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各省的美术联考及重点院校的美术考题,大多都是以文字为形式的开放式命题。如2013年山西省的素描试题:中年男子正面和高脚杯(默写),13年浙江省的速写试题:背影,照片,劳动中的工人(3人)。从历年部分考试信号梳理,似乎可以看出,文字性命题最大的优点就是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余地更大。考生可以根据文字材料所提供的内容,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自己的想像力,创造自己的画,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可以自主选择,绘出自己的寓意,实现自己真实情感的表现,在创作上自由驰骋。当然,也不是说,了解了命题创作,就肯定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实际上,目前高三美术班的学生,有的虽然略懂这些特征,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失误,依然有存在无从下笔的现象。下面依据这些年的考题,归纳出命题创作考试中学生的五大常见失误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常见失误之一:模式固定,画面呆板
有些考生到考时缺乏自信,平时训练不当,缺少针对性练习,是其主要原因(大抵是指导有误),于是,为了求稳,便准备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日常练习时都用同一张构图,靠熟练来达到效果。如果试题里提供了材料,有固定的元素要求,就把早已准备好的 “固定模式”强行融入其中,依然套用平时练习的固定形式,再往试题上靠。这样出来的作品必定是呆板的,并且画面毫无活力,缺乏创新,甚至出现画面内容孤立,寓意不清的尴尬境地。那怎么还能创作出生动、个性的作品呢?
对应策略:
1、读懂默写与命题创作的区别
默写也是一种以文字命题的考试形式,但它一般是直接要求你作某一类型的作品,明确的告知要画的是什么内容,这类考试类型是必须依照要求选定的内容来画的。比如:浙江省2014年美术统考/联考考题,素描人物头像默写,内容为老年妇女四分之三侧面头像,并且对形体比例、结构、造型、年龄特征、表现力、画面构图、方法和技巧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近几年,中国美术学院为了全面考察考生的美术基本功,在校考科目的设置上新增了一门速写,这样考生的瞬间感受、把握的能力更能充分体现。了解美术专业考试的人都清楚,中央美术学院有四门考试科目,特别是“命题创作”,一直保留至今,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必考的项目,考试的难度也因此大增。
2、发挥材料的作用
材料不仅是创作的触发点,也是立意的根据。
如:中央美院2008年国画专业考题为:《雪》。首先:紧扣主题,山、水、石表现,画面中有流水、房屋。其次:以人物表现,画面中不得多于4人,不得少于3人。最后:以花卉形式表现,画面中不能只有一种花卉,且要有鸟窝。”这几点要求就是“命题创作”的主要构成材料,通常来说,命题创作不管怎样表达,都需要点明材料。默写也给材料,但这材料是作为考生立意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创造一定的寓意,而不是作为创作的最终目标。
3、入题方式
命题创作必须按照材料所要求的来进行创作,考生必须正确地理解试题寓意,依托自己平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最大化的挖掘自身艺术想象力。理解材料所提供内容,简明扼要的点出主题,引出创意概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模式比较单一,普遍趋同,所以要更加注重运用开放思维。而命题创作本身就是在考察考生的创造性,考的就是能否多角度、多方位来体现创新精神和表现能力。就更要求考生具备发散性思维。
4、平时训练
目前,在一部分美术培训机构中,都觉得:“训练‘创作’的时候没到,还早。”但是等到最后冲刺阶段,时间上就比较匆忙了。通常就是设置几个模拟试题,让学生突击练习一下。这类型的创作课对于大部分培训班来说,出于成本考虑,都不会特意去开。他们觉得,通过短期的训练意类考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是很难见效的,还不如做一个模板,照摹照搬来的简便,天天死记硬背更加实用。套题背题,成了大批考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成了这种应试方式的牺牲品,也难怪许多美术类专业学校, “忍痛”放弃了有这一门考试科目的学校。
赖声川是台湾著名的戏剧导演,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没有空余的时间,但我的工作,就像在玩。”他的导演方法就是“玩”——即兴创作。然而,也就是即兴部分,往往也是观众掌声最大和回馈笑声最多的时候。
同样道理,“命题创作”也是艺考中的即兴创作,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必须要有灵敏的触觉,不管是一个小的变迁,还是平日里的市井生活,能及时捕捉并精心整理,最终编绘进作品里。
