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的理解和适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下,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及侦查人员收集证据的原则及禁止性手段,并突出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即不得自证其罪这一条款,意义非常重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一、充分保障了公民的权利。任何人在未经审判之前不得认定为犯罪,所以在侦查阶段,只是存在犯罪的嫌疑,并不能确定其就是犯罪者,所以,如果要求其自证其罪,等于要求其自己承认自己有罪,又回归到原先的没有选择陈述权的道路上,这不利于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二、促使侦查人员由重视口供到重视初查、重视物证、书证等证据的转变。新的刑事诉讼法这一条明确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那犯罪嫌疑人就可存在不配合侦查人员讯问,或选择性回答侦查人员提问的自由,因此,在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在实践中很可能遇到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不发一言或只回答对自己有利的问题,对其他问题以沉默应对,这样以往的侦查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侦查人员、甚至审判人员要从其他的证据中寻找犯罪的证据,从重视言辞证据转移到重视物证和书证上来,从案件最初的侦查开始就会逐渐形成不依赖于口供,而依靠其他证据来证明犯罪的习惯上来。
  三、也是实现了和国际的接轨。我国1998年我国政府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专门规定: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有罪。新的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这一相应条款,也是符合国际的惯例。
  对这一条款的具体实施中,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在实践中没有任何异议,而对于其他方面,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具体有:
  一、对于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中的欺骗、引诱的看法。在侦查实践中,有些犯罪嫌疑人相对比较狡猾,经常把一些物证或书证藏匿于常人无法得知的地点,或由其他人员保管,按一般的手段要取得这些证据往往达不到效果,侦查机关或人员有时采用一些其他的手段探知证据的所在,比如采取卧底、隐匿正常身份、利用虚假信息诱使嫌疑人主动提供证据等,本人认为,以此种手段取得的证据不符合本条款中的引诱和欺骗,而是一种正当的侦查手段。本条款中的引诱及欺骗我觉得是侦查人员向犯罪嫌疑人提供不可能实现的允诺,比如讲“某某,只要你说出来,保证你没事,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等语言,诱使犯罪嫌疑人或相关证人提供的证据。这是一种点对点的引诱或欺骗,受从者仅嫌疑人一人,而侦查人员利用散布的信息,对广大社会提供的信息诱使犯罪嫌疑人上当则完全不一样。
  二、对于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与沉默权的看法。有许多观点认为,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就是沉默权的体现,本人觉得不是一回事情,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应该是在犯罪嫌疑人接受询问时,对侦查人员或讯问人员、询问人员问及其是否有罪无罪时可采取选择性回答,甚至不予以回答,保持沉默,因为其如果作出了他不利的证据那对他本人的处理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时候如果侦查人员一定要其回答,那完全符合强迫其证实有罪的条款,故这一点在实践中应予以抛弃以往的“应当如实回答”的老路上,而这一条款与沉默权也存在区别,那就是侦查人员或询问人员、讯问人员在问及一些常识性或不涉及其本人是否犯罪的问题上,被讯问及询问对象仍然有义务予以回答,比如问及其姓名、职业等问题,即使是侦查人员或询问、讯问人员掌握了其相关的问题,但问的问题中没有明确指出其本人在案件里的作用等,被询问、讯问对象也应当予以回答,比如问及其在具体的时间内在从事什么工作或在做什么,具体的账目是如何处理的等,被询问及讯问对象不得拒绝回答。据此引申出来,因为条款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所以在讯问人员或询问人员的提问中,被讯问或询问对象对涉及自己有罪的部分予以拒绝回答这是正当的保护自己权益的措施,在今后的处理中不应该作为情节予以追究;而对应的,对讯问或询问人员提出的常规性的、没有直接问其及犯罪的部分拒绝回答的,将来一旦其被认定为有罪,应作为情节予以追究。另外,在这一点中,如果被询问对象或讯问对象一旦回答讯问人员或询问人员对其是否有罪的提问,即应视为其的回答是自愿的回答,那么他对于讯问人员或询问人员的提问就应该如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回答,而不应该欺骗讯问或询问人员,因为这一条款已经规定了对其的人身保障,即不得自证其罪,而他回答是否有罪或无罪时,就放弃了这一人身保障,那就不应该再以虚构的事实来回答询问或讯问人员的提问,如果其这样实施,在将来的处理中也应作为一个情节予以追究。
  三、对于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下,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的理解。这在现有的刑事诉中已经有规定,也是坚持我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也是对侦查手段不足的弥补。首先对于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这包括几部分意思,首先对象为所有的与案件有关或了解案情的公民,都要提供条件,让他们能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这里所有的公民既包括证人,也应当包括在案件前期中被怀疑的人员,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客观两个字,即在这个阶段对这些人员要提供充分的条件让他们能客观地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从而提供客观可靠的证据,切忌先入为主,左右了解案情的公民的意愿,从而造成冤假错案;另外,还要求要给了解案情的公民提供证据时提供必要的条件,包括交通、翻译、人身的保障和安全等,防止因为这些了解案情人员因如实提供证据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另外,客观地提供证据也是作为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也带有强制性的规定,即所有了解案情的人员,都必须要如实地将案件的情况提供给侦查机关,协助侦查机关侦破案件。对于“除特殊情况下,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本人理解认为何谓特殊的情况,即在案件的特定情况下,除了这部分了解案件情况的人员外,其他人员都对案件的进展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即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这部分人员既包括发案单位的人员,对案件的了解程度具有他人无法企及的特征,还包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能力,对案件的侦破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员,比如发案单位的纪律检查人员、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犯罪嫌疑人所在地的居委会成员、甚至是侦查机关的耳目等。至于吸收他们协助调查过程中,相应地这些人员也必须遵守一定的义务,包括保守秘密、不向他人泄露案情等,同时,对这部分人员由于在协助办案中,影响正常的工作或造成的损失,侦查机关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偿,同时,在吸收他们协助调查时,还必须要以侦查机关为主导,以体现协助的意义,只有在一些具体的侦查环节上,可以以这部分了解案件情况的人员为主体,掌握相应的信息,比如在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密码破解、有关人员家居的行踪等,而在有的领域,则严格由侦查机关的人员来执行,防止有关权力的滥用,比如窃听等技术侦查手段。相应的,在某一案件侦查终结,这部分了解案件情况的人员也应脱离侦查机关。另外,在侦查过程中,由这部分人采集到的证据,也应当和侦查人员收集到的证据同等对待,而不必由侦查人员再行收集,这也是节约司法资源的需要,但必须有证明证实证据来源的合法性。
