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问题式教学法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究,开发学生潜能,从而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即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活动,对“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实施过程进行探索分析,以希望能够提出相关见解,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问题;教学有效性
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思考,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施。
一、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问题
备课是对教学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课堂的问题设计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注重对课堂问题作精心设计。
(1)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要做到这点,必须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重点、难点入手设计问题。例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中,君主立宪政体是重点,理论性比较强,但教材中没有直接讲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很多学生不理解。我就从英国现任的伊丽莎白女王入手,设问: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元首,她掌握英国政治的实权吗?她的哪些权力受到了限制?受到谁的限制?这种新型政体对英国、对世界有什么影响?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这比教师的讲解印象更深刻些。
(2)设计的问题要联系实际生活。教学中提倡多问“为什么?”但又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以防使学生失去兴趣。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如何把握问题设置的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使教与学结合地更为流畅呢?这就要求教师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教师设疑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因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必须清楚、明晰。如果总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问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学生就没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了。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可以先问学生:谁家或亲戚家有土地?种的有什么?种的东西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还是别人规定的?收获后能拿到市场上买吗?他们承包的土地能买吗?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学生在这样的设问中轻松掌握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3)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人的认知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且具备相关价值。首先,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其次,不断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最后则通过层层深入形式,利用知识迁移来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知识理解深刻性。
(4)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先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不能简单以判断为主,这会直接限制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比如在讲鸦片战争时,除了课本中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内容外,还可以拓展一下,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而且使学生对近代列强侵华中国战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掌握类似历史事件学习的一般规律。
二、课堂上要提高问题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备课中问题设计是否有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的贯彻所设计的提问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1)巧用多媒体展现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需要用图片、文字、史料、漫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立体化认识。以建国抗美援朝战争为例,上甘岭战役的小视频完全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建国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让学生感受到在当时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抗美军的艰辛。再放一些美军入侵朝鲜、把战火烧至中国东北边境的历史图片,补充一些抗美援朝的相关史料,最后用文字展示讨论题:中国要不要抗美援朝?这样学生对抗美援朝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了解,讨论起来才有话可说,使学生直切认识到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活动。课前导入的教学目的在于回顾前文知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则希望通过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课后提问的关键在于巩固学生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思考时间。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评判,且应该针对性的说明学生回答价值。除却教师设计的基本问题之外,学生还应该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能力。当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疑问。某种意义层面而言,学生提问的价值比教师提问更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大有裨益。当然,学生是否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同样是他们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更是思维能力强弱高低的重要区别。
总之,问题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问题教学法,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2]陆光平.《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学教育教学艺术.2013(12)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问题;教学有效性
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思考,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施。
一、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问题
备课是对教学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课堂的问题设计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注重对课堂问题作精心设计。
(1)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要做到这点,必须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重点、难点入手设计问题。例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中,君主立宪政体是重点,理论性比较强,但教材中没有直接讲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很多学生不理解。我就从英国现任的伊丽莎白女王入手,设问: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元首,她掌握英国政治的实权吗?她的哪些权力受到了限制?受到谁的限制?这种新型政体对英国、对世界有什么影响?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这比教师的讲解印象更深刻些。
(2)设计的问题要联系实际生活。教学中提倡多问“为什么?”但又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以防使学生失去兴趣。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如何把握问题设置的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使教与学结合地更为流畅呢?这就要求教师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教师设疑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因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必须清楚、明晰。如果总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问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学生就没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了。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可以先问学生:谁家或亲戚家有土地?种的有什么?种的东西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还是别人规定的?收获后能拿到市场上买吗?他们承包的土地能买吗?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学生在这样的设问中轻松掌握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3)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人的认知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且具备相关价值。首先,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其次,不断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最后则通过层层深入形式,利用知识迁移来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知识理解深刻性。
(4)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先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不能简单以判断为主,这会直接限制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比如在讲鸦片战争时,除了课本中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内容外,还可以拓展一下,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而且使学生对近代列强侵华中国战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掌握类似历史事件学习的一般规律。
二、课堂上要提高问题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备课中问题设计是否有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的贯彻所设计的提问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1)巧用多媒体展现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需要用图片、文字、史料、漫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立体化认识。以建国抗美援朝战争为例,上甘岭战役的小视频完全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建国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让学生感受到在当时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抗美军的艰辛。再放一些美军入侵朝鲜、把战火烧至中国东北边境的历史图片,补充一些抗美援朝的相关史料,最后用文字展示讨论题:中国要不要抗美援朝?这样学生对抗美援朝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了解,讨论起来才有话可说,使学生直切认识到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活动。课前导入的教学目的在于回顾前文知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则希望通过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课后提问的关键在于巩固学生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思考时间。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评判,且应该针对性的说明学生回答价值。除却教师设计的基本问题之外,学生还应该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能力。当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疑问。某种意义层面而言,学生提问的价值比教师提问更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大有裨益。当然,学生是否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同样是他们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更是思维能力强弱高低的重要区别。
总之,问题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问题教学法,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2]陆光平.《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学教育教学艺术.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