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庙宇里的另一个世界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人将暮未暮时分,庙瓦上的草,石兽,神像,四周的古木,便朦胧不确定起来。天色渐至灰蓝,浅浅一痕月影,似显非显地被古木的枝条托着,带着虚幻的黄。我渐进入一个迷境——古旧的庙宇、皴裂的古柏、陈腐的神像,以及它物构成的迷境,像另一个世界,我穿梭其中,旅行远足,并试图找到一个确凿的源头,进入深处。
  我喜欢人少的时候在庙里溜达,我期待与神,与仙,与佛,与鬼,与某个灵魂偶遇,或者在我的办公室里,它们从门缝里飘然而入,我会摆一桌酒,把所有的杯盏倒满,等待它们跟我擎杯同饮。或者,只需让我看见它们,哪怕短暂的刹那,但这样的情形在六年当中从未发生过。我甚至要求值夜班,希望离它们更近一些,加大遇见的可能,我用所有的夜晚来等候,它们能站到我面前,看着我酣然入睡,然后走进我的梦里,与我有某些交流。但没有,这些居住在文王庙里的神灵和逶迤而来的灵魂们,并没有任何与我交流的意向。
  在我小的时候曾捕捉到神的迹象,一个白胡子老头和一个女孩儿,他们不期而至,忽焉而去,在我脑海里铸成永久的记忆,乃至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它们的神态和衣服的色彩;我还亲眼见过“鬼魂附体”的事情,我邻家嫂子昏倒在巷子里,被人发现抬回家中,恢复知觉后开始说胡话,说什么:11岁就被车压死的事,天冷了,俺娘也不给我送件棉衣裳……有经验的人看出她中邪了,便找来桃树枝抽打她驱邪,她竟像个孩子似的在院子里撒欢地蹦跑,那形态和口吻完全不是一个四十岁成年人的习性;我的祖母98岁,在离世前的几个月,她在夜里频繁地跟那些故去的灵魂们汇合,他们彼此问候,快乐地聊着家常。早已糊涂成糨糊的祖母在黑夜里机警而灵敏,她能将故去亲人们的名字、辈分、他们之间曾发生的事件说得一清二楚,她热情地招呼已故的亲人,恍惚间风吹得屋门有开阖之声,让全家人都觉毛骨悚然。
  我确定文王庙里有神,神不在彼岸,它就在身边。每当我身在其中,看着那些神像或丰满润泽,或瘦骨嶙峋,个个鲜活生动,就会强烈地感觉到,它们的衣袂包裹着沸腾的心而非草木混合的泥胎,它们惟妙惟肖的表情,仿佛是因为我进入大殿而骤然停止交谈,连呼吸也在瞬间定格,衣袍间却仍保留着摄氏36度的体温。
  文王庙正殿供奉的是周文王,辅殿供奉着伏羲和姜子牙,因为姜子牙册封了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所以,文王庙内的神像庞杂,人、鬼、神齐聚一堂,两两相安,和平共处。更多的时候我把它们当艺术品,以赏玩的目光打量它们,菩萨、罗汉、金刚、天王,那动人的眉弓、眼眸、鼻翼、唇线、面部轮廓,到衣饰佩戴与手持的法器所组成的各种曲线交叠错落,完美的弧线贯彻始终,工匠们将无所不能的力量与无所不包的美德,连同俊美或者威严的外形都赋予了神祇,神祇的每一个细小的毛孔都渗透了古人诗性的品质。
  人类用泥土塑造神,不仅仅是因为泥土具有可塑性,更主要是来自“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的创作灵感,奥妙无穷的泥土孕育了人类的生命,那么它也能孕育神灵,在世人心里,神灵有着与凡人一样的肉体和情感,它甚至是人的一部分,它甚至就是人,比如:文王、姜子牙、托塔李天王、哪吒、关羽、岳飞、秦叔宝、尉迟恭等等,人类把对偶像的崇拜逐渐转化为神,把具有大智慧大能力的人奉为神灵,歌颂他们的美德,并使他们具有某种魔力来佑护人间。
  天道生神,神造凡人,人死为鬼,鬼死为聻。生命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生生息息,轮回转化。相传,宇宙有20个平行世界,有36维空间,是由人、鬼、神、兽组成的,这四类物种虽然同属一个世界,但各有各的生活空间、轨道乃至生存方式。有一天,现世的人,都会步入鬼界,据说,在那里将承受许多无法承受的磨难,才可能被超生,圣人步入神界,善人转世成人,而恶人只能投胎入兽界或者为聻永世不得超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就有什么样的生存空间。
