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第十二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蒋兴超老师执教《小石潭记》,秉持其一贯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这堂课能够遵循规律,紧扣文本,表现圆熟的教学机智和点化之功;“有我”在场,金针度人,展现深厚的阅读功力和语文素养;长于巧构,深得奥义,彰显卓异的思维品质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教学风格;认知规律;整体设计
【作者简介】严华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师干训中心教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校长、教师“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長领航工程江苏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与蒋兴超老师是忘年交,对他的语文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风格,对他的人品、文品,我高度认同,也曾多次带研究生听兴超老师上课。每每课后,我总让这些未来的语文教师与蒋兴超老师直接交流,以让他们获得原汁原味的教学“真经”。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应是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应是清水芙蓉,自然无饰。蒋兴超老师的教学便是如此,其《小石潭记》的教学仍秉持了兴超老师一贯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一、遵循规律,紧扣文本,表现圆熟的教学机智和点化之功
近多年来,不少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将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除了课堂开始瞬间的“过场”——做一点浮光掠影的字词扫描,立马“转场”切换到与现代文“高度一致”的教学模式——围绕结构、思路、思想、情感分析、讨论、问答。不读文,不释义,不疏通文脉文理。这是典型的“教”不对“体”。二是“训练型”。所谓“训练型”,就是将完整的、鲜活的、精美的文言文,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配以与中高考一致的标准化考题,让学生逐题做、反复练,而后不厌其烦地评说、解析。这是典型的以练代教。蒋兴超老师的课堂恰以自己对文本的精准把握为前提,切准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常见的难点、疑点和必须掌握的要点,选择恰当的切入口,从容不迫地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低而高,几乎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地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从诵读开始,经由字词积累、文意疏解、整体内容感知,再进入赏景悟情,并最终领会文意、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教学细节都体现了教师引领、启发、互动、共商的“交流”“谈话”意识,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种“点拨”“点化”,实质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体现的是教师的功夫和功力。与学生一起解词读文,继而披文入情,赏景悟理,在这过程中,蒋兴超老师巧妙点拨,导而弗牵,引而不发,在尊重学生原有认知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一步步引导学生迈向深度学习,达成深度教学。
二、“有我”在场,金针度人,展现深厚的阅读功力和语文素养
蒋兴超老师在课堂上一向胸有成竹,轻松自如,与学生的互动、互通总那么自然而然,顺水推舟,各类细节的安排和穿插也少有斧凿痕迹。这当然源自其教学前能够深透研读、揣摩并精心地解析文本,也源自其具有广博厚重的语文功底和语文素养。如前文所说,语文课堂呈现出“现代化”“训练型”绝非偶然,几乎无一例外是由于教学者自身不愿、不能或者不屑深读、深悟文本所致。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只在文本的表面和外围打一个转,从来不肯进入文本的核心。如此,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深入浅出,怎么可能实现?蒋兴超老师备课,总是从文本的研读出发,总是从文本中读而有悟、有感,从读出作者的“初心”甚而读出“自我”开始。所以他的课堂才能生龙活虎,左右逢源。与一般教学的“搬运”“转述”“背诵台词”完全不同,蒋兴超老师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用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带动学生的阅读体会和感受,用自己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感受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这样的阅读方法,并从中悟出自己的阅读方法。一言以蔽之,蒋兴超老师的课堂总是“有我”在场,具体而言,是有“我”的积累、体验,有“我”的情感、意志,有“我”的思路和策略。也正因如此,蒋兴超老师的课堂才容易与学生共振、共情,引起学生共认、共鸣。这种“度人”之“金针”已经不是一般的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也不是一般的语文教师所愿意修炼的了。
三、长于巧构,深得奥义,彰显卓异的思维品质和价值追求
蒋兴超老师的课堂,总是精于巧构,常有出人意料的奇思。其层层递进、由形到神、渐入佳境的安排,不能不让人叹为高明和深刻。在本课教学中,蒋兴超老师从解词释义到对作者情感倾向的分析,直至对作者文品和精神境界的评价,可谓环环紧扣,一着不让。其中,思路,逻辑;文本,作家;本文,精神;形而下,形而上,迤逦一路,在穿透语言的外壳,理解、感受作家思想情感和精神之外,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也获得了训练和提升。这样一种妙思巧构,是长期学习、借鉴,经由丰富的教学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反思,逐渐锤炼而获得的。
