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教学适当的内容才是好方法。用什么方法教学,不仅要适合具体的内容,还要适合教师自己,而最根本的是要适合学生,往往简单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方法。开发学科价值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增长点,要把一节课上得饱满,上得更有意思,充分发现教学内容的学科价值是前提。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科价值;学生学力;《江城子·记梦》;教学增长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35-02
【作者简介】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苏州,215007)校长助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先就课说课,谈点想法。
宗老师的这节课,初赛对其评价存在不同的看法。有教师认为,除了开始的吟唱,就是简单的用词推敲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个句子的揣摩,显得单薄,而且对今天是不是要用吟唱来读古典诗词也有不同的认识。尽管我也指出了宗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但总体上对这节课我还是肯定的。我认为,这节课尤为可取的是宗老师能够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教学适当的内容。
适合的方法才是好方法。那么,什么才是适合的方法呢?
首先要适合具体的内容。这节课,教学的是古诗词,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称《江城子·记梦》)。宗老师说:“有道是‘词为倚声’,词这一文学体裁,原本就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所以我选择了一首纯音乐的曲子,可以配合《江城子·记梦》进行演唱,希望借助音乐营造的意境,帮助学生进入词境之中。”可见宗老师采用吟唱的方法是理性的选择,是从文本的体类出发的。苏轼的这首词,是为悼念亡妻王弗而填的一首情深意切的哀婉之作。王弗是苏轼的原配,夫妻恩爱,琴瑟相谐,互为知音。婚后十年,王弗卒于汴京,归葬眉山。十年之后,苏轼在密州为官,夜梦亡妻,写下了这令人断肠的文字。可见,宗老师用吟唱的方法教学这首词是切合具体文本特点的。如果换一种文体,如果换一首词,如果换一种吟唱的方法和曲调,或许就很值得讨论了。
用什么方法教学,不仅要适合具体的内容,还要适合教师自己。某些方法对这个教师来说,是个好方法,换一个教师未必就是好方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照搬名师或者成功课堂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未必理想,原因就在这里。比如吟唱,我就没有办法运用。而从课堂操作看,宗老师就运用得不错,能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品的情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进入词境之中”,而且能够让学生很快一起吟唱,真的很了不起。
教学方法的选择最根本的是要适合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任何好的方法都是拙劣的方法。再具体到这节课,宗老师运用吟唱的方法品读这首词,也要看对学生理解作品是不是有帮助,是不是有必要,学生能不能做得到。从我的课堂观察看,学生能够做到,而且确实能够借助吟唱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古人说:“运用其妙,存乎一心。”这“妙”和“一心”大概就是指针对具体的对象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教师的教学,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挖空心思去寻找新方法。十多年前,我就说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什么新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老方法。宗老师的这节课,也告诉我们:新方法常常就是老方法,用好的老方法就是新方法。
不少教师认为宗老师的这节课的特点和亮点就是运用了吟唱的方法。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我们想一想,吟唱是一种新方法吗?不是,而是一种老方法。可惜我们对这样的老方法重视不够。再进一步说,如果这节课,就只有吟唱,能有现在的效果吗?教学古诗文,只要吟唱就好吗?肯定不能,也肯定不是。毫无疑问,没有后面对四个句子的推敲,没有揣度苏轼的心情,加入合理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个场面的诠释,没有着眼“构篇”的一系列活动,这节课绝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宗老师在初赛时就缺少最后一个板块,我评课时明确指出这是明显的不足。而这样的用词比较、意境想象、思路分析实在也不是什么新方法,都是我们欣赏古典诗词最常用的方法。所以说,刻意求新,不如把老方法用好,用得恰到好处。把老方法用出新意,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最后我要说的是,简单的方法往往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有很多方法,似乎效果也不错,但声光电色,高科技还要加上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要求太高。即使效果真的不错,我们也不主张。一是教学成本太高,脱离日常教学的实际,更重要的是非语文的东西太多,挤压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本质上说,语文就是语言的活动,阅读和鉴赏,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去解读作品、欣赏作品。求新求异,也应该在追求语言的活动方式和效果上多动脑筋。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简单就是美。我也常说:真理都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大道至简,能用简单的方法,把语文教好,恐怕才是语文的大道。
再联系这次活动的主题谈一点认识。
这次活动的主题为“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我觉得这个主题确定得非常好。有了主题,就使活动有了一个上位的理性追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展示和交流;也让教师们的课堂有了一个品质追求的切入口,甚至可以说是引导教师去理性思考课堂、研究课堂,而不是凭着感觉在研究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这个主题的确定,抓住了学科教学两个最根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一门课程呢?一是学科本身的价值。各个学科的学科价值的合成,是我们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理论上说,只有各个学科学科价值的充分实现,才可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我们教育方针所需要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开设各个课程又是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的。所谓学力,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学科的学科价值和对学生学力的发展应该是一致的。简单地说,这个主题的两个指标,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了同一个问题:学科价值,就是学生学科学力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语文学科的学科价值呢?广义的语文几乎包括了一切知识领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是大家都熟知的名言。