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使疾病谱发生较大变化,大约80%老年人口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其中以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而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群体,脑梗死后出现的躯体障碍往往容易让患者产生抑郁情绪,因此,本文从脑梗死后忧郁情绪产生的机制、原因、心理干预的形式和措施进行综述,以便病人配合治疗,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 老年 脑梗死 抑郁情绪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面临了多种老年期变化和慢性疾病的折磨,脑血管疾病是老年慢性病中常见疾病之一,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资料,在老年人口死因中占第二位,致残率高达75%【1】。其中,脑梗死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的75%~80%,因其致残率较高,随之出现的躯体及各种心理功能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情绪是脑梗死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0%~60%【2】,既加重了患者的精神痛苦,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为了对老年脑梗死抑郁患者早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疾病治疗观,有助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心理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 脑梗死后抑郁情绪产生的机制
脑梗死患者由于脑组织损伤,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因而易产生心理障碍,临床上以出现抑郁情绪的患者较为多见【3】。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大脑边缘系统是情感活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4】。关于脑梗死后抑郁情绪的产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德敏等【5】指出,脑梗死后抑郁情绪的发病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点:
1.1 5-羟色胺(5-HT)及受体
目前认为抑郁情绪的发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5-HT释放减少,突触间隙含量下降所致,大量研究表明,5-HT 1AR表达水平与抑郁症关系密切,脑梗死时促进血浆糖皮质激素分泌,下调5-HT 1AR mRNA表达水平。另外,抑郁症的发生也有可能与纹状体、杏仁核、中隔核、额叶、海马区的功能状态有关【6】,5-HT含量减少或增多及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1.2 去甲肾上腺素(NE)
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脑内NE不足所致,中枢神经系统中NE含量不足则发生抑郁症,相反则可能发生躁狂症。脑梗死患者的NE水平低下,提示脑卒中损伤或影响了脑内与心理活动有关的脑内结构和与之相关的神经递质的合成、代谢与传递,也可能因病变损害了NE 和 5-HT 之间神经元及通路,使之平衡失调,从而使其递质合成低下所致。
1.3 脑组织代谢障碍
脑梗死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出现严重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出现脑组织变性、坏死,局部或者弥漫性脑萎缩造成脑细胞严重的营养障碍,从而出现神经功能失调而出现包括抑郁在内的各种精神症状【7】。
1.4 脑梗死的部位
有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各脑叶、皮质下、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均可引起抑郁情绪,其发生与梗死灶的数量有关,特别是位于基底节、侧脑室旁和丘脑的病变更易出现抑郁【4】。患者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前部者发生抑郁的机会明显高于后部,左半球病灶者较右半球病灶者易发生抑郁症【8】,而与急性期病灶体积、病灶位于皮质或皮质下无关。因此对病灶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尤其是大脑半球前部额叶、左基底节及颞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侧脑室及丘脑多灶性梗死的患者,应常规行心理测试及精神检查。
2. 老年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
老年抑郁情绪的发生与其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生活环境有关,通常是渐进性、隐伏性的,早期常表现为神经衰弱、头痛、头晕、食欲不佳等,后期则以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为主,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9】。老年患者脑梗死后出现抑郁情绪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
2.1 社会心理因素
老年人因各种原因社会活动角色发生变化、社会活动范围缩小、收入降低、人际互动减少,同时老年人本身常患有多种躯体疾病,生活能力逐渐下降,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及经济依赖性提高,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焦虑、抑郁等适应不良的心理改变。此外,生活中的负性事件作用于人体而产生应激心理反应,若不能得到及时排遣和心理疏导,极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9】。
2.2 疾病因素
老年患者因脑梗死住院,一时因环境改变不能适应新的病房环境,有时看见身边治疗效果不佳的病友 ,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有些医护人员不当的语言和行为也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患者子女亲属由于工作繁忙或不在身边,陪伴时间不多,患者也容易产生孤独失落情绪;以上这些因素均能使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患抑郁情绪的几率增加【10】。
2.3 遗传因素
许多研究都发现抑郁情绪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虽然抑郁症不会直接通过基因遗传,但抑郁症有家族集中“遗传倾向性”,因此,有抑郁倾向的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
3.心理护理干预的形式与措施
抑郁情绪是一种负性情绪,可使躯体疾病恶化或加剧,影响康复效果。因此,在有效的心理和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老年抑郁情绪,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及实用技术运用于老年脑梗死抑郁情绪的护理中,从心理角度入手给予护理干预,比传统的只重视躯体护理的传统干预措施更有效【10】。
3.1 心理护理干预开展形式
3.1.1向患者进行关于脑梗死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
可通过聊天、讲座、宣传栏等手段,对有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自我护理及家庭护理等知识,向患者耐心解释脑梗死其本质是功能性疾患,是完全可以通过药物及康复训练等医疗手段治愈或者基本治愈,并能预防再发的,解除患者的错误认识及疑虑,引导患者克服紧张、恐惧及悲观情绪,并鼓励患者家属和患者一起加入到康复治疗中来。 3.1.2心理护理评估及引导
脑梗死患者因工作能力丧失、生活品质下降,往往出现情绪低落、缺乏主动性,生活过分依赖别人,对治疗和训练持怀疑态度,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评估其心理状态,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主动和患者进行交谈,引导其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及疑问,了解其对抗心理的本质,识别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原因,并以共情的方式感动患者、劝慰患者,让患者真正接纳自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1.3行为疗法及暗示疗法