古文教学,特别是山水游记类的本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蒋兴超老师执教的《小石潭记》,贯穿了其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较好地处理了这类文本各要素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文本,达成深度学习,体现了其较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责任编辑:周彩珍)
【关键词】教学风格;认知规律;整体设计
【作者简介】严华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师干训中心教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校长、教师“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長领航工程江苏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与蒋兴超老师是忘年交,对他的语文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风格,对他的人品、文品,我高度认同,也曾多次带研究生听兴超老师上课。每每课后,我总让这些未来的语文教师与蒋兴超老师直接交流,以让他们获得原汁原味的教学“真经”。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应是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应是清水芙蓉,自然无饰。蒋兴超老师的教学便是如此,其《小石潭记》的教学仍秉持了兴超老师一贯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一、遵循规律,紧扣文本,表现圆熟的教学机智和点化之功
近多年来,不少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将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除了课堂开始瞬间的“过场”——做一点浮光掠影的字词扫描,立马“转场”切换到与现代文“高度一致”的教学模式——围绕结构、思路、思想、情感分析、讨论、问答。不读文,不释义,不疏通文脉文理。这是典型的“教”不对“体”。二是“训练型”。所谓“训练型”,就是将完整的、鲜活的、精美的文言文,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配以与中高考一致的标准化考题,让学生逐题做、反复练,而后不厌其烦地评说、解析。这是典型的以练代教。蒋兴超老师的课堂恰以自己对文本的精准把握为前提,切准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常见的难点、疑点和必须掌握的要点,选择恰当的切入口,从容不迫地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低而高,几乎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地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从诵读开始,经由字词积累、文意疏解、整体内容感知,再进入赏景悟情,并最终领会文意、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教学细节都体现了教师引领、启发、互动、共商的“交流”“谈话”意识,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种“点拨”“点化”,实质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体现的是教师的功夫和功力。与学生一起解词读文,继而披文入情,赏景悟理,在这过程中,蒋兴超老师巧妙点拨,导而弗牵,引而不发,在尊重学生原有认知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一步步引导学生迈向深度学习,达成深度教学。
二、“有我”在场,金针度人,展现深厚的阅读功力和语文素养
蒋兴超老师在课堂上一向胸有成竹,轻松自如,与学生的互动、互通总那么自然而然,顺水推舟,各类细节的安排和穿插也少有斧凿痕迹。这当然源自其教学前能够深透研读、揣摩并精心地解析文本,也源自其具有广博厚重的语文功底和语文素养。如前文所说,语文课堂呈现出“现代化”“训练型”绝非偶然,几乎无一例外是由于教学者自身不愿、不能或者不屑深读、深悟文本所致。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只在文本的表面和外围打一个转,从来不肯进入文本的核心。如此,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深入浅出,怎么可能实现?蒋兴超老师备课,总是从文本的研读出发,总是从文本中读而有悟、有感,从读出作者的“初心”甚而读出“自我”开始。所以他的课堂才能生龙活虎,左右逢源。与一般教学的“搬运”“转述”“背诵台词”完全不同,蒋兴超老师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用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带动学生的阅读体会和感受,用自己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感受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这样的阅读方法,并从中悟出自己的阅读方法。一言以蔽之,蒋兴超老师的课堂总是“有我”在场,具体而言,是有“我”的积累、体验,有“我”的情感、意志,有“我”的思路和策略。也正因如此,蒋兴超老师的课堂才容易与学生共振、共情,引起学生共认、共鸣。这种“度人”之“金针”已经不是一般的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也不是一般的语文教师所愿意修炼的了。
三、长于巧构,深得奥义,彰显卓异的思维品质和价值追求
蒋兴超老师的课堂,总是精于巧构,常有出人意料的奇思。其层层递进、由形到神、渐入佳境的安排,不能不让人叹为高明和深刻。在本课教学中,蒋兴超老师从解词释义到对作者情感倾向的分析,直至对作者文品和精神境界的评价,可谓环环紧扣,一着不让。其中,思路,逻辑;文本,作家;本文,精神;形而下,形而上,迤逦一路,在穿透语言的外壳,理解、感受作家思想情感和精神之外,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也获得了训练和提升。这样一种妙思巧构,是长期学习、借鉴,经由丰富的教学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反思,逐渐锤炼而获得的。
古文教学,特别是山水游记类的本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蒋兴超老师执教的《小石潭记》,贯穿了其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较好地处理了这类文本各要素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文本,达成深度学习,体现了其较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责任编辑:周彩珍)