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后语言输出任务的设计是否有效也就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文本理解、语言知识、运用拓展等角度,探究了阅读课读后活动的有效设计。
【关键词】 读后活动 文本理解 语言知识 运用拓展
Reading(阅读)是《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核心内容,它为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它集中了一个单元最重要的词汇、句型和语法。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教授语言知识点。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一般采用“Pre-reading(读前)、While-reading(读中)、Post-reading(读后)”三阶段阅读教学模式。其中,读后活动的设计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1. 设计文本理解型活动——加深课文理解
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设计这类活动应侧重从复习语篇内容切入,采用回答问题、语篇填空、课文复述等形式,帮助学生回忆、梳理课文具体内容,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在这里重点探讨语篇填空和课文复述这两种活动设计。
1.1 语篇填空
语篇填空一般包括短文缺词填空、表格填空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设计这一活动时,应依托文章原材料,有意识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和改变句式表达,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完成短文填空的同时,既巩固应用了课文的重点词汇,又提升了语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1.2 课文复述
复述课文是让学生以理解文章为前提,将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用自己的语言,以口头形式进行表述。课文复述不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原文,而是需要学生经过自己大脑言语中枢的“加工”,创造性地构建、再现已学语言材料的内容。这一活动综合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归纳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语用能力。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分段落复述,一方面为学生的复述降低难度,另一方面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一般来说,教师通过提供关键词、展示表格或图片、罗列问题等形式,给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复述时对文章进行回忆和再认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概括性复述,即在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基础上,复述主要大意。
2. 设计语言知识型活动——巩固基础知识
阅读材料中涵盖了以重要词汇为主的语言点,教师要有重点地设计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汇、句型、语法的活动,并关注与中考接轨的相关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阅读教学中的关键不在于语言点的讲解,而在于语言点如何呈现出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设计真实的语言人物,创设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注重用实物、图片、视频、体态语等丰富学生的理解,采用填空、选择、造句、对话等多种活动形式,通过听说读写等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对语言点的理解和掌握。所讲语言点从呈现到操练,再到灵活运用,层层递进,在自然交际中得到训练和巩固,为综合运用语言做好准备。
3. 设计运用拓展型活动——点燃思维火花
3.1 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说和做的机会,使学生在情景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一些阅读课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情景设计表演课本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并兴致勃勃地去说、去演、去看、去听,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文本理解,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2 讨论
阅读后,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深层的拓展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需要根据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内化并运用语言知识,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活动既能深化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的质疑能力和合作互助精神。
3.3 辩论
课堂辩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特定的话题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英语课堂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展现。
通过辩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学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在辩论过程中积极利用学得的词汇句型组织语言进行表述,逐步完善语言知识,有效训练了听说能力。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姚玲. “初中英语“读后活动”的设计原则与类型”[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02).
【关键词】 读后活动 文本理解 语言知识 运用拓展
Reading(阅读)是《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核心内容,它为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它集中了一个单元最重要的词汇、句型和语法。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教授语言知识点。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一般采用“Pre-reading(读前)、While-reading(读中)、Post-reading(读后)”三阶段阅读教学模式。其中,读后活动的设计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1. 设计文本理解型活动——加深课文理解
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设计这类活动应侧重从复习语篇内容切入,采用回答问题、语篇填空、课文复述等形式,帮助学生回忆、梳理课文具体内容,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在这里重点探讨语篇填空和课文复述这两种活动设计。
1.1 语篇填空
语篇填空一般包括短文缺词填空、表格填空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设计这一活动时,应依托文章原材料,有意识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和改变句式表达,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完成短文填空的同时,既巩固应用了课文的重点词汇,又提升了语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1.2 课文复述
复述课文是让学生以理解文章为前提,将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用自己的语言,以口头形式进行表述。课文复述不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原文,而是需要学生经过自己大脑言语中枢的“加工”,创造性地构建、再现已学语言材料的内容。这一活动综合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归纳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语用能力。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分段落复述,一方面为学生的复述降低难度,另一方面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一般来说,教师通过提供关键词、展示表格或图片、罗列问题等形式,给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复述时对文章进行回忆和再认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概括性复述,即在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基础上,复述主要大意。
2. 设计语言知识型活动——巩固基础知识
阅读材料中涵盖了以重要词汇为主的语言点,教师要有重点地设计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汇、句型、语法的活动,并关注与中考接轨的相关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阅读教学中的关键不在于语言点的讲解,而在于语言点如何呈现出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设计真实的语言人物,创设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注重用实物、图片、视频、体态语等丰富学生的理解,采用填空、选择、造句、对话等多种活动形式,通过听说读写等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对语言点的理解和掌握。所讲语言点从呈现到操练,再到灵活运用,层层递进,在自然交际中得到训练和巩固,为综合运用语言做好准备。
3. 设计运用拓展型活动——点燃思维火花
3.1 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说和做的机会,使学生在情景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一些阅读课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情景设计表演课本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并兴致勃勃地去说、去演、去看、去听,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文本理解,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2 讨论
阅读后,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深层的拓展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需要根据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内化并运用语言知识,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活动既能深化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的质疑能力和合作互助精神。
3.3 辩论
课堂辩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特定的话题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英语课堂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展现。
通过辩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学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在辩论过程中积极利用学得的词汇句型组织语言进行表述,逐步完善语言知识,有效训练了听说能力。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姚玲. “初中英语“读后活动”的设计原则与类型”[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