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化学这门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的工作就不能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上,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化学思维,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完善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情境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新课改以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了教师需要完成的和追求的重要目标。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它获得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并成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式。课堂导入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至关重要,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法展开化学教学工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例如,学生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的相关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将自己去乐山旅游拍到的乐山大佛图片呈现出来,并讲述旅游途中人们关于大佛的一些猜测,同时鼓励学生分析一下“乐山大佛鼻翼和脸蛋上的灰黑色物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对上述问题也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教师随之又将湖泊中鱼虾死亡、建筑物腐蚀等现象列举出来,并由此引出“酸雨”以及硫等内容,为后续深度讲解硫和氮的氧化物奠定基础。在讲解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高效获取化学知识。情景化的导入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够促使學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对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率以及化学核心素养可谓是意义重大。
二、注重知识整合,强化化学推理
高中化学课本有很多内容。如果不加以整合,知识不仅零散,而且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整合应该是一个多种思维的知识重构过程,包括深层思考、证据推理、联想等,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和概括。对知识的加工和整合,最能体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情况。例如,在讲授“乙烯加成反应”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出现褪色的现象,学生猜测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然后,引导学生从乙烯和溴的分子结构来分析和理解反应原理。这时,用球棍模型形象地表示反应时化学键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写出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指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推测在一定条件下,乙烯分别与氯化氢、水和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产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化学方程式成为具有“灵魂”的载体,而不是一个深奥、难以理解的符号,这样学生可以轻松地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学习体验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活动。
三、化学实验教学,树立探究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此可知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认真学习课本,充分探寻探索性实验课题。我们的课本是化学知识的集合,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已经知道结果,再进行验证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要求教师进行研究和改进,将可以改为探究式改进的实验,或设计新的探究式教学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习题也可以进行设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结合生活情境,加强社会责任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设情境,首先,要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其次,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共同的热门话题和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情境创设的效果最佳。最后,基于生活实际问题解决式的情境创设是教学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方法。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体现了化学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使学生养成应用化学知识思考生活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酸雨是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二氧化硫是引起硫酸型酸雨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的内容时,应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酸雨的形成、危害及相应防治方法。通过对酸雨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学习和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贯彻。
五、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快速提升的教学手段。化学学科知识本身就是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因此,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化学知识获得的方式,也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应用科学思维思考和解答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相关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将铁制品的腐蚀以及橡胶老化的图片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图片中的化学反应认识到各种反应的速率之间的差异。教师也由此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和计算方法等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创设出探究环境,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探究环境中,并且亲自动手研究温度、催化剂、浓度等因素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增强,并在动脑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为深度探究化学知识以及化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来开展教学活动,它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的日常发展更符合社会期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认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45-48.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02):3-7.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的工作就不能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上,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化学思维,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完善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情境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新课改以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了教师需要完成的和追求的重要目标。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它获得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并成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式。课堂导入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至关重要,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法展开化学教学工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例如,学生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的相关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将自己去乐山旅游拍到的乐山大佛图片呈现出来,并讲述旅游途中人们关于大佛的一些猜测,同时鼓励学生分析一下“乐山大佛鼻翼和脸蛋上的灰黑色物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对上述问题也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教师随之又将湖泊中鱼虾死亡、建筑物腐蚀等现象列举出来,并由此引出“酸雨”以及硫等内容,为后续深度讲解硫和氮的氧化物奠定基础。在讲解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高效获取化学知识。情景化的导入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够促使學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对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率以及化学核心素养可谓是意义重大。
二、注重知识整合,强化化学推理
高中化学课本有很多内容。如果不加以整合,知识不仅零散,而且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整合应该是一个多种思维的知识重构过程,包括深层思考、证据推理、联想等,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和概括。对知识的加工和整合,最能体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情况。例如,在讲授“乙烯加成反应”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出现褪色的现象,学生猜测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然后,引导学生从乙烯和溴的分子结构来分析和理解反应原理。这时,用球棍模型形象地表示反应时化学键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写出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指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推测在一定条件下,乙烯分别与氯化氢、水和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产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化学方程式成为具有“灵魂”的载体,而不是一个深奥、难以理解的符号,这样学生可以轻松地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学习体验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活动。
三、化学实验教学,树立探究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此可知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认真学习课本,充分探寻探索性实验课题。我们的课本是化学知识的集合,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已经知道结果,再进行验证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要求教师进行研究和改进,将可以改为探究式改进的实验,或设计新的探究式教学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习题也可以进行设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结合生活情境,加强社会责任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设情境,首先,要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其次,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共同的热门话题和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情境创设的效果最佳。最后,基于生活实际问题解决式的情境创设是教学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方法。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体现了化学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使学生养成应用化学知识思考生活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酸雨是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二氧化硫是引起硫酸型酸雨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的内容时,应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酸雨的形成、危害及相应防治方法。通过对酸雨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学习和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贯彻。
五、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快速提升的教学手段。化学学科知识本身就是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因此,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化学知识获得的方式,也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应用科学思维思考和解答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相关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将铁制品的腐蚀以及橡胶老化的图片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图片中的化学反应认识到各种反应的速率之间的差异。教师也由此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和计算方法等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创设出探究环境,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探究环境中,并且亲自动手研究温度、催化剂、浓度等因素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增强,并在动脑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为深度探究化学知识以及化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来开展教学活动,它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的日常发展更符合社会期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认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45-48.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