护士可通过日常与患者的接触中,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良好的情绪状态给予不断强化巩固,在患者心理干预效果不佳时,可采用暗示给予指导。对抑郁情绪较严重的病人,可通过安排其与脑梗死后预后良好、心理状态积极的病人同一病房,鼓励患者多和病友交流,并且指导患者多参加喜爱的活动,分散注意力,用疏泄和安慰的方式,消除患者的情绪障碍【11】,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3.1.4家庭及社会支持对老年脑梗死抑郁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脑梗死后抑郁可以是因脑梗死致残及家庭角色改变而出现的一种精神卫生问题,心理、家庭及社会支持是照顾护理脑梗死患者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医院应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护士要加强与患者家庭人员的沟通交流,除了对患者日常护理工作外,还教给患者及家属一定的家庭护理知识(如家庭康复治疗),消除家属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以免刺激患者,另外,鼓励家属多探视、多陪护,并和患者一起进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
3.2、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
3.2.1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干预成功的重要保证。护士应尊重理解病人,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相关个人情况,用心了解患者的心理背景,对待患者热情周到,尽早与患者建立起有效沟通,老年脑梗死患者住院早期即应多到病床边听患者倾诉自己不适,以渲泄焦虑以及紧张情绪;主动向患者提供他想得到的信息,并及时把病情好转的讯息传达给患者,消除患者的思想负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13】。
3.2.2 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舒适优雅的病房环境能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使病人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同疾病抗争的信心。尽量做到轻重病人分开,危重病人置单病房以免互相干扰,做好防褥疮及预防跌倒、坠床的相关护理工作。
3.2.3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及自身心理状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身心治疗。可通过交谈、健康知识宣传栏、病房电视科普教育或专题讲座等方式,向患者耐心讲解脑梗死发病的诱因、病情进展过程、治疗手段及预后,告知其不是所有的脑梗死患者都不能完全康复、生活不能自理的;对于已出现抑郁情绪的患者,应细心劝慰,帮助患者认识抑郁及焦虑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及时向患者宣传抑郁防治的有效手段,激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康复效果。
3.2.4 做好常规治疗护理,加强康复指导,有利于患者身心疾病的康复。针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不同情况,有计划地给予用药和营养指导及相关常规护理,积极预防脑梗死后并发症,早期脑梗死患者,待生命征平稳后,可指导患者适当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及被动活动,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防止患肢废用性萎缩;对于出现语言功能受损的患者,可鼓励患者进行笔纸交流,并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应协助患者逐渐增加下床活动,培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带给患者精神安慰,调节患者心情。
3.2.5 确定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对患者实行情感关爱,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如患者想与他人吐露自己对患病的内心感受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倾听,与患者多沟通,以确定患者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并要有一颗同情心,对其遭遇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反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健康教育,淡化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解除其思想顾虑,鼓励他们敢于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接受事实,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动员和指导患者家人及朋友给予患者情感关爱,以促使患者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3.2.6 通过多样化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融入社会、家庭生活,完善社会、家庭角色。脑梗死后的老年患者,因生活方式单调易引起抑郁情绪,同时因疾病造成的后遗症,让患者容易以病人自居而逃避自己的社会、家庭责任。部分脑梗死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功能未见改善,甚至有致残的可能,认为自己拖累家人,因此对所有的人和事物失去兴趣产生焦虑、痛苦、压抑、自暴自弃等复杂性情绪,不愿意配合治疗,以至于不想再活下去【14】因此,护士应当正确引导患者走出疾病的阴影,使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本身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加强陪护,防止意外事件(自杀)的发生。可通过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书、下棋等,或者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扩大交往,协助患者之间建立一些小群体,邀请有成功经验的患者来参与心理指导,充分发挥患者的角色榜样作用,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共同抵御疾病,有益于对疾病的长期控制。同时发挥家庭、社会、集体优势,给予患者关心和呵护,提高患者安全感和归属感,协助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康复,帮助其重塑人际关系,发挥社会功能,让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有利于帮助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4. 小结
多项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后出现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心理护理干预的综合护理模式,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能充分地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发挥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改善或消除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最大程度地恢复了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5】,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死亡率及自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永刚,付伟义,脑血管病诊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5.
