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学习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内、外部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 建构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受性强的素材作为背景。高中思想政治课可供选择的情境类型通常有: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等。面对丰富的素材,教师应不拘一格,多种情境交互使用,以更加强烈的新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而设计的,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即使很精彩也是无效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要考虑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作用。一个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幽默睿智并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在操作教学情境时往往更能得心应手,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因此,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锤炼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示范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向往。
二、 建构交互活动,满足心理需求
在人际交往中,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融入某一团体并获得他人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些特点使得思想政治课堂交互活动的构建具备了可能性。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尚处于“伪成熟期”,看问题容易偏激和草率,意志品质的发展尚待完善,需要在互动活动中澄清认识上的误区,通过纠正不足以完善自我,因而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建构交互活动变得尤为必要。
如何才能有效地建构交互活动呢?(1)交互的核心是问题的设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有效的问题设置应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学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暴力维权、跳楼讨薪等方式到底伤害了谁?在揭示教学重点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已知与未知的沟通,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如果直接将最终的问题抛出,要求学生回答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多数学生就会难以入手,或者干脆照搬书本知识,那么,交互活动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可能抑制学生展示自我的内在需求。(2)在交互活动的建构中,还需要注意对互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作出及时和恰当的反馈。比如,在维权方式的讨论中,有部分学生对“暴力维权”持支持态度。我及时指出:持支持态度,说明你富有正义感。但是,在法制社会,正义的声张必须依赖法律。只有所有的人都回归法制的轨道,非正义的事情才会得到有效遏制。这种及时反馈既维护了学生发表看法的积极性,又能对偏激的观点进行引导,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产生稳定而持续的学习动机。
三、 建構成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长期反复遭遇失败,就会对学习产生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念头,严重地破坏了学习动机。反之,一系列成功的体验则会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强烈的学生,勇于接受挑战,能正视学习活动中的失败,其学习动机较为稳定。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深奥的哲学道理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教师就可以借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的成语以及幽默的漫画等素材加以阐释,从而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产生成功的体验。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树立有效的成功典型,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在探究活动中,可以将学习成绩相差不大的学生编为一个活动小组,并通过表扬、赞许等方式在小组中树立成功典型,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不是唯一的。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则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措施,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主体论”不谋而合。因此,研究学习动机理论,并用以指导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一、 建构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受性强的素材作为背景。高中思想政治课可供选择的情境类型通常有: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等。面对丰富的素材,教师应不拘一格,多种情境交互使用,以更加强烈的新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而设计的,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即使很精彩也是无效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要考虑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作用。一个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幽默睿智并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在操作教学情境时往往更能得心应手,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因此,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锤炼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示范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向往。
二、 建构交互活动,满足心理需求
在人际交往中,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融入某一团体并获得他人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些特点使得思想政治课堂交互活动的构建具备了可能性。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尚处于“伪成熟期”,看问题容易偏激和草率,意志品质的发展尚待完善,需要在互动活动中澄清认识上的误区,通过纠正不足以完善自我,因而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建构交互活动变得尤为必要。
如何才能有效地建构交互活动呢?(1)交互的核心是问题的设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有效的问题设置应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学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暴力维权、跳楼讨薪等方式到底伤害了谁?在揭示教学重点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已知与未知的沟通,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如果直接将最终的问题抛出,要求学生回答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多数学生就会难以入手,或者干脆照搬书本知识,那么,交互活动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可能抑制学生展示自我的内在需求。(2)在交互活动的建构中,还需要注意对互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作出及时和恰当的反馈。比如,在维权方式的讨论中,有部分学生对“暴力维权”持支持态度。我及时指出:持支持态度,说明你富有正义感。但是,在法制社会,正义的声张必须依赖法律。只有所有的人都回归法制的轨道,非正义的事情才会得到有效遏制。这种及时反馈既维护了学生发表看法的积极性,又能对偏激的观点进行引导,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产生稳定而持续的学习动机。
三、 建構成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长期反复遭遇失败,就会对学习产生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念头,严重地破坏了学习动机。反之,一系列成功的体验则会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强烈的学生,勇于接受挑战,能正视学习活动中的失败,其学习动机较为稳定。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深奥的哲学道理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教师就可以借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的成语以及幽默的漫画等素材加以阐释,从而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产生成功的体验。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树立有效的成功典型,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在探究活动中,可以将学习成绩相差不大的学生编为一个活动小组,并通过表扬、赞许等方式在小组中树立成功典型,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不是唯一的。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则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措施,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主体论”不谋而合。因此,研究学习动机理论,并用以指导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