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作者对《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网络课堂为期两年的课堂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 结合传播学两个重要的传播模式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行为学习原理之一强化物原理、控制论中的反馈理论和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输出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交互式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关键词: 传播学角度 交互式 网络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1.引言
传播模式是传授信息行为的简化形式[1]。教学活动实际是按一定的教育传播模式进行的。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为交流服务的语言教学关键在交互[2]。交互式英语教学需要相应的交互教学模式来指导。而教学中的交互思想是对建构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例子[3]。《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是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认知主义理论指导下[4],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倡导下开发研制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然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为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最大限度地克服非英语环境进行外语教学的局限是非常必要的[5]。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便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反馈及时、情景性强等特点。本文结合传播学的几种传播模式和语言习得、教学的特点,揭示了网络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交互式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2.研究方案与过程
2.1研究背景。
在语言教学中,网络教学能让学生大量接受自然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机会。但到底该如何实施网络教学,网络课堂是否需要教师的参与?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参与?在线实时互动还是非实时互动?人机互动中的“人”与师生互动中的“师”该如何界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否仅手头上的互动就足够了?等等。笔者带着以上疑问进行了此次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网络视听说英语教学。
2.2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受试对象为笔者所在高校2005级文科的40名学生,受试者已修一年的交互式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学校采用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方式。
2.3数据和材料的收集和与整理。
1)课堂观察:通过课堂观察,逐步了解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2)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动机、自主学习和管理策略、互动情况、对该网络课程看法的调查,包括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采用了莱克特的五分量表,对于每个因素,赋予了不同的分值以区别强度。在对受试者的问卷进行总结后得出下文各表。
3)课堂观察与笔记:通过观察学生的网络课堂,理解、记录学生课堂视听说学习行为。
4)课后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真正原因。
2.4研究场地。
问卷调查在教室进行;访谈在课间休息时在教室进行;学生行为记录在网络课堂随时进行。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正确定位互动本质。
施拉姆循环模式[1]是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它体现了互动,认为互动双方建立在共同的经验基础上,把行动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6]。网络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一般有英语教师教学和管理平台、网络管理人员平台、学生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平台。交互式网络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应以人机互动中的学生与学习资料的互动为主。人机互动中“人”应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7],师生互动中的“师”应既包括英语教师也包括网络管理和辅导教师[8]。
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关键,但外部动机不容忽视。根据行为学习的原理之一强化物(指能增强行为的各种结果)原理,要提高外部动机,需要有一定的外部强化物,即用于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表扬或奖赏,且要给予及时,没有外部强化物,人们可能不会从事某种活动。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成长需要和缺失需要,而缺失需要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须得到满足[3]。在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所做的努力要适时给予肯定、赞扬、评价。
3.3实施师生在线实时互动。
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要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教师可以不用到现实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异地互动,但并不是说教师对网络课堂置之不理。“反馈”原属电子工程学上的名词,指发出去的电波的回流[9],在教学中包括为学生答疑、对学生及时评估等。根据表3,多数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
罗密佐斯基双向模式[8]强调:在任何研究中都必须同时重视信息来源、传播者和接受者,它注重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即注重双向和相互作用的传播。该模式能够很好地描述教育传播的过程,因为它包括了双方互动、反馈,并考虑到传播过程种的噪音(语言教学中可看作二语习得中的不可理解输入)。在开放式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虽然理解了单词,但对一些地道的表达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不理解,一遇到这种情况,很希望得到教师的讲解;有时受网络及语音设备等影响而导致听说活动不畅或无法进行等,需求助教师。这说明在网络课堂上,学生有时会碰到不可理解的自然语言输入,从而导致无效输出。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属无效输入,无益于语言习得。Swain认为,要想获得语法能力,语言的可理解输出是必不可少的[10]。课堂上有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输入和可理解输出,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网络课堂时间进行异地师生在线互动。
3.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应仅满足于手头上,还有待开辟视频、音频互动窗口。
在开放式访谈中,有学生说到:“我很希望能和教师、同学用英语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那样感觉很真实的。学习起来更有趣一些……”语言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著名语言学家S.P.Corder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11]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运用能力及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实施师生在线实时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应仅满足于手头上,还有必要开辟视频、音频互动窗口等。
4.结语
本研究结合前文两种传播模式和相关心理学、语言习得和教学理论,揭示了网络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交互式英语网络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反馈,注意到在互动的过程中,要减少噪音,增加有效输入和输出,需要生生、师生的及时在线互动,但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看,有待开辟生生、师生视频、音频互动窗口等。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37/85.
[2]Wilga M.Rivers.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F7.
[3]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193/189/189/109/242.
[4]樊长荣.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253.
[5]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1-122.
[6]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3/24.
[7]邢秀凤.互动: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01,(3).
[8]张亦弛.教育系统结构分析[J].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9-04.
