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创作美术高考中学生常见失误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各省的美术联考及重点院校的美术考题,大多都是以文字为形式的开放式命题。如2013年山西省的素描试题:中年男子正面和高脚杯(默写),13年浙江省的速写试题:背影,照片,劳动中的工人(3人)。从历年部分考试信号梳理,似乎可以看出,文字性命题最大的优点就是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余地更大。考生可以根据文字材料所提供的内容,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自己的想像力,创造自己的画,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可以自主选择,绘出自己的寓意,实现自己真实情感的表现,在创作上自由驰骋。当然,也不是说,了解了命题创作,就肯定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实际上,目前高三美术班的学生,有的虽然略懂这些特征,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失误,依然有存在无从下笔的现象。下面依据这些年的考题,归纳出命题创作考试中学生的五大常见失误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常见失误之一:模式固定,画面呆板
  有些考生到考时缺乏自信,平时训练不当,缺少针对性练习,是其主要原因(大抵是指导有误),于是,为了求稳,便准备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日常练习时都用同一张构图,靠熟练来达到效果。如果试题里提供了材料,有固定的元素要求,就把早已准备好的 “固定模式”强行融入其中,依然套用平时练习的固定形式,再往试题上靠。这样出来的作品必定是呆板的,并且画面毫无活力,缺乏创新,甚至出现画面内容孤立,寓意不清的尴尬境地。那怎么还能创作出生动、个性的作品呢?
  对应策略:
  1、读懂默写与命题创作的区别
  默写也是一种以文字命题的考试形式,但它一般是直接要求你作某一类型的作品,明确的告知要画的是什么内容,这类考试类型是必须依照要求选定的内容来画的。比如:浙江省2014年美术统考/联考考题,素描人物头像默写,内容为老年妇女四分之三侧面头像,并且对形体比例、结构、造型、年龄特征、表现力、画面构图、方法和技巧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近几年,中国美术学院为了全面考察考生的美术基本功,在校考科目的设置上新增了一门速写,这样考生的瞬间感受、把握的能力更能充分体现。了解美术专业考试的人都清楚,中央美术学院有四门考试科目,特别是“命题创作”,一直保留至今,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必考的项目,考试的难度也因此大增。
  2、发挥材料的作用
  材料不仅是创作的触发点,也是立意的根据。
  如:中央美院2008年国画专业考题为:《雪》。首先:紧扣主题,山、水、石表现,画面中有流水、房屋。其次:以人物表现,画面中不得多于4人,不得少于3人。最后:以花卉形式表现,画面中不能只有一种花卉,且要有鸟窝。”这几点要求就是“命题创作”的主要构成材料,通常来说,命题创作不管怎样表达,都需要点明材料。默写也给材料,但这材料是作为考生立意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创造一定的寓意,而不是作为创作的最终目标。
  3、入题方式
  命题创作必须按照材料所要求的来进行创作,考生必须正确地理解试题寓意,依托自己平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最大化的挖掘自身艺术想象力。理解材料所提供内容,简明扼要的点出主题,引出创意概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模式比较单一,普遍趋同,所以要更加注重运用开放思维。而命题创作本身就是在考察考生的创造性,考的就是能否多角度、多方位来体现创新精神和表现能力。就更要求考生具备发散性思维。
  4、平时训练
  目前,在一部分美术培训机构中,都觉得:“训练‘创作’的时候没到,还早。”但是等到最后冲刺阶段,时间上就比较匆忙了。通常就是设置几个模拟试题,让学生突击练习一下。这类型的创作课对于大部分培训班来说,出于成本考虑,都不会特意去开。他们觉得,通过短期的训练意类考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是很难见效的,还不如做一个模板,照摹照搬来的简便,天天死记硬背更加实用。套题背题,成了大批考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成了这种应试方式的牺牲品,也难怪许多美术类专业学校, “忍痛”放弃了有这一门考试科目的学校。
  赖声川是台湾著名的戏剧导演,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没有空余的时间,但我的工作,就像在玩。”他的导演方法就是“玩”——即兴创作。然而,也就是即兴部分,往往也是观众掌声最大和回馈笑声最多的时候。
  同样道理,“命题创作”也是艺考中的即兴创作,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必须要有灵敏的触觉,不管是一个小的变迁,还是平日里的市井生活,能及时捕捉并精心整理,最终编绘进作品里。
  确实,“命题创作”对于那些思维活跃考生来说,优势很明显,但对于墨守成规的考生来说,只能做到寓意准确,就无缘创意了。
  二、常见失误之二:审题有误,远离题意
  一般说来,创作类审题考生不太会离题。但就因为题意范围大,于是有的考生掉以轻心,忽略了审题的重要性,画出来的作品远离题意。如中央美院2008年造型专业命题创作的考试题目《影子》,就是在论“创新”问题。结果是很多这显然缺乏创造性,远离题意了。因此,这部分只会“应试”的考生,被淘汰出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应策略:
  抓好审题这一环节。命题创作在内容上仍有一定的限制,在各类考试中都有所凸显,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考生猜题、押题、套题。可以肯定,在以后的高考题中还会加大灵活性,对于考生的综合能力实行全方位考察。从画面中看学生真正的才能,检验考生想法和创意。例如,出《三代人》这么个考题(图1),我们怎么去审题?三代人,小到可以是师徒三代人,大到可以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三个时代,大小都能呈现。因此,必须有一个认真的审题过程,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想法和创作能力,扩大选材的范围,避免进入墨守成规的套路。
  三、常见失误之三:思路不清,结构混乱,主题模糊
  由于命题类试题本身可以表现的范围很广,加上考试时的紧迫感,很多考生还没组织素材就慌忙动笔,结果是想到什么画什么,东拼西凑,导致逻辑混乱,主题不清,画面内容缺少联系。   对应策略:
  立意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于日常积累的提炼。立意上的失误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题材过大,思路太广;二是构图缺少章法,结构松散;三是绘画基础不够扎实,表现存在难度。平时练习多选不同的题目去做,每次训练后,都要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同学立意、表现技法。比如选造型类的,会出《公交站》、《工业区》等之类题(图2)。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3年考题,设计专业,色彩(命题创作)3小时“窗外的景色”,素描是路灯下的自行车,速写考的是野餐。考试就是在测试考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感觉的敏锐程度。其中的速写更是在测试考生对对象的观察、概括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一幅换面的创意的是很难通过客观的方式去判断,但画面的构图是否巧妙,画面的整体效果是否强烈,通过画面的形式是否能够打动观众,这个是改卷老师客观能感受和判断的。
