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距成都市区约60公里的崇州市街子镇凤栖山深处,深藏着一座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千年寺庙——光严禅院。其别号“古寺”,更有“西川第一天”的美誉。
说起古寺的历史,可谓风光一时又历经沧桑。据考证,早在隋代,文帝敕赐36寺,以“常乐寺”(即今之古寺)最为壮观。据说文帝曾赐有“光大严明”匾额。诗寺于唐武宗时被毁,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由善恩和尚重建。到宋代,古寺名为翠围寺,后又重新更名为常乐寺。迨及明永乐年间,为避“乐”字之讳,蜀献王朱椿奏禀明成祖朱棣,敕赐寺名为“光严禅院”。至清代,康熙帝又特为此寺御题“光严禅院”匾额。古寺规模因有皇家恩宠而不断扩大,名声亦逐步远播。赵朴初先生生前亦为其题书山门匾额。
古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它背依高峰峻岭,青山叠翠环抱,恰似坐落在莲花中央,每个山头就如莲花的叶片。古寺四周有近千亩原始森林,生长着大量珍贵的古楠、古柏、银杏、红豆木等杂木,其中以一株1700岁的金楠最为珍贵。在建筑结构上,古寺分为上、下古寺。上古寺为清代所建,“文革”时遭受到与全国各地众多文物同样的命运。如今的上古寺满目疮痍,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神韵,但重建工作已逐步展开。下古寺大雄宝殿则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万明和尚主持重建。尽管今天的古寺略带残缺,仍有参天古树丛立而浓荫蔽日,空气清爽,曲径通幽。
古寺的神秘不仅在于其隐藏深山,还在于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历史疑案与之紧密相伴。除前面提到的康熙皇帝和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匾额外,明太祖朱元璋御笔“纯正不曲”,济公和尚亲书“南无释伽牟尼佛”,蒋介石的老师蒙古章嘉活佛题写“光明”、“严肃”,于右任先生手书“藏经楼”等墨宝,都完整地保存于寺中。此前,宋代陆游任蜀州(即今之崇州)通判时,在游览古诗之余曾赋诗赞曰:“晓入翠围寺,拥门千万峰。山空鸟自鸣,林茂鹿相从。袅袅风中过,昏昏云外钟。将归兴未尽,清啸倚长松”。在早,唐代诗人唐求在街子隐居时也为古寺题诗云:“路傍古时寺,寒落藏金容。破塔有寒草,环楼无晓钟。乱纸抢金偈,断碑分篆踪。日暮月光吐,绕门千树松”。
古寺最具神秘韵味,也最为广大信众所津津乐道的,则当属明建文帝在此隐居避祸的传说以及朱元璋幺叔“法仁”僧(法号“悟空”)肉身600年不腐的事实。当年建文帝朱允为其四叔朱棣逼宫后,下落不明。有一说称其远遁四川,流落在此寺长达数年,后被东厂特务发现,只得连夜逃走。此前,他在禅房壁上留诗一首:“沦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无声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清蒲细柳年年绿,野龙吞声哭未休。”除此之外,还有朱允卒于古寺并葬于后山之说。至于法仁僧肉身长年不腐,则不仅有人亲见,更有照片为证。法仁僧曾云游印度、西藏,奉回珍品贝叶经(现由崇州市文物管理部门保管)。他当年辗转来到古寺,为古寺的氛围所动而留下,后任住持。当时蜀献王朱椿探访古寺时得知太祖幺叔在此任住持,便奏禀成祖赐法号为“悟空”。悟空和尚对古寺贡献颇多。他潜心修炼,精研佛法,圆寂后,肉身一直坐立于灵塔之中。其方面大口,面目生动,似游离于现实和极乐两个世界之间,因此瞻仰者络绎不绝。在灵塔的神龛两侧有一副对联:“从今日回头大悟,是浮云过眼皆空”,联尾藏有“悟空”二字,故灵塔得名“悟空灵塔”。可叹的是1951年,这尊600年不毁的极富科研价值的肉身却毁于人祸。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肉身被毁前几年,街子一周姓居士因远赴西藏,临行前拍下悟空的肉身和灵塔照片以资纪念,还一直将照片小心翼翼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他在临终前亲手将照片交给当时的古寺住持灯宽老和尚。周居士用他的信念为保存祖国不可或缺的珍贵历史片段立下了一大功劳,实在是可钦可敬。
