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别字“无处可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1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专家曾调查过,认为小学三年级是错别字产生的高峰期。如今实行新课标以来,由于一年级大量识字,二年级写话、写日记和语文综合性活动用字的练习机会增多,所以错别字高峰期已大大提前。随手翻开低年级学生的日记或作业,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错别字。如何才能有效降低学生错别字的“发病率”呢?我立足课堂开展了一些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幽默是马达,游戏是法宝
  低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有个孩子把“理由”写成了“里由”,我没有说什么,而是放下他的练习本,在他的文具盒、书包里搜索起来。他疑惑地问:“老师,你在找什么东西?”我说:“‘理’字还有一个王字旁,你把它藏到哪儿去了,快点把它拿出来。”笑声响起来,从那以后,同学们再也不敢“私藏”“王”字了。
  还有一次在听写的时候,有个孩子把“包裹”写成了“包果”,我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说:“麻烦你把这件衣服脱下来!”他不明其意,问:“为什么?”我说:“你可以把别人的衣服脱下来,我为什么不能把你的衣服脱下来?”他说:“我没有把别人的衣服脱下来呀!”“还说没有,你看——”我将他的练习本伸到他的眼前,指着那个“裸露”着的“包果”说道:“它已经冻得瑟瑟发抖了呢!”他这下明白了,赶紧将它的“衣服”给它穿上。从此,学生就不再混淆这两个字了。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创设幽默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识字,寓教于乐。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我们可以经常开展以下一些游戏,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1.猜字谜。如一横一竖是什么?(十)“上字边上长尾巴。(土)手脚并用是什么?(捉)太阳出现,一片青天。(晴)一顶帽子戴在眼上。(冒2.编儿歌,编故事。比如 “己、已”是很多学生经常混用的,我就编成歌诀:“己、已易分清:己字空,已字中,仔细瞧瞧就不同。”再如“幸”与“辛小学生爱混淆,可编顺口溜:“十分辛苦,换来幸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识字,在活动中无意识地达到识字的目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比较是翅膀,演示是捷径
  一些形近、音同的汉字学生的确很容易写错除了编儿歌、游戏等趣味记忆之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比较。谢切诺夫称颂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智力宝藏”,因此对形近、音同汉字进行比较对照,也有助于学生“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使学生能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记忆,在比较中运用例如,我在教学“苞”这个新字时,先让学生知道“花苞”是一种草本植物,所以上面是草字头然后出示一组形近字“火炮、水泡、花苞”进行比较,学生不难看出:“火炮”与火有关,“水泡与水有关,“花苞”与花草有关。记住了这一特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发生错误的概率就能降低了。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识记占优势,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动作演示,调动直观性较强的课本插图、电教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以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等方式,认识和感受这个字所代表的具体动作或事物,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有时候,一些比较简单的字可以用动作演示法使学生记住字形。如教“闻”时,请一个孩子打开门托着耳朵听就表示“闻”。在教学“笔”字时,我先让学生画一只自己见过的毛笔,再让学生观察,说说他画的笔与“笔”字有什么联系。学生马上在“笔”字中找到了笔身、毫毛,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画画、说说中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学生加深了对这个字的印象,以后就不容易出错。
  三、示范是关键,模仿是习惯
  学生模仿性强,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其习惯的形成,都具有模仿的因素。平时,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备课时,对所教的生字先默背笔画位置,搭配比例与整体的字形结构,难写的字先认真练几遍。教学时,对于容易写错的字要在示范怎样书写的同时讲清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有的着重说字形。比如“身”字,单用时那一撇是出头的,当它成为偏旁时,那一撇就不出头了,例如“躺”“射”“躯”“躲”“躬”等字。这样的细微处,老师在学习时不指出,不讲清,学生是很容易写错的。有的着重说词义。这一点在讲词的书写时极为重要。比如“温暖”的“暖”,有很多人会把它写成目字旁,学习此词时,应当讲清“暖”是日字旁,有了太阳,我们才感到暖暖的。明乎此,学生写错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同时,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做到按照笔顺规则正确、端正、整洁地写字,特别是第一次书写,一定要写正确,因为这时产生的错字很难纠正。田字格中的字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本,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并努力记住它。当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后,错别字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四、复习是后盾,字典是朋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一种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逐渐进行的过程。为了战胜遗忘,学生认识了字以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才能加深记忆。我常常让孩子们听写词语,听写时把形近字、同音字组成词语放在一起听写,让学生加强记忆区分。
  而有些孩子的错别字,虽被纠正多遍,可仍错。我发现,那是因为有些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记不清的字,往往不求甚解,对错别字视而不见或习以为常。这时我们就可以教孩子请教字典,及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让学生与字典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遇到不会的或区分不清的字词通过随时查阅字典,弄懂字的意思及用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觉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又减少和纠正了错别字的使用。
  五、生活是乐园,活动是舞台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开发教育资源的重要领域。我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识字课外实践活动。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与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养成随处识字的良好习惯。
  “比一比谁认字多”“小小的朗诵会”“汉字大比拼”等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过一个阶段班级里交流一下,资源共享,学生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可以评选“认字小专家”。这些有意识地引发学生自主、自由地把识字与生活相联系的做法,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当然,错别字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杜绝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很多反复。我们老师要开动脑筋,多想点子,采用活泼丰富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纠错的主人,让错别字“无处可逃”。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只有乐于学习,才会真正地学到知识,而低年级的孩子关注的是学习活动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循着这条主线,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开端开花,课堂氛围飘香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航线上的航标灯。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者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在教学伊始处便把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教师或家长)把学习者当做“非人”对待、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现象依然可见。“例如,将学习者当做‘容器’,单向、强制地向他灌输知识,而不管他是否喜欢和能否接受;或者将学生当做‘动物’对待,这突出地表现为采取类似于驯兽师训练动物表演所用的简单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教育学生;或者将学生当做‘奴隶’,就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教育者的意志;等等。”[1]对于这些浅显的忽略学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我想来,每一位教师在登上讲台时,都应是姿态稳健挺拔,语言幽默风趣,知识广博丰富,态度让人如沐春风……然而,总会有那么一些事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老师一到上课就紧张到手足无措、语言匮乏干瘪、内容苍白如纸,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总是打太极,怎么也说不到关键之处的程度。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想大家应该都亲身经历过或者耳闻目睹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应该说,内因是最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最近,季殿玉老师的写字教学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七十多岁的已退休十多年的老教师,却退而不休,一如既往地活跃在一线教学的讲台上,在写字教学的园地里精耕细作,奉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之一,古诗文教学对形成文化传承与理解之核心素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诗词歌赋、文言经典篇目,反映着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审美风尚,也或隐或显地反映着作者的道德操守、人格志向,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构建精神家园提供了可能性。只有把“文化养成”作为
期刊
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他的理想是从天子、诸侯、大夫到普通百姓,都能团结和睦,社会秩序井然,安宁祥和。  面对一个“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乱世,他的理想能既成全君意——“民归之,犹水之就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又合乎民心——“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虽百折不回却劳而无功。失望之余哀叹说:“道之不行,已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