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明与创造,是靠人的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教育有良好的传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上积累了比较完善的经验,但相比较之下,我们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还相距甚远。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意味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个真正学会了思维的受教育者,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其意义都是重大而深远的。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者,我能够做到的或者说我想为孩子做到的就是: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思维的乐园。
一、生本:让数学课堂回归人与人的交往
课堂不仅是教学,更是一种交往。既然是“人”与“人”的交往,那么首先教师应从职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真实、自然、自我的人,让教师以“人”的姿态而不仅仅是教师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这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种更为人性、公平、合理的教师角色设定。其次,学生作为与人交往的对象,应给予尊重、理解、宽容。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小开始养成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说想说的话的习惯。只有形成一个尊重、平等的课堂氛围,才真正有利于人的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再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O,这时15十位上的1比O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
我想这一次肯定,不仅保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孩子从此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
二、生态:让数学课堂再现手与手的体验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其实就在于美国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动脑筋、拓宽思维。
例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这节课中,教师开始通过比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赛的题目是:用数字1、2、3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看谁组成的最多?学生主要通过先尝试排列数,再用除法验证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当老师仅用10秒钟就把所有答案写出来后,大多数学生只找到2个左右的答案。同学们探求奥秘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举出的数据123、132、213、231、312、321的特征,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全班居然没有一个孩子关注到“各个数位上的数据之和”有什么特点。课堂教学一下陷入僵局。这时,教师不慌不忙,拿出计数器,让几个学生用它来摆这6个三位数,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好一个大的数位表(形如下表),然后用画小圆圈或摆小棒的方式在表中也表现出这几个数。摆着摆着、画着画着、写着写着、说着说着,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终于直观活动经验的充分积累促使学生自己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学们为此兴奋不已。
由此可见,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和练习不但能够促进孩子的思维,还能够使每一个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生动:让数学课堂成为心与心的碰撞
课堂上教师应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学生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例如,在长方体这一单元的复习中,小明激动地举手,我以为他有新颖巧妙的解法,按捺不住想表现一下呢!谁知他回答说:“老师,我同桌带的长方体鞋盒里有一条蚕宝宝。”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顿时全部聚焦到鞋盒上,“打开啊,老师!”我微笑着说:“打开可以,但需要回答老师几个问题,可以吗?”学生同意了。
师:第一问,如果蚕宝宝沿着盒里的棱爬一遍,至少要爬多远的路?
生:没法做,需要量出长、宽、高各是多少。
老师找了个代表来量数据、汇报数据,然后全班计算,订正答案。
师:第二问,如果要做这么一个鞋盒(接头处不计),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
学生又是一阵忙活。
师:第三问,如果做的是无盖长方体纸盒呢?
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终于见到了可爱的蚕宝宝。
生:老师,你提的“蚕宝宝至少要爬多远的路”这个问题有问题,它根本就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爬完,有好几条棱会重复爬!
教师猛然想起了“一笔画”的问题,看来一个新的教育契机又要出现了。
我顺应了孩子们在数学课上观察蚕宝宝的需求,因为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一举一动流露出爱、关怀与智慧,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创新思维,这时孩子的心和教师的心才能交汇、交融,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复制器,而是能折射出“高智慧学习”的反射镜,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想,当课堂呈现给我们这样一种美景:学生在课堂上开心地微笑、静静地思考、悄悄地商量、自信地交流,无不流露出对数学学习全过程的积极参与,轻松领悟。那正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数学课堂——学生思维的乐园。
一、生本:让数学课堂回归人与人的交往
课堂不仅是教学,更是一种交往。既然是“人”与“人”的交往,那么首先教师应从职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真实、自然、自我的人,让教师以“人”的姿态而不仅仅是教师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这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种更为人性、公平、合理的教师角色设定。其次,学生作为与人交往的对象,应给予尊重、理解、宽容。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小开始养成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说想说的话的习惯。只有形成一个尊重、平等的课堂氛围,才真正有利于人的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再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O,这时15十位上的1比O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
我想这一次肯定,不仅保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孩子从此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
二、生态:让数学课堂再现手与手的体验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其实就在于美国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动脑筋、拓宽思维。
例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这节课中,教师开始通过比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赛的题目是:用数字1、2、3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看谁组成的最多?学生主要通过先尝试排列数,再用除法验证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当老师仅用10秒钟就把所有答案写出来后,大多数学生只找到2个左右的答案。同学们探求奥秘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举出的数据123、132、213、231、312、321的特征,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全班居然没有一个孩子关注到“各个数位上的数据之和”有什么特点。课堂教学一下陷入僵局。这时,教师不慌不忙,拿出计数器,让几个学生用它来摆这6个三位数,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好一个大的数位表(形如下表),然后用画小圆圈或摆小棒的方式在表中也表现出这几个数。摆着摆着、画着画着、写着写着、说着说着,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终于直观活动经验的充分积累促使学生自己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学们为此兴奋不已。
由此可见,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和练习不但能够促进孩子的思维,还能够使每一个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生动:让数学课堂成为心与心的碰撞
课堂上教师应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学生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例如,在长方体这一单元的复习中,小明激动地举手,我以为他有新颖巧妙的解法,按捺不住想表现一下呢!谁知他回答说:“老师,我同桌带的长方体鞋盒里有一条蚕宝宝。”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顿时全部聚焦到鞋盒上,“打开啊,老师!”我微笑着说:“打开可以,但需要回答老师几个问题,可以吗?”学生同意了。
师:第一问,如果蚕宝宝沿着盒里的棱爬一遍,至少要爬多远的路?
生:没法做,需要量出长、宽、高各是多少。
老师找了个代表来量数据、汇报数据,然后全班计算,订正答案。
师:第二问,如果要做这么一个鞋盒(接头处不计),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
学生又是一阵忙活。
师:第三问,如果做的是无盖长方体纸盒呢?
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终于见到了可爱的蚕宝宝。
生:老师,你提的“蚕宝宝至少要爬多远的路”这个问题有问题,它根本就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爬完,有好几条棱会重复爬!
教师猛然想起了“一笔画”的问题,看来一个新的教育契机又要出现了。
我顺应了孩子们在数学课上观察蚕宝宝的需求,因为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一举一动流露出爱、关怀与智慧,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创新思维,这时孩子的心和教师的心才能交汇、交融,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复制器,而是能折射出“高智慧学习”的反射镜,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想,当课堂呈现给我们这样一种美景:学生在课堂上开心地微笑、静静地思考、悄悄地商量、自信地交流,无不流露出对数学学习全过程的积极参与,轻松领悟。那正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数学课堂——学生思维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