  (作者通讯地址: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江苏 南通 22630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用卡使用的普及,信用卡诈骗犯罪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本文针对司法实践中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以盗窃罪吸收冒用他人信用卡诈骗犯罪和取消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罪;冒用;恶意透支;吸收;取消  随着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使用信用卡成为普遍的现象。但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完备,银行业经营和监管现状不容乐观,信用卡诈骗犯罪呈现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量的社会矛盾正以司法诉求的形式涌入司法领域,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当前检察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根本目标。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是形势所需,职责所系。本文在宏观分析检察环节面临社会矛盾的基本类型基础上,结合江西宜丰县检察院院实际,创新涉检矛盾化解方法,积极探索“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矛盾纠纷由被动调处到主动化解的转变,由
期刊
在当前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热潮中,人们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视角、方法和形式,正在伴随着观念的更新,新知识的渗透,新技术革命的冲突,发生着悄悄的惊人的变化。新的具有时代色彩的活跃的新的思维方式,正在淘汰或补充过去那些呆板过时的旧思维方式。作为比普通人肩负着更大责任的各级领导者,要想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站在前列,有所作为,确立新的思维方式比常人更为重要。  一、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呼唤新思维方
期刊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首次规定了刑事公诉案件和解程序?,明确了适用案件的范围、条件、程序和法律效力,对检察机关办理刑事和解案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从新《刑诉法》公诉案件和解程序出发,探讨检察机关在和解程序中的定位。  关键词:检察机关;和解程序;定位  一、法律定位  新《刑诉法》第五编第二章专门用了三条规定对公诉案件刑事和解范围、条件、方式、结果和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其中,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下列公
期刊
摘 要:新刑诉法第九十三条对捕后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做出了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审前逮捕羁押这一刑事强制措施的使用。但是,如何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以及相关配套的程序和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细化。有鉴于此,本文试从审查的内容、程序启动、审查评估、处理等方面进行构想,以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地运用。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制度构建  为了强化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期刊
一、检察机关侦查权的属性分析  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又被赋予侦查权,那么检察权、公诉权、侦查权和其他权力到底是什么关系,检察权的属性是什么?在现实当中就有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更多是学术性的,理论性的,但实际上它完全会影响到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行使。大致梳理一下,包括下面四个观点:(1)认为职务犯罪侦查权是一种司法权;(2)认为是一种行政权;(3)认为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结合;(4)认为是法
期刊
摘要: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接连发生引发了对食品安全法制保障问题的思考,《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虽然在多个方面都有重大突破,但食品安全质量距离让人们放心还存在较大差距,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仍不完善。本文对食品安全法制保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从“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事故的接连发生,食品安全问
期刊
摘 要:陷害教唆, 顾名思义就是教唆人出于陷害他人的目的,诱使他人犯罪, 然后将其抓获归案的行为。陷害教唆作为一个概念在理论上争论比较多,陷害教唆问题在刑法上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理论界对于陷害教唆问题的研究还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本文将对陷害教唆问题分三大部分来阐述分析,第一部分对陷害教唆的概念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本文分析了陷害教唆犯罪中犯罪停止形态的各种情形。第三部分本文对陷害教唆的可罚性进行辨析,认
期刊
总结近些年的办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办理犯罪嫌疑人拒供的案件,关键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如何控制侦查工作主动权的问题。在犯罪嫌疑人拒供的情况下,要确保能够始终控制住侦查局面,防止局面失控陷入被动。二是要解决好侦查工作如何深入的问题,努力把案件查深、查清、查透。三是要解决好案件证据体系的严密性问题,使证据在缺少口供连结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足以认定
期刊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第一章设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共11个条文,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反映出我国对于未成年人权益的特别关注和保护,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实现与新刑诉法的有机衔接,有效保护未成年人诉讼权利,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采取多项举措,对现行的未成年人办案机制进行了修订和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