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探求真实问题为根本特征的,学生在老师组织和指导下沿着一定的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自主掌握知识、获得方法、提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初中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阵地,是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发表观点、展示风采的重要场合,也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呈现问题,确立探究主题
初中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前提是教学的内容要有探究性,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要形成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焦点,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和再创造,把教材内容转化成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那么,如何来确立主题呢?我认为,要在教材内容和与学生联系着的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查找结合点,从中析出探究主题。
如:(1)拍照取景角最大问题:在公路的一侧从A至B有一排楼房,想在公路L上的一任何一处拍一张正面照,如何选择公路上的点,使拍摄的一排楼房的取景最大(点A与点B直线L的各种位置关系讨论)。类似问题:足球运动员在何处射门最好(不考虑其它因素)等。(2)商品营销策略问题: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解决等如何可使获利最大;对报亭买报情况调查(进价,售价,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问怎样决策收益最大等。这样的问题,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热爱,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上的探究性问题,主要应来自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在对学生提问进行归类的基础上,还要对各类问题作进一步的修饰和处理,有些提问要给它配置合适的情境材料,有些问题要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范围,围绕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在设计时还要注意能从中引出教材中的数学定理、基本结论。在呈现问题时,一般要首先要解决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主干问题和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呈现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一些典型的个性化问题摆到课堂中来。在问题的出示上,可以把教师呈现问题和学生直接提问相结合。
二、小组合作,注重探究过程
小组讨论是课堂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这种合作形式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原有的知识储存,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小组讨论使所有学生都平等享有参与探索的机会,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依靠集体智慧来解决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从而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在观点的冲突、反思、评判过程中逐步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当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的时候,课堂教学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全班讨论使学生的观点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评判,每个学生继续在冲突、反思、同化的思维运动中完成着对前面获得的基本认识的再建构。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讨论,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和探究行为延时评价,要避免过早评价、过多评价,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参加进来;当某个学生胆小、害羞、想说又不敢说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发言;当学生的观点偏离了方向或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粗暴地加以干涉,而应当机立断,采取一定的方法把学生的讨论活动引向正题。在学生围绕问题提出观点后,教师要运用简洁的语言将学生的观点概括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对发言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在讨论过程结束后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筛选、整理。
在讨论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呈现的观点进行筛选、整理,得出正确结论。对某些开放性数学问题有多个结论、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时,要帮助学生比较择优,进一步优化解题思路;要让学生将有创意的观点记录下来,并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整理;在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在学会反思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策略。
三、 延伸课外,拓展探究效果
事实上,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所有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课堂教学中又有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了了之,必然会影响一些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热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给这些问题“留条后路”是初中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要鼓励学生对尚未获得解答的问题进行再探索,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板报、刊物等)展示其探究成果。
对由于资料等不足,在课堂上未能进行充分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教师要简要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方法和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与探究主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学生则通过进一步学习教材、动手实验、图书阅览、网上查询等手段来获取材料。
对确有进一步探究价值、学生兴趣比较浓的个性化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把它作为课题来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并给予研究性学习一般方法的指导。另外,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布置学生开展一些课堂探究相关的课后探索活动。如在课堂上进行了“轴对称问题研究”后,学校正在进行大门改造,要在大门口空地上进行绿化。我便布置学生一个课后设计性实践探索题:学校要在大门口一块矩形空地上建造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圆与正方形的个数不限,并且使整个矩形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在空地中画出你设计的方案。这样的探索问题学生的确很感兴趣。
一、呈现问题,确立探究主题
初中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前提是教学的内容要有探究性,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要形成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焦点,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和再创造,把教材内容转化成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那么,如何来确立主题呢?我认为,要在教材内容和与学生联系着的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查找结合点,从中析出探究主题。
如:(1)拍照取景角最大问题:在公路的一侧从A至B有一排楼房,想在公路L上的一任何一处拍一张正面照,如何选择公路上的点,使拍摄的一排楼房的取景最大(点A与点B直线L的各种位置关系讨论)。类似问题:足球运动员在何处射门最好(不考虑其它因素)等。(2)商品营销策略问题: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解决等如何可使获利最大;对报亭买报情况调查(进价,售价,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问怎样决策收益最大等。这样的问题,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热爱,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上的探究性问题,主要应来自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在对学生提问进行归类的基础上,还要对各类问题作进一步的修饰和处理,有些提问要给它配置合适的情境材料,有些问题要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范围,围绕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在设计时还要注意能从中引出教材中的数学定理、基本结论。在呈现问题时,一般要首先要解决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主干问题和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呈现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一些典型的个性化问题摆到课堂中来。在问题的出示上,可以把教师呈现问题和学生直接提问相结合。
二、小组合作,注重探究过程
小组讨论是课堂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这种合作形式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原有的知识储存,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小组讨论使所有学生都平等享有参与探索的机会,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依靠集体智慧来解决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从而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在观点的冲突、反思、评判过程中逐步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当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的时候,课堂教学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全班讨论使学生的观点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评判,每个学生继续在冲突、反思、同化的思维运动中完成着对前面获得的基本认识的再建构。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讨论,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和探究行为延时评价,要避免过早评价、过多评价,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参加进来;当某个学生胆小、害羞、想说又不敢说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发言;当学生的观点偏离了方向或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粗暴地加以干涉,而应当机立断,采取一定的方法把学生的讨论活动引向正题。在学生围绕问题提出观点后,教师要运用简洁的语言将学生的观点概括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对发言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在讨论过程结束后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筛选、整理。
在讨论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呈现的观点进行筛选、整理,得出正确结论。对某些开放性数学问题有多个结论、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时,要帮助学生比较择优,进一步优化解题思路;要让学生将有创意的观点记录下来,并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整理;在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在学会反思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策略。
三、 延伸课外,拓展探究效果
事实上,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所有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课堂教学中又有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了了之,必然会影响一些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热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给这些问题“留条后路”是初中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要鼓励学生对尚未获得解答的问题进行再探索,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板报、刊物等)展示其探究成果。
对由于资料等不足,在课堂上未能进行充分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教师要简要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方法和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与探究主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学生则通过进一步学习教材、动手实验、图书阅览、网上查询等手段来获取材料。
对确有进一步探究价值、学生兴趣比较浓的个性化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把它作为课题来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并给予研究性学习一般方法的指导。另外,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布置学生开展一些课堂探究相关的课后探索活动。如在课堂上进行了“轴对称问题研究”后,学校正在进行大门改造,要在大门口空地上进行绿化。我便布置学生一个课后设计性实践探索题:学校要在大门口一块矩形空地上建造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圆与正方形的个数不限,并且使整个矩形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在空地中画出你设计的方案。这样的探索问题学生的确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