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簿”的定位决不是让杂志成为一笔定企业生死的花名册,而是期望《E药经理人》杂志的产业报道,直击本质,写透企业为何荣耀为何颓败。
有一次去采访一位资深投资人,问到他们是如何对产业未来发展做出预判并选对投资对象的,他blabla讲了很多,但我对他的结束语一直记忆深刻,他说:“其实这些对产业发展的判断你们很有发言权,因为我有时是通过阅读《E药经理人》杂志的文章结合自己在产业中的工作积累,来认识产业并判断趋势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从研发转岗去做BD的朋友,看完《E药经理人》杂志三周年出的一套书,尤其把《制药大国启示录》连续读了两遍之后,对我感慨道:现在我堪称是医药产业的半个专家,肚子里的故事够我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侃侃而谈了。
我还想说另外一个故事。同事参加会议的时候遇到一名《E药经理人》的读者,聊天时问到近期读到的文章中,对哪一篇印象深刻。这位读者说,这一篇,说着便从包里抽出两张纸,上面是杂志一篇文章《寸“岛”必争》的复印版。
这些我都会理解成为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肯定的鞭策。四年的时间,杂志确实建立起了非常大的一个案例库,但这还远远不够,不仅是企业案例的数量不够,对每一个案例剖析的深度也不够。说的再狠一点,我期望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我们杂志的所有案例的报道能够达到企业“生死簿”的威力。
但“生死簿”的定位决不是让杂志成为一笔定企业生死的花名册,而是期望《E药经理人》杂志的产业报道,尤其在做企业案例分析时,直击本质,写透企业为何荣耀为何颓败。这些报道首先应该成为一份企业案例的诊断书,继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参考资料,然后成为企业的“生死簿”。当企业发展中遇到困惑,翻开杂志便可以从某一篇报道中找到解决的灵感。
这绝对是一份压在所有编辑、记者身上沉甸甸的期许,也是诸同仁野心勃勃的目标。目标的重量能成就每一篇报道的重量,从而使得《E药经理人》在读者的心中更有份量。
还好,巡视2012年“打通产业链”板块所有企业案例的报道,可圈可点者有之,像《珍稀药材替身生存录》、《去年那场风花雪月的总经销》、
《南京医药的“医院经”》、《九芝堂难题》、《美敦力:慢慢本土化之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份企业案例的诊断书、参考资料,但它距离“生死簿”的终极目的还有差距。
差距才是最让人欣喜的地方,有差距才有进步的动力。而如何填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需要靠两方的努力,一是自身的多读多写多练,二是与产业现实的多接触多参与多关注,并带着思考与热情。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舞台,这里不止能够展示出你所认识、你所接触、你所热爱的医药产业,也是展示自身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认识产业,产业认识我们。
有一次去采访一位资深投资人,问到他们是如何对产业未来发展做出预判并选对投资对象的,他blabla讲了很多,但我对他的结束语一直记忆深刻,他说:“其实这些对产业发展的判断你们很有发言权,因为我有时是通过阅读《E药经理人》杂志的文章结合自己在产业中的工作积累,来认识产业并判断趋势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从研发转岗去做BD的朋友,看完《E药经理人》杂志三周年出的一套书,尤其把《制药大国启示录》连续读了两遍之后,对我感慨道:现在我堪称是医药产业的半个专家,肚子里的故事够我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侃侃而谈了。
我还想说另外一个故事。同事参加会议的时候遇到一名《E药经理人》的读者,聊天时问到近期读到的文章中,对哪一篇印象深刻。这位读者说,这一篇,说着便从包里抽出两张纸,上面是杂志一篇文章《寸“岛”必争》的复印版。
这些我都会理解成为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肯定的鞭策。四年的时间,杂志确实建立起了非常大的一个案例库,但这还远远不够,不仅是企业案例的数量不够,对每一个案例剖析的深度也不够。说的再狠一点,我期望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我们杂志的所有案例的报道能够达到企业“生死簿”的威力。
但“生死簿”的定位决不是让杂志成为一笔定企业生死的花名册,而是期望《E药经理人》杂志的产业报道,尤其在做企业案例分析时,直击本质,写透企业为何荣耀为何颓败。这些报道首先应该成为一份企业案例的诊断书,继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参考资料,然后成为企业的“生死簿”。当企业发展中遇到困惑,翻开杂志便可以从某一篇报道中找到解决的灵感。
这绝对是一份压在所有编辑、记者身上沉甸甸的期许,也是诸同仁野心勃勃的目标。目标的重量能成就每一篇报道的重量,从而使得《E药经理人》在读者的心中更有份量。
还好,巡视2012年“打通产业链”板块所有企业案例的报道,可圈可点者有之,像《珍稀药材替身生存录》、《去年那场风花雪月的总经销》、
《南京医药的“医院经”》、《九芝堂难题》、《美敦力:慢慢本土化之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份企业案例的诊断书、参考资料,但它距离“生死簿”的终极目的还有差距。
差距才是最让人欣喜的地方,有差距才有进步的动力。而如何填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需要靠两方的努力,一是自身的多读多写多练,二是与产业现实的多接触多参与多关注,并带着思考与热情。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舞台,这里不止能够展示出你所认识、你所接触、你所热爱的医药产业,也是展示自身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认识产业,产业认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