  我相信善恶有报,相信头上三尺有神灵,也愿意相信有前世和来生。如果生死只是表象,而不是实质,好比船到对岸,弃船上岸,是从船上消失又出现在岸上的一种过渡,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生命的轮换仿佛金蝉脱壳,仿佛破茧化蝶,仿佛鱼跃龙门,仿佛拔毛断喙,鹰获重生,仿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将是生命哲学至妙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死亡不再让人太过忧伤和恐惧,面对挫折和磨难也能保持乐观和宁静的心态,“以出世之心,精進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神祇在我的思想概念中就是具有法力可以掌控天上人间的神仙,而不是佛理或复杂的思想体系。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道教徒,更不是基督教徒,我不喜欢被任何教条和规则把持和控制,我不想被主宰,不想让心灵戴上枷锁而失去灵动和生机。我上香,磕头,祷告,盲目地执行着千百年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敬神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命定的、遗传的信仰,当然,我也永远不会把这些习俗叫做信仰。
  我在岳飞庙工作了十八年,调到文王庙已有六个年头,二十多年都是在古庙里度过的。那些亦人亦神的塑像,带着被岁月磨损的印迹,和我出现在同一时空里,我知道,它们离我很遥远,它们多彩的生活存在于另一个空间,只是以固态的形式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们互为镜像,像鱼缸里的鱼,有一股暗流在我们之间涌动,我幻想有一天惯性会让我们冲破这面鱼缸,面面相觑。
  人们常说物老成精,文王庙内的每一棵柏树、每一株蓍草、每一块石头都有着上百或上千年的历史,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飞舞着看不见的生灵,仿佛天堑,横亘于看不见的气流之中。多少年来,我与它们一直是擦肩的,它们的衣襟飘忽如眼神,我一收手它就出现,我一伸手它就倏忽不见,想抓也抓不住。“神出鬼没”无疑是大自然最不确定之物,是善变者之象征,它们影影绰绰,模糊而让人生疑。
  有一年女儿高考,我怀着徒劳的担忧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就去庙内烧香祭拜,暗自祷告女儿能够顺利考上重点大学。在凭借自身力量不能解决人世的难题时,便将所有能想到的能量,聚集在神祇身上,因为有了神祇的存在,遐想者的孤独就不再是空无的孤独,毕竟有什么东西可以承载所有的希望和不安。   我喜欢闭馆之后再到庙内祭拜,这个时节没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打扰,众神可以静心听我述说。夕阳西下,暮色四合,阳气开始下沉,阴气上升,正是天地交合之际,有什么东西在暗自酝酿,让人有森森的感觉。夜色中的文王庙是阴性的、含蓄的,仿佛是那座辉煌庙宇的黑白底片,这是另一个文王庙,与白天游人如织的文王庙完全不同,我感觉自己所处的并非人间所在,而是另一个世界,有尊卑,有长幼,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如同熙熙攘攘的人间。在纷乱的暗影里我感知到一个目光的注视,慌乱地忽闪、错置。我无法勾勒它,它匿在黑暗中,表情诡异,盯着我的脸看。我竭力保持镇静,加快步伐离开,它紧随其后,我走它就走,我停它也停,我的后背感受到了被一个目光长久注视着的压力,它诱发了我原始的恐惧,我听见寒毛嗞嗞地在我身上摇曳。我不知道“它”和我的精神怎样联系起来,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灵魂的触角可以伸到身体范围之外,使我们能预感到另一个空间另一个物种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看见它,但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别的器官。
  量子力学相信物质因测量而产生,心动的本质也是一种测量,通过量子力学许多无法直觉想象出来的现象被精确地计算出来。浅陋的我看不懂量子力学里专业的学术用语,更无法用来计算我“意识”到的物种是什么属性,但我坚信它的真实,坚信我的第六感觉,我触及到了一个灵魂,它消失、弥散的微量元素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悄然复活,就像电流通过导体一样,链接到我,蛰伏于我身体深处的怯意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如同蛇感觉到了地震波的振动。
