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数据,从就业观念、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三方面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和成因,希望为其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路径。
关键词:就业指导;就业观念;就业意愿;就业能力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及高品质就业的责任。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有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有益于民生大计的实现,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有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在228名被调查者中,对于毕业后的去向,包括读研、工作、留学、创业等方面,大多数学生(78.4%)到了毕业前一年才开始确定和着手准备,少数学生(5.1%)甚至临近毕业才勉强确定毕业后的去向。调查还发現,有些毕业生在收到用人单位的接收意向后,出现患得患失的情绪,原因有:行业(或个人)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41.1%),工资待遇不理想(38.5%),工作枯燥、繁重(36.7%),甚至还有工作地点离家较远(27.8%)等。
笔者分别对他们的简历准备时间、就业政策了解情况和实习兴趣程度进行了调查。对于简历准备时间,大多数被调查者(68.3%)花费了3~7天时间制作个人简历,少数被调查者(13.2%)仅用1~2天时间准备简历;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情况,58.4%的毕业生对国家、企业的就业政策基本了解,另外有20.8%的毕业生对此不甚了解,充分了解的仅占17.8%;在对实习的兴趣程度调查中,有17.7%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66.7%的学生较为感兴趣,另有15.6%的学生完全不感兴趣。
二、就业问题凸显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我校作为电力行业名校,毕业生的质量持续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有的学生规划较早,就业前景光明;有的则临近毕业才勉强决定毕业去向,错过了最佳招聘季;有些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在收到录用意向后,患得患失,尤其是现实与预期不符时更是举棋不定;有些则对自身预期过高,考虑不够周全;还有些毕业生就业动机不够端正,就业观念不正确,不切实际。
2.就业意愿不强烈。就业需求引发就业意愿。部分学生表现出就业意愿不足,态度消沉。分析原因:一是焦躁心理。这使毕业生的去向选择判断能力下降,使其缺乏理性思考,导致未考虑成熟就草率签约,就业满意度不高。二是畏惧心理。已经习惯校园生活的学生对步入社会产生畏惧,消极应对就业。三是冷漠心理。部分毕业生就业意愿低,对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无动于衷,应付了事,甚至打算毕业回家“啃老”。
3.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并保持工作岗位的能力。高校毕业生面临从校园向职场的转变,由学业向职业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如简历制作差,沟通交流存在障碍,面试技巧生疏,专业成绩不理想,实践经历缺乏等,这造成其就业成功率低、效果差。
三、就业指导路径探索
1.树立正确就业观念。(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面对逃避、采用“拖字诀”消极应对就业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与其谈话,给予可行性建议。(2)端正就业动机,分清主次。有的毕业生对岗位憧憬过于理想,选择过于挑剔。对此,教师要帮助他们在众多择业因素中理清什么对自己更重要。(3)“三思教育”,培养品格。所谓“三思教育”,一是教育学生“三思而后行”,培养学生做事三思、慎重选择和负责到底的品格;二是激励毕业生“饮水思源”“居安思危”“见贤思齐”,教育学生感恩母校。
2.激发就业意愿。(1)传授情绪调节法。教师对学生传授调节情绪方法,如转移注意法、能量宣泄法、心理暗示法等,必要时应及时给予就业困难的学生心理辅导。(2)提升心理素质。教师带领学生模拟求职过程,对学生做出个性化指导,使其在准备环节夯实基础,真实、全面地了解就业过程,消除畏惧心理,提高心理承受力,避免心理冲突和危机。(3)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每名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还影响整个家庭。因此,教师应培养毕业生积极负责的态度,教育他们勇挑重担,感恩父母。
3.提升就业能力。(1)注重专业知识和学习。学习成绩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首要因素,教师要时刻强调并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2)培养自学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飞速,庞大的信息量让人应接不暇。学生只有具备自学与信息处理的能力,拓宽领域,才能适应工作环境、内容、角色的转变。(3)丰富就业技能。教师应注重锻炼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商务礼仪,邀请职场达人为学生解读招聘规则,使其了解不同行业的岗位特点,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精与细。