[2] Johnson JL,Minarik PA,Nystrom KV,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incidence and risk facsion: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J].J Neurosci Nurs,2006,38(4 Suppl):316-327.
[3] 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第2期):103-105.
[4] 刘琨,王婷,李大臣.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情绪抑郁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第1-6期):178-179.
[5] 张德敏,王荣桂,董艳玲.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J].内科,2011,(第5 期):476-477.
[6] 高隽,朱国庆.5-羟色胺与睡眠和抑郁症的关系[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分册,2000,27(3):148-152.
[7] 冯群燕,卒中后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0,(第18期):886-887.
[8] 马玉美,李飞.脑梗死后抑郁与病灶部位和面积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第5期):369-370,374.
[9] 尹春茹,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护理综述.健康必读杂志,2013.8(8):562-563.
[10] 倪英,王昳丽,叶林媚,杨慧颖.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J].上海护理杂志,2009,(第5期):27-30.
[11] 刘育彦,柴燕.脑卒中患者心理干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8,(第33期):1011-1012.
[12] 薛咏红,汪国成,李常威.香港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第4期):243-248.
[13] 左满花.健康教育应用于中风患者抑郁症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第5期);616-618.
[14] 韩冰,常岩岩,韩慧萍.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第2期):146-147.
[15] 王芹.心理与康复护理结合在脑卒中后抑郁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第11期):300.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 老年 脑梗死 抑郁情绪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面临了多种老年期变化和慢性疾病的折磨,脑血管疾病是老年慢性病中常见疾病之一,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资料,在老年人口死因中占第二位,致残率高达75%【1】。其中,脑梗死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的75%~80%,因其致残率较高,随之出现的躯体及各种心理功能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情绪是脑梗死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0%~60%【2】,既加重了患者的精神痛苦,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为了对老年脑梗死抑郁患者早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疾病治疗观,有助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心理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 脑梗死后抑郁情绪产生的机制
脑梗死患者由于脑组织损伤,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因而易产生心理障碍,临床上以出现抑郁情绪的患者较为多见【3】。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大脑边缘系统是情感活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4】。关于脑梗死后抑郁情绪的产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德敏等【5】指出,脑梗死后抑郁情绪的发病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点:
1.1 5-羟色胺(5-HT)及受体
目前认为抑郁情绪的发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5-HT释放减少,突触间隙含量下降所致,大量研究表明,5-HT 1AR表达水平与抑郁症关系密切,脑梗死时促进血浆糖皮质激素分泌,下调5-HT 1AR mRNA表达水平。另外,抑郁症的发生也有可能与纹状体、杏仁核、中隔核、额叶、海马区的功能状态有关【6】,5-HT含量减少或增多及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1.2 去甲肾上腺素(NE)
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脑内NE不足所致,中枢神经系统中NE含量不足则发生抑郁症,相反则可能发生躁狂症。脑梗死患者的NE水平低下,提示脑卒中损伤或影响了脑内与心理活动有关的脑内结构和与之相关的神经递质的合成、代谢与传递,也可能因病变损害了NE 和 5-HT 之间神经元及通路,使之平衡失调,从而使其递质合成低下所致。
1.3 脑组织代谢障碍
脑梗死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出现严重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出现脑组织变性、坏死,局部或者弥漫性脑萎缩造成脑细胞严重的营养障碍,从而出现神经功能失调而出现包括抑郁在内的各种精神症状【7】。
1.4 脑梗死的部位
有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各脑叶、皮质下、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均可引起抑郁情绪,其发生与梗死灶的数量有关,特别是位于基底节、侧脑室旁和丘脑的病变更易出现抑郁【4】。患者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前部者发生抑郁的机会明显高于后部,左半球病灶者较右半球病灶者易发生抑郁症【8】,而与急性期病灶体积、病灶位于皮质或皮质下无关。因此对病灶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尤其是大脑半球前部额叶、左基底节及颞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侧脑室及丘脑多灶性梗死的患者,应常规行心理测试及精神检查。
2. 老年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