  我暗自嘲笑自己是叶公好龙,为什么我对它们感到恐惧,又渴望走近?我悄然逃开,此刻又想返回去寻找它,然而一切需要契机,再定睛看眼前的景象,只有葳蕤的树木和宫殿的暗影,那诡异的目光,仿佛是我产生的错觉,是我虚构的来历与行踪,那目光像幻觉一样不真实,也像太过强烈的真实使人产生幻觉,我的幻觉和记忆混淆起来,它们彼此延伸,重叠,错位,它们抗击现实,也支持着现实。记忆是已经死亡的现实,它常常被夸大,或者缩小,我不知道是我用文字将幻觉复活,变成了现实,还是那些暗自发生的事物散发的气息被我感知到,从而使我错误地把它们当作幻觉写到了纸上。
  我相信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被凭空捏造出来,想象无论多么天马行空,恐怕都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鬼神的故事以其海量的体积,进入各式各样的书籍,跨越了中国从上古时期直至今日的全部历史,被人无数次地复述。不仅仅是在古代中国,在古希腊、东亚、西亚、北非、南非、美洲、澳大利亚等地都有类似的神话传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传统,人类的想象力竟如此惊人的一致?在那古老的时代,神话不可能穿越一个个大陆,如此大面积地流通,再高明的统帅,也不可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为地保证如此高度的一致,那么,我们只能从逻辑上推测是古人发现了神的踪迹?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这和我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但这种观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了,可能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经历了波折,得過,失过,才慢慢懂得,人需要一尊佛,当我们的精神无可依托的时候,无路可遁的时候,寄托是精神的必须。就譬如我内心的焦虑,找谁诉说呢?这一处暗伤找不到一个好的外科大夫,找一个轻描淡写的敷衍者也无济于事,众生颠倒,除了神祇,谁又能值得托付?这样的托付,更像生命的稻草,凭空抓了来救赎自我。
  我进入大殿,燃香,叩拜,祷告。人和神之间的交流,通过绵延的香火,在香箔浓郁的气息间摇摆,一切都是细微的,看不见的揣测,你或许有所察觉,或许一无所知。我想,在神像看似麻木的傩面下,它的神经可以敏锐地接收和分析来自人间的祷词,然后在预订的时间捧出它的恩赐或惩罚。文王若有若无的微笑令我感到安妥,仿佛我所有的忧愁与痛苦,他都了然于心,神的存在使世界充满美好的幻象,并有实现愿望的种种可能。
  女儿顺利地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南开大学,所有人都认为是孩子刻苦学习的必然结果,神祇的功劳因缺乏证据支持而沦为假设,但在我内心却坚持认为女儿之所以能考出有史以来的最高分,绝对是文王的旨意。世界本相如此繁复,万物的微妙关联也不像经验世界那样直观和简单,总有许多秘密掩藏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挑战我们业已形成的常识。
其他文献
1  我到警局时,向南和他那几个狐朋狗友还在跟值班警察胡搅蛮缠,质问他们为什么在荒漠上飙车也算危害公众安全?下半夜三点的边城公路,连个鬼影子都没有,危害野羚羊迁徙吗?  我去交罚金,登记的工作人员是新来的,还不理解边城简单粗暴的行事风格,瞥了我一眼说:“次生人?”  “是。”  “原则上次生人不能作为保释人。”  “原则上而已,就不能通融一下?难道你喜欢留他在拘留室胡说八道浪费时间?”  向南的车
期刊
1  燕子出嫁时,提出带上娘家的豆腐盒。豆腐盒,也就是做豆腐用的一套家伙。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木头做的,经年累月做着豆腐,板面已经黄旧了,做工也没见讲究,榫眼大一个小一个,边沿还留着刨痕,用了这些年都没磨平。  可是对燕子的要求,妈没有立刻答应。她低着头,默默收拾着盒子里切好的豆腐,好像没有听见女儿说的话。还是哥哥开了口,哥哥先跟妈说,妈,爸走后,是燕子帮着家里做豆腐卖豆腐,这些年累着燕子了,燕
期刊
缪克构,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1974年出生于温州,主要作品有诗集《盐的家族》,长篇小说《漂流瓶》《少年海》,自选集《渔鼓》等十几种。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中国长诗奖以及上海长江韬奋奖、上海文学奖、上海文化新人獎等。现为文汇报社副总编辑。  小人书  在家旁边的小弄堂被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取代之前,我在拥挤的小马路旁淘到了近百本小人书。这些半新不旧的小人书摊
