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两股重要力量,二者唇亡齿寒、缺一不可。只有学校与家庭携手合作,思想统一,方向一致,步调协调,才能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教育合力,才会收到有效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学校;家庭;共育;一致性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家长以及老师的教育,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由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的,谁也甭想推卸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互补的关系,两者之间能够很好地弥补对方的不足之处。这些道理,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深深地知道,而家校共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一直在实行着,学校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依我之见,归根到底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达成一致性。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否一致,决定着教育的成与败。如果两者缺乏一致性,教育就会徒劳无功。换句话说,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教育上,无论是理念、步调,还是方向,只有达成一致性,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轉变观念是达成一致性的有力保证
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家长只要在家管好自己的孩子就得了,忌讳家长提出的关于教育孩子的建议,哪怕是比较中肯的意见。老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的规律,也不了解学校教育的运作,凭什么干涉老师的工作。由于教师认识狭隘,很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就轻易地把一股力量拒之门外,使教育陷入势单力薄的困境。这时,学校要对教师加强有效的培训,使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明白家校共育是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慢慢地,教师提高了思想认识,观念也随之转变了。教师消除心中的顾虑,接纳家长,正视家长的同等教育地位,从开始的难为情,觉得别扭,到后来就愿意与家长携手合作。
家校共育的另一主体——家长,他们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导致教育观念也各不相同。他们从心底里知道作为父母,自己的有责任教育好孩子的,但能付之于行动的人为数不多。的确,有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时间不多,精力不足,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管教,他们还认为自己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不懂教育方法。这种种,开始是家长的借口,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对孩子放任不管;有小部分家长尽管是专职带孩子的,但碍于缺乏方法,管不住孩子,甚至导致孩子对着干。每每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对孩子的教育得过且过,更甚者是放弃管教。因此,学校大力宣传,帮助家长从多个角度提高认识,促使他们依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专家讲座,还向家长推送一些相关的文章,给予家长正面引导,以及树立榜样。教育指导中心也每个月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指引,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家长通过不断学习,教育意识不断增强,也慢慢摸着了门道,教育孩子起来变得轻松有效,从中也获得了成就感觉,自愿自觉地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曾经是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的,对孩子言听计从,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总以“我孩子是最棒的”王者姿态,容不得别人说孩子一句不是,哪怕是老师指出孩子的错误也听不进,这样无疑是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后来通过学习,家长明白毫无底线的溺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转变了观念后,家长便能正视孩子的缺点,懂得如何去爱孩子了。但也有例外。小陈同学的爸爸长期工作在外,虽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妈妈忙于工作,交由给外公外婆照管。他妈妈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孩子高兴就行了,大人对他极其溺爱,对其放任自流,老师很难对其进行教育,导致小陈毫无责任感,不明确上学的目的,养成满身的坏毛病。这便是家校没达成一致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有效的沟通是达成一致性的重要渠道
家长与老师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他们应该是站在同一阵线上。这时,沟通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沟通,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彼此心连心。要使沟通有效,就要求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沟通的方式,要礼貌待人,说话中肯,语气平和。反之,阻碍沟通的畅顺,会造成误会,甚至矛盾,不利于教育学生。如果老师用自己的真心实意打动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家长也就能将心比心,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另外,要注意沟通的内容,切勿一味告状式地沟通,也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及时向家长反映,了解其中的原因,与家长共同商量教育之策;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向家长汇报,送上祝贺。这样,使家长感受到老师关注孩子的成长的。老师用自己的诚意换取家长的坦诚,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与老师沟通与交流了,也乐意支持配合老师的工作。这样,就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班里有个孩子——小涛,自卑孤僻,情绪不稳定,极其容易焦虑。父母远在台山工作,把其交给奶奶照顾,而奶奶年迈,精力不足,对其监管不到位,久而久之,小涛就养成了爱吃、爱玩的坏习惯,平时无心向学,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花钱大手大脚,当没钱花的时候,就去“偷”家长的,“偷”老师的,“偷”同学的。每次其干了这样的坏事后,奶奶边还钱边痛哭。我刚教他时,都是直接与奶奶联系沟通的,后来发现没效果,就联系远在台山的父母,利用电话、微信,通过语音、信息、视频等方式的沟通,使其父母知道没能陪伴在孩子身边,没尽到责任教育孩子,是亏欠了孩子,答应多通过电话鼓励教育小涛,还准备回来与小涛一起生活。这样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小涛慢慢改掉坏习惯了。
三、学生的成长是达成一致性的最终归宿
学校和家庭应该是亲密无间,志同道合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的,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校刚举行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各班都利用了家长这方面的资源,家长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得义卖摊位丰富多彩。在家长的影响与带动下,孩子们卖力地配合着,干劲十足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像一个个小雷锋!家庭与学校齐心协力,使得活动顺利圆满,更重要的是促使孩子在活动中成长。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两股重要力量,二者只有拧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前面所提到的小涛,他父母现在已经结束了台山那边的生意,回来了。父母在身边,小涛完全变了,变得安稳了,自信了,再没偷窃过了。这就是家长与老师的协调共育所收到的效果,这是可喜的,令人倍感欣慰的!
