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废墟之上的重建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小说。本文运用福柯的规训与惩戒、凝视等理论剖析主人公塔拉十七岁前的家庭生活,再现女性在父权制与偏执的宗教教条双重压迫下艰难的成长过程:女主人公受到来自父兄的严格的规训,由此而形成了对自我的规训。她通过悖逆进行的反规训尝试,最后通过对世界和他人的理解与自我重述重塑了自我。这一历程体现了规训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及反规训对于人的身份的建构意义,揭示出福柯的生存美学对于塔拉在生命废墟之上重建生命大厦的意义。
  关键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福柯 规训 悖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于2018年出版的处女作。这本书描述了主角塔拉·韦斯特弗,即作者本人从贫穷愚昧的大山中走出,在杨百翰大学完成本科学业,而后在教授、导师的力荐下进入顶尖学府深造,最终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成长经历。在塔拉十七岁前,她生活在一个深受父权制意识与偏执的宗教教义浸染、充斥着家庭暴力的扭曲家庭中。父亲在十七年间灌输给塔拉的畸形的观念和习惯并没有随着她接受良好的教育而烟消云散,而是像鬼魂一样萦绕在她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她不仅无法正常继续学业,还陷入了精神世界的自我奴役。塔拉通过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哥哥泰勒的帮助,逐步挣脱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奴役,完成了一场真正的生命教育之旅,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塔拉本人的坚韧、独立思想以及与过去決断的勇气。从福柯的规训理论可以深入分析塔拉家中规训的形成、规训的效力、反规训的斗争;从福柯的生存美学解读文本可以再现塔拉重塑自我新生命的历程。在规训理论和福柯生存美学的观照下,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示了塔拉通过悖逆尝试消解规训性权力、通过教育与自我历史重述建构起自我主体身份的艰辛历程。
  一、规训的形成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认为,圆形监狱能使得权力充分得以展现。圆形监狱,指的是通过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封闭的场所来贯彻纪律、防止和纠正可能出现的弊病,将这些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封闭的空间中,规训通过凝视、检查来行使权力,每个人都据此而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身份标志。这里提及的“凝视”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的“视觉至上”原则,于20世纪中后期由拉康明确提出“凝视”理论并研究,而福柯为凝视加上权力机制和统治这一维度。凝视的主体可以给被凝视者制定规范,拥有制度化的权力话语,而被凝视者只是凝视下的遵从者,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力。
  在作品中,巴克峰上的塔拉家,就是一个具有圆形监狱性质的完美的规训机构。在前十七年的人生中,塔拉因其女性身份在家里没有任何话语权,她从小接受了父亲对公立学校和医疗机构歪曲的观念,无法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这正是父亲规训的成果,意在通过训练挑选出能够在世界末日到来时存活的纯粹的摩门教教徒(塔拉的父亲是忠诚的摩门教教徒)。女主角塔拉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父权制社会,她生活在宗教和父权双重压制之下。家中男性以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两种规训手段迫使女性接受他们的规训。例如,塔拉的父亲用语言暴力干预她的生活,不允许她穿不得体的衣服,谴责那是异教徒或妓女之流的做派。而当语言暴力无法使女性就范时,男性就诉诸身体暴力逼迫女性就范:当塔拉拒绝接受其兄肖恩对她化妆、交男朋友的行为的无端指责时,肖恩毫无顾忌地将塔拉的头塞进马桶中以及在公共停车场扭打塔拉。更为可悲的是,身为女性的母亲对儿子的暴行视而不见、对丈夫一味偏袒、疏远女儿塔拉……塔拉母亲的行为表明了面对男性的规训,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更多选择了屈从,她们甚至将父权制的错误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维护父权制社会的帮凶。
  二、规训的效力
  圆形监狱使得权力与人相分离,其结果是一种权力的自动运作,是权力的化境。它将同一的观点和评判标准注入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都用同样的目光注视着任何破坏秩序的行为,预防着罪恶的发生。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规训。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阐述:
  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曾用奴隶们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力地约束他们。正是在这种稳健的理智基点上,他紧紧地把握着锁链的终端。……最坚固的帝国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便建立在大脑的软纤维组织上。
  在福柯眼中,圆形监狱结构确保了对人的真正拘留和永久监视,一切的话语的规训与身体的暴力在心灵、精神和意志上造成深刻影响。也就是说,灵魂成为肉体的监狱,人由此具有了自我规训的能力。
  如上所述,自我规训一旦形成,其后果是即使规训者不在场,他们的规训与凝视也长久而有效地发挥着效力。在文本中,塔拉将父亲的声音当作自己的声音,将父亲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即使进入了杨百翰大学,塔拉依然在精神世界寸步难行。离开家庭的她只实现了身体暂时离开客观规训场所。诚如以赛亚·伯林在《自由论》中将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种概念,消极自由指的是“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地行动”。不难看出,这个阶段的塔拉只是实现了消极自由,虽然她的身体不受他人“阻碍地行动”,维系一个不受干预的领地的自由;但她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受困于父兄灌输给她的陈腐观念,阻碍着她作为独立的主体去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
  实际上,没有父亲在场的杨百翰大学时期,更能清晰地看出这套权力如何操纵塔拉的思想。塔拉在杨百翰大学视衣着不得体、在安息日购物的同学为异教徒;罔顾舍友的抱怨延续不讲卫生的习惯,因为父亲说“不尿在手上”就好;在支付不起学费的时候也不愿申请助学金,因为父亲说过这是“政府收买人心”的伎俩;在和男朋友查尔斯身体接触时,曾被肖恩用以羞辱塔拉的“妓女”一词跃入记忆中,使塔拉无法拥有正常的亲密的两性关系。做一个“正经的女人”这个规训在塔拉大脑的最深处发挥效力,如影随形。无论她在巴克峰,还是在杨百翰大学,都给塔拉带来了深重的、隐秘的、随时可能被触发的精神折磨与创伤,使她在潜意识中贬损自身作为女性的价值。   三、反规训的斗争
  福柯认为权力与反抗是共生的。福柯在《性经验史》中提及一个命题,即“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制”。
  各种抵抗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可能的、必要的、自发的……它们是权力关系的另一极,是权力关系不可消除的对立面。……它们分布的方式是不规则的:抵抗的各个点、结、中心以强度不等的方式散布在时间和空间中,有时以一种明确的方式挑动团体或个人,激发某些身体部位、某些生命时刻、某些行为类型。
  只要有权力关系的存在,就会有反抗的可能性。塔拉家中存在着“丈夫——妻子”“父亲——孩子”“兄长——妹妹”多对权力关系。出走巴克峰的哥哥泰勒是第一个打破绝对权力关系的“叛逆者”,是第一个给塔拉启迪的人。起初塔拉无法理解泰勒出走大山去上学的行为,但泰勒对教育的向往已在她心中埋下种子。后来,泰勒的鼓励颠覆了塔拉对自我的认知。即使她仍对自己充满怀疑,最后还是成功完成了自我超越。塔拉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她长期目睹的各种反抗最终促成的结果。
  在书中,塔拉通过悖逆消解规训性的男性权力,悖逆意指塔拉尝试抵制父亲在家庭中代表的绝对权威的一系列举动。塔拉在大学了解了美国历史,知道了与父亲口中截然不同的概念,拒绝再被哥哥肖恩戏称为“黑鬼”;塔拉在没有足够的钱治疗牙痛的情况下,依然拒绝要母亲的钱,只因母亲的条件是回废料场为父亲工作;塔拉在了解“双向情感障碍”这种病后,与父亲发生正面冲突,指责他这些年带给家庭的痛苦。可以说,塔拉在努力反抗原生家庭的镣铐、宗教教条的枷锁与过去自我的梦魇,在为自己夺回一些话语权,即使自己的发声极其微弱。她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凸显。她逐渐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只有靠自己,才会有胜算。
  当然,反规训的过程是反复曲折的,因为十七年来家中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而强大的男性霸权话语,在这种语境中长大的女性很难逃脱这张大网的束缚;同时,反抗的主体极可能因反抗规训的尝试而陷入规训的反复打压之中。塔拉先前接受查尔斯服用药片的建议,但得了严重的胃溃疡后仍拒绝就医,回家让母亲医治;塔拉将被哥哥暴力羞辱的痛苦宣泄在查尔斯身上,对他进行精神暴力,实际上,这种对暴力行为的盲目模仿只会加深塔拉心中的撕裂;塔拉甚至开始怨恨自己接受的高等教育,因为这些机会是以失去家人为代价的,她曾因父母的不信任,要为她驱魔赐福的行为而精神崩溃,无法正常地继续学业。虽然塔拉因其一系列反规训的举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她被过去的世界拒之门外,但她的成长经历昭示出反规训斗争的价值:即使这没有动摇偏执的父亲、没有改变狂躁的哥哥肖恩,但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塔拉重建生命大厦的基础,没有了这段曲折的经历,全新的塔拉的生命大厦只会是空中楼阁、无根浮萍。
  四、重建生命大厦