我国古代的“语文”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天文地理国家之策也是包含在其中的。即使相对狭义地讨论语文的学科价值,也是可以分为不同层面的。我想,我们还是不妨借助于课程标准来讨论这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基本层面的学科价值。借用一个很多人都在使用的概念,叫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对这个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显然,“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而“综合性、实践性”就是开展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高中课程标准还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学科的学科价值除了“语言文字运用”这样的核心价值,还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也就是它的三个“基础”价值。这也就是第二个基本层面的学科价值。
要对“语文素养”进行全面的解释并不容易。简单说,语文的学科价值除了培养学生的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生活情趣、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素养;换一个说法,语文学科除了它的核心价值,还具有认知价值、德育价值、美育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而这些和学生的语文学力又是紧密关联、密不可分的。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我问大家:如果傍晚登上鹳雀楼,向西会看到什么?向东会看到什么?如果根据文本,答案肯定是向西看到太阳依着山落下去,向东看到黄河流入了大海。事实上,登上鹳雀楼,向西看不到山,向东看不到海。所以,写诗作文,胸襟第一。单靠听说读写能力,是写不出《登鹳雀楼》的,也是读不懂《登鹳雀楼》的。胸襟是什么?就是语文素养,或者叫综合素养。所以说好的语文课,应该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们不妨再从这个角度看一看宗老师的这节课。很显然,这节课对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比较到位的。教者着力培养的是学生阅读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课堂主要进行的是语言文字的品读活动。通过比较、推敲关键词语,感受平易精准的遣词功力,通过对关键语句进行形象诠释,理解作品的情感,抓住题目理清作品的思路,都是古典诗词阅读和欣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教者对第二层次学科价值的追求,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识也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现场,试着揣度苏轼的心情,加入合理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诠释词中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含蓄真诚的古典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个活动“吟唱”的教学价值就不只是为学生阅读欣赏营造幽美凄凉的整体氛围,而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古典意境。这些都是着眼于审美情趣、审美素养和浪漫气质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学科教学作为。
当然,从活动主题的角度看这节课,我们又不能不感到一些遗憾。这节课的教学无论从目标的追求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显得单薄和单调,总让人感到和高考的考试说明以及高考试卷上的题目走得太近。说真的,这还是有点委屈苏老夫子的才气和一番真情的。
由对这节课的解读,我们也可以看出,开发学科价值是学科教学主要的增长点。或者说,要把一节课上得饱满,上得更有意思更有意义,充分发现教学内容的学科价值是前提。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科价值;学生学力;《江城子·记梦》;教学增长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35-02
【作者简介】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苏州,215007)校长助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先就课说课,谈点想法。
宗老师的这节课,初赛对其评价存在不同的看法。有教师认为,除了开始的吟唱,就是简单的用词推敲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个句子的揣摩,显得单薄,而且对今天是不是要用吟唱来读古典诗词也有不同的认识。尽管我也指出了宗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但总体上对这节课我还是肯定的。我认为,这节课尤为可取的是宗老师能够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教学适当的内容。
适合的方法才是好方法。那么,什么才是适合的方法呢?
首先要适合具体的内容。这节课,教学的是古诗词,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称《江城子·记梦》)。宗老师说:“有道是‘词为倚声’,词这一文学体裁,原本就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所以我选择了一首纯音乐的曲子,可以配合《江城子·记梦》进行演唱,希望借助音乐营造的意境,帮助学生进入词境之中。”可见宗老师采用吟唱的方法是理性的选择,是从文本的体类出发的。苏轼的这首词,是为悼念亡妻王弗而填的一首情深意切的哀婉之作。王弗是苏轼的原配,夫妻恩爱,琴瑟相谐,互为知音。婚后十年,王弗卒于汴京,归葬眉山。十年之后,苏轼在密州为官,夜梦亡妻,写下了这令人断肠的文字。可见,宗老师用吟唱的方法教学这首词是切合具体文本特点的。如果换一种文体,如果换一首词,如果换一种吟唱的方法和曲调,或许就很值得讨论了。
用什么方法教学,不仅要适合具体的内容,还要适合教师自己。某些方法对这个教师来说,是个好方法,换一个教师未必就是好方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照搬名师或者成功课堂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未必理想,原因就在这里。比如吟唱,我就没有办法运用。而从课堂操作看,宗老师就运用得不错,能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品的情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进入词境之中”,而且能够让学生很快一起吟唱,真的很了不起。
教学方法的选择最根本的是要适合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任何好的方法都是拙劣的方法。再具体到这节课,宗老师运用吟唱的方法品读这首词,也要看对学生理解作品是不是有帮助,是不是有必要,学生能不能做得到。从我的课堂观察看,学生能够做到,而且确实能够借助吟唱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古人说:“运用其妙,存乎一心。”这“妙”和“一心”大概就是指针对具体的对象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教师的教学,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挖空心思去寻找新方法。十多年前,我就说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什么新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老方法。宗老师的这节课,也告诉我们:新方法常常就是老方法,用好的老方法就是新方法。