[9]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重庆:新华出版社,1984:3.
[10]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7-162;262).
[11]Corder 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112.
关键词: 传播学角度 交互式 网络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1.引言
传播模式是传授信息行为的简化形式[1]。教学活动实际是按一定的教育传播模式进行的。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为交流服务的语言教学关键在交互[2]。交互式英语教学需要相应的交互教学模式来指导。而教学中的交互思想是对建构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例子[3]。《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是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认知主义理论指导下[4],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倡导下开发研制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然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为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最大限度地克服非英语环境进行外语教学的局限是非常必要的[5]。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便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反馈及时、情景性强等特点。本文结合传播学的几种传播模式和语言习得、教学的特点,揭示了网络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交互式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2.研究方案与过程
2.1研究背景。
在语言教学中,网络教学能让学生大量接受自然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机会。但到底该如何实施网络教学,网络课堂是否需要教师的参与?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参与?在线实时互动还是非实时互动?人机互动中的“人”与师生互动中的“师”该如何界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否仅手头上的互动就足够了?等等。笔者带着以上疑问进行了此次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网络视听说英语教学。
2.2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受试对象为笔者所在高校2005级文科的40名学生,受试者已修一年的交互式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学校采用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方式。
2.3数据和材料的收集和与整理。
1)课堂观察:通过课堂观察,逐步了解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2)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动机、自主学习和管理策略、互动情况、对该网络课程看法的调查,包括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采用了莱克特的五分量表,对于每个因素,赋予了不同的分值以区别强度。在对受试者的问卷进行总结后得出下文各表。
3)课堂观察与笔记:通过观察学生的网络课堂,理解、记录学生课堂视听说学习行为。
4)课后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真正原因。
2.4研究场地。
问卷调查在教室进行;访谈在课间休息时在教室进行;学生行为记录在网络课堂随时进行。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正确定位互动本质。
施拉姆循环模式[1]是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它体现了互动,认为互动双方建立在共同的经验基础上,把行动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6]。网络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一般有英语教师教学和管理平台、网络管理人员平台、学生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平台。交互式网络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应以人机互动中的学生与学习资料的互动为主。人机互动中“人”应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7],师生互动中的“师”应既包括英语教师也包括网络管理和辅导教师[8]。
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关键,但外部动机不容忽视。根据行为学习的原理之一强化物(指能增强行为的各种结果)原理,要提高外部动机,需要有一定的外部强化物,即用于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表扬或奖赏,且要给予及时,没有外部强化物,人们可能不会从事某种活动。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成长需要和缺失需要,而缺失需要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须得到满足[3]。在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所做的努力要适时给予肯定、赞扬、评价。
3.3实施师生在线实时互动。
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要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教师可以不用到现实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异地互动,但并不是说教师对网络课堂置之不理。“反馈”原属电子工程学上的名词,指发出去的电波的回流[9],在教学中包括为学生答疑、对学生及时评估等。根据表3,多数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
罗密佐斯基双向模式[8]强调:在任何研究中都必须同时重视信息来源、传播者和接受者,它注重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即注重双向和相互作用的传播。该模式能够很好地描述教育传播的过程,因为它包括了双方互动、反馈,并考虑到传播过程种的噪音(语言教学中可看作二语习得中的不可理解输入)。在开放式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虽然理解了单词,但对一些地道的表达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不理解,一遇到这种情况,很希望得到教师的讲解;有时受网络及语音设备等影响而导致听说活动不畅或无法进行等,需求助教师。这说明在网络课堂上,学生有时会碰到不可理解的自然语言输入,从而导致无效输出。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属无效输入,无益于语言习得。Swain认为,要想获得语法能力,语言的可理解输出是必不可少的[10]。课堂上有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输入和可理解输出,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网络课堂时间进行异地师生在线互动。
3.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应仅满足于手头上,还有待开辟视频、音频互动窗口。
在开放式访谈中,有学生说到:“我很希望能和教师、同学用英语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那样感觉很真实的。学习起来更有趣一些……”语言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著名语言学家S.P.Corder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11]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运用能力及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实施师生在线实时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应仅满足于手头上,还有必要开辟视频、音频互动窗口等。
4.结语
本研究结合前文两种传播模式和相关心理学、语言习得和教学理论,揭示了网络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交互式英语网络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反馈,注意到在互动的过程中,要减少噪音,增加有效输入和输出,需要生生、师生的及时在线互动,但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看,有待开辟生生、师生视频、音频互动窗口等。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37/85.
[2]Wilga M.Rivers.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F7.
[3]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193/189/189/109/242.
[4]樊长荣.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253.
[5]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1-122.
[6]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3/24.
[7]邢秀凤.互动: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01,(3).
[8]张亦弛.教育系统结构分析[J].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9-04.
[9]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重庆:新华出版社,1984:3.
[10]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7-162;262).
[11]Corder 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