  高宣扬教授在《福柯的生存美学》中指出:“生存美学,是福柯整个思想的精华,不理解生存美学,就无法真正把握福柯的整个理论。”福柯所有关于权力和性的问题的研究,都是置于真理游戏与生存美学视野之下加以讨论的,因为生存美学能够引导我们走出现状的困境,是创造自身幸福美好生活的实践原则。也正因如此,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福柯将研究重心转向关怀自身,转向我们自身实现真正自由的基本条件和实践原则,这就是福柯生存美学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高宣扬教授在《福柯的生存美学》中阐述了“关怀自身”原则的内容:
  “关怀自身”是对待自身、对待他人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关怀自身也是人生过程中对自身、世界、他人和历史进行关注和观看的某种形式。通过这样一种观看形式,人们将对外界和对他们的观看转化为对自身的观看。因此,关怀自身也是一种在自身内心世界中进行反思的方式。由于由外向内的观看的转化,人们才可以实现对于自身思想进程的监控和督导。
  也就是说,要“创建绝对自由的个人自身”,人必须先把握真理,理解世界,才得以认识内在的真我。在小说中,在剑桥的塔拉意识到“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她学习的兴趣来源于“学习了大屠杀和民权运动之后的无据可依之感”。这说明塔拉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进程中建立了对世界、历史和他人保持关注和观看的习惯,不断试图摆脱自身传统主体性的约束,实现自身审美超越的愉悦快感。“关怀自身”意即“进行思想修养和沉思的过程”,因此,塔拉在理解世界与历史的学习修行之旅中也实现了自身生存境界的提升。
  塔拉要摆脱权力规训的最重要一步在于重述。福柯在《性经验史》中阐述了“坦白”一词的意义:
  长久以来,个体是通过其他人和表明与其他人的关系来证实自己的,然后大家根据它能够或应该谈论他自己的真实情况的话语来确认他。坦白真相已经内在于权力塑造个体的程序之中。……作为我们自身秘密的真相“要求”地只是展现出来。如果它达不到这一点,那么这是因为有一种压抑约束了它,这种权力以暴力压迫它,它要最终被坦白出来,只能付出一种解放的代价。一旦被坦白出来,权力也就默不作声了。
  塔拉的第一个讲述对象是杨百翰大学的主教,随后是犹太历史课教授克里博士、当时的男友德鲁、剑桥的同学等,塔拉不再因真实的童年经历而自卑,她也慢慢认识到羞耻感的来源,并去正视真实的自己,关注内在世界的变化。这一阶段,塔拉通过重述自身的历史摆脱了一直压抑在她精神世界的规训与权力,实现了积极自由,即摆脱内部束縛的自由,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从非理性的恐惧和信仰中解放出来,从上瘾、迷信和所有其他形式的自我强迫中解脱出来。在积极自由的概念里,主体常常有内部的划分:有一个是真正的、高级的、理性的自我,还有一个是虚假的、低级的、非理性的自我。积极自由的目标,指的是那个理性的自我能够主导自己,去实现高级的目标。理性状态的塔拉夺回生命的主导权,去实现重塑自我、摆脱过去的精神梦魇这一高级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家人哥哥泰勒、姨妈黛比、姨妈安琪、男友德鲁、教授与同学等人至关紧要。他们给予的温暖和鼓励,让塔拉相信重塑自我的可能性,相信自己并不是抛弃原生家庭的过错方。   纵观全文,塔拉最强大的敌人其实是心中那个十七岁的小塔拉——一个对父爱、兄长之爱、真正的母爱渴望而又绝望的小女孩。最后,塔拉悦纳了那个“背叛”巴克峰的自己,不以塑造人生的起点为终点,接受自己所做过的决定以及代价,而这个过程,就是“教育”本身。塔拉真正的生命大厦的建成,不是在她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那一天,而是在塔拉完成这本回忆录的那一刻,完成了对自己全部生命轨迹的诚实重述,坦然接纳生命中的泥泞与暴风雨,勇敢地忠于自己。
  五、结语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从规训与反规训的视角对塔拉重塑自我的历程做福柯式的解读,揭示出塔拉从“圆形监狱”——巴克峰上的家庭中受权力压制的被规训者,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重述自我生命等一系列策略,形成个人对历史、社会、他人的真理认知,最终完成生命境界更新的艰辛历程。塔拉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作者对人类从何处而来、又该走向何处的深刻思考,对于当代社会中个体如何认识世界、塑造自我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主人公塔拉曾深陷原生家庭的泥泞——家庭暴力、无知、宗教迷信、偏执的父母、缺席的性别观念等元素,曾是她生命最灰暗的底色。塔拉的改变表明了规训与凝视无处不在,每个人或许曾面对着苍夷的生命废墟,被传统的话语、不幸的过往所塑造、羁绊;但人始终要保有反凝视的意志、抛弃过往枷锁的决心与重塑自我的坚韧。正如塔拉本人在一个采访中所说:“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真正自由的灵魂,穷尽一生都在寻找精神的安栖乐园;鸟,终将要飞往它的山。
  (指导老师:尹静媛)
  参考文献:
  [1] 张艳,张帅.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对《规训与惩罚》中的“全景敞视主义”的解读[J].河北法学,2004(11):130-133.
  [2] 朱晓兰. “凝视”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
  [3]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113.
