妙龄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那‘来势汹汹’的‘水上地毯’绽放的情景更是别具一格!岸上人们的掌声不断响起,为烟花的美丽绽放喝彩,也为汕头的发展喝彩,汕头的明天会更美好!” 5 收看电视,关注民生,培养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一些老师、家长认为学生看电视会影响学习,课余一味叫孩子看书、做作业,不让他们看电视。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收看合适的电视节目,不但不影响学习,还能及时了解社会,关注国情,认识日新月异的世界,倾听不同的见解;才能充实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写作时才能旁征博引,表达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从教育学的观点看,电视是一种活动化的教科书。从来没有一种教学活动能像电视这样,使受教育者如此自觉自愿轻松地接受教育”。电视新闻、人与自然、科技博览等,都是十分宝贵的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电视这一信息媒体,为语文学习服务。如,节假日我布置学生收看《新闻联播》,记录一条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并写上几句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事,培养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收看电视节目能使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知识更丰富,让单纯的生活阅历变得多姿多彩。我布置学生写《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这篇作文,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记得有这样一宗报道:马路边因一根石柱倾斜,似乎要倾倒下来,致使车辆堵塞,严重影响交通秩序。还好,有热心人士及时向‘今日视线’反映,记者证实后立刻找到有关部门,才将石柱搬迁到别处,恢复公路往日井然的秩序。‘今日视线’这个电视节目不仅为我们排忧解难,而且还帮助我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它为我们报道了许多新鲜离奇的事件,这就是我对‘今日视线’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6 指导读书,汲取精华,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鼓励学生多读书。阅读贫乏,加之对生活缺少切实的体会与思考,也是学生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课外阅读是学生了解知识,认识世界,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重视指导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中汲取精华,丰富语言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标准·有关阅读》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我每年都要指导学生看合适的课外书。可以列出目录让学生挑,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简·爱》、《格列佛游记》……让学生从阅读中充实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还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交换看不同的书,并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谈读书的收获,兴起读好书的热潮。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作文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单靠训练是不行的;要从多方面入手,语文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认真贯彻新课标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蓄积,并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建构新的写作教学模式。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机械的,是有血有肉的,认识到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多方面去调动作文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可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2~104
2 任友群.技术支撑的教与学及其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59~160
3 吴非.前方是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29
4 朱明.玩的就是作文[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3
5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新华出版社,2002:83~85
【关键词】 作文 教学 体验 氛围 积累 活动 关注 读书
目前中学生对作文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畏难情绪。传统教法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但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派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其实,在学生看来,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己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如果学生连写什么都不知道,那些技巧又如何表现呢?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那么,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使其“不吐不快”呢?本人在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1 体验生活,丰富蓄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写出好文章。《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应积极引导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的“活水”了。当然,教学生作文,首先还得教学生做人。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社会,帮助他人。我的学生在报上看到了月浦小学105班佘泳丰小同学身患白血病,自发在班里组织一次募捐活动。孩子们为自己能够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感到兴奋和快乐。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体会到给予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会使自己幸福的道理。后来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为——喝彩》,我班相当一部分同学写了《我为七年(1)班喝彩》,所写的就是为佘泳丰募捐的事,因为是亲身经历的事,文章写得真挚感人!
2 营造氛围,融入情景,培养学生的模仿创新能力
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模式时,遵循主体性原则,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同学们融入活动情景中去,让学生从模仿开始,积极培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作文素养。
学完冰心的《观舞记》,我让学生一边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意境之中,引起强烈的审美共鸣。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时曾说:“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变幻多姿的旋舞……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尽管连这样的大作家在美妙的艺术面前都感叹文字的贫乏,但我却鼓励学生模仿《安塞腰鼓》中一些排比、比喻句式进行仿写,写出了颇有味道的《雀之灵》赏析文字。有学生这样写:“优美的音乐,童话般的背景,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浮现在我的眼前……这舞姿,如烟似梦,仙姿绰约,梦一样的迷人;这舞姿融入了大自然,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这舞姿,如古筝的声音,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如灿烂的阳光,温暖着大地万物。”如果学生没有融入情境,没有被陶醉,怎能写出这样优美的片断呢?这些活生生的文字,又怎会缺乏创新的成分呢?