老年抑郁情绪的发生与其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生活环境有关,通常是渐进性、隐伏性的,早期常表现为神经衰弱、头痛、头晕、食欲不佳等,后期则以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为主,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9】。老年患者脑梗死后出现抑郁情绪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
2.1 社会心理因素
老年人因各种原因社会活动角色发生变化、社会活动范围缩小、收入降低、人际互动减少,同时老年人本身常患有多种躯体疾病,生活能力逐渐下降,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及经济依赖性提高,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焦虑、抑郁等适应不良的心理改变。此外,生活中的负性事件作用于人体而产生应激心理反应,若不能得到及时排遣和心理疏导,极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9】。
2.2 疾病因素
老年患者因脑梗死住院,一时因环境改变不能适应新的病房环境,有时看见身边治疗效果不佳的病友 ,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有些医护人员不当的语言和行为也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患者子女亲属由于工作繁忙或不在身边,陪伴时间不多,患者也容易产生孤独失落情绪;以上这些因素均能使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患抑郁情绪的几率增加【10】。
2.3 遗传因素
许多研究都发现抑郁情绪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虽然抑郁症不会直接通过基因遗传,但抑郁症有家族集中“遗传倾向性”,因此,有抑郁倾向的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
3.心理护理干预的形式与措施
抑郁情绪是一种负性情绪,可使躯体疾病恶化或加剧,影响康复效果。因此,在有效的心理和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老年抑郁情绪,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及实用技术运用于老年脑梗死抑郁情绪的护理中,从心理角度入手给予护理干预,比传统的只重视躯体护理的传统干预措施更有效【10】。
3.1 心理护理干预开展形式
3.1.1向患者进行关于脑梗死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
可通过聊天、讲座、宣传栏等手段,对有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自我护理及家庭护理等知识,向患者耐心解释脑梗死其本质是功能性疾患,是完全可以通过药物及康复训练等医疗手段治愈或者基本治愈,并能预防再发的,解除患者的错误认识及疑虑,引导患者克服紧张、恐惧及悲观情绪,并鼓励患者家属和患者一起加入到康复治疗中来。 3.1.2心理护理评估及引导
脑梗死患者因工作能力丧失、生活品质下降,往往出现情绪低落、缺乏主动性,生活过分依赖别人,对治疗和训练持怀疑态度,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评估其心理状态,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主动和患者进行交谈,引导其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及疑问,了解其对抗心理的本质,识别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原因,并以共情的方式感动患者、劝慰患者,让患者真正接纳自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1.3行为疗法及暗示疗法
护士可通过日常与患者的接触中,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良好的情绪状态给予不断强化巩固,在患者心理干预效果不佳时,可采用暗示给予指导。对抑郁情绪较严重的病人,可通过安排其与脑梗死后预后良好、心理状态积极的病人同一病房,鼓励患者多和病友交流,并且指导患者多参加喜爱的活动,分散注意力,用疏泄和安慰的方式,消除患者的情绪障碍【11】,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3.1.4家庭及社会支持对老年脑梗死抑郁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脑梗死后抑郁可以是因脑梗死致残及家庭角色改变而出现的一种精神卫生问题,心理、家庭及社会支持是照顾护理脑梗死患者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医院应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护士要加强与患者家庭人员的沟通交流,除了对患者日常护理工作外,还教给患者及家属一定的家庭护理知识(如家庭康复治疗),消除家属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以免刺激患者,另外,鼓励家属多探视、多陪护,并和患者一起进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
3.2、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
3.2.1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干预成功的重要保证。护士应尊重理解病人,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相关个人情况,用心了解患者的心理背景,对待患者热情周到,尽早与患者建立起有效沟通,老年脑梗死患者住院早期即应多到病床边听患者倾诉自己不适,以渲泄焦虑以及紧张情绪;主动向患者提供他想得到的信息,并及时把病情好转的讯息传达给患者,消除患者的思想负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13】。
3.2.2 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舒适优雅的病房环境能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使病人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同疾病抗争的信心。尽量做到轻重病人分开,危重病人置单病房以免互相干扰,做好防褥疮及预防跌倒、坠床的相关护理工作。
3.2.3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及自身心理状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身心治疗。可通过交谈、健康知识宣传栏、病房电视科普教育或专题讲座等方式,向患者耐心讲解脑梗死发病的诱因、病情进展过程、治疗手段及预后,告知其不是所有的脑梗死患者都不能完全康复、生活不能自理的;对于已出现抑郁情绪的患者,应细心劝慰,帮助患者认识抑郁及焦虑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及时向患者宣传抑郁防治的有效手段,激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康复效果。
3.2.4 做好常规治疗护理,加强康复指导,有利于患者身心疾病的康复。针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不同情况,有计划地给予用药和营养指导及相关常规护理,积极预防脑梗死后并发症,早期脑梗死患者,待生命征平稳后,可指导患者适当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及被动活动,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防止患肢废用性萎缩;对于出现语言功能受损的患者,可鼓励患者进行笔纸交流,并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应协助患者逐渐增加下床活动,培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带给患者精神安慰,调节患者心情。