  [4] 以赛亚·柏林.自由论[M].胡传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9.
  [5] 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M].任爱红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9.
  [6] 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9,40,62,63.
  [7]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5,15,413,414.
  [8] 赵佳敏.规训与反抗[D].辽宁师范大学,2020.
  [9] 張玉红.规训与反规训——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的福柯式阅读[J].译林(学术版), 2012(3).
  作 者: 周文静,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战争为分界点,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可以划分为战前算计的爱情、战时显露的爱情、战后步入婚姻的爱情。以布尔迪厄的“实践总体理论”来观照三部分的爱情叙事内容,战前两人在恋爱中所谓的算计和策略实际上是在场域影响下所形成习性的必然结果,不能以此作为否认他们之间存在爱情的证据;战争的到来使得两人感受到场域毁灭的威胁,倾城的一刻完成了两情相悦;婚后居于家庭场域的白流苏,由于生存在具有超历史稳定性的男权
期刊
摘 要:《船居寓意》是禅韵与诗情的圆融,其空灵洒脱,其气韵高远,这归功于释德诚根尘迥脱、无碍自在的真正道人气质。黄庭坚的《诉衷情》虽脱胎于《船居寓意》,但穿凿作意明显,未逾俗柱,未出尘笼,气韵平常。二诗的差别是禅与相似禅的差别。  关键词:《船居寓意》 释德诚 圆融自在 《诉衷情》 黄庭坚  释德诚,又名船子和尚,遂宁人,生于中晚唐,师药山惟严,得法后隐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区),常泛舟往来松江、朱泾
期刊
摘 要:张资平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其作品中的日本女性形象更加复杂。通过展示现代女性魅力,在恋爱中带给留学生们复杂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并带领中国青年感受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生活,小说中的日本女性触发了主人公们逐步深入的现代体验,让他们建构起更为完整的自我认识。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几部长篇小说中,日本女性常和中国男性构成一种性依附关系,通过对日本女性的性征服,小说主人公们完成了在现实中难以实
期刊
摘 要:年过七旬的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家的村上春树抱着“一本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的想法,2019年5月10日在日本《文艺春秋》出版了新作《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述的往事》(以下简称为《弃猫》)的单行本,通过对其父亲的回忆,把鲜为人知的父亲参与战争的故事呈现在世人的目前,也借此在该作品中表达出作者的战争观。对此新作,国内外也有学者从“隐喻”、历史观、父子关系、对战争反思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拟从村上春
期刊
摘 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之一,该小说一贯沿袭奥斯汀男女青年恋爱婚姻为题材,相比较其他五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拥有一定的财产与社会地位,范妮·普莱斯一无所有,是一位典型的“灰姑娘”,但实现了简·奥斯汀所认为的理想婚姻。本文将重点从理想婚姻的认知嬗变、女性意识觉醒、策略思维与预见匹配度等角度来分析范妮·普莱斯“灰姑娘式”的婚姻。  关键词:理想婚姻 女性意识 策略思维  简
期刊
摘 要:自日本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治愈系”一词以来,迅速风靡各个国家地区和艺术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们对于“治愈系”一词理解和感悟不同,选择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最终都以“治愈”心灵并且上升到对生命的深度体悟和审美之中,从中探寻到新型的文化营销方式。正如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一书中谈道:“当艺术成了骚动、革新、革命的推动力,当它表达了否定现存秩序的愿望并用破坏来威胁它的时候,艺术的
期刊
摘 要:杨绛晚年写了一批随笔,以《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为代表,艺术性不如她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叙事散文,但其价值偏于思想性的一面。从她的这批随笔可以看出她受基督教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影响都较深。但是她笔下的“上帝”不能简单理解为基督教的上帝,而是她对于传统、人性、文化等信念感的一种抽象表达,内核更接近于“五四”京派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杨绛 基督教 佛教 儒家 人道主义  杨绛曾
期刊
摘 要:《左传》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武姜与骊姬是贪婪狠毒、干预政治的一类负面女性。以此二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这类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将有利于我们体会春秋时代的女性意识,思考现代女性对于和谐家庭构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左传》 武姜 骊姬 思想启示  《左传》是《春秋》三传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值得我们反复揣度。这部史书虽是以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扩张为主线,勾勒了一个雄浑
期刊
摘 要:送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在诸多的送别诗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谓千古绝调,诗歌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千百年来打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此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意真情真,短短的二十八字间,回荡着诗人与友人深深的别情。当我们用一种可视化的视角,尝试回到创作现场与作品现场,便可体味到空间里回荡的深情。  关键词: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可视化 深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
期刊
摘 要: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因此可以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利资源之一。本文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梁祝”为例,通过分析“梁祝”故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论析其对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推广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梁祝”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 中华文化传播  一、作为中国民间故事的“梁祝”  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