“水实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只有学校与家庭携手合作,思想统一,方向一致,步调协调,才能凝成一股坚不可摧的教育合力,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创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学校;家庭;共育;一致性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家长以及老师的教育,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由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的,谁也甭想推卸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互补的关系,两者之间能够很好地弥补对方的不足之处。这些道理,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深深地知道,而家校共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一直在实行着,学校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依我之见,归根到底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达成一致性。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否一致,决定着教育的成与败。如果两者缺乏一致性,教育就会徒劳无功。换句话说,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教育上,无论是理念、步调,还是方向,只有达成一致性,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轉变观念是达成一致性的有力保证
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家长只要在家管好自己的孩子就得了,忌讳家长提出的关于教育孩子的建议,哪怕是比较中肯的意见。老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的规律,也不了解学校教育的运作,凭什么干涉老师的工作。由于教师认识狭隘,很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就轻易地把一股力量拒之门外,使教育陷入势单力薄的困境。这时,学校要对教师加强有效的培训,使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明白家校共育是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慢慢地,教师提高了思想认识,观念也随之转变了。教师消除心中的顾虑,接纳家长,正视家长的同等教育地位,从开始的难为情,觉得别扭,到后来就愿意与家长携手合作。
家校共育的另一主体——家长,他们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导致教育观念也各不相同。他们从心底里知道作为父母,自己的有责任教育好孩子的,但能付之于行动的人为数不多。的确,有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时间不多,精力不足,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管教,他们还认为自己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不懂教育方法。这种种,开始是家长的借口,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对孩子放任不管;有小部分家长尽管是专职带孩子的,但碍于缺乏方法,管不住孩子,甚至导致孩子对着干。每每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对孩子的教育得过且过,更甚者是放弃管教。因此,学校大力宣传,帮助家长从多个角度提高认识,促使他们依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专家讲座,还向家长推送一些相关的文章,给予家长正面引导,以及树立榜样。教育指导中心也每个月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指引,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家长通过不断学习,教育意识不断增强,也慢慢摸着了门道,教育孩子起来变得轻松有效,从中也获得了成就感觉,自愿自觉地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曾经是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的,对孩子言听计从,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总以“我孩子是最棒的”王者姿态,容不得别人说孩子一句不是,哪怕是老师指出孩子的错误也听不进,这样无疑是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后来通过学习,家长明白毫无底线的溺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转变了观念后,家长便能正视孩子的缺点,懂得如何去爱孩子了。但也有例外。小陈同学的爸爸长期工作在外,虽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妈妈忙于工作,交由给外公外婆照管。他妈妈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孩子高兴就行了,大人对他极其溺爱,对其放任自流,老师很难对其进行教育,导致小陈毫无责任感,不明确上学的目的,养成满身的坏毛病。这便是家校没达成一致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有效的沟通是达成一致性的重要渠道
家长与老师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他们应该是站在同一阵线上。这时,沟通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沟通,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彼此心连心。要使沟通有效,就要求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沟通的方式,要礼貌待人,说话中肯,语气平和。反之,阻碍沟通的畅顺,会造成误会,甚至矛盾,不利于教育学生。如果老师用自己的真心实意打动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家长也就能将心比心,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另外,要注意沟通的内容,切勿一味告状式地沟通,也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及时向家长反映,了解其中的原因,与家长共同商量教育之策;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向家长汇报,送上祝贺。这样,使家长感受到老师关注孩子的成长的。老师用自己的诚意换取家长的坦诚,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与老师沟通与交流了,也乐意支持配合老师的工作。这样,就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班里有个孩子——小涛,自卑孤僻,情绪不稳定,极其容易焦虑。父母远在台山工作,把其交给奶奶照顾,而奶奶年迈,精力不足,对其监管不到位,久而久之,小涛就养成了爱吃、爱玩的坏习惯,平时无心向学,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花钱大手大脚,当没钱花的时候,就去“偷”家长的,“偷”老师的,“偷”同学的。每次其干了这样的坏事后,奶奶边还钱边痛哭。我刚教他时,都是直接与奶奶联系沟通的,后来发现没效果,就联系远在台山的父母,利用电话、微信,通过语音、信息、视频等方式的沟通,使其父母知道没能陪伴在孩子身边,没尽到责任教育孩子,是亏欠了孩子,答应多通过电话鼓励教育小涛,还准备回来与小涛一起生活。这样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小涛慢慢改掉坏习惯了。
三、学生的成长是达成一致性的最终归宿
学校和家庭应该是亲密无间,志同道合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的,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校刚举行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各班都利用了家长这方面的资源,家长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得义卖摊位丰富多彩。在家长的影响与带动下,孩子们卖力地配合着,干劲十足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像一个个小雷锋!家庭与学校齐心协力,使得活动顺利圆满,更重要的是促使孩子在活动中成长。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两股重要力量,二者只有拧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前面所提到的小涛,他父母现在已经结束了台山那边的生意,回来了。父母在身边,小涛完全变了,变得安稳了,自信了,再没偷窃过了。这就是家长与老师的协调共育所收到的效果,这是可喜的,令人倍感欣慰的!
“水实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只有学校与家庭携手合作,思想统一,方向一致,步调协调,才能凝成一股坚不可摧的教育合力,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