关键词:就业指导;就业观念;就业意愿;就业能力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及高品质就业的责任。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有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有益于民生大计的实现,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有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在228名被调查者中,对于毕业后的去向,包括读研、工作、留学、创业等方面,大多数学生(78.4%)到了毕业前一年才开始确定和着手准备,少数学生(5.1%)甚至临近毕业才勉强确定毕业后的去向。调查还发現,有些毕业生在收到用人单位的接收意向后,出现患得患失的情绪,原因有:行业(或个人)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41.1%),工资待遇不理想(38.5%),工作枯燥、繁重(36.7%),甚至还有工作地点离家较远(27.8%)等。
笔者分别对他们的简历准备时间、就业政策了解情况和实习兴趣程度进行了调查。对于简历准备时间,大多数被调查者(68.3%)花费了3~7天时间制作个人简历,少数被调查者(13.2%)仅用1~2天时间准备简历;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情况,58.4%的毕业生对国家、企业的就业政策基本了解,另外有20.8%的毕业生对此不甚了解,充分了解的仅占17.8%;在对实习的兴趣程度调查中,有17.7%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66.7%的学生较为感兴趣,另有15.6%的学生完全不感兴趣。
二、就业问题凸显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我校作为电力行业名校,毕业生的质量持续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有的学生规划较早,就业前景光明;有的则临近毕业才勉强决定毕业去向,错过了最佳招聘季;有些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在收到录用意向后,患得患失,尤其是现实与预期不符时更是举棋不定;有些则对自身预期过高,考虑不够周全;还有些毕业生就业动机不够端正,就业观念不正确,不切实际。
2.就业意愿不强烈。就业需求引发就业意愿。部分学生表现出就业意愿不足,态度消沉。分析原因:一是焦躁心理。这使毕业生的去向选择判断能力下降,使其缺乏理性思考,导致未考虑成熟就草率签约,就业满意度不高。二是畏惧心理。已经习惯校园生活的学生对步入社会产生畏惧,消极应对就业。三是冷漠心理。部分毕业生就业意愿低,对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无动于衷,应付了事,甚至打算毕业回家“啃老”。
3.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并保持工作岗位的能力。高校毕业生面临从校园向职场的转变,由学业向职业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如简历制作差,沟通交流存在障碍,面试技巧生疏,专业成绩不理想,实践经历缺乏等,这造成其就业成功率低、效果差。
三、就业指导路径探索
1.树立正确就业观念。(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面对逃避、采用“拖字诀”消极应对就业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与其谈话,给予可行性建议。(2)端正就业动机,分清主次。有的毕业生对岗位憧憬过于理想,选择过于挑剔。对此,教师要帮助他们在众多择业因素中理清什么对自己更重要。(3)“三思教育”,培养品格。所谓“三思教育”,一是教育学生“三思而后行”,培养学生做事三思、慎重选择和负责到底的品格;二是激励毕业生“饮水思源”“居安思危”“见贤思齐”,教育学生感恩母校。
2.激发就业意愿。(1)传授情绪调节法。教师对学生传授调节情绪方法,如转移注意法、能量宣泄法、心理暗示法等,必要时应及时给予就业困难的学生心理辅导。(2)提升心理素质。教师带领学生模拟求职过程,对学生做出个性化指导,使其在准备环节夯实基础,真实、全面地了解就业过程,消除畏惧心理,提高心理承受力,避免心理冲突和危机。(3)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每名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还影响整个家庭。因此,教师应培养毕业生积极负责的态度,教育他们勇挑重担,感恩父母。
3.提升就业能力。(1)注重专业知识和学习。学习成绩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首要因素,教师要时刻强调并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2)培养自学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飞速,庞大的信息量让人应接不暇。学生只有具备自学与信息处理的能力,拓宽领域,才能适应工作环境、内容、角色的转变。(3)丰富就业技能。教师应注重锻炼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商务礼仪,邀请职场达人为学生解读招聘规则,使其了解不同行业的岗位特点,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精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