3.2.5 确定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对患者实行情感关爱,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如患者想与他人吐露自己对患病的内心感受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倾听,与患者多沟通,以确定患者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并要有一颗同情心,对其遭遇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反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健康教育,淡化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解除其思想顾虑,鼓励他们敢于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接受事实,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动员和指导患者家人及朋友给予患者情感关爱,以促使患者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3.2.6 通过多样化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融入社会、家庭生活,完善社会、家庭角色。脑梗死后的老年患者,因生活方式单调易引起抑郁情绪,同时因疾病造成的后遗症,让患者容易以病人自居而逃避自己的社会、家庭责任。部分脑梗死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功能未见改善,甚至有致残的可能,认为自己拖累家人,因此对所有的人和事物失去兴趣产生焦虑、痛苦、压抑、自暴自弃等复杂性情绪,不愿意配合治疗,以至于不想再活下去【14】因此,护士应当正确引导患者走出疾病的阴影,使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本身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加强陪护,防止意外事件(自杀)的发生。可通过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书、下棋等,或者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扩大交往,协助患者之间建立一些小群体,邀请有成功经验的患者来参与心理指导,充分发挥患者的角色榜样作用,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共同抵御疾病,有益于对疾病的长期控制。同时发挥家庭、社会、集体优势,给予患者关心和呵护,提高患者安全感和归属感,协助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康复,帮助其重塑人际关系,发挥社会功能,让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有利于帮助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4. 小结
多项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后出现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心理护理干预的综合护理模式,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能充分地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发挥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改善或消除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最大程度地恢复了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5】,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死亡率及自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永刚,付伟义,脑血管病诊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5.
[2] Johnson JL,Minarik PA,Nystrom KV,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incidence and risk facsion: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J].J Neurosci Nurs,2006,38(4 Suppl):316-327.
[3] 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第2期):103-105.
[4] 刘琨,王婷,李大臣.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情绪抑郁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第1-6期):178-179.
[5] 张德敏,王荣桂,董艳玲.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J].内科,2011,(第5 期):476-477.
[6] 高隽,朱国庆.5-羟色胺与睡眠和抑郁症的关系[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分册,2000,27(3):148-152.
[7] 冯群燕,卒中后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0,(第18期):886-887.
[8] 马玉美,李飞.脑梗死后抑郁与病灶部位和面积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第5期):369-370,374.
[9] 尹春茹,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护理综述.健康必读杂志,2013.8(8):562-563.
[10] 倪英,王昳丽,叶林媚,杨慧颖.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J].上海护理杂志,2009,(第5期):27-30.
[11] 刘育彦,柴燕.脑卒中患者心理干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8,(第33期):1011-1012.
[12] 薛咏红,汪国成,李常威.香港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第4期):243-248.
[13] 左满花.健康教育应用于中风患者抑郁症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第5期);616-618.
[14] 韩冰,常岩岩,韩慧萍.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第2期):146-147.
[15] 王芹.心理与康复护理结合在脑卒中后抑郁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第11期):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