不少教师认为宗老师的这节课的特点和亮点就是运用了吟唱的方法。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我们想一想,吟唱是一种新方法吗?不是,而是一种老方法。可惜我们对这样的老方法重视不够。再进一步说,如果这节课,就只有吟唱,能有现在的效果吗?教学古诗文,只要吟唱就好吗?肯定不能,也肯定不是。毫无疑问,没有后面对四个句子的推敲,没有揣度苏轼的心情,加入合理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个场面的诠释,没有着眼“构篇”的一系列活动,这节课绝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宗老师在初赛时就缺少最后一个板块,我评课时明确指出这是明显的不足。而这样的用词比较、意境想象、思路分析实在也不是什么新方法,都是我们欣赏古典诗词最常用的方法。所以说,刻意求新,不如把老方法用好,用得恰到好处。把老方法用出新意,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最后我要说的是,简单的方法往往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有很多方法,似乎效果也不错,但声光电色,高科技还要加上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要求太高。即使效果真的不错,我们也不主张。一是教学成本太高,脱离日常教学的实际,更重要的是非语文的东西太多,挤压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本质上说,语文就是语言的活动,阅读和鉴赏,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去解读作品、欣赏作品。求新求异,也应该在追求语言的活动方式和效果上多动脑筋。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简单就是美。我也常说:真理都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大道至简,能用简单的方法,把语文教好,恐怕才是语文的大道。
再联系这次活动的主题谈一点认识。
这次活动的主题为“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我觉得这个主题确定得非常好。有了主题,就使活动有了一个上位的理性追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展示和交流;也让教师们的课堂有了一个品质追求的切入口,甚至可以说是引导教师去理性思考课堂、研究课堂,而不是凭着感觉在研究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这个主题的确定,抓住了学科教学两个最根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一门课程呢?一是学科本身的价值。各个学科的学科价值的合成,是我们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理论上说,只有各个学科学科价值的充分实现,才可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我们教育方针所需要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开设各个课程又是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的。所谓学力,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学科的学科价值和对学生学力的发展应该是一致的。简单地说,这个主题的两个指标,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了同一个问题:学科价值,就是学生学科学力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语文学科的学科价值呢?广义的语文几乎包括了一切知识领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是大家都熟知的名言。我国古代的“语文”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天文地理国家之策也是包含在其中的。即使相对狭义地讨论语文的学科价值,也是可以分为不同层面的。我想,我们还是不妨借助于课程标准来讨论这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基本层面的学科价值。借用一个很多人都在使用的概念,叫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对这个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显然,“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而“综合性、实践性”就是开展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高中课程标准还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学科的学科价值除了“语言文字运用”这样的核心价值,还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也就是它的三个“基础”价值。这也就是第二个基本层面的学科价值。
要对“语文素养”进行全面的解释并不容易。简单说,语文的学科价值除了培养学生的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生活情趣、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素养;换一个说法,语文学科除了它的核心价值,还具有认知价值、德育价值、美育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而这些和学生的语文学力又是紧密关联、密不可分的。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我问大家:如果傍晚登上鹳雀楼,向西会看到什么?向东会看到什么?如果根据文本,答案肯定是向西看到太阳依着山落下去,向东看到黄河流入了大海。事实上,登上鹳雀楼,向西看不到山,向东看不到海。所以,写诗作文,胸襟第一。单靠听说读写能力,是写不出《登鹳雀楼》的,也是读不懂《登鹳雀楼》的。胸襟是什么?就是语文素养,或者叫综合素养。所以说好的语文课,应该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们不妨再从这个角度看一看宗老师的这节课。很显然,这节课对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比较到位的。教者着力培养的是学生阅读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课堂主要进行的是语言文字的品读活动。通过比较、推敲关键词语,感受平易精准的遣词功力,通过对关键语句进行形象诠释,理解作品的情感,抓住题目理清作品的思路,都是古典诗词阅读和欣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教者对第二层次学科价值的追求,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识也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现场,试着揣度苏轼的心情,加入合理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诠释词中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含蓄真诚的古典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个活动“吟唱”的教学价值就不只是为学生阅读欣赏营造幽美凄凉的整体氛围,而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古典意境。这些都是着眼于审美情趣、审美素养和浪漫气质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学科教学作为。
当然,从活动主题的角度看这节课,我们又不能不感到一些遗憾。这节课的教学无论从目标的追求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显得单薄和单调,总让人感到和高考的考试说明以及高考试卷上的题目走得太近。说真的,这还是有点委屈苏老夫子的才气和一番真情的。
由对这节课的解读,我们也可以看出,开发学科价值是学科教学主要的增长点。或者说,要把一节课上得饱满,上得更有意思更有意义,充分发现教学内容的学科价值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