昨天的古寺,因有帝王、名人的青睐而地位彰显;今天的古寺,因有党的宗教政策而复兴有望;相信明天的古寺,必定会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韵味而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说起古寺的历史,可谓风光一时又历经沧桑。据考证,早在隋代,文帝敕赐36寺,以“常乐寺”(即今之古寺)最为壮观。据说文帝曾赐有“光大严明”匾额。诗寺于唐武宗时被毁,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由善恩和尚重建。到宋代,古寺名为翠围寺,后又重新更名为常乐寺。迨及明永乐年间,为避“乐”字之讳,蜀献王朱椿奏禀明成祖朱棣,敕赐寺名为“光严禅院”。至清代,康熙帝又特为此寺御题“光严禅院”匾额。古寺规模因有皇家恩宠而不断扩大,名声亦逐步远播。赵朴初先生生前亦为其题书山门匾额。
古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它背依高峰峻岭,青山叠翠环抱,恰似坐落在莲花中央,每个山头就如莲花的叶片。古寺四周有近千亩原始森林,生长着大量珍贵的古楠、古柏、银杏、红豆木等杂木,其中以一株1700岁的金楠最为珍贵。在建筑结构上,古寺分为上、下古寺。上古寺为清代所建,“文革”时遭受到与全国各地众多文物同样的命运。如今的上古寺满目疮痍,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神韵,但重建工作已逐步展开。下古寺大雄宝殿则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万明和尚主持重建。尽管今天的古寺略带残缺,仍有参天古树丛立而浓荫蔽日,空气清爽,曲径通幽。
古寺的神秘不仅在于其隐藏深山,还在于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历史疑案与之紧密相伴。除前面提到的康熙皇帝和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匾额外,明太祖朱元璋御笔“纯正不曲”,济公和尚亲书“南无释伽牟尼佛”,蒋介石的老师蒙古章嘉活佛题写“光明”、“严肃”,于右任先生手书“藏经楼”等墨宝,都完整地保存于寺中。此前,宋代陆游任蜀州(即今之崇州)通判时,在游览古诗之余曾赋诗赞曰:“晓入翠围寺,拥门千万峰。山空鸟自鸣,林茂鹿相从。袅袅风中过,昏昏云外钟。将归兴未尽,清啸倚长松”。在早,唐代诗人唐求在街子隐居时也为古寺题诗云:“路傍古时寺,寒落藏金容。破塔有寒草,环楼无晓钟。乱纸抢金偈,断碑分篆踪。日暮月光吐,绕门千树松”。
古寺最具神秘韵味,也最为广大信众所津津乐道的,则当属明建文帝在此隐居避祸的传说以及朱元璋幺叔“法仁”僧(法号“悟空”)肉身600年不腐的事实。当年建文帝朱允为其四叔朱棣逼宫后,下落不明。有一说称其远遁四川,流落在此寺长达数年,后被东厂特务发现,只得连夜逃走。此前,他在禅房壁上留诗一首:“沦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无声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清蒲细柳年年绿,野龙吞声哭未休。”除此之外,还有朱允卒于古寺并葬于后山之说。至于法仁僧肉身长年不腐,则不仅有人亲见,更有照片为证。法仁僧曾云游印度、西藏,奉回珍品贝叶经(现由崇州市文物管理部门保管)。他当年辗转来到古寺,为古寺的氛围所动而留下,后任住持。当时蜀献王朱椿探访古寺时得知太祖幺叔在此任住持,便奏禀成祖赐法号为“悟空”。悟空和尚对古寺贡献颇多。他潜心修炼,精研佛法,圆寂后,肉身一直坐立于灵塔之中。其方面大口,面目生动,似游离于现实和极乐两个世界之间,因此瞻仰者络绎不绝。在灵塔的神龛两侧有一副对联:“从今日回头大悟,是浮云过眼皆空”,联尾藏有“悟空”二字,故灵塔得名“悟空灵塔”。可叹的是1951年,这尊600年不毁的极富科研价值的肉身却毁于人祸。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肉身被毁前几年,街子一周姓居士因远赴西藏,临行前拍下悟空的肉身和灵塔照片以资纪念,还一直将照片小心翼翼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他在临终前亲手将照片交给当时的古寺住持灯宽老和尚。周居士用他的信念为保存祖国不可或缺的珍贵历史片段立下了一大功劳,实在是可钦可敬。
昨天的古寺,因有帝王、名人的青睐而地位彰显;今天的古寺,因有党的宗教政策而复兴有望;相信明天的古寺,必定会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韵味而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