确实,“命题创作”对于那些思维活跃考生来说,优势很明显,但对于墨守成规的考生来说,只能做到寓意准确,就无缘创意了。
二、常见失误之二:审题有误,远离题意
一般说来,创作类审题考生不太会离题。但就因为题意范围大,于是有的考生掉以轻心,忽略了审题的重要性,画出来的作品远离题意。如中央美院2008年造型专业命题创作的考试题目《影子》,就是在论“创新”问题。结果是很多这显然缺乏创造性,远离题意了。因此,这部分只会“应试”的考生,被淘汰出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应策略:
抓好审题这一环节。命题创作在内容上仍有一定的限制,在各类考试中都有所凸显,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考生猜题、押题、套题。可以肯定,在以后的高考题中还会加大灵活性,对于考生的综合能力实行全方位考察。从画面中看学生真正的才能,检验考生想法和创意。例如,出《三代人》这么个考题(图1),我们怎么去审题?三代人,小到可以是师徒三代人,大到可以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三个时代,大小都能呈现。因此,必须有一个认真的审题过程,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想法和创作能力,扩大选材的范围,避免进入墨守成规的套路。
三、常见失误之三:思路不清,结构混乱,主题模糊
由于命题类试题本身可以表现的范围很广,加上考试时的紧迫感,很多考生还没组织素材就慌忙动笔,结果是想到什么画什么,东拼西凑,导致逻辑混乱,主题不清,画面内容缺少联系。 对应策略:
立意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于日常积累的提炼。立意上的失误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题材过大,思路太广;二是构图缺少章法,结构松散;三是绘画基础不够扎实,表现存在难度。平时练习多选不同的题目去做,每次训练后,都要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同学立意、表现技法。比如选造型类的,会出《公交站》、《工业区》等之类题(图2)。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3年考题,设计专业,色彩(命题创作)3小时“窗外的景色”,素描是路灯下的自行车,速写考的是野餐。考试就是在测试考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感觉的敏锐程度。其中的速写更是在测试考生对对象的观察、概括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一幅换面的创意的是很难通过客观的方式去判断,但画面的构图是否巧妙,画面的整体效果是否强烈,通过画面的形式是否能够打动观众,这个是改卷老师客观能感受和判断的。
四、常见失误之四:内容缺少真情实感
清华2009年设计专业的考题就是以"温馨"为题表现创意,要求平面,立体各一幅,都要上色。但是近几年各类校考试卷中,真正能打动人的作品确实太少。很多都是平淡无奇,要么就依靠背景来凑。在实际评分中 ,感情缺少的作品分数会大幅下滑。
对应策略:
绘画创作犹如写文章。唯有不同的只是写作以文字表述。绘画创作通过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画来表现情感。
在写文章的时候,从立意到遣词,作者都会把心窝里的喜怒哀乐倾注于文字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表现出真情实感,然而这种情感只有对客观事物反复体察、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五、常见失误之五:表现单一,没有特色
不少同学并未真正重视画面的表现形式,有的虽然重视但显得单一,更多的是一般化,没有特色,没有意蕴,不吸引人。
对应策略:
表现单一,没有特色。具体表现在工具与技法。当然,并非所有的试题都适合用新型绘画工具及特殊技法,但是在平时训练时必须去尝试,以期望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更有效的方法。有创新才有收获。
“创作”的训练是长期的,“创意”更是靠知识的积累,尤其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要善于调动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更应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不断积累素材,培育这些珍贵的艺术“苗头”。
(奉化市江口中学 浙江宁波)
一、常见失误之一:模式固定,画面呆板
有些考生到考时缺乏自信,平时训练不当,缺少针对性练习,是其主要原因(大抵是指导有误),于是,为了求稳,便准备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日常练习时都用同一张构图,靠熟练来达到效果。如果试题里提供了材料,有固定的元素要求,就把早已准备好的 “固定模式”强行融入其中,依然套用平时练习的固定形式,再往试题上靠。这样出来的作品必定是呆板的,并且画面毫无活力,缺乏创新,甚至出现画面内容孤立,寓意不清的尴尬境地。那怎么还能创作出生动、个性的作品呢?