3 亲近自然,开阔视野,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美丽的大自然,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让学生赏心悦目,陶冶性情。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亲近自然,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为习作积累丰富的材料。
我在教习作《感受自然》之前,布置学生到绿化带、公园、郊外……去寻找秋天,感受秋天里自然景物的特点和人们的活动特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拍几张照片,在网上找其它季节的美景图片,并安排一节综合活动课让学生交流对秋天的发现和感受,欣赏图片描述四季的美景。学生还收集了大量的好词好句来描述春天,那次学生写下来的习作内容充实,感受丰富独特,文笔优美,一气呵成。
再如,指导学生写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我曾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游玩了汕头海滨长廊、汕头农业科技园……在游玩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情景写作指导,现场指导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仔细观察,引导他们用上优美生动的词句来描写。这次习作学生写景状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读之感觉身临其境,其乐融融。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姜还是老的辣,有过丰富的烧烤经验的林长宏同学,用他敏捷的身手,迅速的反应,把火候控制得十分妥当,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美味佳肴,让我们口齿留香,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还主动将烧烤肉往老师的餐桌上送,给我们做了好榜样。还得到了老师的啧啧称赞呢!——‘啊!’这不,刚一夸他,他便骄傲起来,竟把玉米棒点着了,都是骄傲惹的祸!”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是认知主体依靠自己经验进行建构这种主观活动在大脑中形成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注重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学生走进自然,有了自身深刻的体验,加上情景教学方法得当,不仅使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使他们受到情感熏陶,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4 参与活动,体味乐趣,为学生提供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写作舞台
每年的元旦、“五一”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教师应利用这些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学会团结协作,各展才华,体验节日意义和快乐,充实精神生活,并在活动后布置学生及时记下活动的见闻、经过和感受,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下丰富的材料。如,汕头的大型音乐烟花晚会,我要求学生观看节目,最好现场欣赏烟花晚会。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写出来的习作内容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一位同学这样描写烟花绽放的情景:“天空的烟花令人叹为观止,水上的烟花也不甘示弱,领着自己的‘代表队’也来凑热闹。‘水上芭蕾’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一束束小烟花冒在水面上,真像一个个优雅的妙龄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那‘来势汹汹’的‘水上地毯’绽放的情景更是别具一格!岸上人们的掌声不断响起,为烟花的美丽绽放喝彩,也为汕头的发展喝彩,汕头的明天会更美好!” 5 收看电视,关注民生,培养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一些老师、家长认为学生看电视会影响学习,课余一味叫孩子看书、做作业,不让他们看电视。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收看合适的电视节目,不但不影响学习,还能及时了解社会,关注国情,认识日新月异的世界,倾听不同的见解;才能充实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写作时才能旁征博引,表达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从教育学的观点看,电视是一种活动化的教科书。从来没有一种教学活动能像电视这样,使受教育者如此自觉自愿轻松地接受教育”。电视新闻、人与自然、科技博览等,都是十分宝贵的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电视这一信息媒体,为语文学习服务。如,节假日我布置学生收看《新闻联播》,记录一条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并写上几句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事,培养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收看电视节目能使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知识更丰富,让单纯的生活阅历变得多姿多彩。我布置学生写《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这篇作文,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记得有这样一宗报道:马路边因一根石柱倾斜,似乎要倾倒下来,致使车辆堵塞,严重影响交通秩序。还好,有热心人士及时向‘今日视线’反映,记者证实后立刻找到有关部门,才将石柱搬迁到别处,恢复公路往日井然的秩序。‘今日视线’这个电视节目不仅为我们排忧解难,而且还帮助我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它为我们报道了许多新鲜离奇的事件,这就是我对‘今日视线’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6 指导读书,汲取精华,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鼓励学生多读书。阅读贫乏,加之对生活缺少切实的体会与思考,也是学生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课外阅读是学生了解知识,认识世界,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重视指导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中汲取精华,丰富语言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标准·有关阅读》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我每年都要指导学生看合适的课外书。可以列出目录让学生挑,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简·爱》、《格列佛游记》……让学生从阅读中充实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还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交换看不同的书,并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谈读书的收获,兴起读好书的热潮。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作文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单靠训练是不行的;要从多方面入手,语文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认真贯彻新课标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蓄积,并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建构新的写作教学模式。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机械的,是有血有肉的,认识到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多方面去调动作文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可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2~104
2 任友群.技术支撑的教与学及其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59~160
3 吴非.前方是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29
4 朱明.玩的就是作文[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3
5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新华出版社,200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