期刊
狗叫笨笨,是一只白底花色的短腿狗。三年前,我二哥用麻袋把它套好,坐车到邻镇放掉,几天后的一个凌晨,我二哥听到门被碰撞的声音。门刚开一条缝,它就飞窜进来,并直接上楼。我二哥心亏,受了一条狗好几天白眼。  经此一遭,笨笨在家里的地位算是保住了,并且生下一波波的小狗。刚生完小狗的笨笨,眼神总是变得特别,既有母性的温柔,又有疲惫和哀伤。它的孩子可没有它那么会抗争。不论它们看起来有多么洁白可爱,我二嫂总是及
期刊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崇高感是由压抑转到振奋,观赏者的心灵处于动荡状态。基于此,他将崇高分为两类,一类是数量上的崇高,源于对象的体积无比大;一类是力量上的崇高,源于对象巨大的力量和气派,引起恐惧感和憧憬。如果将康德这—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军垦事业,倒是颇有意味。  建国初期,为了祖国建设和发展,王震将军率领10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入天山南北,加上近十万国民党的起义军队,近20万人,在茫茫戈壁荒漠上挖出数万
期刊
共和国最初的十七年,物质生活也许不那么称心,甚至还要饿肚子,但是精神上我们是充实的,十七年的文学是最丰裕的精神宝库,十七年文学最大的成就是长篇小说,小说是我们这一代与共和国同龄人的最爱。啊,我的十七年小说。  八十年代,个人与时代,均喘息稍定,我开始搜罗1966年以前出版的经典长篇小说,范围限定在我少年时代读过的。这里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好像最初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内部传出来的: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期刊
到花都看地的时候,一个貌不起眼的人也像乔宾一样,对饭后的肢体运动兴味寥寥,这人在晚餐桌上喝汤吃饭饮茶抽烟,除了不喝酒以外,一切都很正常。除了脸上两只眼睛彼此挨得较近以外,一切都很普通。假如是在车间、食堂或者流水线遇见,乔宾肯定无法认出,然而,因晚宴结束的一句话,他注意起周总的这个手下。  那一天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在南方八月的最后一点阴凉里,乔宾应厂商周总之邀,特地独自来花都看地,虽然谋划在南方再建
期刊
斯拉夫科·雅涅夫斯基(Slavko Janevski, 1920-2000),马其顿著名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同时也是马其顿几家重要文学刊物的创始人和编辑。他生于斯科普里,在这座城市里读高中时即成为少年杂志《先驱》的编辑。他在二战时开始写诗,19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血染的花环》,从那时起,他先后出版的诗集有《青春的铁路》(1946)、《诗》(1948)、《爱琴海火药的童话》(1950)、《
期刊
一  雁荡山东濒乐清湾(古称白沙海),“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践形诡状。”  我的家乡玉环岛与雁荡山隔海相望,我第一次见到雁荡山,是念中学时的一次春游。读了沈括的《雁荡山》后,同学们向往“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的美景,终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横渡乐清湾,走进雁荡山。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景称为“雁荡三绝”,数龙湫最偏
期刊
小赵老师  小赵老师短头发,圆圆脸,总是微微地笑着,很和气的样子。她最早是我读幼儿班的老师,也是整个村小幼儿班唯一的老师。十几个吵吵嚷嚷的小孩子在一起,听课,做操,游戏,打闹,一切都要她来操劳。记得她从不责骂我们。那时还没有电话。有小孩把大便拉在裤子里,她就得跑到这个孩子家里,问家长拿洗换的衣裤。  我小时候话不多,生人跟前总有点腼腆,却很喜欢小赵老师,什么事都愿意说给她听。有一阵,我的父亲去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