  四、常见失误之四:内容缺少真情实感
  清华2009年设计专业的考题就是以"温馨"为题表现创意,要求平面,立体各一幅,都要上色。但是近几年各类校考试卷中,真正能打动人的作品确实太少。很多都是平淡无奇,要么就依靠背景来凑。在实际评分中 ,感情缺少的作品分数会大幅下滑。
  对应策略:
  绘画创作犹如写文章。唯有不同的只是写作以文字表述。绘画创作通过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画来表现情感。
  在写文章的时候,从立意到遣词,作者都会把心窝里的喜怒哀乐倾注于文字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表现出真情实感,然而这种情感只有对客观事物反复体察、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五、常见失误之五:表现单一,没有特色
  不少同学并未真正重视画面的表现形式,有的虽然重视但显得单一,更多的是一般化,没有特色,没有意蕴,不吸引人。
  对应策略:
  表现单一,没有特色。具体表现在工具与技法。当然,并非所有的试题都适合用新型绘画工具及特殊技法,但是在平时训练时必须去尝试,以期望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更有效的方法。有创新才有收获。
  “创作”的训练是长期的,“创意”更是靠知识的积累,尤其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要善于调动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更应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不断积累素材,培育这些珍贵的艺术“苗头”。
  (奉化市江口中学 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碎撕贴画制作策略:集思广益,设计主题;头脑风暴,巧妙构图;小组协作,妙意粘贴。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 “名画临摹法”、“奇思妙想法”、“时事创意法”和“生活转换法”等有创意的制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构图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 碎撕贴画 策略研究  在一次三年级的美术研讨课上,笔者带领同学们制作撕贴画,要求同学们把美术袋中
期刊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有一位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给他们一片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
期刊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这是因为教学是生活。生活给我们的命题是:真实!同时我们也承认教学是艺术,艺术给我们的命题是:美。美的真谛是:真实。因此,课堂教学根本也在于“真实”,换言之:本真。  那么,如何将美术学科这种人类艺术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人们丰富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呢?我们就提出了“美术本真课堂”这一概念。从孩子发展的根本需要出发,激发孩子
期刊
摘 要:当课堂上出现海绵贴纸和扭扭棒时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随着美术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拓宽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如何在整堂课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新型材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提高美术课堂效率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公开课《迎春祈福》,从教具、学具、奖品、展示等方面,谈谈如何巧用新材,让小学美术教学大放异彩。  关键词:新材料 美术教学 运
期刊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教学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其中关于剪贴画虽无明确的叙述,但剪贴画兼具了“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领域的特点,同时考虑小学阶段美术的特点,并非以实用为主要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将其归于“造型·表现”领域。  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要求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这里我们可
期刊
导课是设计在课堂教学前面的一个用以开启新课教学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导课,可以在短时间内自然地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适时进入新课学习,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几节美术课的导课,谈谈导课环节的内容设计。  一、导课环节的内容应和新课教学密切关联,有的放失  案例一:《美化生活的装饰布》导课(人美版八年级上册)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楼盘销售的广告视频,
期刊
章 旭 毕业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研究生  历任职务  中国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 任国画外聘教师  杭州师范大学老年大学 任国画教师  西冷印社“西冷印吧” 任国画特聘教师  世界艺术品网公司 任展览策划及专业画师  宇宙浩瀚,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故而“道法自然”的中国古代哲学亦非常讲究“变化”。以至于“无间于外,无息于内”,从而“明白四达”的浑
期刊
摘 要: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美术课程重视课程的开发,更强调立德树人,故此,课堂中学生学到什么比学什么更重要,学生的能力培养比知识技能学习更重要,可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不容忽视。本文就针对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抓课堂偶发资源、学生质疑、学习兴趣、学科整合及课堂作业等几个方面中探索动态生成性资源并进行课堂实践。  关键词:小学美术 生成性资源 探索  生成,一般是指起源、创世
期刊
点评:该书法作品布局得当,用笔稳健,豪荡而富有韵味,可谓佳作。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临摹可得形似,要真正得到神似,还要取古人的书法仔细来读,认真的学习吃透。
期刊
课例背景:  1、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课程标准/总目标)  2、体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组织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教材分析:  《刻印的乐趣》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七册第15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按照编者的意图是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