对应策略:
1、读懂默写与命题创作的区别
默写也是一种以文字命题的考试形式,但它一般是直接要求你作某一类型的作品,明确的告知要画的是什么内容,这类考试类型是必须依照要求选定的内容来画的。比如:浙江省2014年美术统考/联考考题,素描人物头像默写,内容为老年妇女四分之三侧面头像,并且对形体比例、结构、造型、年龄特征、表现力、画面构图、方法和技巧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近几年,中国美术学院为了全面考察考生的美术基本功,在校考科目的设置上新增了一门速写,这样考生的瞬间感受、把握的能力更能充分体现。了解美术专业考试的人都清楚,中央美术学院有四门考试科目,特别是“命题创作”,一直保留至今,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必考的项目,考试的难度也因此大增。
2、发挥材料的作用
材料不仅是创作的触发点,也是立意的根据。
如:中央美院2008年国画专业考题为:《雪》。首先:紧扣主题,山、水、石表现,画面中有流水、房屋。其次:以人物表现,画面中不得多于4人,不得少于3人。最后:以花卉形式表现,画面中不能只有一种花卉,且要有鸟窝。”这几点要求就是“命题创作”的主要构成材料,通常来说,命题创作不管怎样表达,都需要点明材料。默写也给材料,但这材料是作为考生立意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创造一定的寓意,而不是作为创作的最终目标。
3、入题方式
命题创作必须按照材料所要求的来进行创作,考生必须正确地理解试题寓意,依托自己平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最大化的挖掘自身艺术想象力。理解材料所提供内容,简明扼要的点出主题,引出创意概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模式比较单一,普遍趋同,所以要更加注重运用开放思维。而命题创作本身就是在考察考生的创造性,考的就是能否多角度、多方位来体现创新精神和表现能力。就更要求考生具备发散性思维。
4、平时训练
目前,在一部分美术培训机构中,都觉得:“训练‘创作’的时候没到,还早。”但是等到最后冲刺阶段,时间上就比较匆忙了。通常就是设置几个模拟试题,让学生突击练习一下。这类型的创作课对于大部分培训班来说,出于成本考虑,都不会特意去开。他们觉得,通过短期的训练意类考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是很难见效的,还不如做一个模板,照摹照搬来的简便,天天死记硬背更加实用。套题背题,成了大批考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成了这种应试方式的牺牲品,也难怪许多美术类专业学校, “忍痛”放弃了有这一门考试科目的学校。
赖声川是台湾著名的戏剧导演,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没有空余的时间,但我的工作,就像在玩。”他的导演方法就是“玩”——即兴创作。然而,也就是即兴部分,往往也是观众掌声最大和回馈笑声最多的时候。
同样道理,“命题创作”也是艺考中的即兴创作,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必须要有灵敏的触觉,不管是一个小的变迁,还是平日里的市井生活,能及时捕捉并精心整理,最终编绘进作品里。
确实,“命题创作”对于那些思维活跃考生来说,优势很明显,但对于墨守成规的考生来说,只能做到寓意准确,就无缘创意了。
二、常见失误之二:审题有误,远离题意
一般说来,创作类审题考生不太会离题。但就因为题意范围大,于是有的考生掉以轻心,忽略了审题的重要性,画出来的作品远离题意。如中央美院2008年造型专业命题创作的考试题目《影子》,就是在论“创新”问题。结果是很多这显然缺乏创造性,远离题意了。因此,这部分只会“应试”的考生,被淘汰出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应策略:
抓好审题这一环节。命题创作在内容上仍有一定的限制,在各类考试中都有所凸显,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考生猜题、押题、套题。可以肯定,在以后的高考题中还会加大灵活性,对于考生的综合能力实行全方位考察。从画面中看学生真正的才能,检验考生想法和创意。例如,出《三代人》这么个考题(图1),我们怎么去审题?三代人,小到可以是师徒三代人,大到可以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三个时代,大小都能呈现。因此,必须有一个认真的审题过程,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想法和创作能力,扩大选材的范围,避免进入墨守成规的套路。
三、常见失误之三:思路不清,结构混乱,主题模糊
由于命题类试题本身可以表现的范围很广,加上考试时的紧迫感,很多考生还没组织素材就慌忙动笔,结果是想到什么画什么,东拼西凑,导致逻辑混乱,主题不清,画面内容缺少联系。 对应策略:
立意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于日常积累的提炼。立意上的失误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题材过大,思路太广;二是构图缺少章法,结构松散;三是绘画基础不够扎实,表现存在难度。平时练习多选不同的题目去做,每次训练后,都要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同学立意、表现技法。比如选造型类的,会出《公交站》、《工业区》等之类题(图2)。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3年考题,设计专业,色彩(命题创作)3小时“窗外的景色”,素描是路灯下的自行车,速写考的是野餐。考试就是在测试考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感觉的敏锐程度。其中的速写更是在测试考生对对象的观察、概括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一幅换面的创意的是很难通过客观的方式去判断,但画面的构图是否巧妙,画面的整体效果是否强烈,通过画面的形式是否能够打动观众,这个是改卷老师客观能感受和判断的。
四、常见失误之四:内容缺少真情实感
清华2009年设计专业的考题就是以"温馨"为题表现创意,要求平面,立体各一幅,都要上色。但是近几年各类校考试卷中,真正能打动人的作品确实太少。很多都是平淡无奇,要么就依靠背景来凑。在实际评分中 ,感情缺少的作品分数会大幅下滑。
对应策略:
绘画创作犹如写文章。唯有不同的只是写作以文字表述。绘画创作通过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画来表现情感。
在写文章的时候,从立意到遣词,作者都会把心窝里的喜怒哀乐倾注于文字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表现出真情实感,然而这种情感只有对客观事物反复体察、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五、常见失误之五:表现单一,没有特色
不少同学并未真正重视画面的表现形式,有的虽然重视但显得单一,更多的是一般化,没有特色,没有意蕴,不吸引人。
对应策略:
表现单一,没有特色。具体表现在工具与技法。当然,并非所有的试题都适合用新型绘画工具及特殊技法,但是在平时训练时必须去尝试,以期望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更有效的方法。有创新才有收获。
“创作”的训练是长期的,“创意”更是靠知识的积累,尤其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要善于调动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更应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不断积累素材,培育这些珍贵的艺术“苗头”。
(奉化市江口中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